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問德州在最高法院提出的訴訟到底怎麼回事,這是我們的理解.
美國大選開票到現在都過了一個多月,結果到底出來沒啊?依照正常法律程序來看,拜登確定拿下306張選舉人票,通過當選門檻。但這次大選還真的無法用「正常」來判斷。從開票當天開始,川普就打定主意要將選戰拉到法院裡打,他也沒食言,累積到現在已經發動高達40起訴訟案,但幾乎沒有成功。直到上周六12月12日,一場被川普陣營稱為「大case」的德州訴訟案,確定被最高法院駁回。最高法院這一刀幾乎把川普透過法院翻盤的機會給斬斷了。這個訴訟案到底是什麼,最高法院依據什麼理由駁回川普,接下來美國大選又會怎麼發展呢?
我們先來說明一下德州這個案子。共和黨籍的德州州司法長派克斯頓Ken Paxton,在12月8日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訴書,控告另外四個州違反選舉程序,分別是賓州、喬治亞州、威斯康辛州與密西根州。這四個都是拜登後來居上的驚險州。派克斯頓認為,美國憲法只允許各州立法機關有權修改選舉法規,可沒說州務卿或其他選務官員可以。而這四州都以疫情為由,臨時在選前變更由記選票的規定,這不僅違法,還導致一堆選舉不公的現象發生。所以派克斯頓一狀告到最高法院,要求大法官禁止將這四州的選舉人票列入拜登選舉人票當中,並要求延後12月14日的選舉人團投票。
但派克斯頓失敗了。最高法院認為,德州無法證明法律上他們有管轄其他州選務的權利(has not demonstrated a judicially cognizable interest in the manner in which another state conducts its elections )。也就是說,德州根本沒有資格提出這樣的訴訟,因此拒絕受理此案件。
其實這個訴訟一提出來,很多學者就指出,最高法院不大可能受理.因為受理之後,鐵定打開個特大號的潘朵拉盒子,副作用太過嚴重.要知道美國是各州組成的聯邦國家,多年來聯邦地方高度分權,地方自治精神非常澈底,這都是美國憲法的基礎精神,今天要是最高法院讓德州可以對其他州認定的選舉結果說三道四,那以後還得了?說什麼地方自治精神?
事實證明,大法官們的確也不願淌這個渾水,九位大法官中七位的態度,就是想都別想,另外兩位保守派法官阿利托(Samuel Alito)和湯瑪斯(Clarence Thomas)也只發了個簡單的補充,對最高法院這麼果斷的駁回,在技術問題上有點意見,但也就這樣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給德州的救濟方式,這跟川普團隊的預期可能有些差異,本來還希望保守派大法官們至少發個少數意見,或長篇一點的評論,讓川普陣營的訴訟有點根據還可以繼續下去.
而被德州點名的喬治亞州和賓州則是憤恨不平,喬治亞州檢察長說德州的訴訟根本是浮士德般的要求,必須被嚴厲地拒絕。賓州政府也表示,司法程序不是這樣被濫用的。看來川普陣營不僅無法順利翻盤,還順便惹毛了其他州政府呢。
截至目前為止,川普陣營在各州提出至少40起選舉舞弊訴訟,還沒成功推翻任何一州的選舉結果。指控內容包含有卡車載滿一整箱的選票摸黑送進底特律的會議中心、現場監票人員惡意阻擋不讓人監票、電腦系統計票錯誤等,甚至還有消息稱中國和伊朗的駭客和美國選務人員合謀,入侵系統修改得票數。然而,這些指控通通都被法院以缺乏確切選舉違規情事證據為由駁回了。包含密西根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賓州和內華達州。威斯康辛州的訴訟也被駁回,但駁回當天川普的律師團就立刻提出上訴,威州的最高法院也同意受理,這大概是目前川普法律戰當中,少數還有一線生機的支線。
如果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川普會不會瞬間翻盤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情況下會上訴到最高法院。目前川普陣營主打的都是各州選務程序有瑕疵,或是有舞弊的情況,那都還是州法院的範疇。你要上到聯邦最高法院,必須要是與憲法有關,且有充分證據的議題。例如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小布希對上高爾,最關鍵的佛州正在進行重新驗票。但是重新驗票程序太過耗時,導致後來佛州放棄人工計票。高爾對於這個決定非常不滿,認為佛州違憲,請最高法院大法官判定到底佛州可不可以結束計票。最後大法官以五比四支持佛州的決定,小布希最後以537票超小的差距贏下佛州,當選美國總統。而當時就是共和黨提名的大法官佔多數。(四個由雷根總統提名,一個由老布希提名)
自從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過世後,我們就一直在討論大法官的比例。川普趕在大選前火速任命同為保守派的艾咪巴瑞特(Amy barrett)接任,讓外界猜測,如果選舉結果一路訴訟到最高法院,保守派6比3的絕對優勢將會讓川普有機會翻盤。但這次最高法院的果決出乎大家意料,所以我們才說,最高法院這一決策,幾乎斷送川普的法律翻盤夢。
但還有法律專家在講一些非常極端的可能性。比如萬一到了1月6號後還沒有任何一組候選人贏得多數選舉人票,國會將會走一種很特別的方法,叫權變選舉(contingent election)。權變選舉很酷喔,就是總統由眾議院選出,副總統由參議院選出。沒錯,這表示我們可能會看到來自不同黨派的總統副總統。不過這必須是前面所有程序都解決不了,或是差距真的小到不行了,才有可能看到權變選舉的發生。依照目前的局勢來看,不太可能走到那一步。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1/us/politics/supreme-court-election-texas.html
https://www.wsj.com/articles/trump-campaign-loses-wisconsin-election-lawsuit-11607713668
美國大選2020:最終誰當總統是否可能由法庭決定
美大選最爭議判決…布希訴高爾
【不斷更新】美選法律戰進展總整理 川普打算另外設立特別委員會調查選舉舞弊與拜登兒子通中國案--上報
Supreme Court Shuts Door On Trump Election Prospects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Largely Silent After Trump's Supreme Court Defeat
美國總統大選拜登勝選若川普死守白宮會怎樣? | 國際| 重點新聞
川普選舉訴訟連踢鐵板密西根與喬治亞州皆遭駁回| 國際| 重點新聞
選舉人團投票在即美大法官重挫川普翻盤希望| 國際| 重點新聞
提無效票官司拚翻盤威斯康辛州受理川普上訴| 國際
川普再吞敗美最高法院火速駁回翻盤訴訟| 國際
艾 爾 登 入侵 朋友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爭一年.評論系列】社運變形記
2020/6/8 — 10:17
Ovid 是古羅馬三大詩人之一,全名是 Publius Ovidius Naso,公元八年五十嵗的時候被羅馬帝國始皇帝奧古斯都流放到黑海之濱,在那裏終老,原因一説是因爲揭露了皇帝的私隱。2017 年,羅馬市議會替他平反。他的最重要著作是神話史詩 The Metamorphoses,中譯《變形記》,全詩五六百頁,我大學畢業之後那年讀過一半長的簡本,印象深刻。中文維基這樣介紹:
「全詩共十五卷,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轉回』理論,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大匯集。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由宇宙的創立、大地的形成、人類的出現開始,直至羅馬的建立,凱撒遇刺變為星辰和奧古斯都建立統治為止。」
今年世界醖釀巨變,去年下半年在香港發生的事乃不可忽略的元素,香港成爲了二次世界冷戰的 ground zero,而這座名城裏的人,也在經歷著意識板塊潛移。格局如此宏大的現世史,非我這支禿筆可以描述萬一,我只能懷著對詩人的敬意寫下一點心得。
2019 年香港的抗爭史無前例,社運脫胎換骨,一如《聖經》所説,年輕人憧憬異象、老者做新鮮的夢,儘管槍林彈雨血肉模糊硝烟吹滿城,還有那處惶恐與勇毅之間的九千手足正在思考著坐穿牢獄的心理準備。
然而運動最令我驚詫的,除了那每一震撼人心的無數細節本身,就是所有那些細節共合衍生出的一種前所未見的浪漫,從 6.12 占領立法會「去罩示真身」那一幕到後期理大留守戰飛索求生,那一筆一筆濃烈超現實,都是香港近四十年民主運動裏從來未有過,不是在文學藝術裏創成而是自生活本身釋出,並不需要巧匠加工。分析這浪漫的出現,對比一直以來的缺無,或者是理解這場運動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我大膽地指稱,之前三十多年的民主運動基本上不是内在產生、即不是在香港人文化 DNA 裏孕育成;而是個別先行者從外國經驗和理論裏學習得,加上來自中國的專制主義外力造成民衆心中的恐懼與排距,兩者於是結合,生成了八十年代至本世紀一十年代的代議民主運動。這個民主運動予以自己的使命,就是尋求《基本法》似有若無地許諾了的真民主雙普選。然而,就是連《基本法》這部讓民主運動元老領導及參與者安身立命數十年的文件,也是外來的;香港人當時要求的「三腳櫈」並未能實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文化意識兩大來源 - 中國傳統文化和英國殖民文化,儘管包含這些那些好東西,卻幾乎都沒有民主成分 。孫文的民主革命活動在香港一掠而過,而且在中國失敗了,只留下淡淡一抹苦澀,再從外面引進因此必要;否則香港人只承襲那兩種舊文化的話,近年的中國專制主義入侵必定勢如破竹。因此,香港民主運動的先行者還是功不可沒。
可是,如此引進而非與生俱來的民主觀念還只是一種理性認知,民衆知道要取得要實現還得付代價,因此會猶疑。這就好比一個小市民心儀一部在櫥窗裏看見的高端凌志,看看叫價,就會覺得自己的老爺豐田還不錯,便是有問題,修補一下還可以多用幾年。況且,文化引進還有一個水土問題,便是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也不可能 plug and play。當年流行歐美的肯德基初度來港銷售卻鍛羽而還,因爲接受它的文化條件不具備;烤鷄如此,況乎民主。
因此,在量的方面,香港人對單純民主的需求有限度,加上中國的專制主義本性並不願意給予太多讓步,這個供求關係決定了在歷次香港選舉投票中觀察到的「六四黃金分割率」,而這個比率平衡,前幾年還因中國國力上升等因素而有輕微下降。在質的方面,老一輩的民主追求止於付出體力和時間參與大體平和的靜坐與游行。這種質與量的民主訴求,顯然生不出多少浪漫。
然而,深刻的轉變大約在五六年前首先在戰後第三代香港人當中出現了。這新生代有第二代無意中爲他們種下的前世命定、與生俱來的香港人認同,很快擺脫了先輩單薄無所恃的地球村觀念和那遠看很優美、愈近愈恐怖的大中華主義。這種籠統地稱作「本土」的意識,也同時把外來的民主觀念本土化、感性化。
本土化了的各種政治訴求,已經不限於那其實處處隱藏殺機的外來《基本法》。港人治港和真民主雙普選並不需要什麽法源,更不是什麽中央恩賜、剩餘權力,而是不正自成的,所有須要法源和恩賜的東西都是假的;先輩要經歷三四十年生聚教訓才得出的結論,在新生代中凴直覺取得。繞過《基本法》達至民主,唯有通過自決、獨立。這種認知是感性的。
本土意識是發自内的、防守性的,比先輩的進取性拿來主義的民主訴求性質不一樣。你向北京要時間,北京給你五十年;你向北京要民主,北京不給你哀怨,卻僅止於哀怨。但新生代不這樣:你要來奪走我的 birthright,我就跟你拼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前世命定、與生俱來,所以不知所起。去年的運動,原原本本就是這種先前以爲只在文學藝術裏才有的浪漫。但它不生於文學藝術,而源自新生代抗爭者的生活和生命本身,因此連他們的口語和想象也都是浪漫的。
他們以「手足」互稱,這個先輩們只會在文言文學裏碰到才不覺得生硬的詞語,他們卻是那麽自然而然地用上;但是,那些在前綫電光火石之間以自己的軀體抵擋警棍和子彈的抗爭者,除了用這個詞語互稱,沒有更合適的。這個用法,已經超越先輩們的生活經驗。前綫不願「送頭」,卻欣然「攬炒」,突破了先輩們的語言習慣、抗爭道德和安全底綫。他們願意捐棄生命,卻堅持要勝利、要幸福,為互勉而創造出「煲底相認」的童話,悲涼凄美艷麗盡在其中,更不是我們這些乾癟得早已滲不出荷爾蒙的老一輩能夠想象出。「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香港的新生代要跟民主自由戀愛,反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演了自己編譜的《牡丹亭》,湯顯祖那兩句話,卻恰好是新老民主運動的分野。
方法論
去年的運動期間,還有一個常用詞:「進化」。這個詞既指抗爭路綫觀念上的轉化,特別指和勇結合、新派不駡老派,老派支持新派,起碼不割席、不語「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但用得更多更頻繁的,是在抗爭的手段方面,包括宏觀與微觀。
第一代民主派的抗爭方法論師承共產黨馬列毛,教頭是司徒華。華叔在七十年代的教師工會抗爭中,取得成績;其後他有份領導的民主運動,戰績卻未如理想。這套方法論强調統一領導,分清主次矛盾,訂定階段性目標,搞統一戰綫,團結一大片打擊一小撮,注意有理有利有節的運動節奏,靈活交替使用和平的群衆運動和武裝鬥爭(最後這招華叔當然沒有使出)。
毛的方法論,在一個訊息高度流通、兩極化歸邊完全明顯而且已經達至相當穩定平衡的系統内部很難有所作爲。要大幅改變六四黃金分割率,必須强力衝擊改變影響這個平衡的某些關鍵因子,這點過去十多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做不到。但是,就算做得到,也是無效的了,因爲如果單純玩選舉游戲,中國使出 DQ,民主派便是支持度大幅增加,也是徒勞。
因此,在選舉游戲以外實力懸殊有利中國的情況底下,民主派唯一出路便是作不對稱抗爭。其一表現,便是以無臺博弈政權的超大臺,在抗爭期間發展出以 autonomous cluster為單位的分散式動員。這種動員和運作方式特別有利於試錯和進化。誠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民衆起碼爭取到某程度的主動權。E 世代的抗爭方式顯然不必和以往的一樣。
毛的抗爭方法論在他那個時代可謂登峰造極,但有兩個原因不能適用於香港的群衆運動。其一是徒弟打不過師傅,任憑你華叔的《矛盾論》讀得怎樣通,人家對你的思路和招數瞭如指掌,打壓用的資源卻比你多強無限倍,你怎麽可能不被對方壓倒?其二是施展毛的那一套需要搞三刀兩面;統一戰綫裏的「同路人」,一早認定是最終要一刀幹掉的。毛在 49 年後説過一句有名的話:「以我的估計,鲁迅如果活到今天,要麽是関在牢裏還要寫,要麽是識大體不做聲。」能夠玩這樣的手段,需要特別骯髒的人格。年輕世代連世故也未懂,以其少艾純真的德性,怎能夠接受那種鬥爭方式?
歸根到底,方法論不是 value-free 的,什麽樣的道德體系就會發展出什麽樣的方法論與之匹配。去年的抗爭方式,與老一輩民主派的認識南轅北轍。當時,一位民主派老朋友見抗爭完全不按毛當年證實有效的章法,擔心會吃虧,我就以這兩點給他解釋。
殺機條款
《基本法》是中國法律,基本上不可信賴,裏頭隱藏的殺機太多 - 幾乎每一則看似開明的條款,都有起碼一則相應的殺機條款。舉例說,第 22 條第一款申明中央和其他中國的政府機構不能干預香港内部事務,但第二款馬上說,如果中央政府有需要在香港設立機構,經...中央政府批准便可。還不止此。這樣寫成的一部法律,條文有爭拗,作最終解釋的是人大常委會;殺手鐧不夠用的話,還有附件三。
如此危險的一部法律,視之爲定海神針,而且豪無準備當北京露出真面目、合法地動用那些殺機條款打壓香港的時候該怎麽對應,是民主派先行者的一個失誤。這個失誤,直接導致一衆同情香港的西方國家至今也視《基本法》為寶典,要求中國尊重它,真是一大諷刺。
導致這個失誤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以爲中國不懂法律,輕視了四千年的中國式法治傳統,未曾深刻認識到中國沿著這個專制法治軌跡慣性運行乃無可避免的事。大家知道,中國歷史上的法家,一開始就説明白了是為專制君主服務的,代表人物韓非子論法、術、勢,其中的術,就是帝皇術,專門保護君主對付心謀不軌的臣子;其所謂法,則是對付人民的,説白了就是鎮壓機器。西漢自武帝以降,實行的管治是「儒表法裏」,只有宋朝的某些皇帝表現好一些,卻被中國史家譏為積弱。文革後期搞「儒法鬥爭」,法家更上層樓。《基本法》就是這個專制的法治傳統主導下的產物。
民主派先行者的第二個失誤是以爲九七之後的一段時間裏英殖時期的法律實踐大體上得以延續乃《基本法》發揮威力,殊不知那不過是中國的韜晦計加上國際大形勢底下的產物。這個錯誤看法加深了部分香港人和很多外國政要對《基本法》的美麗誤會,以致遲遲未能瞭解到在這部中國法律的控制之下,香港的危機早已深植不明白原來裏頭的開明條款非常脆弱,最後不堪一擊,而香港在法律層面基本上無險可守,要靠其他非常困難、代價非常大的辦法。如果早一點明白《基本法》的終歸不濟事,民主運動的策略和抗爭手法會有早一點的進化。幸好,去年的矛盾爆發,終於暴露了這個真相,不僅香港人知道,全世界也知道了。
上面三段文字,分別從情、理、法三方面回望去年的香港,所發生的事,其影響所及,俯拾即是,上周六四悼念表現出的質變,便是其中之一。面對中國的步步壓迫,香港的社運,從爭取民主向追求獨立的更根本層次進化、變形。那是民主派自己無意也無法做到的,習縂、林鄭和他們的高官黑警勞苦功高。
艾 爾 登 入侵 朋友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剛落幕,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奪得4個重要獎項,無疑是本屆最大贏家。而如果已入圍獎項的數量來看,漫改電影「小丑」在11個獎項被提名,雖然最終只拿到2個獎項,但其中一個是重量級的最佳男主角,也堪稱是本屆亮點。
有人喝采,自然有人就很慘。本屆奧斯卡,有部電影被提名了10個獎項,最終卻是槓龜,無庸置疑的本屆最慘。其實能夠入圍這麼多獎項,代表這部影片絕對是上乘之作,而且這些提名還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還2個影片腳色一起入圍)、最佳改編劇本……這一些重量級獎項。可這在槓龜後,卻更顯得該片是如此的寂寥,而這部電影就是馬丁‧史柯西斯(英文名:Martin Scorsese)執導的「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的故事,改編自美國幫派份子─查爾斯·布朗特,在2004年著作的回憶錄:《我聽說你漆房子》。
先談談這個看來極為奇特的書名:我聽說你漆房子,這其實是一句江湖術語,意思是黑道在一間房子內把受害人掛掉後,通常會粉刷房子好遮掩噴濺出來的血跡(順帶一提,本片中,還有黑道在家鋪地毯的橋段,這是為了方便收拾的殺人事前準備,這也算是一門行業內部慣用手法了)。從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記錄美國黑幫,甚至會談到謀殺的故事。
本片的時間跨度極大,從1950年代一路演到2000年代,當中還穿插一些美國重要歷史事件,也就形成將近3個半小時的片長,以現在商業電影來看可謂宏篇巨著。
我想這是對一般人不那麼討喜的第一個原因:實在有點長(youtube頻道─誠實預告,還調侃「愛爾蘭人」是:我會把它放入待觀賞影片的名單中,挺幽默的說出這部片的處境)。
另一個原因,則是裡面的歷史因素,這尤其對非美國社會的觀眾形成一個頗高的門檻。說實在話,我是個歷史老師,我在看這部片尚且要先暫停,先跑去查電影中由艾爾帕西諾飾演的吉米·霍法到底是何許人也,那對於歷史背景知識較少的觀眾,觀賞本片很容易不時出現:他是誰?他在哪裡?他在講什麼?類似一連串的問號,這對觀影體驗自然又打了折扣(而且我嚴重懷疑:八成美國人自己對其中的歷史腳色也不是很瞭)。
其實先前有說過,能夠入圍多個獎項,代表「愛爾蘭人」品質精良。
首先能看到三大影帝飆戲,像是艾爾帕西諾的霸氣橫溢、喬佩西笑裡藏刀中的胸有成足、勞勃狄尼諾的收放自如(他在幾個毆打人的橋段看出瞬間的暴戾,但大多時候,他卻是鮮少言語而且充當各方緩衝的老好人,之後又演出老年時對一些過去的懊悔卻又對一生原則的堅持,能駕馭這麼多時間跨度及各方面性情,勞勃狄尼諾為我們展示什麼叫做「薑是老的辣」),就是一個見證演技的時刻。
另外,不像一些好來塢大片公式化的起承轉合,「愛爾蘭人」很少有被刻意營造的高潮時刻(即便到影片重點的中後半段,都沒呈現出刻意的激情),但這反而是現實的呈現。畢竟不是每次槍戰,都要搞得像駭客任務一樣,穿一身超級顯眼的黑大衣及墨鏡,然後掏出一堆槍開始狂掃。真正的黑幫槍擊,反而都強調快狠準的低調,像是國內知名黑幫的竹聯幫,裡面的一位頭號殺手,最著名的暗殺方式是先利用聲音引開人的注意,之後以及低的存在感突然跑到目標前放個幾槍,然後就迅速地離開現場,我想若依照這個廠景的描述,相信當事人最大的感想應該是矇圈的錯愕,而不是什麼鋪墊後的高潮。不過這不代表「愛爾蘭人」無聊(雖然我自己多少是有點不太習慣),它的敘事像是一種連綿不斷的水流,激出一個波動後,將有漣漪接連出現,直至淡出到事過水無痕,在細膩中去呈現劇中人物的心境然後隱隱地觸動觀眾。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要呈現老本行,科普一下「愛爾蘭人」中的歷史元素,希望能讓觀影的朋友對這部片有一些認識。
1. 為何是愛爾蘭人
根據數據調查,在美國,愛爾蘭異的移民人數僅次於德裔移民,佔美國人口約12%。事實上,在19、20世紀共有1000萬以上的愛爾蘭人離開家鄉,這個數字是愛爾蘭共和國人口(480萬)的兩倍。
為何愛爾蘭人這麼想移民?其中一個原因是英國對愛爾蘭的強力干涉。雖然就在旁邊,但愛爾蘭和英格蘭可是大不相同,像是英格蘭信奉新教系統的英國國教,愛爾蘭人卻信仰天主教;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起因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超級想要信仰天主教,因此連續欺騙英國議會好幾次(英國有規定國王必須是英國國教徒),搞到議會聯合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發起政變,詹姆士二世就跑到同樣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尋求支援,結果英國軍隊就接著入侵愛爾蘭爆打一頓,可見雙方感情非常的差。後來英國雖然統治了愛爾蘭,但雙方的歷史恩仇、文化衝突,還有英國在愛爾蘭的經濟政策,都使當地人越來越肚爛,所以有向外移民的動力。
當然,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就是1845年發生的「馬鈴薯飢荒」。馬鈴薯號稱是窮人的恩物,是許多愛爾蘭家庭的主要糧食(平均每人1年能消耗1噸的馬鈴薯),沒想到馬鈴薯疫病從1845年開始席捲歐洲,染病的馬鈴薯整個腐爛發霉,產量銳減的結果就是糧食危機,這對極倚靠馬鈴薯的愛爾蘭無疑是滅國級災害。許多愛爾蘭人只好遠離家鄉,資源豐富但亟需人力開發的美國討生活。(當時每年平均有25萬愛爾蘭人來到美國。)
這些愛爾蘭移民來到美國,當然只能接受較為下層的工作,社經地位也不高,因此早期的美國黑幫不少就是從這些貧困的歐洲人誕生(這其中還有比愛爾蘭人的義大利黑幫,如果想要見證義大利人在美國的黑幫風采,絕對要去看「教父」,美國黑幫電影的封神之作)。
順帶一提,如果不想接觸黑幫題材但想對愛俺蘭移民有所認識,由瑟夏羅南主演的「愛在他鄉」,就有講述歐洲移民們來到美國是如何從陌生到定居的心路歷程,個人覺得是部挺好看的電影(因為有瑟夏羅南)。
2. 神出鬼沒的尼克森
電影中有提到為數眾多的歐洲移民,對於美國總統選舉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在片中,有兩位總統出現率較高,一位是甘迺迪總統,另一位則是尼克森總統。
其實在甘迺迪當選總統前,美國總統是五星上將退役的艾森豪,他的副手搭檔就是尼克森。而尼克森擔任副總統時期,曾經接待過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雙方還就社會主義跟資本主義的優劣上演一番唇槍舌戰,史稱「廚房辯論」,而事後許多人都認為尼克森在辯論中佔了上風為美國贏了一口氣。
看起來尼克森幹的不錯呀,所以在艾森豪任期屆滿要卸任美國總統後,尼克森就以副總統的經歷參選總統,而他的對手就是甘迺迪。
其實以行政經歷,尼克森比甘迺迪老練的多,甚至甘迺迪還因為參選年紀太年輕,飽受各方質疑。卻沒想到,那年美國總統的競選新增加了電視辯論這個選項,結果年輕、喜歡露出笑臉,加上高語速的甘迺迪,在畫面上狠壓了尼克森(另一個細節是,當時電視轉播是黑白畫面,甘迺迪因為穿的是深色西裝,所以對比感級強,尼克森卻是淺色西裝,以至於有觀眾表示:「尼克森好像跟背景融在一起似的毫無存在感。」
當然,甘迺迪能勝出的原因很多(包含艾森豪執政任內竟讓古巴共產革命成功,這也是個原因),但最終,尼克森輸掉這場選戰,讓甘迺迪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
尼克森下一次登場是8年後的1969年,由於甘迺迪總統的繼任者,詹森總統過度涉入越戰導致民意下滑,這次他成功的競選上美國總統。(話說如果想了解甘迺迪,我想「誰殺了甘迺迪」是部非常經典的歷史電影,裡面探討了甘迺迪突如其來的死亡以及背後可能的政治黑幕。)
其實對於兩岸關係來說,尼克森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因為他任內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為日後美國語眾共的建交立下級大基礎。
而他最成功的政績,就是派出曼哈頓博士介入越戰,然後將越南納入美國的第51個州……不好意思,我無聊了,以上是出自電影「守望者」的平行宇宙內容(但從一步漫改電影挑選尼克森當時間背景,可見尼克森真的對美國有極大的影響力)。真實歷史是,尼克森很果決的撤出越南戰場,還美國社會一個和平。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尼克森在外交政策上非常靈活,雖然好像是虧損(像是對越南撤軍),但卻是聯合共多勢力對主要對手的蘇聯進行壓迫。但同時,他卻又與蘇聯建立較為友好的關係,極大舒緩美國國內對於冷戰的壓迫性。
尼克森的成功,反映在他後來成功連任美國總統,但這其中卻發生讓他聲名大噪的水門案。簡單來說,「水門案」就是尼克森有幕僚去竊聽競選對手的辦公室,由於對手的辦公室叫水門大廈,本案因此得名。其實竊聽這件事是小事,關鍵在於尼克森最初否認這個事實,等到後來調查出尼克森的確和水門案有關,這種詐欺的行為惹火了極為重視誠信的美國群眾(起碼是那時候還重視誠信的美國),導致尼克森最終只好辭職下台,他也成為當過兩屆副總統、兩屆總統,又是唯一一位在任內下台的美國總統。
看完以上這些「簡介」,現在大家有沒有比較了解電影中的一些場景或是歷史名詞了呢?
3. 公會的重要
片中由艾爾帕西諾飾演的工會會長,態度極為囂張,而且控制許龐大資金,還能夠狠訊黑道人物。到底一個工會會長會合能如此強勢呢?
由於美國國土極其廣大,加上1950年代,航空業的運輸量不足,鐵路則顯得老舊(畢竟是19世紀就興建的產物,現在美國鐵路品質還是公認的爛),星羅密佈的公路運輸業就成為貨品運輸的重要媒介。
然後美國在1935年又通過勞工關係法,讓企業主不能以員工參加工會或罷工為理由解僱他們,於是工人們開始積極加入公會好保障自己權益,巔峰時期參加工會的勞動者超過總人數的25%(對比現在公會參與度已經不足10%)。於是公會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他們可以用罷工要脅老闆,同時也因人數眾多,成為及需要被爭取的票倉。
依照這樣的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工會領袖擁有向各界叫版的本錢了吧?
有光的地方就會產生陰影,人類社會總少不了神秘的地下秩序。人們對他們畏懼的保持距離,卻又忍不住自身好奇心的想一探究竟。
「愛爾蘭人」因美國黑幫人物的自白,而呈現出美國黑幫的重要內幕(即便我要提醒,任何回憶錄的發言都要對可信度打上頗高的問號)。說起華人的黑幫,其實在政治的影響力也曾經盛極一時,像是戒嚴時期,國民黨就聯合竹聯幫份子暗殺了批評蔣經國的作家,引發名震一時的江南案(有人說,江南案的爆發,導致蔣家威望進一步下滑,讓蔣家第三代基本梅可能繼續承接政治權力)。那本土黑幫的內幕,今日竟也有其中的大佬爆出其中的事蹟。也就是今日跟大家分享的《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臺灣第一部幫派主持人親筆史記》。
如果想要增廣見聞的朋友,今天又有機會來抽獎了。請完成以下步驟:
1.
在本文按讚及分享(請設成公開分享,不然我會看不到)。
2.
留言一句,「來看江湖故事」
我們將在1個禮拜後,抽出2位幸運兒得獎,有興趣的朋友就來參加一下吧。
購書請往這裡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