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 #印度
一直以來,以印度教育為主題的電影深受台灣觀眾的喜愛,從多年前的《三個傻瓜》Three Idiot、較近期的《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 及最新的熱門電影《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都確實地反映了印度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費盡心思,同時在其他國家引起了巨大的共鳴,足見家長與孩子因為教育而承受的壓力並無國界。
《人生起跑線》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擁有優渥收入的中產階級家庭,面對孩子即將入學,父母試了各種管道與費盡心思想孩子進入知名學校就讀的過程。就在這部印度電影上映的同時,我也正將我剛升上台灣國小二年級的8歲兒子,帶到印度來展開他的「印度留學之路」,並跟著電影中的角色經歷了每一個大小劇情。
入學競爭激烈,經濟負擔沈重
印度的私立學校數量遠遠多於公立學校,也因為公立學校品質與環境極差,只要有一點能力的中產階級家庭,就會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這些所謂的國際學校其實就是全英語教育,學校裡面可能連一個外國人都沒有。真正有外國人小孩就讀的國際學校則是全球學校(Global School), 能進入就讀的印度學生可都是來自富裕的印度家庭,但印度學生的數量還是遠比外國學生更多。印度的教育體系某種程度上,非常貼切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最昂貴的私立國小一年學費將近百萬台幣,更遑論是使館創辦的美國學校或英國學校,光是入學註冊費用就要將近百萬台幣,卻擠破頭也進不去。
印度的學生是辛苦的,有能力讓孩子受教育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這樣的競爭並不侷限於上流富裕階級,而是普遍地存在於一般中下收入家庭與新興中產階級之中。我住在一個新興中產階級群聚的大社區裡,社區內有各式各樣的兒童才藝班可以參加,小學生下午三點下課,安親班會無縫接軌的將孩子接到安親班去,等父母下班後再接回。晚上接著又要到家教老師家裡去上課。社區裡有很多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婦兼職在家開設家教班,我曾詢問過家教老師的上課時段,最晚一梯次是晚上的9點到10點,真是讓我為上這一梯次的孩子感到辛苦。
不僅家長壓力山大,小孩的課業壓力與同儕間的相互競爭,都導致印度學生越來越不開心。這也是為什麼《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以及《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 這類型的電影近年來不斷出現的主因,企圖改變印度對孩子的教育心態,並重視孩子的多元發展。
近期台灣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同樣發人深省,作為家長的我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曾經因為自己的期許而扼殺了孩子的創意與發展。在台灣的學校,甚至是幼稚園中班開始,更因家長過度重視教育成績,逼得老師也不得不順應家長意見而揠苗助長。
同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印度呢?從前面所提到的入學壓力、家長之間的競爭、對孩子的願望投射,應該不難想像印度學生的壓力。近年來在印度學生因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自殺的事件頻傳,以《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來看,在156個受估國家中,印度幸福指數排名132。2014至2016年間共有超過2.6萬名學生自殺,其中近三成皆是因為考試失利。
印度首都新德里政府宣布,從2月開始在當地逾千所公立學校推出每天30至45分鐘的「快樂課」,讓學生暫時拋開數學、科學、語言等課程,以活在當下、價值觀與自我表達為中心主旨,藉由冥想、說故事以及有助情緒需求的活動,聆聽周遭聲音直至感受自身呼吸、學會由心隔離萬物,達到減輕壓力、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為了讓大家真正放鬆,整堂課既不打分數,也沒有教科書、考試或作業。
印度對於藝術、表達與不同意見的重視
兒子入學後,除了學科之外,學校的課程很多元。或許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寶萊塢電影,戲劇課和舞蹈課,透過故事的表演與肢體活動,讓孩子學會表達,印度小朋友只要有音樂,隨時能來上一段舞蹈,但害羞的兒子,每次都是班上唯一做在課堂後面不願意跟著舞動身體的人,後來在各種威脅利誘之下才跟著動了起來,現在更是只要聽到音樂也能擺動。
兒子最喜歡的是美術課,課堂上使用了水果蔬菜或是回收材料等各式素材,也剛好發揮了兒子的畫圖創作專長,指導老師還因為他太有創意,特別帶他展示作品給校長欣賞,他回家後開心的分享這件事情的神情,讓媽媽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印度人以善於表達聞名,然而這並非憑空而來,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印度教育中,鼓勵小孩表達意見、傾聽包容不同的意見、重視孩子在非考試學科的發展,以及讓他們以各種方式展現自己成就,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份,某種程度在台灣的教育體系卻極度匱乏。
在印度,教職工作雖然薪資不是非常高(大約每月3~4萬盧比),但地位卻相當崇高,人人都尊敬老師這個職業,這也讓老師在教學上更能無所顧慮的專心教導孩子。我也不忍苛責台灣的教育方式,因為台灣的大環境,也讓許多老師們面臨對於未來的無力感,沒有了安全感,又如何能有耐心的教導這些最需要關心的小幼苗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