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讓 施振榮變古典樂咖
今日蘋果/財經
建立時間:2019/03/26 05:00
作者、攝影╱黎瑛蕊
元旦下午,天空下著冷冷細雨,台北大湖公園傳出一陣陣交響樂的悅耳旋律,這是台灣首創的新年音樂會,台上,微笑揮舞雙手指揮的是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台下,坐著3千位民眾,身穿雨衣,神情專注,享受這場雨中的音樂饗宴。音樂會結束,製作人施振榮興奮的表示,音樂會明年還會辦,而且會更盛大。
李哲藝要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臺灣的聲音》2019年新年音樂會」,曲目涵蓋台灣的傳統與流行音樂。除現場參與者,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這場第一次專屬台灣人的音樂會。
李哲藝事後表示,現在回想,當天陰雨綿綿,現場民眾的雨衣不斷滴著水,3個小時全程專注聆聽,「若不是下雨,呈現畫面不會那麼讓人感動。」依照民眾參與的熱情推斷,李哲藝相信,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現場一定破萬。
談起新年音樂會的緣起,李哲藝特別提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施振榮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更是這場音樂會總製作人。李哲藝表示,在2018年某次後援會會議上,他提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權要幾百萬元台幣,經費規模之大,足以舉辦一場音樂會。施振榮聽聞靈機一動:「那為什麼不辦一場專屬我們自己的音樂會?」
施振榮(右2)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
企業主管當後援
於是,自去年10月決定要辦一場《臺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開始,李哲藝大概每天都會接到施振榮10多通電話討論,「他是停不下來的!」施振榮還找來宏碁的專業行銷團隊來幫忙音樂會的國際露出,他從科技業企業家跨界變成古典音樂會製作人。
施振榮首次接觸到灣聲樂團時,聽到李哲藝等以室內樂演奏台灣歌曲,將台灣的音樂元素以古典音樂來表達,令他深受感動。因此在灣聲成立後,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經常出席灣聲的音樂會,甚至參與名人系列演出。「以前做生意是跑三點半,現在退休了變跑七點半。」李哲藝轉述了施振榮對他說的話。
2017年,出身鹿港的施振榮希望用音樂翻轉鹿港印象,邀請李哲藝創作《鹿港映象》交響詩,讓桂花巷、九曲巷、十宜樓等古蹟入樂,以音樂形式重現鹿港百年風華,獲利相當好的評價。
經過《鹿港映象》與新年音樂會的合作經驗,施相當認同地方要從文化起步、行銷自己的理念,與李哲藝第3度合作,要替他「第二故鄉」桃園龍潭打造專屬的《龍潭映象》交響詩,目前已經進入國、客語歌詞徵稿階段。
灣聲的企業後援會成員除了施振榮外,還有已退休的明基前事業策略長雷輝,及將捷建設、花仙子、台新金控、台北旅店集團、瑞士百達、東元等企業高階主管,有他們在幕後當顧問團給建議,讓灣聲走出一條台灣音樂與樂團的新出路。
施振榮(上圖左2)是《臺灣的聲音》音樂會總製作人,當天吸引3千民眾,在雨中欣賞(下圖)。
為台灣音樂發聲
除立足台灣本土音樂,雷輝還給了許多從企業家角度經營樂團的建議,包括應從能夠獲利為出發點去檢視設計成本結構,不能只求不賠錢就好。李哲藝說,灣聲舉辦成立音樂會時是雷輝發動親朋好友參加,「雷輝給了第一桶金,灣聲才有資金往下走。」
李哲藝表示,灣聲樂團應該要在台灣走出不一樣的路,建立台灣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進而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李哲藝舉例,5年前,曾幫高雄做了一部《港都綺緣》,以二胡和大提琴作主奏的雙協奏曲,融合東西方元素,描述高雄百年變遷,感染力十足。正好韓國釜山交響樂團來台考察,聽了驚為天人,邀他創作一首具有韓國特色的作品。最後,他寫了由小提琴和韓國傳統樂器奚琴結合的《釜山幻想曲》協奏曲。
運用古典音樂平台,打破國界,加入台灣元素、融入民眾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15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桃園機場的「快閃」演出。那年是國台交70周年,李哲藝為其製作濃濃台灣味的《快閃組曲》,在桃機快閃演出這首融合古典音樂與台灣民謠的樂曲,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影片上傳網路後至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成功運用台灣文化和世界接軌。
讓樂壇有感、刮目相看的,還有灣聲獨特的經營模式,把音樂會變成節目商品,像是名人系列饗宴。2018年起推出名人系列,邀來企業家施振榮、藝人澎恰恰、郎祖筠、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等,暢談他們與音樂的故事情緣,將談話性節目和音樂結合,拉近音樂和民眾的距離,在音樂領域找到另一種客層,替音樂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臺灣的聲音》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
幫下一代增機會
李哲藝說,胡志強在名人系列中提到,13年前的車禍讓太太邵曉鈴受重傷;昏迷不醒的邵曉鈴,唯有聽到陶的《今天妳要嫁給我》旋律時會有反應;另外,施振榮年輕時和葉紫華約會跳舞,當時播放的音樂是綠島小夜曲,因而成為他們倆的情歌。「人生中很多故事其實都和音樂有關連。」李哲藝說。
一般台灣的交響樂團,只演奏貝多芬、莫札特……等西洋古典音樂,台灣音樂多半只會在安可曲出現。根據李哲藝估計,台灣所有的公立樂團每年從政府獲得的經費高達7、8億元,但是一整年的音樂演奏,台灣音樂大概只佔5%。「國家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經費去做國外的古典音樂?說不過去嘛!」
李哲藝認為,這些國外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台灣沒有關係,「在台灣要發展古典音樂,只有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這是灣聲的核心價值。藉由古典音樂的國際語言,讓大家更認識台灣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及文化。」
李哲藝更進一步提到,台灣職業樂團的位子只有400多個,每年只會釋放出10多個空缺,但音樂系畢業生約有1000多人,僧多粥少,「根本沒有位置!」灣聲樂團創新古典音樂和台灣文化共存的方式,替台灣學習古典音樂的下一代創造發展出口。
李哲藝(左起)小時候與父親弟弟同台表演。
待灣聲做出成績後,李哲藝期待後續還會出現第2個、第3個……更多的灣聲,現在已有很多樂團改變演出型態,會愈來愈多需要創作的機會,台灣古典音樂生態才會豐富。
人稱「音樂鬼才」、「金曲獎常勝軍」的李哲藝,其實並非出身正統「音樂班」體系。在大學二年級以前,從沒想過自己這輩子會以音樂為職業。
李哲藝高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雖對力學有興趣,但對物理數學、微積分興趣缺缺,瀕臨「三二」退學邊緣,剛好這時音樂系招收轉系生,李哲藝索性申請轉系。如果不是當年的轉系考,台灣古典音樂領域大概就不會有這號響噹噹的人物。
「基本上,我除了很會彈豎琴,其他像和弦、樂理等,都不會,只能硬著頭皮上課。」儘管當時不算科班出身,但李哲藝對音樂的熱愛和接觸並未間斷,高中時參加軍樂社、吉他社,大學則加入熱音社、合唱團,這些經驗對李哲藝後來在作曲、編曲等跨領域創作的幫助很大。「我是有實戰經驗的,學術可以後補,懂理論的好處在於幫助思考系統化,能舉一反三,有利於音樂創作做變化。」
李哲藝念物理系,父親並不反對,因為父親知道走音樂這條路是辛苦的,若是沒有意願,怎麼勉強都是徒勞無功。後來他轉到音樂系,父親很是欣慰。另外,弟弟李哲音退伍後在外工作7年,最後也走回音樂路,開始從事豎琴演奏事業。「繞了這麼大圈,終究還是轉回來了,總算沒有白白培養兩兄弟!」李哲藝笑著替爸爸下註解。
灣聲台灣行腳系列,踏進市街,更貼近民眾。
受父親影響學琴
李哲藝大學畢業、退伍後,第1份工作是教豎琴,也曾在台北美僑俱樂部西餐廳演奏豎琴。那時在西餐廳認識了一位60多歲名為喬治的美國人,在西餐廳演奏鋼琴30多年。
某天,李哲藝看到餐廳的公告上寫著喬治逝世的消息,相當錯愕。他看著喬治的照片發呆,心想:這麼棒的鋼琴家,人走的那天,就只是一張公告,「人生在世,似乎該做些什麼、留下什麼。」
李哲藝開始思考自己該做不一樣的事,因為願意嘗試新事物,就此打開了以前從沒有想過的路,帶他從以往的編曲走向跨域創作。
說起李哲藝音樂之路,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李武男。農家子弟的李武男只有小學畢業,有天看到小提琴廣告很好奇,跑到樂器行去詢問,燃起學琴的念頭。但一把琴要價600元,對當時每月工資才250元來說,儼然是天價,只好作罷。
但李武男仍不嫌累地天天往樂器行跑,為的就是看那把小提琴。後來他和老闆商量,四處打工、割稻存錢,老闆被李武男感動,把小提琴給了李武男,錢日後慢慢還。
有了小提琴,李武男開始拜師學琴,後來在高雄成立弦樂團,並四處教學、演奏,成為南台灣早期僅有的6位小提琴老師之一。李武男從早到晚不停教學,5歲的李哲藝天真好奇,吵著也要爸爸教,李武男只得趁空檔教李哲藝,沒想到,李哲藝展現音樂天份,小提琴愈拉愈好。
李武男一次去日本認識並愛上豎琴,開始改學豎琴,而且現學現賣,回家後教李哲藝。李哲藝就這樣學了3年,程度已經比父親還好,才找專門老師授課,12歲的李哲藝每星期隻身坐飛機到台北上課,練就一身好琴藝。
後來,後來李武男開始生產豎琴,成立「藝音豎琴」工廠,研發過程都把積蓄花光,不到2年就開始負債,第5年才量產。李武男創辦台灣第一家豎琴工廠,成為台灣第一位會彈、會教、會編曲,還會製作的豎琴家。
「對我而言,爸爸給的是身教,他是充滿熱情,富有想像力的人,也是很愛做夢的人。他不單只是做夢,還真的把夢『做』出來。」李哲藝從小看爸爸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在輪到自己了。他希望將台灣古典音樂打造成國際品牌,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實現中。
李哲藝 小檔案
★現職:灣聲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兼指揮
★出生:1970年(49歲)
★學歷:高雄中學、文大音樂系西樂組、輔大指揮研究所肄業
★經歷:
◎豎琴演奏家、作曲家、唱片製作人、樂團指揮
◎累積演出2000場次以上
★家庭:已婚,育有2女
★成就:
◎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3名,為本比賽舉辦21年首位亞洲獲獎者
◎22次入圍傳藝金曲獎,獲得第23屆最佳作曲人、第27屆最佳創作獎
◎2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編曲作品約5000首,作曲作品約2000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部分照片:李哲藝提供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190326/3829133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報名簡章請詳閱: http://www.popmusic.tut.edu.tw 關於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學士學位學程]: 因應國內流行音樂產業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並培育產業發展關鍵人才之計畫。在本校人文藝術的發展之學院系所含括跨領域、生活、時尚、數位、視覺、舞蹈、美術、音樂等多種型態,以...
華語 文 教學 出路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6
當2000年9月,由陳子鴻、黃怡倆位老師策劃製作戴佩妮第二張創作專輯,因而召集了來自馬來西亞的 Bass 手 Andy Peterson、吉他手 Jamie Wilson,來自新加坡的鋼琴、鍵盤手吳慶隆先生,與來自臺灣的鼓手李守信先生,以及小弟在下我本人,五位樂手在強力錄音室由美國籍錄音師 Bill Drescher,與臺灣的錄音師史大維先生共同協力之下,歡樂地渡過編曲錄音的十天之中,我們並不知道其中的一首曲目『你要的愛』,後來會搭劇、成為2001年偶像劇『流星花園』的片尾曲,也因此讓這首很帥的歌兒成為戴佩妮的知名代表作之ㄧ。
2018年,這部當年的偶像劇神作將要重新改版製作,而其中的音樂選曲,很…『意外』地還是選用了這首『你要的愛』(如果知道搭上這齣戲,相關的音樂作品可以衍生的價值,應該不難想像會有多少山頭勢力亟於插旗;而這首歌兒在十八年之後仍然雀屏中選,我覺得那個難度…真的很高) !不過~畢竟過了十八年,因此製作單位希望賦予這首作品全新的風貌;而由戴佩妮自己擔綱製作人的角色、與製作單位溝通協調後,決定製作兩個不同編曲風格的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希望能傳達原曲所沒有的『青春氣息』,而音樂製作人戴阿妮覺得,用兩把單純的木吉他呈現『Unplugged』的色彩、情緒,應該是很能表現這樣的畫面訴求。
『哥~您覺得找誰來編會比較好?』阿妮這樣問了。
我想都沒想就推薦了這兩個人!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6 『環境』與『人脈』_01
先說回這十八年中,臺灣音樂生態的變化吧!眾所週知,音樂載體的改變、制度食古不化、一味追求報表績效的『數字管理』,在在都重創了臺灣的音樂產業;但就在市場近乎崩盤的前夕,許多真心熱愛音樂的樂手,還懷抱著對於未來在音樂產業中一顯身手的憧憬,毫無畏懼地背起了行李與樂器,遠赴國外,投入正規音樂學習系統或相關專業的技能教育體系,用零距離的方式,直接浸淫在西方音樂的學習環境裡。然而,當這些樂手一波一波學成歸國的時間點,卻碰上了市場急速衰敗的下坡起點,在我的觀察,許多身懷絕技的樂手竟然無法在產業中以公平合理的待遇得到應有的工作機會與尊重,而其中必然有礙於生活壓力、社會責任等等因素,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的客觀情事,不論是因此以較低的報價爭取工作,或是因此將原本的音樂熱情降溫為『工作公式』而不再維持高密度、高質量的練習,這些,都是整個音樂環境變遷所必然會產生的後遺症。
我非常認真地向這些海歸的樂手們請教過,究竟當年他們在國外學習與回到臺灣投入工作之後,最重要的差別是什麼,而我所獲得的答覆,非常聚焦在一個特點:『在國外學習,當然會有很好的師資,但師資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重點;重點反而是與你一起學習的同學們,他們每個人都想彈得比其他同學好,因此形成了一種彼此競爭的學習氛圍,那樣的氣氛所造就的學習環境,會把你的潛能全部都激發出來!』、『回到臺灣,雖然偶爾在工作場合也會遇到同學或學長、姊、弟、妹,但…就沒有那種環境的感覺了,自己……好像也就會懶散下來』。
我完全可以理解這樣的學習曲線,也親眼見證了類似的樂手案例不斷地發生而只能心中悵然、而什麼也改變不了……
但~『生命會找到出路』!近三、五年來,最新一批的海歸派樂手們完全突破了這個看似在客觀條件上很難有變化的界限:一群從同一個學習系統學成回來的年輕樂手,相約在台北的一個公寓裡成立了一個聯合工作室,他們的想法很直接而單純:『就讓這個場域維持著如同在學校的氛圍,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隔壁房間的誰誰誰又練了什麼新的招式,我要怎麼怎麼維持著不落人後的態勢繼續精進』。他們具體而微地將國外學習的『環境』生根在自己的土地,彼此督促、砥礪著對方與自己,一直維持在非常優秀的職能水平之上;這其中包括有對於吉他器材與錄音技術高品味追求、因而成立了台北第一個以『專職錄製吉他』錄音室為目標的年輕人;有華語音樂編曲宗師第二代、受教於西方與華語音樂製作系統、天份極高並且勤奮練習的年輕人;有專注鑽研現代藍調、融合爵士音樂彈奏的年輕人,你可以想像類似這樣資質的四、五位年輕吉他手長時間工作、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會是多麼巨大而值得期待的能量嗎?
因此,我第一位推薦給戴佩妮的吉他手,就是來自這個環境的翁光煒先生 --- 他今年二十七歲,已經在業界執行過許多不同面向、但非常有代表性的工作;如果以當年戴佩妮成立『D Power』樂團的實際狀況來看,翁光煒先生比當時的樂手平均年齡都還年輕了三、五歲。
另位一位吉他手,我從幾年之前的各所大專院校熱中舉辦的跨校際型音樂競賽裡就注意到他了 --- 他就是被歸類為『獎金獵人』型的參賽選手,雖然剛開始的一、兩年,他只是以『協力伴奏』的角色出賽,但只要他所參與的比賽項目,在我印象所及,好像從來沒有失手過。後來,他轉攻『指彈演奏』,展現了木吉他彈奏的高超技巧;最後,甚至以『自彈自唱』的方式挑戰了『個人組』與『創作組』的比賽,同樣的,在我印象所及,他總是在比賽的過程中獲得評審一致的青睞,幾乎沒有失利過。
但~像這樣的年輕人,在我過去十年以上參與校際音樂競賽評審的經驗裡,他並不是唯一的一個。
『他…之後會怎麼發展呢?會不會是另外一枚美麗而絢爛的煙火呢? Mmm… 我們再觀察看看吧!』我與我的分裂人格們這樣地對話,然後保持了相當的距離,遠遠地、不帶情感地觀望著。
當他在2017年7月上旬走進北藝大IMPACT學程的招生面試教室時,我知道了 --- 他是不一樣的那一個。
毫無意外的,他以優異的成績錄取了IMPACT學程。在第一個學期的課堂上,他很少主動發言 --- 如果你參與過我在北藝大的課程,你就會知道我所秉持的『提問式教育』是如何刺激著學生們一定要主動解答我所提出來的各種製作面向上、甚至涵括了人文價值觀的疑難問題 --- ,而他,似乎是過於安靜、隱晦的年輕人,我因此在印象上,不特別覺得他會有什麼精彩的表現。
在我一個學分的『製作概論』課程裡 (也就是總長18個小時的授課時間),班上的同學們除了各類型的問題思辨學習、期中考要完成一個很有製作代表性的專題研究報告之外,還必須以分組的方式,完成一首市場流行音樂曲目的改編、製作課題。他所分到的組別,非常有意思地涵括了古典、傳統與流行音樂寫作各類專項的同學,按理來說,這一組的作品應該會是很有風格並且精彩的;但是,在執行的前半階段,我觀察到他們的工作水平遠遠低於整組的平均水準;在進行瞭解實際狀況、給予老師的指導意見之後,突然在某一週的進度上,這一組呈現了『我所不能瞭解』的有效整合,而學期最後,這一組的整體音樂表現,超出了我原本的預期。
而關鍵,我的分析是:他用吉他站出了一個恰如其份的中心角色,而其他專項樂器的同學們,很有效地被整合籠罩在同一個氛圍裡。
像這樣的角色,明眼人是很快就能 Sense 到的!果不其然,在寒假前後,他就被同樣在北藝大IMPACT學程執教的侯志堅老師,抓去完成了電影『花甲大人轉男孩』的原聲配樂吉他的錄製。到了第二學期,我的課程轉換成三個學分的『製作實務』,而每一屆的同學都必須以同樣的分組,繼續完成三首以上原創單曲的 A & R 作業 (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全面向製作觀念,對於所有參與過這門課的同學來說,我估計每一位應該都會畢生難忘),而他所呈現的音樂架構,再一次,非常沈靜而內斂,但非常有效!
阿妮問起誰可以來完成『你要的愛』新的木吉他版本,我覺得是時候讓他挑戰一下不同難度的關卡了!他今年二十三歲,他先前創作的木吉他指彈演奏作品,已經有其他更年輕的學生拿來當做參賽的曲目!他的名字是:蔡巽洋。
這兩位都不到三十歲的年輕音樂人,在之前的生命歷程中從來也不曾交會過;但這倆位不約而同地做了同樣的思考:一位是主動去維持一個有學習、競爭力的『環境』,另外一位是加入一個『可以有』學習、競爭力的『環境』。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在任何社交型態的場合遇見過他們,認識他們之後,我們也從來沒有任何刻意『維持人際關係』的交談 --- 只有在工作過程中一些不負責任的玩鬧,以及他們實際完成的音樂作品。
自己這一路走來將近三十年的音樂學習之路,我時不時聽聞了誰誰誰告訴我,在這個工作領域 (所謂的圈子) ,『人脈』很重要!『人脈』,當然很重要,但那應該是某一種起始點之後的事;關鍵恐怕還是:『那個起始點為什麼會開始?』
我寧願相信:你身處的環境會影響你,比較起認識了什麼『人』,我覺得你更應該分析與考慮什麼樣的『環境』更能幫助到你!
--------------------------------------------------------------------
後記1. 在這個新版的『你要的愛』工作中,我很開心地去扮演了樂手教練的角色!這其中,我沒有下任何明確的『音符指導棋』,只是與阿妮一起很簡單地去導引這倆位年輕人原本就有的音樂才華,然後,像是觀賞一齣美好的戲劇一樣,看著他們逐步建構出新版的樣貌。
他們已經編寫完成了,只剩下近期內會進行的錄音工作。如果你問我音樂內容如何,我只能說:真是好聽!而且 --- 相信我!我根本想不到他們想到的。
後記2. 在北藝大執教將近兩年,每一次的課堂都令我有『教學相長』的感受!我很喜歡看到年輕人們在課堂中用心思索的場景,也很喜歡每一屆的同學在完成他們的原創曲目製作作業中的每個成長過程。很快的,第三屆已經開始招生了,我深信這個學程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成長環境;而會不會想進入這樣的環境,可能~還是得由你來決定:
https://exam.tnua.edu.tw/bachelor_b/download_b.html
後記3.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音樂競賽資訊:由新光三越所主辦的『第六屆不插電音樂大賽』~ https://streetvoice.com/opportunities/806/ 。這個活動有趣之處在於:進入複賽的前十名,每一組都會由評審 (導師) 選定、參與10個小時的音樂培訓之後,才進入到最後的決賽。這大概是我在臺灣所看過最酷的競賽培訓設計了!我在第四屆參與過這樣的賽程,在當時與三組音樂人分別經歷了非常有趣的音樂冒險旅程;今年,我似乎有機會再次進行這樣的玩耍!如果你對於『樂手教練』究竟可以給予你什麼樣的幫助感到好奇的話~請記得讓自己加入到這個環境裡。
後記4. 戴阿妮新的樂手計劃第一波的『鼓手徵選』,我們已經在昨晚 (5月6日) 結束前,完成對於先前所有報名樂手的一對一訊息溝通;在此非常感謝每位給予回應的樂手朋友,我們期待在5月21日的整個甄選過程中,看到各位精彩的展現。
下一波的樂手徵選計劃很快會在這個專頁做出訊息公佈,我想~應該還是會很有趣!
後記5. 這次圖文不符的相片,是來自十八年前,我們那群樂手聚集在一起的第一天的晚餐,從強力錄音室走去東湖市區餐廳路上、從一個路邊攤商所買來的『阿尼』瓷偶 --- 這當然是一個有隱喻的購買行動。
這個『阿尼』在錄音室陪伴了所有工作人員十天,聽到了所有音樂從無到有的全部過程。錄音結束的那一天,我邀請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一起在它的身上簽名留念。從那一天起,不論我的工作室搬到什麼地方,它都一直被放置在那個『可以看到我』的地方,這樣,我就可以也一直看到它,就像那段美好的日子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
十八年,好快呀……
北藝大IMPACT音樂學程
華語 文 教學 出路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外交困在美、中間徘徊,但為何印度不結盟也能成為南亞老大哥?
作者:印度尤
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再次召開國是會議成為公民訴求,同時也因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拋出這項議題,也是這成為了政治話題,在台灣社會中,無論是過去的國是會議,台灣的政治局勢又或是媒體與公民所關注的焦點,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佔據了主要議題,但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台灣是否有其他選擇和可能的出路?
身為一個台灣公民,若受邀參加國是會議,我最關切的是,台灣如何與其他國家建立連結?又如何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
我不諱言,中國和美國對台灣而言,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或是外交上,都是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對於全世界各國而言也是同樣道理,而台灣在中國的打壓下,始終無法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足夠的認可與支持,有相當艱難的外交處境,然而在與中國保持距離的友好,以及確保美國支持的同時,台灣應該開拓更多的可能性,才可以真正的走出去。
我來到印度已經邁入第三年了,這個被冠上窮困骯髒落後等代名詞的國家,今日卻已然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重要市場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而每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之際,同時也是其影響力與國際話語權增強的時刻。
印度傳承美蘇冷戰時期一直傳承至今的不結盟政策,以爭取最大的外交空間。
印度在新總理莫迪上任後,在多角外交上的發展有更明顯也更積極的動作,印度的原則很清楚,那就是國家利益優先,以美蘇冷戰時期一直傳承至今的不結盟政策,形塑不受特定國家箝制,多方合作來達成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空間,我認為這是值得台灣借鏡的重要方針。
舉凡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等周圍鄰國,莫迪都先鞏固關係並釋放善意,讓他們看見,印度已經與過去截然不同了,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將發揮南亞區域老大哥的雄風,帶領整個區域的共同發展。
在中國經濟崛起之後,印度周圍的鄰國為了經濟發展,整體經濟命脈可以說是緊緊依靠在中國之上,雖然中國確實帶動小國的經濟成長,但同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希望依賴單一國家而處處受到箝制,而印度則成了他們的重要選項。
台灣有機會借鏡印度,從中、美兩強拉扯下,走出不一樣的外交策略嗎?
印度除了可以作為舒緩對中國依賴的選項之外,也是一個平衡的角色,印度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在亞洲,只有印度在人口、經濟成長率、國土大小甚至是國防戰略上能夠與中國匹敵,因此印度成為中國崛起之際,美國日本乃至於與中國有海洋紛爭的東南亞各國,積極拉攏以平衡甚至對抗中國的夥伴,同時無論是中國、美國、韓國、日本乃至俄羅斯等大國,在經濟發展也勢必要與印度合作。
但最重要的是,印度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定位:「不結盟、國家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印度不會被任何國家利用以對抗第三國,但只要對印度有利者,印度都會與其合作。
在這樣「無盟友,有朋友」的定位中,印度確實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同時也有了更多平衡的力量,縱然許多小國的能力有限,但對於印度來說,卻是可以隨時派上用場的各種籌碼,是非常務實也非常聰明的外交政策。
台灣過去一直以來確實在美中兩國的彼此競爭對抗之中,取得了一個看似平衡的狀態,然而就如同力學一樣,需要上下左右以及各方的力量維持平衡。若說美中是左右兩股力量,那麼印度、日本、菲律賓、越南、緬甸等各國,就會是台灣的其他力量,更何況亞洲局勢變動快速,早已經不只是美中兩大力量彼此制衡,台灣也應該順應著這股多頭並存的局勢,尋求自己的出路。
當然,台灣無論是資源或國際地位上,很難和印度一樣有這麼多籌碼可以運用,也沒有任何兩個國家之間沒有摩擦和旗艦,但台灣也應該找出自己的定位,若無法以硬實力走出去,那麼華語文教學,經濟實力以及文化和智庫交流推廣等軟性力量,如何能夠把台灣推出去,並和其他國家建立連結與潛在的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
硬實力需要時間累積,軟實力則更需要時間發酵,台灣確實處處受制,但如何開拓選擇,找到緩解依賴美國和中國的出路,是我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後,希望看見的發展。
(本文由合作夥伴世界公民島雜誌授權轉載,作者:印度尤為印度尤神遊印度> 臉書專業經營者。
華語 文 教學 出路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報名簡章請詳閱: http://www.popmusic.tut.edu.tw
關於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學士學位學程]:
因應國內流行音樂產業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並培育產業發展關鍵人才之計畫。在本校人文藝術的發展之學院系所含括跨領域、生活、時尚、數位、視覺、舞蹈、美術、音樂等多種型態,以此為基準,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台灣目前所需華語文流行音樂人才之缺口,故本校於105年增設「流行音樂學位學程」。
本學位學程為流行音樂之創作工程與演奏唱専才之培訓,開展企劃與執行的能力設計,為流行產業未來奠基,強化流行音樂文化市場,䢖立實務經驗之人材與學術化,以進行華語文流行音樂文化全球化的來臨。
♦發展重點與特色
傳統式古典音樂傳承
爵士即興與表演藝術
音樂科技技術養成
培育新時代國際人才
♦畢業出路
演奏/演唱藝人
錄音師/混音師
剪輯師
音樂編曲
影視配樂
音樂製作人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學士學位學程
台南市永康區中正路529號(教學大樓4樓 T406辦公室)
No.529, Zhongzheng Rd., YongKang Dist., Tainan City 71002,Taiwan(R.O.C) TEL:886-6-2434512
FAX:886-6-2539610
E-mail:empopm@mail.tut.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