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時常被人引用,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凡是讀過《六祖壇經》或聽過禪宗故事的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愚癡的煩惱和菩提的智慧是相對的,生死的痛苦和覺悟的涅槃是相對的。心中有執著就沒有真正開悟。不要認為有像鏡子一般的自性,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平常人雖然沒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心胸,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該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蕩蕩,白天不緊張,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嗎?
---本文摘自《聖嚴說禪》
延伸閱讀 👉何謂「菩提」「菩提心」
https://youtu.be/mwTqYKhwn5c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本來無一物
#菩提心
#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的推薦目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 在 Peggy P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感想
前陣子回去讀書會後,發現中文真的很深奧,同樣的話用英文來解釋,卻無法到位⋯⋯
上個月,P嫁去東京居住的友人帶著兩個已經念小學的男孩回台灣過暑假,期間聊到小孩對中文只聽得懂卻不會說,感到很懊悔,後悔沒有選擇讓小孩念當地的國際學校,因為求近讓他們念了當地的小學。
蔡頭貴學游泳的同學,有對居住在紐約的混血雙胞胎,每年暑假都會回台灣過暑假,媽媽把暑假分配的很充實,回台灣不但學游泳還想報名幼稚園的短期課程,問P哪間都是中文教學的幼稚園時,頓時我也眉頭深鎖,無法推薦。同學媽媽說,回台灣好像很難找到沒有英文教學的幼稚園⋯
她們連在紐約上的都是有中文教學的幼稚園。(聽到這我感到很驚訝)
當然為的就是希望她們能夠會說中文,因為媽媽覺得中文比英文難太多了~
沒錯!就語言的難易程度而言,中文真的很難,也因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對我們來說卻相反的從小希望小孩接觸英文教學。
先不管未來局勢走向、中美貿易結果如何⋯⋯我只希望我的小孩基本要把自己的母語學好、字寫工整、不要錯字連篇。
因為中文真的博大精深,到現在連我自己還是有很多文言文的意思看不懂。
某天蔡虎克也跟我聊到,如果真的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如果中文外只能學ㄧ種語言(不能是英文),
你們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明天來公佈答案
#英文要學
#中文更要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 在 菩提本無樹- 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菩提本無樹 , 明鏡亦非臺 。 本來無一物 , 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是什麼 意思 ? ... <看更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 在 法性講堂- 【佛法有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意思是眾生能從自身的身口意三方面多做「滅惡生善」 之事,以向菩提(覺悟)這 ... ... <看更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 在 [心得]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神秀大師的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依淨空老法師的解釋,神秀大師是將身比做菩提樹,
心比做明鏡台,為何比做明鏡台呢?
因為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鏡子,
沾染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好像鏡子照到東西,
心就著在那東西上面,
如吃到饅頭,我們就很專注在那味覺上面享受那感覺,
神秀大師說我們的心要常常反躬自省,擦去塵埃,這是他的偈子。
而六祖慧能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的意思是說本來自性是什麼都沒有的,哪裡會有塵埃呢??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好比我剛剛舉的例子,吃到一顆饅頭,
在我們還沒吃到饅頭之前,自性是如如不動的;
聞到饅頭的香味的時候,自性跑到嘴巴去流下了口水,
接著我們咀嚼著饅頭,享受著它的美味,
這個時後自性仍然在嘴巴裡面,
等到吃完了,自性又回歸它本來的樣子:空。
可見得自性是藏在我們身上,
本體是無,藉著六根遇境而變成有,
等到事過境遷又變成無。
譬如有人,對女色一直不能忘懷,
路上看到漂亮女生的時候都會行注目禮,
這個時候他的自性(覺性)就跑到了眼睛,
但是他覺得這樣不對,於是他就不看那個女生;
讓他覺得不能這樣做的,也就是他的覺性(自性),
雖然眼根染色境,但是自性都非常清楚自己這個時候眼根染色境,
而那個知道自己眼根染色境的,就是我們身上如如不動的佛性,
它卻未曾動搖啊~~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抓住這個未曾動搖的自性,依著它來修持,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如剛才那個例子,假如任由自己的(心)意繼續染著在那個女色上面,
而不理自性的自覺(覺得這樣不對),那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貪欲是會越來越膨脹的,最後可能就會手淫、甚至犯下罪刑。
一點小小心得,與各位師兄師姐參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151.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11227928.A.182.html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沒有這些慾望的,
是因為累生累劫沾染了習性,(對!!慾望就是習性)
才讓我們對女色有了貪著。
不然,為何有人對女色就冷感呢??
※ 編輯: onesadman (114.47.151.43), 09/20/2014 23:56:47
也種下了將來往生地獄道畜牲道餓鬼道果報的種子。
再說,悉達多太子與老婆行房,那是正淫,可以增進夫婦感情,
只要不過量是可以接受的。
※ 編輯: onesadman (114.47.151.43), 09/21/2014 00:07:10
※ 編輯: onesadman (114.47.151.43), 09/21/2014 00:29:01
念佛可消業可淨心,為一上乘之修行法!!
※ 編輯: onesadman (114.47.151.43), 09/21/2014 00:36:41
※ 編輯: onesadman (114.47.151.43), 09/21/2014 00:59: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