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 蓮霧 釋迦 接連”中”槍
台灣水果外銷的整體對策在哪?
最近我國正式遞件申請進入 #CPTPP 的議題迅速升溫,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是正確的方向,我們樂觀其成,除了在國際場域爭取友邦支持我們加入,在國內場域也要同時做好準備。
說到準備,針對整合開放後各產業的 #衝擊影響評估,就是重中之重。尤其各國經驗中最常受到衝擊的農業,更該好好檢視。請問,#經濟部 及 #農委會 準備好了嗎?
正巧,日前中國重演今年二月對台灣 #鳳梨 使出的封殺戲碼,突襲宣布禁止進口台灣 #蓮霧 及 #釋迦。中國片面的鴨霸行徑,當然可惡至極,但說是「突襲」也不太準確,畢竟二月時各方就已示警中國會繼續這樣惡搞,呼籲政府應做好因應。
結果呢?
農委會再度搬出那101招,被中國封殺的,就叫台灣消費者來救。更奇怪的是,這次被指派出來幫忙促銷蓮霧釋迦的,竟然是 #農科院,一個宗旨是「建構農業 #科技產業化 及 #新創事業化」的研究單位。
請問,2016年成立的國家隊 #台農發 去哪了呢?今年二月行政院長 #蘇貞昌 因應鳳梨事件說要新成立的 #農產品國家隊 又在哪裡呢?
很明顯地,無論是面對CPTPP,還是二月以來的中國封殺模式,政府都沒有做好準備。
如果有做些起碼的準備,我們不會看到這次中國重施故技後,農委會卻依舊手忙腳亂,倉促弄了個名為「預購平台」的google團購表單,還丟給研究單位來負責整理團購資料。
如果有做進一步的準備,我們應該要看到,政府對外銷過度集中在中國市場的農產品項做出警示,預先做好產量預估,來進行產量調整和對其他潛力市場進行完整調查。而不是不斷成立不知所云的國家隊,政治宣傳過後就扔在一邊。
如果有做最根本的準備,我們更該要看到,政府反省過去十年多年水果外銷的政策方向,誠實面對以下問題,幫助農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轉型。
什麼問題?台灣水果確實很好吃,但外銷挑戰其實不小。
例如,相較於其他水果外銷國,台灣的耕地不足且過於零星,人工和土地成本也較高,因此單位生產成本高,價格自然降不下來。同樣品項的水果,東南亞國家同樣盛產,價格卻低得多,台灣水果外銷當然辛苦。曾占日本市場8成的台灣香蕉,後來被菲律賓香蕉取代,就是一例。
又如,台灣水果生產零星而缺乏規模,各種檢疫和冷鏈難度自然也隨之增加。因此雖然政府年年說要開發歐美市場,9成多的銷量依舊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這五個主要市場。尤其過去十年,中國佔比迅速攀升,連年超過7成。換句話說,當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繼續大喊要幫農民外銷水果時,多數都賣往中國。
對於水果外銷來說,中國是什麼樣的貿易夥伴,大家現在應該都非常清楚了。在台灣農業尚未轉型,為上述幾個根本問題找到解方前,繼續鼓吹農民投入栽種,然後政府掛保證幫忙賣,還是好主意嗎?
此外,農產品成功外銷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真正掌握國外市場的需求,了解當地消費者偏好的風味、口感、甜度,以提供符合的商品,這是同樣地狹的日本、荷蘭等國農產品成功拓銷的重要原因。我們如果有做,就不會說出「釋迦不能去中國,就賣日本」這樣的話,因為日本自己就產釋迦,但銷量相當有限。
如果我們真的有國家隊,該幫農民做的,就是走出去做這樣的市場調查及開發,而不是待在家幫忙揪團購。這些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工作,台灣已經晚了,但總要起步。
農委會主委 #陳吉仲 有句話沒說錯,CPTPP可以是台灣農業升級轉型的最好機會,但要升級轉型,就要先誠實面對問題。除了做好完整的衝擊影響評估,更要克服台灣零星耕種的先天問題,無論是整合規模,還是找出其他更適合的生產方式,都應該優先來做,而不是這些基礎功都不做,只會繼續要農民投入水果外銷,一旦受阻了,再叫台灣消費者買單。
最後,在完整的衝擊影響評估出爐前,眼前其實就有一件簡單的事情能做,就是尊重專業,讓農改場或農科院好好回歸研究升級轉型,而不是動輒交辦不相干的短期政治任務。
同時也有3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大人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台積電的亮眼表現,讓 #半導體 產業成為台灣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而談到台積電的成功,則很難不提到它的合作夥伴—來自荷蘭的設備商 #ASML(艾司摩爾)。今天這集節目, #Bryan 將專訪ASML的資深協理Jalen,分享他踏入半導體產業的契機與職涯發展。如果你也有意想投入這個行業,就千萬不要錯過...
「荷蘭 開放 台灣」的推薦目錄: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大人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新聞] 荷蘭將台灣納入「低風險國家」 24日起入-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荷蘭台灣鄉親會TaiwanShianChin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新聞] 荷蘭解除台灣入境限制24日起免陰性證明 - PTT 熱門文章 ... 的評價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布萊恩的職業大百科:半導體外商新人的訓練計劃就是環遊世界?!|ASML資深協理 Jalen Lin專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人的SmallTalk #Podcast
近年 #台積電 的亮眼表現,讓 #半導體 產業成為台灣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而談到台積電的成功,則很難不提到它的合作夥伴—來自荷蘭的設備商 ASML (艾司摩爾)。
今天這集節目,Bryan將專訪ASML的資深協理Jalen,分享他踏入半導體產業的契機與職涯發展。如果你也有意想投入這個行業,就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節目!
【本集節目由 ASML(台灣艾司摩爾)贊助播出】
加入ASML Taiwan | 透過微影創新,一起創造未來!
更多資訊:https://lihi1.com/NszoZ
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ASML在2021年擴大台灣徵才,開放超過1000個職缺,包含客戶支援、系統裝機、組裝製造、軟體開發、研發與全球供應鏈管理等多元職缺,工作地點包括林口、新竹、台中、台南等地辦公室與智慧製造中心。
根據PwC 2021揭露的「未來品牌指數」(Future Brand Index),今年ASML擠下Apple,躍居全球第一最受尊崇的企業。
ASML重視員工個人成長,提供多元的職涯路徑,主管將支持你的職涯選擇,助你全球發展不受限。
🎧選擇喜歡的收聽方式,立即收聽
➡https://linktr.ee/da.ren.smalltalk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人對於海洋口號其實並不陌生,從1996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彭明敏第一次將海洋議題納入政見,到日後的 #海洋立國 #海洋興國 #藍色革命 #港市合一,但 …
現在望向大港橋,在颱風來前的漁船要臨時避風,都得停在大港橋外,大港橋內側水域,到底何時才能開放?
#開放高雄港,是我在會期中不斷跟其邁市長討論的,當然有一個問題是:「如果真的開放了高雄港,就會有更多遊艇進來嗎?」
當下我真的愣住了:「到底是雞先生了蛋,還是蛋生雞呢?」
👶🐓🥚
一台法拉利和一艘船,誰可以比較快到澎湖呢?🏎🛥
高雄港有水域寬闊、潮差小的優勢,這樣得天獨厚的觀光條件,如果沒辦法整合致力推動海洋產業,那真的彷彿是 #站在金山上的喊窮,暴殄天物。
當然,開放海洋活動前,若能 #優先開放平靜水域給民眾在裡,進行遊憩教育,也有助於民眾提升對於水上活動的理解,對於政府在推動水域開放,也會來得更放心;不管平路、山區、水域,都可能有發生意外的時候,但真正重要的是要如何培養面對危機處理的能力。
🏊♀🚣♀🏄♀
像荷蘭的游泳課,可能讓你不戴泳鏡、只穿衣服下水,模擬不小心落水的情境,這樣才能真正訓練到孩子的水性,高雄未來推動水上活動,務必 #把自救的能力納入游泳課,是大家需要一同重視的議題。
【以下進入正題】
昨天下午,我邀請海洋產業相關的專業人士,針對港都海洋大未來這個題目來討論。非常感謝來賓在風雨欲來的這個午後,和大家分享這個議題。
#開放水域聯盟代表 李元治
#錚儀遊艇總經理 林明慶
#台灣海洋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潘泰安
#高雄輪船公司總經理 翁佳彬
將近20年來,看著高雄好像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近幾年我們的腳步,真的前進緩慢,高雄周邊的港口,像台南安平港,在海洋產業的發展上,已經有後發先至的趨勢。
今天與會者提到,高雄缺的是中小型的泊位,如果要先帶動中小型遊艇的市場,應該由官方建造、民間經營。
台灣雖自稱遊艇王國,但有多少台灣人曾經搭乘過遊艇,更別說駕駛、擁有遊艇;目前台灣賣的船,很多都是2000~3000萬、上億元等級的,造成台灣遊艇都不是台灣人的;所以,要增加中小型遊艇,台灣遊艇才能進到台灣人的生命裡;而該怎麼做呢?應該 #增加中小型遊艇的泊位,讓擁有船的台灣人,有停船的位置。
目前沒有中小型的泊位給一般民眾能夠入門的遊艇,稀少的泊位可停勞斯勞斯也停Toyota,對於Toyota來說,泊位的費用太高。因此,如果要發展 #平民遊艇 的產業,岸上也得要有艇庫,可以讓大家停得起,也可減少水域汙染。
🛶⛵🛥🚤⛴🛳🚢⚓
經過一個下午的討論,海域空位的釋放,以及周邊的產業需求配套 (汽油加油站、岸水岸電、維修船屋、艇庫 ...),是海洋產業迫切需要的,在這塊黃金的海域上,高雄已經錯過了黃金時機,希望我們能把握現在的機會,來創造港都水域連結的大未來,
期待為來的高雄人,能有機會駕駛船舶,到旗津、亞灣區靠岸,上岸消費,到蚵子寮、彌陀、興達停泊,進行漁業體驗、漁獲採買、以及海洋人文教育的校外教學;
我們能有海洋駕駛訓練基地,讓更多人願意來高雄;我們能用VR技術建立一個水族館,形成完整的海洋休閒體驗園區;我們能開放更多的帆船體驗,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海洋教育。
海洋議題不應再是口號,期待 #港市能真正合一,讓我們的孩子未來能以高雄港為樂,以身為港都人為榮。
🔑本題正確答案:【當然是坐飛機】,恭喜看到最後的你😂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大人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年台積電的亮眼表現,讓 #半導體 產業成為台灣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而談到台積電的成功,則很難不提到它的合作夥伴—來自荷蘭的設備商 #ASML(艾司摩爾)。今天這集節目, #Bryan 將專訪ASML的資深協理Jalen,分享他踏入半導體產業的契機與職涯發展。如果你也有意想投入這個行業,就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節目!
【本集節目由 ASML(台灣艾司摩爾)贊助播出】
加入ASML Taiwan | 透過微影創新,一起創造未來!
更多資訊:https://lihi1.com/NszoZ
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ASML在2021年擴大台灣徵才,開放超過1000個職缺,包含客戶支援、系統裝機、組裝製造、軟體開發、研發與全球供應鏈管理等多元職缺,工作地點包括林口、新竹、台中、台南等地辦公室與智慧製造中心。
根據PwC 2021揭露的「未來品牌指數」(Future Brand Index),今年ASML擠下Apple,躍居全球第一最受尊崇的企業。
ASML重視員工個人成長,提供多元的職涯路徑,主管將支持你的職涯選擇,助你全球發展不受限。
有什麼問題想問Joe跟Bryan嗎? 提問&合作信箱:podcast@ftpm.com.tw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我們:https://bit.ly/3kskVsZ
➡大人學網站:https://www.darencademy.com/
➡大人學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arencademy/
➡大人學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a.ren.cademy/
#Podcast
↓↓↓選擇下方任一連結,手機隨時收聽🎧↓↓↓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TfttZE
➡Spotify:https://spoti.fi/32LoD9Q
➡Google Podcast:http://bit.ly/2PAUogg
➡KKBOX:https://bit.ly/3orkOQr
➡喜馬拉雅:http://bit.ly/2vtVl32
➡大人學報名網站:http://bit.ly/35z1ebV
【大人學】App下載
iOS:https://apple.co/30vADNp
Android:https://bit.ly/2YmreVI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荷蘭台灣鄉親會TaiwanShianChin -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荷蘭台灣 鄉親聯誼會(台灣鄉親在歐洲荷蘭生活的入口粉絲專頁) Contact: ... 不愧是最愛發問的荷蘭大學生,開放問題時居然同時有三四隻手冒出來還真的不知道要點誰好XD. ... <看更多>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新聞] 荷蘭解除台灣入境限制24日起免陰性證明 - PTT 熱門文章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完整標題:荷蘭解除台灣入境限制24日起免陰性證明免隔離發稿單位:中央社發稿時間:2021/6/22 ... 24 F →locdan: 中國有開放 59.126.46.30 06/23 02:14. ... <看更多>
荷蘭 開放 台灣 在 [新聞] 荷蘭將台灣納入「低風險國家」 24日起入- 看板Stoc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標題:
荷蘭將台灣納入「低風險國家」 24日起入境免隔離、免陰性報告
原文連結:
https://tinyurl.com/ydtjrurb
發布時間:
2021年06月22日 00:47
原文內容:
繼歐盟日前宣布,將台灣納入「白名單」解除「非必要旅行」限制,也就是讓台灣人可以
赴歐旅遊之後,各國的相關執行細則也陸續公布,荷蘭(尼德蘭)已在政府網頁上宣布,
將台灣列為低風險國家,從24日起,不僅入境免隔離,也不用提供陰性報告就可以前往。
荷蘭政府網站列出的低風險名單包括,阿爾巴尼亞(從 6 月 24 日起) 、澳洲、中國(
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且須互惠為前題) 、以色列、日本 、黎巴嫩(從 6 月 24
日起)、紐西蘭、北馬其頓(6 月 24 日起)、盧安達、聖馬力諾、塞爾維亞(從 6 月
24 日起) 、新加坡、南韓、台灣(6月24日起) 、泰國、美國(從 6 月 24 日起)、
梵蒂岡。
歐盟18日正式宣布將台灣加入白名單,審查名單的標準包括,過去14天內每10萬居民病例
數低於75例、採檢陽性率低於4%,以及每10萬人篩檢率達300人等。
歐盟的白名單,相當於同意台灣人可以前往歐洲進行「非必要旅行」,也就是可以前往觀
光旅遊,但是是否需要持陰性證明、是否需要隔離等細則政策,則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
心得/評論:
各國解封 在家悶壞了 暑假又快到了 貨運滿載
應該會往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2.212.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24325767.A.957.html
G8毛 結果這是 出貨文...華航慘賠中
※ 編輯: magic543 (61.62.212.61 臺灣), 06/22/2021 13:28: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