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a peanut butter fan?
Yes, I’m.
你是花生醬的粉絲嗎?
我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明白我是個花生醬粉。大學時期住宿舍第一次擁有自己可以採購日常食材的權力與能力,置物櫃裡常備著一罐吉比的顆粒花生醬,在為數不多的住宿回憶中 、出現了好幾次在夜深人靜時我默默地開啟我的小櫃,拿出湯匙狠狠挖了幾口,享受那種堅果濃郁與顆粒咀嚼的快感。有時桌前攤著厚厚的原文書,手上卻是捧著一罐兒花生醬,一邊痛苦地查字典一邊吃醬,彷彿可以把所有看不懂的外國字的挫折隨著花生一股腦兒地吞下去。
一直到住在多倫多,生活周遭開始出現大量的花生醬製品,我的花生醬上癮症才慢慢緩和。剛回台灣的第一年,發現公館的美式餐廳竟然發明出一種吃漢堡的人間美味配方:花生醬培根牛肉堡⋯歐我的天啊,這世間上怎麼有這麼好吃的組合。從此開啟了我每次去美式餐廳必點花生醬培根漢堡的模式、也因此我才意識到我根本就是個PB粉絲。
但是,看了這篇文章,我萬萬沒有想到原來這種簡單單純的美味竟然是在這樣子的情況下刻意發明出來的⋯但是無論如何,我都感激這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食家😋
看到這裡還在的人,歡迎私訊我,可以獲得一份花生醬食譜+無麩質花生醬餅乾配方(只需要三種食材+一支叉子)
花生醬漢堡起源 在 顥曼日記 好慢旅行中 Small Pac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雖然在『旅行以前』就大概知道全世界食物浪費的問題很嚴重,
但在『旅行以後』親眼去見到的那種心裡衝擊是無可比擬的
#知行合一
什麼是Food bank食物銀行?
「歷史」
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
若將食物銀行定位為「將社會多餘的物資,轉給需要的人」,那麼,世界上各地早已存在類似食物銀行的機制,例如歐洲中世紀在教會禮拜之後,往往會將剩餘愛餐分給社區中的貧窮家庭;又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期,歐美各地到處可見慈善廚房(Soup Kitchen)的設立,讓需要食物的人前來領取。然而現代我們所熟習、且具深遠影響、並第一個以「食物銀行」(Food Bank)命名的機構,則起源於美國。
當講到1960年代的美國,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黑人民權運動、學運、反越戰、嬉皮文化;卻鮮少提及這個充滿熱情的世代,也關注到了資本主義下的貧窮問題,進而在1967年創立了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Food Bank)」。現今,全美最大的食物銀行聯盟―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擁有兩百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一年救助超過七分之一的美國人口。
John van Hengel可以說是食物銀行的靈魂人物。1965年,當時42歲的John van Hengel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慈善廚房擔任志工,每晚將食物分送給鳳凰城內的遊民。然而他深知慈善廚房的不足,因此在St.Mary教堂的資助下,他租了一間廢棄的麵包店作為食物貨倉,並收集鄰近多餘的蔬果、無法再販售的民生必需品、賣相不佳的食物等,再通知鳳凰城的慈善機構前來領取。1967年,John van Hengel將他的食物貨倉取名為「聖瑪莉食物銀行(SAINT MARY’S FOOD BANK)」,來紀念資助他的St.Mary教堂以及一位單親媽媽。至此,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於焉誕生。
聖瑪莉食物銀行成立後,在第一年便分送超過25萬磅的食物給 36 家慈善機構,此後食物銀行也如雨後春筍地在全美設立。1979 年在 John van Hengel 主導下,更成立了全國性的食物銀行聯合組織 Second Harvest,也就是今日「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的前身。賑濟美國現今是全美第三大的非營利組織(僅次於美國聯合勸募、The Task Force for Global Health),目前有多達200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佔全美食物銀行網絡的90%。
台灣每年有275萬噸的食物被浪費
有多少人沒有食物可以吃?
如何搶救這些資源?
下則影片是台灣食物銀行的短片:
http://www.foodbank-taiwan.org.tw/home/
食物銀行是否為弱勢家庭才能領取呢?
在美國其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組織已經會把食物,優先分配給更需要幫助的人,而多餘的食物才會出現在食物銀行供大家領取,當然是只要領取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即可,若食物不夠還是禮讓給更有需要的民眾。
在台灣食物銀行應該就是幫助弱勢家庭跟需要幫助的人。
就我們去食物銀行觀察,我們在食物銀行排隊一小時,待了兩個小時,我只看到一個流浪漢,其餘都是正常的人們,很多人都開著車來載食物,並沒有看到流浪漢在附近,從加拿大到美國觀察了這些homeless,有的根本不是要食物,而是「錢」
我們在加拿大downtown看到有人坐在地上要錢,有人拿整包全新的餅乾給他吃,我親眼看到他吃了幾口後把整包餅乾倒在地上⋯我當時有點傻眼,怎麼會這樣浪費?
回歸食物銀行的經驗分享
位於美國西岸的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
這間食物銀行
Thurston County Food Bank
我們抵達食物銀行的時候是中午12點半,工作人員Marc看到我們就熱情招呼,還叫我們單車直接停進去裡面!
Marc很開心的問我們:你們來自哪裡?
我們答:台灣🇹🇼
Marc接著問:你們要騎去哪裡?
我們回:我們從加拿大溫哥華騎下來預計騎行到墨西哥
Marc一臉驚訝😂
然後指引我們去櫃檯填寫資料
領取食物的流程大致上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
填寫資料就是填寫姓名、住址、是否為素食,家裡有沒有超過60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幾歲以下兒童等,大概是因為這些食物是過期的關係,怕影響老人與小孩的健康?
第二
填完資料便開始排隊
(大概等了一小時)
第三
排到你的時候,將填寫完的資料拿到窗口,工作人員會幫你建檔
第四
開始領取食物
領取食物的過程,我們拿了一盒雞肉串,想說一盒就好,結果工作人員一直問:你們真的這樣就夠了嗎?我們可不想讓你們餓肚子 ⋯⋯於是我們又拿了一盒漢堡肉⋯工作人員又說⋯你們這樣夠吃嗎?
我們回:這樣就夠了,非常非常感謝
領到麵包區情況也是,工作人員一直問我們需不需要在拿⋯我們只拿了兩個!
這裡的食物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被丟棄的食物非常之多,不知道能溫飽多少個家庭⋯
我們領取完食物後,詢問Marc相關食物的來源時
Marc說了:
各大超市、星巴克、7-11⋯等等都有(順手拿了我們領到的餐盒就說這就是星巴克的食物)
我仔細一看,天哪還真的是星巴克的餐盒!!
至於我們問了Marc:
是有什麼條件的人才能領取這些食物?
例如:弱勢家庭、流浪漢⋯等等
Marc說著:
沒有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來拿!
如果食物沒有被拿完,它們還是會被丟到垃圾桶去。
我們這時才瞭解到,食物銀行並不是只有把食物給那些需要的人,而是食物供多於求時,將所剩的食物再次的分享給任何一個人!
我們領取的食物跟其他人比真的算很少很少,因為我們只想領取真正需要的食物就夠了,而且我們也沒有冰箱
而這些食物很多都是過期,有的過期兩個月,有的過期一個月,冷凍漢堡肉過期三天,有的過期一天,有的根本沒過期我們拿的一罐花生醬到明年2019年1月才到期⋯等等
最後領取的這些食物,我們到附近的公園享用,番茄一盒裡面只壞了大約五顆,香蕉根本就是完好的,中午我們就吃了星巴克餐盒、7-11超大漢堡、水煮蛋、漢堡肉等⋯
我們很久沒有吃那麼好吃的食物了,平常都是義大利麵跟泡麵交互吃⋯吃到這些食物超級感動,沒想到這些都是要被丟棄掉的食物⋯😭
在公園看到遊民路過,我把手上的香蕉、番茄分享給他,他卻不要,我發現很多流浪漢真的不缺食物而是缺「錢」😅😅😅
我們在食物銀行領取的食物會分享給路人跟旅行者,騎乘的時候偶爾會看到徒步旅行者,我都會把食物分享出去,希望這些食物不要就這麼被浪費掉,也能再次分享出去。
食物銀行的食物我們整整吃了四天還有剩,真的很感謝Food bank
我們之後發現食物銀行的食物,基本上是發不完的,永遠都會有剩下的食物,最後也是丟到垃圾桶裡面去,其實你也可以是拯救這些食物的人。
最後我們把食物裝好要離開時,同樣是領取食物的民眾搶著跟我們合照,也有人要拍我們,還有人送我們zippo打火機,我想應該是很少有單車旅行的人來Food bank領取這些食物,所以民眾對我們感到好奇。
下午兩點半我們離開食物銀行,裡面所剩食物還是很多,這間食物銀行每個禮拜只有禮拜五有,中午11點到下午3點,看來剩下的食物還是要丟到垃圾桶了⋯之後我們沿著美國西岸,會比較難遇到FOOD BANK因為還要配合發放食物的時間,這次應該算難得的經驗,而後機會也很少,我想還是去超市買會比較符合我們旅行上的需求。
此篇獻給想來美國單車旅行,卻沒有經費預算的騎行者們參考看看。
花生醬漢堡起源 在 Wanderlust Channel 旅行以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是Food bank食物銀行?
「歷史」
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
若將食物銀行定位為「將社會多餘的物資,轉給需要的人」,那麼,世界上各地早已存在類似食物銀行的機制,例如歐洲中世紀在教會禮拜之後,往往會將剩餘愛餐分給社區中的貧窮家庭;又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期,歐美各地到處可見慈善廚房(Soup Kitchen)的設立,讓需要食物的人前來領取。然而現代我們所熟習、且具深遠影響、並第一個以「食物銀行」(Food Bank)命名的機構,則起源於美國。
當講到1960年代的美國,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黑人民權運動、學運、反越戰、嬉皮文化;卻鮮少提及這個充滿熱情的世代,也關注到了資本主義下的貧窮問題,進而在1967年創立了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Food Bank)」。現今,全美最大的食物銀行聯盟―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擁有兩百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一年救助超過七分之一的美國人口。
John van Hengel可以說是食物銀行的靈魂人物。1965年,當時42歲的John van Hengel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慈善廚房擔任志工,每晚將食物分送給鳳凰城內的遊民。然而他深知慈善廚房的不足,因此在St.Mary教堂的資助下,他租了一間廢棄的麵包店作為食物貨倉,並收集鄰近多餘的蔬果、無法再販售的民生必需品、賣相不佳的食物等,再通知鳳凰城的慈善機構前來領取。1967年,John van Hengel將他的食物貨倉取名為「聖瑪莉食物銀行(SAINT MARY’S FOOD BANK)」,來紀念資助他的St.Mary教堂以及一位單親媽媽。至此,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於焉誕生。
聖瑪莉食物銀行成立後,在第一年便分送超過25萬磅的食物給 36 家慈善機構,此後食物銀行也如雨後春筍地在全美設立。1979 年在 John van Hengel 主導下,更成立了全國性的食物銀行聯合組織 Second Harvest,也就是今日「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的前身。賑濟美國現今是全美第三大的非營利組織(僅次於美國聯合勸募、The Task Force for Global Health),目前有多達200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佔全美食物銀行網絡的90%。
台灣每年有275萬噸的食物被浪費
有多少人沒有食物可以吃?
如何搶救這些資源?
下則影片是台灣食物銀行的短片:
http://www.foodbank-taiwan.org.tw/home/
食物銀行是否為弱勢家庭才能領取呢?
在美國其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組織已經會把食物,優先分配給更需要幫助的人,而多餘的食物才會出現在食物銀行供大家領取,當然是只要領取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即可,若食物不夠還是禮讓給更有需要的民眾。
在台灣食物銀行應該就是幫助弱勢家庭跟需要幫助的人。
就我們去食物銀行觀察,我們在食物銀行排隊一小時,待了兩個小時,我只看到一個流浪漢,其餘都是正常的人們,很多人都開著車來載食物,並沒有看到流浪漢在附近,從加拿大到美國觀察了這些homeless,有的根本不是要食物,而是「錢」
我們在加拿大downtown看到有人坐在地上要錢,有人拿整包全新的餅乾給他吃,我親眼看到他吃了幾口後把整包餅乾倒在地上⋯我當時有點傻眼,怎麼會這樣浪費?
回歸食物銀行的經驗分享
位於美國西岸的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
這間食物銀行
Thurston County Food Bank
我們抵達食物銀行的時候是中午12點半,工作人員Marc看到我們就熱情招呼,還叫我們單車直接停進去裡面!
Marc很開心的問我們:你們來自哪裡?
我們答:台灣🇹🇼
Marc接著問:你們要騎去哪裡?
我們回:我們從加拿大溫哥華騎下來預計騎行到墨西哥
Marc一臉驚訝😂
然後指引我們去櫃檯填寫資料
領取食物的流程大致上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
填寫資料就是填寫姓名、住址、是否為素食,家裡有沒有超過60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幾歲以下兒童等,大概是因為這些食物是過期的關係,怕影響老人與小孩的健康?
第二
填完資料便開始排隊
(大概等了一小時)
第三
排到你的時候,將填寫完的資料拿到窗口,工作人員會幫你建檔
第四
開始領取食物
領取食物的過程,我們拿了一盒雞肉串,想說一盒就好,結果工作人員一直問:你們真的這樣就夠了嗎?我們可不想讓你們餓肚子 ⋯⋯於是我們又拿了一盒漢堡肉⋯工作人員又說⋯你們這樣夠吃嗎?
我們回:這樣就夠了,非常非常感謝
領到麵包區情況也是,工作人員一直問我們需不需要在拿⋯我們只拿了兩個!
這裡的食物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被丟棄的食物非常之多,不知道能溫飽多少個家庭⋯
我們領取完食物後,詢問Marc相關食物的來源時
Marc說了:
各大超市、星巴克、7-11⋯等等都有(順手拿了我們領到的餐盒就說這就是星巴克的食物)
我仔細一看,天哪還真的是星巴克的餐盒!!
至於我們問了Marc:
是有什麼條件的人才能領取這些食物?
例如:弱勢家庭、流浪漢⋯等等
Marc說著:
沒有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來拿!
如果食物沒有被拿完,它們還是會被丟到垃圾桶去。
我們這時才瞭解到,食物銀行並不是只有把食物給那些需要的人,而是食物供多於求時,將所剩的食物再次的分享給任何一個人!
我們領取的食物跟其他人比真的算很少很少,因為我們只想領取真正需要的食物就夠了,而且我們也沒有冰箱
而這些食物很多都是過期,有的過期兩個月,有的過期一個月,冷凍漢堡肉過期三天,有的過期一天,有的根本沒過期我們拿的一罐花生醬到明年2019年1月才到期⋯等等
最後領取的這些食物,我們到附近的公園享用,番茄一盒裡面只壞了大約五顆,香蕉根本就是完好的,中午我們就吃了星巴克餐盒、7-11超大漢堡、水煮蛋、漢堡肉等⋯
我們很久沒有吃那麼好吃的食物了,平常都是義大利麵跟泡麵交互吃⋯吃到這些食物超級感動,沒想到這些都是要被丟棄掉的食物⋯😭
在公園看到遊民路過,我把手上的香蕉、番茄分享給他,他卻不要,我發現很多流浪漢真的不缺食物而是缺「錢」😅😅😅
我們在食物銀行領取的食物會分享給路人跟旅行者,騎乘的時候偶爾會看到徒步旅行者,我都會把食物分享出去,希望這些食物不要就這麼被浪費掉,也能再次分享出去。
食物銀行的食物我們整整吃了四天還有剩,真的很感謝Food bank
我們之後發現食物銀行的食物,基本上是發不完的,永遠都會有剩下的食物,最後也是丟到垃圾桶裡面去,其實你也可以是拯救這些食物的人。
最後我們把食物裝好要離開時,同樣是領取食物的民眾搶著跟我們合照,也有人要拍我們,還有人送我們zippo打火機,我想應該是很少有單車旅行的人來Food bank領取這些食物,所以民眾對我們感到好奇。
下午兩點半我們離開食物銀行,裡面所剩食物還是很多,這間食物銀行每個禮拜只有禮拜五有,中午11點到下午3點,看來剩下的食物還是要丟到垃圾桶了⋯之後我們沿著美國西岸,會比較難遇到FOOD BANK因為還要配合發放食物的時間,這次應該算難得的經驗,而後機會也很少,我想還是去超市買會比較符合我們旅行上的需求。
此篇獻給想來美國單車旅行,卻沒有經費預算的騎行者們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