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前傳
相隔36年完成的歷史大作
半藤一利把日本人從忐忑、憂心到狂熱、興奮的開戰經過
一口氣告訴你全過程
東京的決策,攸關太平洋未來四年超過4,700萬人的生死
日本一副戰爭迫在眉睫,不得不發動的態勢
美國則是憂心忡忡,明知戰爭無法迴避,只能推拖拉,延後戰爭的發生
但是,戰爭在美國人意料之外的地方發生了,成為永遠的國恥日
詭譎的國際情勢,鼓吹出日本國民的好戰情緒
1941年,國際局勢充滿了詭譎。中日戰爭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態勢下,不斷往中國內陸推進,同時竊據中南半島,覬覦南方油田的企圖昭然若揭。德國鐵騎橫掃西歐,對莫斯科也形成合圍之勢,軸心國一統天下的態勢再明顯不過了。歷史的滔滔潮流,已經變成了任誰也無法阻擋的激流。
在12月的關鍵一週,雙方交涉來來回回,就是無法有個明確的結果。日本固然是有意拖延,美方在破解日本的密碼電報的情況下,也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遲遲不作出表態。
另一方面,日本的大眾傳播媒體也擺出一副好戰勇猛的陣仗。「發動一億總進軍」、「應當配合國民的覺悟,全力集中完備國內各體制」的說法響徹雲霄。對美強硬的主張,可說是一片鑼鼓喧天,感染了每一個日本國民。對日本民眾來說,「亞洲民族的解放」,就是他們這個世代的使命—或者說,想要去相信這一點。
在兵棋推演上沒有成功過的珍珠港作戰,最後還是一意孤行的打下去了。日本明知道為了生存,必須做點什麼,但卻是選擇了戰爭這一條路。對於日本全國來說,這就是所謂的聖戰!「羅斯福、邱吉爾這些傢伙,乃是製造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我們日本就是因為憎惡戰爭,所以才斷然決心投入戰爭的。這是一場為滅絕戰爭而戰的戰役。現在日本在進行的,正是將戰爭這種不祥之事從根本擊潰的最後之戰啊!」戰爭成了日本大本營的唯一選項,歷史長河也就在這裡有了180度的發展。
「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
戰爭危機一觸即發,美國多次有機會警告軍隊卻總是延誤戎機。羅斯福致天皇的親筆信函也是陰差陽錯地在開戰前半夜送達。
「希望由日本方面,來大膽採取最初且明確的行動」,換句話說「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相信珍珠港攻擊乃是陰謀論的一派始終認為,美國才是戰爭的始作俑者,為首的就是羅斯福總統。因此才會有「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的說法。
而負責實行指揮這個「開第一槍」計畫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卻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積極地「配合」著備戰,為日本如何成功「開第一槍」做好準備。不管大家在心裡怎樣期待,轉動的戰爭齒輪已經停不下來了。「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的說法不脛而走,半藤一利認為,毫無疑問這是羅斯福的意思。
「殺吧!我們的敵人英美!」當收音機中播出《軍艦進行曲》,大本營發表著驚人大勝利報告。日本在珍珠港獲得大勝利日本人完全不知道開戰第一天歐洲的潮流就已經逆轉,還沉醉在勝利當中,做著安穩的美夢。
得知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只是喃喃自語地說:「糟糕啊,情況真的相當糟糕啊!」美國國內一片沸騰。國民的情感也整個團結在一起:「現在美國該做的事,就是把小日本那口暴牙狠狠地打斷啦!」「勿忘珍珠港」,不久後就變成了戰時美國國民團結的象徵。日本成了羅斯福口中「卑劣的偷襲」的施行者,美國國民因為珍珠港遭到無預警偷襲而激憤不已,從而導致全體的團結,發誓報仇的聲浪也益發澎湃高漲。
珍珠港,是日本「大東亞戰爭」美夢的起點,卻也是噩夢的開始。
作者介紹:半藤一利
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193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3年,從東京大學文學系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文藝春秋社。後歷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編輯長、出版局長專務取締役等職。
著作包括《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決定命運的八月十五日》、《幕末史》、《昭和史》在內超過70部作品。1993年以《這不是漱石先生嗎》獲得第十二屆「新田次郎文學賞」,1998年刊行的《諾門罕之夏》,獲得第7屆山本七平賞。2006年以《昭和史》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2015年更以《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燃燒的海洋》等無數歷史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讀者不斷追求「戰爭真相」的指引,獲得「菊池寬賞」的肯定。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前傳 相隔36年完成的歷史大作 半藤一利把日本人從忐忑、憂心到狂熱、興奮的開戰經過 一口氣告訴你全過程 東京的決策,攸關太平洋未來四年超過4,700萬人的生死 日...
莫斯科進行曲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嚴謹剛毅 東德國寶級鋼琴大師羅塞爾來台獨奏
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今年73歲的東德國寶級傳奇鋼琴大師羅塞爾Peter Rösel,2016年剛接受薩克森莫札特協會頒贈莫札特獎,今年他將再度來到台灣,12月2日在屏東演藝廳音樂廳、12月3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會,演出巴赫、莫札特、德布西、法朗克等經典名作。
羅塞爾1945年出生於德勒斯登,六歲開始學習鋼琴,父母分別是指揮家和歌手。早年羅塞爾在莫斯科音樂院師事奧柏林(Lev Oberin),後轉入巴許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門下。羅塞爾在學生時代在許多重要國際比賽中獲獎,包括1963年國際舒曼鋼琴大賽、196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和1968年的蒙特婁國際鋼琴大賽。1970年起,羅塞爾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以及指揮庫特.馬舒合作密切,參與超過200場的國際巡迴演出;其中包括在紐約愛樂成立150週年的慶典上,他們兩人合作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太陽報》形容「羅塞爾在演奏時,音樂廳如同被電流擊中。」
羅塞爾在德國分裂之後,不僅是德勒斯登音樂院的王牌鋼琴教授,更成為東德地位最崇高的鋼琴家,除了德奧作曲家的作品之外,他在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等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上著墨甚深,與他合作頻繁的東德指揮包括布隆許泰特、庫特馬舒、赫比希等人。羅塞爾也曾於2010年受邀與赫比希、NSO合作普羅高菲夫的協奏曲演出,獲得高度好評。
近年羅塞爾全心鑽研貝多芬與莫札特,有樂評認為他揉合了吉利爾斯與布蘭德爾的氣質,清晰、嚴謹、深邃是他的招牌特色,具有老派而堅毅的品質,尤其在2011年發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錄音與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之後,羅塞爾儼然成為21世紀詮釋貝多芬德國鋼琴權威大師,而他也正在進行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的錄音計劃。而這次他來台演出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也包括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另外他也帶來德布西的鋼琴小品「月光」,準備給聽眾帶來優雅的奇思妙想。
羅塞爾說明這個時代獨奏家的宿命:「藝術家生活並不如音樂會聽眾一般所見到的那樣有趣與歡樂。音樂會涉及大量工作,而且你最後花在高速公路或飛機上的時間會大於在舞台上的時間。此外,身為音樂家,在巡迴的路上大多時候都是孤獨一人;那是另一種生理與意志的磨練。」「不過,來台灣演出總是愉悅的,因為美食對一個音樂家在音樂會結束之後非常重要,而在台灣,這從來不是問題!」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317157
莫斯科進行曲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號g小調鋼琴三重奏「悲歌」是由拉赫曼尼諾夫在他19歲的時候所寫的,當時是在1892年的1月18-21的莫斯科。大約兩週後(1月30)由拉赫曼尼諾夫與小提琴家大衛.克林及名大提琴家布蘭多夫合作演出。後來一直到1947年這首曲子才正式出版。年紀輕輕的拉赫曼尼諾夫在這首曲子中藉其鋼琴炫技展現其駕馭音色與廣泛音域的實力。這首曲子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柴可夫斯基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不論是在其特殊的寫法以及曲目架構(以「葬禮進行曲」作結)。
整首曲子只有一個樂章,不似多數鋼琴三重奏曲目往往有三至四個樂章。這首樂章是標準奏鳴曲曲式,特別的是他的寫法是建構在十二個分部並且對稱的重複出現。主題「悲歌」在第一部分陰鬱的緩版,由鋼琴帶出,接下來加入小提琴和大提琴並持續演進,主題最終透過「葬禮進行曲」表現完成。
摘自維基百科/Trio élégiaque No. 1 (Rachmaninoff)
Trio Zadig鋼琴三重奏音樂會
【時間地點】12/29(六)晚上19:30|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大花廳|台中市霧峰區民生路26號
【兩廳院售票】https://goo.gl/wrXmxf
【演出音樂團體】Trio Zadig鋼琴三重奏|11項國際大賽獲獎
Trio Zadig鋼琴三重奏憑其精熟的技巧、優雅與無與倫比的熱情擄獲聽眾
Zadig Trio captivates audiences with its virtuosity, elegance and irresistible enthusiasm
【演出曲目】
拉威爾:a小調鋼琴三重奏
伯恩斯坦:西城故事 狂想曲
德弗札克:第四號鋼琴三重奏《悲歌》
※憑當日音樂會門票可免費入園(霧峰林家宮保第--二級古蹟)參觀
莫斯科進行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前傳
相隔36年完成的歷史大作
半藤一利把日本人從忐忑、憂心到狂熱、興奮的開戰經過
一口氣告訴你全過程
東京的決策,攸關太平洋未來四年超過4,700萬人的生死
日本一副戰爭迫在眉睫,不得不發動的態勢
美國則是憂心忡忡,明知戰爭無法迴避,只能推拖拉,延後戰爭的發生
但是,戰爭在美國人意料之外的地方發生了,成為永遠的國恥日
詭譎的國際情勢,鼓吹出日本國民的好戰情緒
1941年,國際局勢充滿了詭譎。中日戰爭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態勢下,不斷往中國內陸推進,同時竊據中南半島,覬覦南方油田的企圖昭然若揭。德國鐵騎橫掃西歐,對莫斯科也形成合圍之勢,軸心國一統天下的態勢再明顯不過了。歷史的滔滔潮流,已經變成了任誰也無法阻擋的激流。
在12月的關鍵一週,雙方交涉來來回回,就是無法有個明確的結果。日本固然是有意拖延,美方在破解日本的密碼電報的情況下,也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遲遲不作出表態。
另一方面,日本的大眾傳播媒體也擺出一副好戰勇猛的陣仗。「發動一億總進軍」、「應當配合國民的覺悟,全力集中完備國內各體制」的說法響徹雲霄。對美強硬的主張,可說是一片鑼鼓喧天,感染了每一個日本國民。對日本民眾來說,「亞洲民族的解放」,就是他們這個世代的使命—或者說,想要去相信這一點。
在兵棋推演上沒有成功過的珍珠港作戰,最後還是一意孤行的打下去了。日本明知道為了生存,必須做點什麼,但卻是選擇了戰爭這一條路。對於日本全國來說,這就是所謂的聖戰!「羅斯福、邱吉爾這些傢伙,乃是製造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我們日本就是因為憎惡戰爭,所以才斷然決心投入戰爭的。這是一場為滅絕戰爭而戰的戰役。現在日本在進行的,正是將戰爭這種不祥之事從根本擊潰的最後之戰啊!」戰爭成了日本大本營的唯一選項,歷史長河也就在這裡有了180度的發展。
「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
戰爭危機一觸即發,美國多次有機會警告軍隊卻總是延誤戎機。羅斯福致天皇的親筆信函也是陰差陽錯地在開戰前半夜送達。
「希望由日本方面,來大膽採取最初且明確的行動」,換句話說「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相信珍珠港攻擊乃是陰謀論的一派始終認為,美國才是戰爭的始作俑者,為首的就是羅斯福總統。因此才會有「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的說法。
而負責實行指揮這個「開第一槍」計畫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卻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積極地「配合」著備戰,為日本如何成功「開第一槍」做好準備。不管大家在心裡怎樣期待,轉動的戰爭齒輪已經停不下來了。「必須是日本先開第一槍」的說法不脛而走,半藤一利認為,毫無疑問這是羅斯福的意思。
「殺吧!我們的敵人英美!」當收音機中播出《軍艦進行曲》,大本營發表著驚人大勝利報告。日本在珍珠港獲得大勝利日本人完全不知道開戰第一天歐洲的潮流就已經逆轉,還沉醉在勝利當中,做著安穩的美夢。
得知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只是喃喃自語地說:「糟糕啊,情況真的相當糟糕啊!」美國國內一片沸騰。國民的情感也整個團結在一起:「現在美國該做的事,就是把小日本那口暴牙狠狠地打斷啦!」「勿忘珍珠港」,不久後就變成了戰時美國國民團結的象徵。日本成了羅斯福口中「卑劣的偷襲」的施行者,美國國民因為珍珠港遭到無預警偷襲而激憤不已,從而導致全體的團結,發誓報仇的聲浪也益發澎湃高漲。
珍珠港,是日本「大東亞戰爭」美夢的起點,卻也是噩夢的開始。
作者介紹:半藤一利
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193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3年,從東京大學文學系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文藝春秋社。後歷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編輯長、出版局長專務取締役等職。
著作包括《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決定命運的八月十五日》、《幕末史》、《昭和史》在內超過70部作品。1993年以《這不是漱石先生嗎》獲得第十二屆「新田次郎文學賞」,1998年刊行的《諾門罕之夏》,獲得第7屆山本七平賞。2006年以《昭和史》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2015年更以《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燃燒的海洋》等無數歷史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讀者不斷追求「戰爭真相」的指引,獲得「菊池寬賞」的肯定。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莫斯科進行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演奏: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 Play: 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印度)祖賓•梅塔 Conductor: Mr.Zubin Mehta
1.(奧)約翰•施特勞斯 - 維也納的血統 J. Strauss - Wiener Blut (Waltz)
2.(俄)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 - 1812序曲 Peter Ilitch Tchai–kovsky - Overture 1812
3.(英)愛德華•威廉•埃爾加 - 尼洛德慢板 (選自《謎語變奏曲》) Edward William Elgar - Nimrod Adagio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Enigma”)
1.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寫了一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Wiener Blut waltz ,這個Blut 英文是Blood,如果照字面翻譯應是血液,血統等意思,這裡翻譯成氣質實在太妙,和希臘醫生的體液造就性情的說法相吻合,還有把氣質這個詞還原為人的本性,特點,再不要被裝腔作勢來混餚視聽。1837年,奧地利的維也納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各企業公司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為了讓人們振作起來,走出對命運和生活悲觀失望的情緒,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像一陣清新的風,像一股熱血的暖流,告訴維也納人們,振作血液裡與生俱來的樂觀和堅強,困難必將過去,光明必將來臨。由七首風格各不相同的圓舞曲組成了這首非凡的“維也納氣質”。是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音樂會必演的曲目。說起愛國的樂曲,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是夜不能寐,有家不能歸的思念和悲天憫人。西貝柳斯在《芬蘭頌》裡展現的是莊嚴壯闊,神聖的感情。我們引以為傲的《黃河》更多的是洶湧澎拜,一瀉千里的氣魄。而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卻處處流露出骨子裡的優越,高貴,自豪。
2.《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3.回顧十七世紀起的音樂發展,自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95)之後,英國幾乎沒有其他舉足輕重的作曲家;直到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出現,才為英國在十九、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增添了燦爛丰采。艾爾加出生於英國鄉間小城,父親在當地開了一間音樂店。由於環境使然,艾爾加從小對於音樂就很有興趣,能夠演奏鋼琴,小提琴,還能吹低音管與作曲。艾爾加並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但依靠自學,他努力地開啟自己的音樂創作大門。1899年創作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 36),讓這位作曲家首獲極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