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解碼最新一期,為大家分析臉書的Q2財報,本期為七月份免費文章,歡迎大家享用。
---
雖然市場上對於臉書低於競爭對手的營收成長率,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焦慮,但整體來看,我沒有看到需要擔心的跡象。無論是較高的基期、品牌廣告較低的佔比,又或者是可能原本就較高的填充率,這些事實上都不是負面訊號,而是營運上面的正面訊號。唯一比較算是負面的因素,大概是北美市場的使用量無法成長,但這也並不是新東西,事實上在疫情前,臉書在北美市場的每日活躍用戶本來就已經到達高原期,無法創造有意義的成長。即使疫情創造了短暫的額外需求,但隨著疫情降溫,這個影響本來就會逐被消退。所以,臉書營運上其實並沒有出現什麼新的負面因子。
另一方面,雖然我對於臉書的長期願景 Metaverse 還是必須暫時給個問號,但一些中短期的策略,如臉書影片與 Instagram Reels 的廣告、IG 引入更多的演算法推薦內容、加強對創作者生態系的投入、以及透過圍牆花園策略導入更多第一方資料等,我認為都是很正確的方向。在整個數位轉型大順風之下,臉書這條巨艦也航向正確的方向,即使考慮到今年會墊出一個相當高的基期,但我認為未來幾年臉書應該還是可以交出相當不錯的成長成績,即使是與其他同業相比之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的聖地] #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會:地域文化與B級建築風景 / 李長潔 . 「#与那原」是本島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遊客不多,一般人對這裡也不太認識。与那原雖然說是小地方,但卻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與人文歷史。如果來到沖繩有個半天的空閒時間,只消15分鐘搭乘公車即可到達。這個小區域有幾處知名的地點可以拜訪,...
花園牆外第二季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人故事:【流浪】
「當我像妳這麼大時,總以為自己出來工作後,或到廿八歲時會變得更加成熟。」
「誰知道還不是一樣幼稚。」我很愛鬧她。
在那黝黑的皮膚上,她依舊揚起溫柔而純粹的笑容。
認識她,是到達新瀉的第二天。負責住宿的日本哥哥用著破碎的英語,告訴我今天會有位台灣女生到來。由此至終我都沒有告訴過她,剛開始的我,是抱著嫉妒的心態與她談話。或許是因為她總能輕易地與陌生人打成一片,不論在多麼緊繃的空間,只要有她,長廊總是迴盪著和睦的氣氛。這是我不管多麼努力,都無法成為的樣子。也許是我曾過於渴望,寡言的自己會變成這樣的存在。導致我以為,她不會懂陰霾與暗流吹拂心湖的痛楚與憂傷。
「嗨,妳叫甚麼名字。」
「我們不是洗澡前才講過話嗎?」
對認人臉有著無法言喻的困難,特別是剛認識的人。卻是因為這樣廉價的誤會,我們從嬉笑中拉近彼此的距離,近得足夠我看清真正的她。近得,讓我無法把她當成過客。近得,成為我難以捨棄的人。
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我們愈發親近。特別是在異鄉的日子,能真正倚靠的人不多。某天,我們被編到同樣的工作崗位,到老邁藝術家所設計的房間內,把孩子畫的樹葉黏貼到牆上。整個空間滿佈着稚嫩而綠油油的夢。烈日當空,難得好運分到不是打掃的岡位,我與她走到外面,躺在簷蓬下的椅子上看天。舒服的沉默。朵朵白雲飄去又飄來,漸漸地,我們開始傾訴內心的陰影。關於家庭,關於愛。
她的家裡有個很大的花園。都是她爸在打理。花園上長著不同種類的樹,沒事可以躺在草地上打滾看書。剛聽時我很羨慕,或許這是香港人努力一輩子都無法得到的平原。可是這花園太大太大,大的像迷宮。相較之下,家,顯得很小很小。或許那不算是「家」,只是一個用來擺放各種修葺工具和伐木器材的細小房間。她爸對樹木的一份偏執,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包括他老婆。以致家裏曾經渡過漫長的經濟困難。很多時候,女性總是被噤聲的存在。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她淡淡地說:「我不常跟人聊起自己的家。念完大學後,去了工作假期,也順便把學貸還清。工作數年,兜兜轉轉,還是回到旅程的路途上。」我想,或許在她心裡,廣大的世界更像她真正的家。後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她總是喜歡自己下廚。因為在那個窄小的空間,沒有廚房。
在某個奄悶的雨季,我們躲在宿舍的飯廳裡,說着只有女生才懂的私密話。她曾經很愛很愛一個人。追她的時候,男孩會寄出充滿愛意的英文情詩,讀著很美,我看她的側臉也很美。待男孩回國後,他們結伴到不同地方旅行。北京的火車、芬蘭的美景,都留着他們的足跡。可是,浪漫的愛情,終究敵不住命運的玩弄。
她曾生了一場很嚴重的病,至今仍留下些微後遺症。肌肉逐漸萎縮,大腿間的關節無法順利運作,以致她要坐輪椅,後來甚至連自行進食都有困難。她以為,他們再也無法一起旅行。他們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只是家附近的一片湖。我無法忘記,她說出這句話時那淡然的哀傷。
她自覺自己是個負累,讓本性熱愛流浪的他被迫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他用盡心力去照顧她,也無法驅走她內心逐漸變大的獸。她用哭泣、吵鬧與謾罵的形式,來逃避他廣大而包容的愛。最後一次相聚,男孩推著輪椅,與她靜靜看著湖水。男孩被迫離開她,獨自一人去那個曾經約定攜手同遊的國家。幾個星期後,朋友把只想自我封閉的她拉到演唱會的台下。幾十首歌過去,在她聽來,不過是毫無意義的囈語。
之後,某句歌詞,某一剎,狠狠地擊中她內心的獸。她驟然記起生命的熱情,她流淚。那一刻,她終於感受到他無邊的愛,然而,男孩已經離去。
綿密的雨滴不斷拍打窗戶。
我沉默地聽著。
她說,不要哭,我已經放下了。
我說,感謝上天,在妳經歷第二段生命的時候,讓我遇見妳。
我總是跟他說,我愛她跟愛你一樣多。
男友總是笑說,根本就是雙性戀。
也許這份愛,源自於相似而又不同的小黑點。而黑點所造成的陰影,連結了我們。
Storyteller:Kris @krislaww
Illustrator:她的午日 Her Afternoon @her.afternoon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睡前故事 #旅人故事 #她的午日 #HerAfternoon #krislaww #EveryoneisStoryteller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到訪繪本故事書房 Cabinet of Stories:中環士丹頓街15號1樓 @cabinet.of.stories
→Follow @ztorybook.official 留意最新動向
花園牆外第二季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莫內花園】🌸
1883年5月初,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和未來的第二任妻子愛麗絲(Alice Hoschedé,1844-1911),帶著兩人各自的孩子,總共8個小傢伙,其中年紀最小才5歲,一大家子浩浩蕩蕩搬到巴黎近郊吉維尼小鎮(Giverny)。
由於食指浩繁家當繁雜,你可以想像拖著8個孩子再加上畫具和家庭雜物,會有多少家當;導致整個搬家過程耗時6天,出動了4艘船迤邐行過塞納河才算大功告成。
繼1871至1878年與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1847-1879)待在阿壤特伊(Argenteuil)的時光之後,莫內終於又能夠在某處安居。當下他可能還不曉得,這回來到吉維尼,一待就會待到1926年他與世長辭的那個歲末霜冬。
--------------
吉維尼的家有個長形房舍,深度約5公尺,長度約40公尺,和一大片蔓生植物花草的庭園。開闊的空間不僅可供取景作畫、讓孩子們嬉戲,最重要的是,足以滿足莫內對於園藝的興趣,和他講究(挑剔)的味蕾。
愛麗絲出身富家,又曾是巴黎百貨業鉅子夫人,處事幹練圓融,無論大小場面早已嫻熟應對,總能把全家事務打裡得井井有條。事實上,她自己生養6個孩子,後來還要幫莫內照顧他兩個孩子,外加歷經前夫1877年宣告破產,家運衰落等種種磨練,初來乍到吉維尼,儘管租來的房舍庭院需要一番整修,都只能算是蛋糕一小塊。
他們在屋角種下爬藤玫瑰🌹,期待它來年春天熱鬧綻放點綴牆面。為了供應一家子所需蔬果,也在花園裡開闢菜圃,灑下多種菜籽,好做成餐桌上必備的蔬菜湯,以及莫內最愛,裹滿黑胡椒的生菜沙拉。當然,能夠將花季從初春延展至秋風起時的各式花苗更是必要。
花草、樹影、水池與陽光,自然而然理所當然成為莫內畫作中重要的組成。💐🍃🌞
--------------
另外,莫內或許還是位被繪畫耽誤的園藝專家。
他總是翻遍目錄,從四處買來植物種籽,與許多園丁交換心得,試圖以古法培育罕見的花卉和蔬果品種,就連眾多園藝工具也是親自研究訂購。看起來大畫家不畫畫時,常就這麼一頭栽進植物型錄裡,如此鍾愛又費心,難怪花花草草在他的筆下特別抒情有感。
廣大院子當然不會只養花種菜,成排的李樹結果時便可以拿來釀李子蒸餾酒,無論自家小酌會宴客談笑都派得上用場。畢竟莫內發達前,已常有友人來訪,之後慕名而來的訪客更是絡繹不絕。
再者,莫內對於家禽料理有著莫名任性與堅持,小鎮居民粗鄙品味無法滿足他,這下子除了研究植物型錄之外,他又丟下畫筆,四處尋覓美味的雞、鴨品種進行繁衍,於是乎自家雞舍就養了具有AOC認證的法國名雞-布列斯雞(Bresse)。🐓🐓🐓
基於法式料理對於風土條件的絕對要求,雖然離開布列斯地區就不能稱為布列斯雞,不過一切遵循傳統培育方式的莫內,可能還是會想辦法讓這些名貴布列斯雞飽食美味的玉米麵包糊,以求盡量符合原來條件。
你看,布列斯雞自己養自己抓是不是超酷!✌️✌️✌️
--------------
1886年4月10日,莫內創作生涯最強力後盾-畫商杜朗・呂耶(Paul Durand-Ruel,1831-1922)嗅到美國市場商機,為印象派畫家在紐約舉辦畫展。展出內容包含48件莫內、38件雷諾瓦、23件竇加、17件馬奈和42件畢沙羅等總共300多件作品,整整裝上43箱聲勢浩大地從巴黎運抵紐約。
印象派繽紛多彩又極富資產階級品味的風格,深深吸引新興美國藏家,透過這場盛大畫展,正好為印象派畫家打開海外市場,謀得重要生路。1889年,與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共同舉辦聯展之後,莫內的身價更是水漲船高,翻了再翻。
當年因生活所逼,差點要跳進塞納河自盡的窮畫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如此一來,莫內終於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砸進他熱愛的花園造景,順便再把原本租賃的房舍土地給豪氣買下又陸續拓展,然後重新開挖水池,種植來自法國本土和南美、埃及等不同品種睡蓮,成為他畫布上最美的風景。
為了好好照料心愛的庭院,從1901年開始,莫內便聘請5名園丁專職照顧花園,另有一人照料睡蓮池。從這等陣仗就知道莫內家花園規模並非爾爾。
--------------
吉維尼花園遠離巴黎塵囂,一步步被打造成莫內理想中的天堂。無論起居或創作,即使一戰期間外頭煙硝烽火,他皆安適此地靜心作畫,與他前半生輾轉四處流連遷徙簡直天壤之別。
為了追逐最重要的陽光,與轉瞬即變的光影,莫內通常清晨時分天色未亮時便起身,洗過冷水澡,用過有培根蛋🥓和烤香腸的豐盛的早餐之後,便帶著畫具走進花草叢間,或到河邊開始觀察環境思考構圖。
此時,院子裡的鳶尾、罌粟花、玫瑰或百合花瓣上還有點點朝露,在迷濛晨曦裡晶瑩,因徐徐輕風而盈動。💐🌻🥀
接著莫內會以快速寫意筆觸捕捉光線最美的時刻。那絕美色彩與光影就是這麼透過畫筆流瀉,輕敷勻染上畫布,牽引我們的視線,進而觸動了心緒。
#莫內花園 # ClaudeMonet
#吉維尼 # Giverny
圖片來源:Junie Wang,攝於吉維尼莫內花園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花園牆外第二季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海的聖地] #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會:地域文化與B級建築風景 / 李長潔
.
「#与那原」是本島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遊客不多,一般人對這裡也不太認識。与那原雖然說是小地方,但卻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與人文歷史。如果來到沖繩有個半天的空閒時間,只消15分鐘搭乘公車即可到達。這個小區域有幾處知名的地點可以拜訪,像是羽衣天女傳說地點「#親川」,或是拔河祭典「#大綱引き」,都是非常有意思地方風俗。
.
■ #山丘上的教堂
.
不過,今天來到与那原,是想要探尋一處B級風景:#聖克拉拉教會(聖クララ教会,St.Clara Catholic Church Yonabaru)。聖克拉拉教會位在小城的山丘上,是一座格局正方的簡約建築,是這次旅行的重點之一。与那原修道院為第一修道院、第二修道院整合而成,踏入院內,精心照顧的小花園相當令人驚艷,花圃裡有一座白色的聖母像靜靜地禱告著。
.
■ #現代主義建築
.
聖克拉拉教堂昭和33年(1958)創立,建築師為在日美陸軍技術部隊建設部的 #片岡献,由專門建造美國辦公室建築的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事務所參與建造,為50年代沖繩現代建築的發端之一。這股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潮,是冷戰時期隨著美軍力量來到沖繩本土,而教會組織則透過「友善」的策略扎根沖繩鄉土,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堂就是當年佈教慈善與現代主義建築變革的展現(向井洋子,2016)。
.
現代建築的變革展現在建築類型、建築形式與建築材質上,更多樣的用途,更強調機能的形式,更加便利的鋼筋水泥工法,讓聖克拉拉教堂在「#戰後依賴型現代性」的特殊情境下誕生。
.
■ #強調簡約幾何的聖克拉拉教會
.
從修道院的部分進入,可以看到教堂是一個中空的口字空間,經過有著水泥磚塊構組成牆面的走廊,冬季的陽光灑在中央的庭院中,沒有人的院區更加地寧靜。
.
脫了鞋,走進空無一人的禮拜堂,面對与那原市區的一側,是整面長方形組合而成的玻璃窗花,引進大量的自然光,微開的鐵製窗戶,更帶來了徐徐的海風,自然的元素被理性且機能性地安排介入到禮拜堂內部空間中。這是一個低成本的建築物,卻始終保持著閃閃發光的清爽。修道院的內部是禁止對外參觀的,從資料上看來,目前依然保存著50年代的格局、裝飾與部分家具,可反映當初教會在沖繩的組織理念與行動。
.
■ #往山下望去的聖心
.
方才在外頭見到的老修女,進來聊了幾句。
.
「從哪裡來啊?」
「台灣」
「第一次有台灣人來,是來看建築吧?」
「對啊,建築」
.
日文不夠好,不能表達太多。老修女指了一下大片的幾何窗花,我轉頭望去。穿透窗格與玻璃,海風吹動大片的棕梠樹葉,遠方山下,与那原市區的人們在黃昏斜陽裡日常地活動著。在那一陣風裡,在那一道光裡,在城市的運作裡,我好像感受到了 #屬於某種現代主義的聖心。
.
#聖クララ教会位置: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字与那原3090-4
.
■ #參考文獻
.
1. 向井洋子. (2016). 占領期沖縄における慈善レベルの琉米関係: アメリカ人神父がつくりだしたカトリック教会の政治的独立性. 国際琉球沖縄論集=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yukyuan and Okinawan studies, (5), 45-60.
花園牆外第二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IFC mall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金融街8號。商場分兩期落成,分別於1998年及2004年初開業。商場樓高4層,總面積達80萬平方呎,毗連國際金融中心一期及二期頂級寫字樓、四季酒店及四季匯套房酒店。商場由新鴻基地產及恆基兆業管理。商場由國際著名建築師CesarPelli設計,採用簡約雅致的設計,並採用落地玻璃幕牆引入天然光線;再配合商場寬闊的通道,以及於不同商場角落放置數件名師設計的大型藝術品,為遊人營造悠閒的購物環境。第一期商場樓高3層,面積達180,000平方呎。商場1樓於1998年9月開業,2至3樓的商舖於同年12月陸續開業。當年商場每層都設有食肆,當中包括Eating Plus、仙蹤林、意粉屋、當時首次來港開業的Wine Bar及Manhattan Bagels三文治店和Pacific Coffee等。其他租戶包括佔地3,500平方呎Dymocks書店服飾、Raffles精品店、Adela's Classics、泰來電腦、Antique Pieces鐘錶店、美容、個人護理、精品、影音、餅店和銀行等。到了2005年,為配合商場第二期開業,統一整座商場設計,商場曾經進行翻新工程。工程包括全面翻新及更換各樓層的天花板、地台、指示牌及洗手間。到了2010年,商場洗手間及天花板再次進行翻新,當中天花板的款式於新加坡的ION Orchard十分相似。現時第一期商場主要租戶包括多間高級珠寶及鐘錶店;流動通訊店SmarTone、Glasstique眼鏡店、Mannings Plus、影音店AV Life、BOSE;男士服裝店CANALI、Kent & Curwen;高級髮廊PRIVATE i SALON及書店DYMOCKS和BOOKAZINE。食肆主要包括TWG Tea、Pret A Manger、麥當勞餐廳、GODIVA Chocolatier、翡翠拉麵小籠包、Le Goûter Bernardaud、利苑酒家和正斗粥麵專家
第二期商場樓高4層,面積達620,000平方呎,商場於2003年10月開業。二期商場以多個國際知名品牌為主。當中包括名牌服飾、化妝品、禮品的國際品牌,如Agnès b.、Burberry、CK Calvin Klein Jeans、Ermenegildo Zegna、Kate Spade、Laneige、Mango、Valentino以及當年首度進軍本港的Sole Alliance、Scapa、Thomas Sabo及Zara等。當中Agnès b.租用6,000方呎、Burberry租用5,000方呎、Zara租用15,000方呎、Ermenegildo Zegna及Valentino各租用3,000方呎。開業初期特色食肆包括法國菜Le Parisien、Starbucks、日本菜REI Sushi及快餐店Can.teen。其他租戶包括全中環最大型的戲院的Palace ifc,佔地19,000平方呎,內設五間影院、紀念品店及咖啡店;以及佔地20,000平方呎食品及家居用品專門店c!ty'super。1樓主要租戶為高級潮流服飾及多間化妝品店。主要租戶包括TSUMORI CHISATO、Nine West、Brooks Brothers、MADIA珠寶店、Max&Co.、Club Monaco、Y-3、ecco及施華洛世奇等。化妝品店包括L'OCCITANE、SHISEIDO、ORIGINS、shu uemura及Chanel Fragrance & Beauty等。2樓主要租戶為國際名店,主要租戶包括Hugo Boss、Bally、Montblanc、Brunello Cucinelli、Burberry、Ermenegildo Zegna、Valentino、Tiffany及Prada。食肆包括Bettys、禮日本料理、Starbucks及petite Amanda西餅店。3樓主要租戶為佔地82,000平方呎連卡佛、Juicy Couture、及多間高級食肆。當中包括國金軒、Isola Bar & Grill、和歌山及Cafe Costa。戶外設1,000呎長的露天休憩空間給公眾享用。2008年10月,業主將3樓其中一條連接一期的天橋改建為agnès b. LA LOGGIA店,該店是全球唯一的一站式agnès b.旗艦店,佔地超過15,000平方呎,齊集女裝、男裝、SPORT B.、VOYAGE、BIJOUX、花店、旅遊概念店、餐廳、咖啡店及朱古力店於一身。旗艦店已於2014年初結業,原址還原為多間名牌時裝店。
商場4樓頂層設佔地140,000平方呎平台花園,並設有5間特色的酒吧,包括H One、Isola Bar & Grill、Red Bar + Restaurant及The Box。遊人可在該處享受室外的微微海風,並遠眺維多利亞港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