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賀年卡:犇向未來日子|A Better Tomorrow
「牛」在亞洲文化有著許多象徵意義。
在台灣傳統農耕社會尚未有大型農耕機具時,牛便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農民藉由牛的力量幫忙犁田和耕種,因此,牛與農民家族多有深厚的情感。務農的農民家族,代代不食牛肉,以此感謝牛的付出。而台灣人對牛的印象通常是勤勞、力大無比、忠心但固執,日常生活中亦有許多詞語和表達都和牛息息相關。
在這次的視覺中,置入了港片《英雄本色》裡非常多的元素。《英雄本色》的英文片名為 "A BETTER TOMORROW" ,而第二集的主題曲是〈奔向未來的日子〉同時以三個牛頭排列的方式,也象徵《英雄本色》的主角狄龍、張國榮與周潤發。
在卡片背面的視覺構成中,左下角的元件代表電影《英雄本色》第一集裡,重要的一個關鍵物件,就是電影裡最重要的犯罪證據 - 膠卷。其中,極權惡行是一個事實的存在,再多貌似有其道理的話語作為掩飾,終是道貌岸然,始終以各種手段在打壓其他國家。
宇宙與星球星系都有其順行的軌跡及秩序,版面上星星除了象徵宇宙中的星球,也有《英雄本色》裡槍戰時的火花四射的意象。而卡片背面的長條設計,代表對於台灣股市經濟可以不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回歸順勢的寄望,受疫情影響的人數可以減少,甚至歸零。象徵身處於地球的我們,以及這世界恢復生態乃至文明的秩序與軌跡。
.
Design | Ti-Ming Chu Workshop
Print | 印簿玩 Tooget
Paper | 聯美紙業 - 香榭紙
Photography | Mo Chien
Special Thanks | Eric Liu, Midori Dai, 安蕎琳‧瑞士生活 沒有攻略
-
www.timingchu.com
more information
https://reurl.cc/noEDRD
英雄本色第2集 在 自毀影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雙
此片有趣在探討的非臨摹,倣作,致敬,以至抄襲(如無間道2某場戲之於教父),而是以假混真,甚至青出於藍,假比真高。
依此角度言,甚至找來周潤發重演慢鏡雙槍,恐怕有贗品比真品(吳宇森),合拍比港產更好之意。然而,吳氏盛名,恐怕不至於如此傲慢,自比張徹吧。
真是如此? 技巧場景故事可以重做,甚至更好,情懷時代卻一去不回,英雄本色有80年代97焦慮,吳氏破繭而出,不甘為奴的鬱結,斯時港人還有自尊與憤怒,故有集體的時代精神。而無雙之於此時此夕的香港,其實有什麼,又能說出什麼意義?
或許如是說,戲名已講明,真品才是天下無雙,贗品如何高超,沒有靈魂,到底也騙不了明眼人。港片早已死了,魚目混不了真珠。。
一如片尾對白,"你永遠只是觀眾,當不了主角"(大意),郭富城演走火入魔的無能畫家,最終被轟下臺,恐怕是作者的江郎才盡,自況之詞吧。立此存照,我們說不定會翻看英雄本色第100次,而誰會看無雙第2次?
Ps 其實片末我想起野島伸司,甚至有播the end of the world.
英雄本色第2集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olo都仆直了,大佬,唔該唔好再拍前傳]超級英雄片玩足十年,而家玩到無限之戰,有人話係觀眾開始有超級英雄疲倦症,呢條水差不多去到水尾,片商係時侯開始收割。
係咩?我覺得似乎唔係。不過近期套《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以下簡稱Solo),票房仆直,幾值得研究。
首先講下點仆直,我唔係星戰迷,亦都冇睇套戲,冇得評論。但我身邊嘅朋友,好似有口皆媽—其實都好少戲會係咁,特別係外國嘅Blockbuster.票房方面,而家話預計全球收四億美金左右,但製作成本都兩億半—即係應該會蝕錢(江湖傳聞好似話票房要有製作成本至少double先回到本,因為宣傳都係錢),亦會成為史上首部第一部蝕錢嘅迪士尼星戰電影。如果四億美金,就會係最差嘅星戰真人電影(未計動畫嘅複製人戰紀)。留意仲未計通脹,即係個票房可以低過晒七八十年代嘅戲,都幾失敗。
對於比較老派嘅人嚟講,呢套Solo仆直係好事,證明靠玩Franchise唔用腦最後自食奇果,證明任你點計算點用數據都未必摸到觀眾口味(呢方面我一半一半,我憎超級英雄片,唔鍾意大製作,但信數據分析到觀眾口味)
咁當然啦,迪士尼有黑豹(我覺得好唔掂下)同埋無限之戰咁收得,呢部Solo仆直就唔會話點影響到盈利- 但樣衰丫嘛。同埋真係要檢討下了。
但另外帶出一樣嘢,就本文作者(唔係我)話,大佬,唔好再拍前傳了(我理解Solo話係外傳,但即係前傳啦)。即係,係咁Reboot,不停續集,互相crossover都算 – 但呀作者話真係千萬千萬唔好再拍前傳 – 因為根本唔make sense.
拿拿拿,而家話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朱古力獎門人前傳》,Willy Wonka王卡衞的前世今生。應該會話你知王卡衞的少年時代,點發蹟,點搞咗間工廠出嚟 — 但作者認為個故事吸引就係因為王卡衞無啦啦爆出嚟,冇人知佢過去嘛!知咗就冇晒幻想。Solo個問題一樣,一個配角嘅身世,其實有乜咁吸引?
作者認為最差嘅續集都比前傳好,因為續集你要向前看,諗個角色點發展點成長。但前傳呢?有晒答案在你面前,你去砌返堆嘢自圓其說,注定係會悶死觀眾—同埋觀眾一早會知道結局係點!
我嘅睇法都係差不多,前傳真係少拍為妙。叫座不叫好都算好彩,好多時係又叫好又唔叫座。例如《英雄本色》第三集就係前傳,講Mark哥未發蹟前嘅事,同埋佢件Mark哥褸點嚟,非常呵欠(第二集就唔係前傳,但因為Mark哥第一集變咗蜂巢,唯有玩孖生兄弟Ken哥,睇下無限之戰又會點玩)。西片嘅,例如2007年套 Hannibal Rising《沉默的羔羊前傳之揭開罪幕》,聽個譯名已經知瀨嘢。冇Anthony Hopkins,搵條小朋友做少年Hannibal Lecter,仲要有埋鞏俐扮日本妹 —一聽都知爛。
當然要舉反例都有唔少,港產片嘅,《無間道2》係前傳,公認好過第一集。西片嘅,《教父》續集亦都係前傳,好過第一集(而《無間道2》擺明係抄《教父》的)。一套成功嘅前傳後面,有十套《蠍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