《梅克爾如何成就了她的超級權力》紐約時報專欄 Serge Schmemann
幾乎每篇關於安格拉·梅克爾 (Angela Merkel) 擔任德國總理期間的文章都指出,她最大的政治優勢之一就是她經常被低估。
在這一點上,她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科爾曾將梅克爾推向政界,科爾在德國總理職務時,也曾宣稱:“我靠著被低估爬上來。“
但梅克爾女士和科爾先生有很多不同——她來自共產主義東德的一個新基督教家庭,科爾來自天主教萊茵河畔;在進入政界之前,梅克爾是一位嚴肅的科學家,而科爾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位政治家。
但這個共同特徵反映了現代德國政治以及德國在世界上的獨特性。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動盪歲月——德國和世界從起點上重新排序的歲月——這個國家由兩位保守黨領導人領導,他們在風格、舉止和言談上,都沒有魅力。
這可能部分是因為德國的納粹歷史阻止了德國政治中的煽動、激情和自我膨脹。不管是什麼原因,它對德國有用。儘管科爾先生在政治獻金醜聞的陰影下退出政壇——這是他的門徒梅克爾女士給他最後的「一槍禮物」——但世界已經賦予科爾作為政治家的牢固地位。科爾在德國和歐洲的和平統一中,發揮了核心力量。
如今,梅克爾更進一步。
她已被全球認為歐洲真正的領導人及地球上最有權勢的女性,她已獲得了更大的榮譽。
她在歐債危機中一開始採取保守吝嗇的態度、她拒絕遵從美國的利益從俄羅斯拆除北溪 2 管道、德國持續不增加其軍費開支以及她不想干涉中歐崛起的威權民粹主義者。
但當數百萬敘利亞人開始逃離他們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尋求歐洲的保護時,梅克爾打開大門。 “Wir schaffen das”——在德語中相當於歐巴馬的“Yes,We Can”——她面對難民恐懼的浪潮,以如此無情緒但堅定的態度,這句話成了她領導的最重要形象。
在今天周日的選舉之後,將會有更多關於她 16 年統治的評估,這也將決定她的繼任者,以及接下來的事情。許多人將關注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和歐洲政治的不確定性。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梅克爾留下的爛攤子”為標題;英國 《衛報》對梅克爾退出的歐洲的看法是“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不是已經解決了”;華爾街日報的德國記者寫道,她的國際遺產將是“更冷靜的跨大西洋關係”。
在美國的民主似乎因嚴重的兩極分化而癱瘓、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的民選領導人受到蔑視、獨裁者不斷崛起的時代,研究一下為何梅克爾女士可以成功治理德國及歐盟,可能是有價值的。
她持續強勁的國內支持率之外,她也使德國在她的領導下享有了高度的榮譽、繁榮與政治和諧。
部分原因在於梅克爾女士對權力的偽裝沒有興趣。
她隱藏著某種真正的自然的政治技巧,她的舉止可能是一個在警察國家的新教家庭中長大的自然謙虛女性,而她的這種性格,在保守的、男性主導的政黨中,剛好發揮作用的一種回應。但那些將她的平淡誤認為軟弱,或將她的安靜誤認為她沒有政治野心的人,最後都成為她的手下敗將。
梅克爾的朋友們說,私下她有一種敏銳的幽默感。在談判或會議之前,她會以科學家的冷靜專注做功課,不。
在普丁或川普等粗魯的男子對手前,她在那些可笑的、故意展示男子氣概的男人面前,從不退縮。
梅克爾女士曾經留下一張照片,7 大工業國集團領導人站在身後,她的目光凶狠地盯著一位覺得自己當然要坐前排的美國總統,這成為她抵抗誇誇其談的川普先生的標誌。
在普丁知道梅克爾女士怕狗之後,故意把他的黑色大狗叫到他們會面的房間裡,梅克爾提出了一個尖刻的解釋:“我理解他為什麼必須這樣做——以證明他是一個男人。他害怕自己的弱點。”
這是梅克爾女士為數不多的引述之一,但她並不是沒有話要說。
幾年前,她在一次採訪中解釋她根本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用言語打動他人,讓他們改變主意”。
因此,她總是更注重行動而不是言語。
她幾乎從不接受外國新聞媒體的採訪,而她對德國媒體的採訪也很少令人有興奮之處。她從來防範小報,哪怕是一點小趣事,遑論醜聞。
這些誠實、謙虛、紀律、堅持和保留的特徵,在紐約市及美國、英國⋯⋯其他民主國家看起來近乎是古怪的。
但是當一個人面臨幾乎無法克服的政治困境,不管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東德人和一個科學家——能夠爬到德國權力的頂峰,並在那裡呆了四個任期,這簡直不可思議。
相對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正派的人越來越迴避政治,美國無法學習和模仿梅克爾。
梅克爾女士的施政當然並非完美無缺,她留給下一任總理的德國,將在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界。她的真正遺產證明,有效的政治並不意味著要擺脫人性。
而「被低估」,可能是她政治長壽的真正關鍵。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
萊茵河在哪個國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不會想到在德國會有人死於洪水之中,或許在其他窮困國家,但不會是發生在德國。」報導中那位德國婦人難過的哭了。
對,當我看到新聞標題德國因大雨引發水災洪流,讓萊茵河畔諸多童話世界般美麗小鎮有如遭轟炸過,滿地都是瓦礫、樹木、房屋幾乎全毀,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中。這新聞讓人忍不住驚訝:這是在說德國嗎?德國會因為一場大雨就會引起水災洪流死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是發生在其他窮困國家還比較能理解,但德國?西歐先進國家中人民最守法做事最嚴謹,基礎建設一流的德國?德國的水利工程有這麼不堪一擊嗎?
新聞報導影片中,CNN記者說: 「為了讓您了解這次水患的範圍,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在河堤旁的旅館,淹水高度是一直到旅館的三樓,你可以看到水線痕跡,水就是淹到這麼高的高度。」
水淹3樓高? 那不成了一片汪洋嗎?人要往何處逃?
這兩日我跟人聊起這個新聞,但得到的回應有點冷。
「喔,德國嗎? 」
「我沒看新聞耶」
「有看到,但沒注意」
「德國水災,我在台灣要關心什麼?前陣子台灣還在缺水危機咧」
人性中的樂觀偏見,總覺得別人家的倒楣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免不了心存僥倖,或盲目自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好比酒駕的人一樣。
就如同報導中奧地利居民說的:「昨天我們還坐在桌子旁邊,看著關於山的另一頭的影片,說著這一定只發生在德國,沒想到很快就淹到這邊來了,水來得非常快。」
是的,水患從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開始,現在連奧地利位處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郡也發生水災了,新聞報導整個咖啡座,戶外盆栽都被沖走,大水直接在街道流竄,路上民眾一個不小心,就快被水沖走。
報導中的這些地方,很多是我走過的地方,北萊茵河、貝希特斯加登郡、薩爾斯堡,有些地方還去了不只一次,貝希特斯加登郡是哪?赫赫有名的國王湖就位處這裡,貝希特斯加登鎮上有條美麗的小河經過,小河蜿蜒在德南邊境,再往前繼續走,是另一個著名景點藍紹教堂,風景如畫,西歐五國這些基礎建設完善的先進國家,人口密集度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程度高的國家,一場大雨都會造成這樣的後果,那我們呢?
如果這場雨下在你我身邊,我不敢想像。
報導中CNN氣象主播說:「你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豪雨、海岸洪水、乾旱等事件發生,這都是(氣候變遷)的證據,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越來越暖熱的天氣,會讓水氣停留得更久,就能造成更頻繁且更強烈的降雨,就如同我們在西歐看到的一樣。」
又是氣候變遷惹的禍,但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不是過去這幾十年來人類高度發展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對物質過度的追求以及浪費所造成環境汙染讓地球不堪負荷,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那天我去好事多的時候,在冷凍櫃看到一整櫃來自挪威北極圈的熟甜蝦,我當時還愣了一下,記得我到挪威北極圈的時候,就買了這個甜蝦嘗鮮,因為看介紹說這來自無汙染的北極甜蝦滋味鮮美,要是來到產地請不要錯過,(但其實我吃了之後覺得還好而已,因為熟甜蝦是冷凍過的,海鮮煮熟後又經過冷凍退冰,甜味大概也跟隨著解凍中一起流失了。) 我為什麼愣了一下呢,我想起了前往挪威北極圈的路程,那一路可不是普通的遙遠阿,台灣靠海海鮮之多,養殖蝦也不少,我不懂為何要千里迢迢從挪威北極圈運送這些已經不太甜的北極甜蝦來這裡販售,我記得我還跟老頭說:難怪新聞報導貨櫃缺櫃運費大漲,不需要運輸的東西都有運輸的需求了。豈料走了兩步之後,另一櫃寫著大大的南極圓鱈,還特別貴,雖然我也喜歡吃鱈魚,但我們真的需要吃來自北極的甜蝦跟南極的圓鱈嗎? 如果我沒有記錯,台灣的地理位置離赤道比極圈近多了,北回歸線以南都屬於熱帶了,真的需要吃極圈來的食物嗎? 所以我沒有買。
我知道我自己也挺愛吃些台灣沒產的莓果類,但只要是台灣本土有產的食物,我都會採買本土食材,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只買進口水果,因為全家嘴都刁尤其兩個兒子從小都吃日本進口水果,台灣的水果吃不習慣,她說她們家是注重生活品質的人。
人都喜歡舒服,我相信若環境可以,大家都會注重生活品質,但生活品質要維持需要安穩的環境阿! 西歐國家環境好人均高,那是安居樂業生活品質高的地方,環境也比台灣好,但看影片中那個超市老闆在一場雨過後說的話:這是我的人生,我的錢,現在全部完了全部都完了。人們以為的安穩其實很脆弱,一場天災財富重寫,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再難翻身,我想我可以說一個小故事,跟一場雨有關的故事。我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但那應該是有個分界點的,家人告訴我在我4歲的時候,那一年家裡剛蓋好漂亮的新房子,因為下雨引發土石流,房子滑落石坡全毀,我的命還是我奶奶不要命衝進去房子裡把我抱出來,才救下我這條命,奶奶存的金子沒來得及帶出來,只救出一臉驚呆的我。
家裡的錢全部拿去蓋房子了,逃出來的時候只有命一條,連衣服都沒有,從此家道中落,4歲照理來說應該有些記憶了,但我對這些事完全沒有印象,可能驚嚇過度又不懂表達,所以我從小才特別膽小吧,特別怕風雨交加雷聲震耳的雨夜,聽說奶奶剛抱出我的時候,房子就從邊坡上滑下去了,一場天災就此改變一家人的人生。
看到德國水災新聞的時候,我還沒想起這段往事,倒是文章寫著寫著才想起這件塵封舊事,一開始我只是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有助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從生活中減碳?
一個人的力量會不會太小?
只有我改變有用嗎?
這些我常常聽到的話,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麼想,也不願去做,那減碳之路只會是遙遙無期,綠色和平組織有句話說:「既然人類的行為對環境與氣候造成巨大影響,也表示只要改變人類的決策和運作模式,就有機會扭轉危機。」所以 #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滴水可穿石,#改變從你我一起做起。
要怎麼做呢?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大家可以減少肉食、聰明消費、無塑生活
報導中告訴大家消費可以盡量選擇當季、在地產品,減少運輸及存放時所需的能源。而購買的物品,無論是食衣住行或產品包裝,都以可多次使用為原則,例如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即能減少資源消耗及背後的環境成本。
從2020開始,疫情、乾旱、水患、森林大火,這些悲劇能不能提醒地球人,我們該醒了,應該改變些什麼了?
大雨來的時候,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會淋濕的,地球毀了,滅絕的不會只有恐龍,還有人類。
只要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影響另一個人,那麼串聯起來的能量就大了。#一起減碳救地球,好嗎?
萊茵河在哪個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解讀貨幣的重點,一本搞定
★貨幣是經濟的血脈,血往哪裡流,世界往哪裡走。洞悉貨幣體系,你的視野從此完全不同
整個世界的今昔洪流、未來走向,
只要一枚小小錢幣就能解答。
.波斯遊牧民族只靠硬幣,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帝國?
.每個月最期待的「薪水」,原來是古羅馬人的發明?
.為何中華文化圈的貨幣不是金銀,而是銅鐵?
.荷蘭之所以成為大航海霸主,全拜鯡魚所賜?
.全球政經一團亂,追根究柢都是美元的問題?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貨幣,是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
至今,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皆以民族、國家,甚至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我們熟讀戰爭年表、各國外交關係,卻忽略足以左右世界潮流的兩大基礎——貨幣與經濟。
日本歷史學家宮崎正勝說:「當今,貨幣是最強的武器,經濟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 貨幣,象徵君王權威
「沒有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國王首創在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 貨幣,代表國家野心
十九世紀,英國運用淘金熱潮來挑戰銀本位制,以英鎊重組世界經濟;二十世紀,美國在戰後趁勢建立霸權,各國貨幣都向美元看齊;一九七一年貨幣價值回歸各國中央銀行,全球走向幣值浮動的不穩定局勢。貨幣是國家的支柱,同時也指向無以計量的劇烈波瀾。
◢ 貨幣,反映人心盤算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人們開始不信任過往的貨幣,促成電子貨幣快速發展。其中,比特幣憑藉其能夠祕密且快速轉移資產的特性,一舉成為富人的寵兒,更是時下最熱門的投資遊戲工具。從古至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不斷被貨幣重組,與貨幣連動。
◢ 來點貨幣世界史的冷知識
☆十八世紀南海泡沫事件,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泡沫危機來襲,連牛頓也賠了兩萬英鎊。他感嘆:「我雖然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卻算不到人類的瘋狂。」另一方面,音樂家韓德爾卻憑著良好直覺大賺一筆。
☆你知道嗎?美國獨立戰爭原來爆發於小酒館
北美殖民地民眾從組織激進派到走上美國獨立戰爭,全都在吵鬧的酒館策畫而成。當時殖民地連釘子都要仰賴母國進口,根本沒本錢打仗。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奮勇赴戰,這可說是藉酒壯膽的結果。
☆十七世紀的荷蘭:「世界就是我的後花園~」
有人這麼形容:荷蘭人就像蜜蜂般吸取各國花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加隆河、多爾多涅河畔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羊牧場,波斯、波蘭是穀倉,印度、阿拉伯是他們的庭園。
從西元前到近現代;從黃金、白銀、紙幣再到電子訊號的金錢革命,世界史上每個驚心動魄的轉折背後,都由貨幣主宰一切。
現在翻開本書,讓我們從錢包裡那枚小小硬幣開始俯瞰世界。
作者簡介: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
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以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於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著作豐富,尤其擅於透過「經濟」「貨幣」等角度重新解讀世界史,廣受好評。著有暢銷書《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錢史》(暫譯)、《如何解讀世界史》(暫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
出版社粉絲頁: 今周刊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萊茵河在哪個國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解讀貨幣的重點,一本搞定
★貨幣是經濟的血脈,血往哪裡流,世界往哪裡走。洞悉貨幣體系,你的視野從此完全不同
整個世界的今昔洪流、未來走向,
只要一枚小小錢幣就能解答。
.波斯遊牧民族只靠硬幣,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帝國?
.每個月最期待的「薪水」,原來是古羅馬人的發明?
.為何中華文化圈的貨幣不是金銀,而是銅鐵?
.荷蘭之所以成為大航海霸主,全拜鯡魚所賜?
.全球政經一團亂,追根究柢都是美元的問題?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貨幣,是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
至今,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皆以民族、國家,甚至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我們熟讀戰爭年表、各國外交關係,卻忽略足以左右世界潮流的兩大基礎——貨幣與經濟。
日本歷史學家宮崎正勝說:「當今,貨幣是最強的武器,經濟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 貨幣,象徵君王權威
「沒有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國王首創在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 貨幣,代表國家野心
十九世紀,英國運用淘金熱潮來挑戰銀本位制,以英鎊重組世界經濟;二十世紀,美國在戰後趁勢建立霸權,各國貨幣都向美元看齊;一九七一年貨幣價值回歸各國中央銀行,全球走向幣值浮動的不穩定局勢。貨幣是國家的支柱,同時也指向無以計量的劇烈波瀾。
◢ 貨幣,反映人心盤算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人們開始不信任過往的貨幣,促成電子貨幣快速發展。其中,比特幣憑藉其能夠祕密且快速轉移資產的特性,一舉成為富人的寵兒,更是時下最熱門的投資遊戲工具。從古至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不斷被貨幣重組,與貨幣連動。
◢ 來點貨幣世界史的冷知識
☆十八世紀南海泡沫事件,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泡沫危機來襲,連牛頓也賠了兩萬英鎊。他感嘆:「我雖然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卻算不到人類的瘋狂。」另一方面,音樂家韓德爾卻憑著良好直覺大賺一筆。
☆你知道嗎?美國獨立戰爭原來爆發於小酒館
北美殖民地民眾從組織激進派到走上美國獨立戰爭,全都在吵鬧的酒館策畫而成。當時殖民地連釘子都要仰賴母國進口,根本沒本錢打仗。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奮勇赴戰,這可說是藉酒壯膽的結果。
☆十七世紀的荷蘭:「世界就是我的後花園~」
有人這麼形容:荷蘭人就像蜜蜂般吸取各國花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加隆河、多爾多涅河畔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羊牧場,波斯、波蘭是穀倉,印度、阿拉伯是他們的庭園。
從西元前到近現代;從黃金、白銀、紙幣再到電子訊號的金錢革命,世界史上每個驚心動魄的轉折背後,都由貨幣主宰一切。
現在翻開本書,讓我們從錢包裡那枚小小硬幣開始俯瞰世界。
作者簡介: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
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以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於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著作豐富,尤其擅於透過「經濟」「貨幣」等角度重新解讀世界史,廣受好評。著有暢銷書《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錢史》(暫譯)、《如何解讀世界史》(暫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
出版社粉絲頁: 今周刊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萊茵河在哪個國家 在 Tauck Rhine River | 有人知道萊茵河流經幾個國家嗎? 空拍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有人知道萊茵河流經幾個 國家 嗎? 空拍機攝影看看中段 萊茵河 絕美風光吧~ Credit by: Joyce Lin #塔克河輪#歐洲# 萊茵河 #旅遊#rivercruise. ... <看更多>
萊茵河在哪個國家 在 萊茵河見底歐內陸運價飆|鏡轉全球#鏡新聞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歐洲面臨50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不僅生態受影響,河川水位過低,更影響航運,流經最多 國家 的多瑙河,沿岸 國家 忙著清淤,來維持河道暢通, 萊茵河 水位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