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更新‼
講座報名已額滿,感謝大家踴躍報名🙏
沒有報名到也不用擔心,一樣可以在 #綠盟臉書收看直播 哦,再次感謝大家。
⚠ 活動須知:報名者將於活動前收到線上會議連結,可於會議室內提問、與講者互動,請務必填寫正確e-mail。未報名者可於綠盟臉書收看直播,但不開放提問。
👉報名網址:https://neti.cc/PxYmWnp
-
⓵ 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兩倍
⓶ 台灣近年在短時間內降下大量暴雨的日數呈現上升趨勢
⓷ 台灣長期氣候風險排名比鄰近的中國、日本與韓國還高
猜猜看,以上哪一個答案正確?
答案:以上皆是!
.
才剛經歷完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的台灣,接著又在八月初一波豪大雨後發生中南部各地淹水的災情。近年台灣暴雨致災的案例越來越多,隨著極端降雨趨勢的上升,也使得許多河川流量增加、溢堤淹水的風險隨之提高。除了台灣,中國河南省鄭州也在前不久發生災難級暴雨,至今造成302人死亡;同時間,比利時、德國、荷蘭、盧森堡等國都出現創紀錄的降雨,其中德國發生氣象紀錄75年以來的最大豪雨,已造成至少170人罹難,仍有超過150人失蹤,許多人的家園在一夕之間被淹沒,有水文專家將這波洪災稱為「體制的巨大失敗」,意即防災與救援系統的失靈。
.
當極端氣候已成為此時此地的當下常態,「減緩(Mitigation)」同時「調適(Adaptation)」就成為求生攻略裡的必要招式,而究竟台灣是否已練足了工夫?我們邀請到長年從韌性城市的角度研究淹水調適策略的廖桂賢教授為大家介紹「承洪韌性」的觀念,也就是使淹水不成災、能夠迅速重建恢復的能力,台灣過去慣有的治水防洪邏輯又該如何進行典範轉移?綠盟研究員魏揚則將從整體政策的角度,介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的減碳路徑及調適策略,並共同探討台灣邁向低碳永續轉型的下一步。
-
✦ 時間:8/31(二)19:00-20:30
✦ 與談:
廖桂賢(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魏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 主辦單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費用:免費
荷蘭海平面上升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要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地球?」
最近,全球各地飽受極端氣候之苦...
德國、荷蘭出現了暴雨,引發洪患;希臘、土耳其遭遇熱浪襲擊,野火延燒多日。就連在台灣的我們,也深深感受到氣候的極端變化。
幾個月前,台灣連日不下雨所造成的乾旱問題,各地民生用水備受限制,連帶影響科技業的製程及水力發電廠的發電,然而,近日卻轉變為超大豪雨,持續造成農損、物價上的劇烈影響。
這樣的極端氣候變化並非突發,未來,恐怕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更警告,「人類幾乎沒有時間抵抗災難,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產生」。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最近發佈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簡稱IPCC AR6),引發了國際間的強烈關注,這份歷經了 8 年多時間所撰寫的報告,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 未來 20 年內,平均升溫恐破 1.5℃
冷氣開 26 度或 27 度有差嗎?有,而且影響相當大。
無論是對於生物物種、極地融冰、永凍土、海洋生態與珊瑚礁消失、水資源匱乏等,只要是 0.5 ℃,都已足夠造成嚴重的衝擊,牽涉的範圍更不只有生態,還包括整體社會與經濟,而且,物種或極地的消失,都需要數十年以上的時間來修復,甚至還多半都是不可逆的。
⚠️ 全球飽受極端天氣之苦
近幾年來,無論全球或台灣,都明顯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像是短暫且強烈的暴雨、乾旱或是屢創新高的氣溫,都因此造成農作損失、缺水電等影響民生生活。然而,在未積極減碳的情況下,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加劇,報告中也提許,各國都需要更積極面對並做好調適措施,來應對這樣的氣候環境。
⚠️ 未來 100 年,全球海平面最壞情況恐將上升 2 公尺
從 1901 到 2018 年間,全球海平面已上升約 0.2 公尺,其上升速度比過去 3000 多年的任一世紀紀錄,都來得快。
在「理想」的情況下,2100 年海平面將會上升 0.28 到 0.55 公尺,然而,若是最壞情況,甚至可能上升到 2 公尺之多,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將面臨第一線的衝擊。
面對這份氣候科學界的重量級報告書,台灣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佈了回應報告。
🌡️ 未來氣溫持續上升,高溫天數將增加。全球暖化在最壞的情境下, 21 世紀中、末的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 1.8 - 3.4 度,若是在理想減緩情境下,則可能增加 1.3 - 1.4 度。
此外,各地高溫 36 度以上的日數也跟著增加,最壞的情況下,21 世紀中、末,增加幅度約 8.5 日 - 48.1 日,其中,又以都市地區增加幅度更大;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幅度約 6.6 日- 6.8 日。
🌞 夏季長度再增加。報告中指出,未來推估台灣的夏季長度,將從目前約 130 天,增長為 155 - 210 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 70 天減少為 0 - 50 天,這樣的數字,實在非常驚人。
☔️ 降雨部分,則是包括總降雨量、暴雨強度,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皆有增加的趨勢。
綜合以上,都可以看出全球暖化的影響,台灣也將首當其衝。
報告上雖然呈現的僅是文字數據,但影響的卻是社會整體,包含經濟、災防、人民生命、環境生態上的種種問題,若此刻我們不積極地用政策進行改變,未來則是全體人民與下一代,來承受這樣的苦果。
因此,我們呼籲加速淨零轉型的腳步,不應該因為疫情有所耽擱,更應加速落實。
🌍 即刻修訂短、中、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明訂淨零排放目標
現階段《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設定的減量目標,不僅與國際社會的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有極大的落差,整體氣候治理機制,也不足以因應此次 IPCC AR6 顯示控制暖化的情勢。
🌍 強化能源與交通運具轉型
台灣進口能源依存度約 97 %,能源自主率低,使台灣經濟國際能源供需失衡,在原油市場價格波動時,也容易受到衝擊;除此之外,現階段綠能路徑規劃在 2025 年發電結構調整,為 20% 的再生能源、30% 的燃煤、50% 的燃氣為目標,但,這樣仍不夠積極;運具方面,全球市場主要以低排放燃油或電動車。作為下一世代交通載具的主軸,這同時也是台灣必須積極正視及規劃未來發展的方向。
🌍 制定新建築低碳能源建築標準
我們認為,需立法規定新蓋建築物應符合低碳、高能源效率等,符合綠色建築的項目,甚至老舊建築翻新目標等,尚符合減碳趨勢。
🌍 制定能引導產業減碳的合理碳費
由於目前全球約有 60 多個國家或地方政府,以實施碳定價措施,近年各國政府勢必會加速其市場交易,若台灣不積極應對,恐怕將面臨台灣產業在全球競爭力上失去優勢。
🌍 極端天氣下預防熱傷害造成的勞權問題
極端高溫與極端降雨,往往衝擊到的都是第一線辛苦的勞工,甚至是國軍弟兄們,除了強化應對高溫對人體的衝擊外,更需要訂定熱傷害所造成的勞權問題,以保障勞工。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因此,這不僅是單一環保單位的責任,而更需要所有部會積極應對的態度與執行決心,更應重視疫情過後,當社會回歸正常經濟運作時,任何制定的政策皆應符合永續發展目標,振興計畫也應該以綠色振興目標為前提。
期待未來,我們能在低碳轉型路徑上,有更多推進。
-
📝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https://tinyurl.com/yzge55zm
荷蘭海平面上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 經濟學人:增溫3度地球將無安全之地》
{稿頭}
1) COP26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高峰會,11月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G20環境部長會議7月22、23日在義大利拿坡里召開,會後公報同意努力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會加速行動達到目標,是首度G20承認增溫1.5度的緊急性,但就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或刪除補助化石燃料上,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動,未能達成共識。7月24、25日51國在倫敦召開的氣候會議,同樣未能在淘汰燃煤上達成共識。
2)頻繁極端天氣事件
2021年1月西班牙百年暴雪。三月新南威爾斯百年一遇水災。五月莫斯科創60年高溫紀錄。七月歐洲洪水、北美熱浪野火、鄭州、印度和倫敦暴雨。氣候科學家們承認似乎已無法及時預測極端天氣的強度。
3)全球暖化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加劇極端天氣,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指出,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氣溫上升3度,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氣溫上升4度,南北極冰層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4)巴黎協定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還要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年零碳排。
5)海平面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報告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內文}
聲音來源:Euronews主播(2021.1.11):「西班牙當局加速清理,超過百年來,該國有紀錄下最高降雪量。」
聲音來源:7News Australiar記者(2021.3.20):「往下游處,位於新南威爾斯中北海岸的塔瑞鎮,淹沒水中,近20個海岸小鎮居民被要求撤離,創紀錄的降雨帶來豪大雨量。」
聲音來源:Arirang News主播 (2021.5.18):「莫斯科5月中旬氣溫,出現60年來最高紀錄,這樣十分異常的亞熱帶高溫,通常出現在俄羅斯南部的夏季中旬。」
聲音來源:ABC News主播 (2021.7.26):「美西野火極度危險,現在13州竄燒85處大型野火,空氣品質警告擴展到東岸,今天(7.26)稍晚波士頓才剛發布空氣品質警告。」
聲音來源:DW News記者(2021.7.26):「在印度下了數週大雨後,吸滿雨水的山坡地液化坍塌,下方村莊整個消失。」
聲音來源:Sky News記者 (2021.7.26):「不到一個月內,倫敦部分地區兩度經歷嚴重淹水,雷暴雨橫掃倫敦南部和東部。」
暴雪、強降雨、野火竄燒、高溫破紀錄,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占據新聞版面,橫跨南北半球,極端天氣加劇的來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就是「全球暖化」,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就指,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3度的話,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地球將瀕臨失控的全球暖化,在這個未來,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聲音來源: Channel 4 News記者:「北極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還快,過去30年來,北極以每10年增加攝氏0.81度的速度暖化,比全球均溫上升快三倍。
氣候科學家 Emily Shuckburgh:「北極冰層融化,北極海洋會淡化,如果淡化後的海水流進北大西洋,會打亂洋流,對整個北半球帶來巨大影響。」
2015年起草的巴黎協定,以工業革命前,也就是1850到1900年為基準,要求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理想狀況限制在1.5度以下,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影片旁白:「工業革命以來已經歷約200年,在這期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助長地球增溫,溫度上升邁向攝氏2度的半路中。氣候科學家表示超過2度限制的話,將會造成致命熱浪、乾旱和野火更頻繁,地球大部分地區將無法居住。」
聲音來源:France 24記者:「氣候學家表示,如果目前的行為和污染持續不變的話,全球氣溫恐增加攝氏4度,將帶來更凶狠的天氣事件。」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4度的話,我們將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地球,南北極的冰都會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最新解凍後的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但即便在這裡,夏季也熱到無法種植作物,除了沿岸地區以外,沒有東西買,生產者也沒有東西可賣,移民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氣溫上升3度的地球,熱帶國家將熱到無法從事戶外活動,兩極冰層縮減無法逆轉,海平面上升的單位將以公尺來計算,上升4度,人類將上演生存大戰,那麼多國在巴黎協定承諾的減碳目標,對控制地球升溫有多少幫助?「氣候行動追蹤組織」估算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中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零碳排也要落實。
影片旁白:「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發現兩個顯著的問題,首先國家設定的減排目標,不夠大膽足以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且即使所有國家都達到減排目標,氣溫在接下來70年,估仍會上升超過攝氏2度,進入22世紀以後仍會持續增加。再者國家根本沒有達到減排目標,即便是保守的減排目標。」
影片旁白:「如果我們繼續維持過去10年來的做法,地球氣溫最快在2040年就會達到上升2度的限制,可能在2060年達上升3度。唯有盡快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落實巴黎協定。」
造成地球升溫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在這10年內,全球燃煤發電每年都必須減少14%,才能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但剔除燃煤發電,一直是國際難以達成共識的議題,7月下旬在義大利拿坡里舉辦的G20環境部長峰會和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氣候會議,在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上,都無疾而終。
影片旁白:「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中40%來自煤炭,但氣候變遷還不是唯一的問題,髒空氣每年造成7百萬人死亡,相當於和抽菸一樣致命,燃煤釋放的污染物,會進入人體肺部,經由血管擴散,甚至進入腦部。」
而且二氧化碳也不容易消失,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剩下的有一部分消失在岩層或風化中,要花上萬年的時間,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中心前主任 柳中明(2010):「未來我們所面臨的頻繁的兩種極端現象,會不斷出現。整體的溫度上升在未來的十年,現在可以預測到2020年,可以看到快速上升的情況。」
2010年公開的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探討全球暖化的衝擊,當時預見的未來,現正發生中。聯合國旗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提出的內部報告指出,都會區經歷越來越嚴重的空污和極端高溫,沿岸地區面臨海平面上升和風暴引發的水災加劇。
影片旁白:「還有其他11個沿岸城市,包括美國4個城市,都受到海平面上升嚴重衝擊,印尼首都雅加達已開始下沉,環境學家警告,三分之一的雅加達地區,未來30年內將被淹沒。」
報告還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且在預期最糟糕的狀況下,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教授 N.H. Ravindranath:「短期來看,唯有因應氣候變遷做出改變,長期要減緩影響,基於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我想唯一辦法就是因應措施,如何進一步改善預警系統,如何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礎設施。」
DW記者:「在1990年代遭遇嚴重水災後,荷蘭決定讓河流有更多空間,就像這條在馬斯垂克市旁的河流,在這個地區禁止興建任何工廠和房屋。」
面臨頻發的極端天氣,能適應的國家就能生存下來,全球氣溫上升超過3度的話,地球將面臨無法逆轉的浩劫,無論國家強弱,恐都在劫難逃。
https://youtu.be/8A954Ql6i_c
荷蘭海平面上升 在 為因應海平面上升,鹿特丹計劃在2040年以前,建設漂浮市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荷蘭 地勢低窪,有1/4國土都在海平面以下,為因應海平面上升,鹿特丹計劃在2040年以前,建設漂浮市區,將可容納13000戶。 http://e-info.org.tw/node/933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