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萬華艋舺祖師廟口的一甲子餐飲蟬聯米其林必比登!
這家的控肉飯實在太好吃了!不僅是控肉豐腴軟爛,鹹香入味,連旁邊搭配的豆干和菜圃都很好吃!
https://lordcat.tw/archives/291
一甲子餐飲 - 祖師廟焢肉飯、刈包
#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
艋舺祖師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艋舺祖師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年4月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近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正在蓋回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
艋舺祖師廟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龍山寺表示,拜「樹蘭花腳」、「五泉廟」是寺裡特有的傳統,因當年漳泉械鬥就發生在龍山寺附近,血衣就埋在寺內的蘭花樹下,所以才有拜「樹蘭花腳」,寺廟現址當時也蓋了五泉廟,以祭拜械鬥死去的人,後來要建龍山寺時,寺方答應每年都會祭拜五泉廟,便有了這傳統。
艋舺龍山寺年度祭典除了寺內所供奉佛神聖誕的祝聖儀式外,亦配合時令節日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農曆七月「中元盂蘭盆勝會」最為隆重,為萬華區之祭典盛事,簡稱盂蘭祭或慶讚中元。清人唐贊袞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所撰《臺陽見聞錄》中提及:「臺俗盛行普度,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自七月初起,至月盡止。又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有:「陰曆七月慶讚中元,近城市街分為三大廟門,高豎燈旛普濟無依孤鬼。其十一二兩天為大龍峒保安宮結緣之日,凡屬同安原籍者與焉;十三四兩天為艋舺龍山寺結緣之日,凡屬晉南惠原籍者與焉;十九二十兩天為艋舺祖師廟結緣之日,凡屬安溪原籍者與焉。」
五、依文獻紀錄,慶讚中元活動於艋舺地區已行之有年,原則上依原鄉祖籍劃分祭祀群體,於七月中旬舉辦祭典。舊時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由三邑人士之黃林吳三姓輪祀,按例進行起鼓、放燈、普施、搶孤等活動。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巡撫劉銘傳令行禁止搶孤之風,遂改為設筵饗祭,祭品則由艋舺三邑人為首的武榮、螺陽、晉水及金紙商金晉興等四個祭祀團體籌備置辦,號為「四大柱」。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合辦,或與大稻埕三邑人士輪辦。至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後,「中元盂蘭盆勝會」回歸龍山寺主辦。
六、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自農曆六月末日地藏王廟發表開始,至七月末日龍山寺謝燈篙而告一段落,每年均有眾多民眾參與「贊普」及放水燈遊行,為萬華區之一大盛事。
六月二十九日 地藏王廟發表
七月一日 豎燈篙 (布幡、紙幡、七星燈)
七月十二日 發表連放榜 (為紙糊神祇開光結壇)
七月十三日 拜樹蘭花腳 (奠祭清朝來台墾民械鬥戰亡人士)
七月十四日 放水燈 (招請水上孤魂)
七月十五日 普度 (設孤棚、孤飯、供品;施食)
七月三十日 謝燈篙 (普度結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FayyCPkItA/hqdefault.jpg)
艋舺祖師廟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店名:一甲子餐飲 - 祖師廟焢肉飯、刈包
電話:02 2311-5241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79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營業時間:am09:00 - pm19:00
公休日:星期日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Jia.Zi.Snack/
官網:http://home.yi-jia-zi.com/m.php
關於:
一甲子餐飲 旨在發揚與推展道地的台灣小吃 使其長遠超過一甲子的傳統美食 得以傳承保留及呈現美味、好吃的給大家‧‧‧一甲子餐飲所推出的各項美食 都是借由多年經驗的老師傅及祖傳滷功 用養生、健康的態度,用心製作推出給每位客人品嚐。
寺廟名:清水巖祖師廟
電話:02 2371-1517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開放時間:全日
官網: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
關於: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廟中神像為福建安溪移民自福建原籍的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安溪移民們公推翁有來(生卒年不詳)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於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起造廟宇,乾隆55年(公元1790年)落成。 嘉慶22年(公元1817年)6月,艋舺清水巖受強烈風雨侵襲而廟宇有毀損,信眾中的聞人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此次重修後一直維持到咸豐3年(西元1853年),祖師廟於「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 清代當時艋舺地區主要為泉州移民,又分為泉州府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3地)、同安人、安溪人。分別以艋舺龍山寺、一同安商戶家中霞海城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中心聚集居住。三邑人聚集之處稱頂郊;同安人聚居之地稱下郊。安溪人居住處在二者之間。艋舺因淡水河運之便利逐漸發展、繁榮。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由於碼頭商船課稅、道路闢建、巡更等利益衝突,信仰又不相同,摩擦越來越多,嫌隙越來越深。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8月,在歷史、商業、信仰上積怨已久三邑與同安人終於爆發衝突,演變為後稱為「頂下郊拼」的流血械鬥。在相爭之中,頂郊的三邑人燒毀介於兩者之間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此次械鬥事件以同安人聚落的房屋被燒毀、倖存的同安人往北遷徙收場。三邑人勢力更加龐大。逢此浩劫祖師廟廟方只好自力向安溪移民募款重建。至同治6年(公元1867年)方重建完成。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餘兩殿,在頂下郊拼鬥時燒毀的後殿迄今未重建。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關於清水祖師傳說甚多,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其神像鼻子便會掉落以作為警告,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這樣鼻子掉落的神蹟據說在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屢次出現,而且從以前一直延續至現代。在中國大陸福建安溪祖廟,只有記載神像鼻子曾被刀割斷後人們取而黏回,並無相關神蹟顯靈記錄,因此推測此「落鼻示警」為臺灣的清水祖師信仰獨有,且由艋舺祖師廟開始的。 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情勢危急,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才使法軍方敗於淡水,因此香火更加興盛。不過淡水信徒卻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由於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傳說從此時才開始祖師神像由艋舺與淡水輪流供奉的協議,單月供奉於艋舺而雙月供奉於淡水。於日治時期,甚至產生淡水祖師廟與艋舺祖師廟兩方信徒爭搶落鼻祖師神像,而對簿公堂的情況。當時的紀錄顯示,雙方各奉祀該尊神像半年,而在大正年間,淡水的信徒一方同意該尊神像長久安置於艋舺祖師廟。不過,依祖師廟所提供的同治年間史料,可以發現同治6年(公元1867年),有奉祀人劉存(生卒年不詳)等人捐助佛銀貳百大圓,想要協助遭火災的艋舺祖師廟進行重建工程,並提及「祖師公艋淡一體」。這顯示同治時期淡水、艋舺祖師公即為2地輪流奉祀,而非因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才將祖師公迎往淡水助陣。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明治29年(公元1896年)被臺灣總督府充做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臺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後來也在大正11年(公元1922年)於清水巖址草創,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 經歷戰亂、械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此見證了臺北地區的族群融合與歷史發展,穿越時代的風雨,至今依然為艋舺地區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近年廟內也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Meck大叔#清水巖祖師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gZ3RlIG8Uw/hqdefault.jpg)
艋舺祖師廟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1],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與青山王館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王館與本廟直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台北宮每年皆於媽祖誕辰前兩天,即農曆3月21日提前遊街遶境,路線從本宮出發,途經艋舺晉德宮、清水祖師廟、青山宮、龍山寺等,亦會經過昔日「新興宮」舊址,所經之地皆為艋舺地區地方大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GV1E1D8O_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