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不要親吻他 #疱疹性齒齦炎 #所有爸爸媽媽注意⚠️
這個可憐的小寶貝發燒六天
昨天看過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換藥之後退燒,今天也開始有食慾
但是一邊吃一邊痛,又可愛又心疼⋯
阿目錯了阿目心疼,所有爸爸媽媽注意⚠️
這不僅僅是小孩痛苦、照護者難受香菇,傳染力也很強
恩恩妹妹🥺得了傳說中的疱疹性齒齦炎
一開始是發燒🤒️然後開始說嘴巴痛痛
接著還是燒不退,會反覆的燒,接下來連奶奶都不喝
睡覺會說嘴巴痛痛,第三天整個牙齦都腫起來
第四天牙齦腫到都快把牙齒整個覆蓋
上顎內甚至腫的跟牙齒一樣高
牙齦內跟牙面的牙齦肉開始一塊一塊白色破洞
第六天的晚上幾乎30分鐘就醒一次
打自己嘴巴捏自己臉頰說痛痛根本無法睡覺
早上起床枕頭安撫抱抱上面都會有血漬
手指頭進去碰出來臉頰嘴邊都是血
看的阿目眼淚都掉下來我無能為力好想幫她痛
來到今天第七天,終於蔓延到舌尖後止住。
一直認真照護希望不要破到嘴唇!
其實對於正常的大人來說就是那種
有時候不理它也會自己好的嘴角破洞
對於從來沒得過的孩子來說,就容易造成失控的局面。
初次感染單純疱疹病毒,通常病毒會潛隱於神經節之中,伺機而發。 以後如果壓力大、熬夜、抵抗力不好,會再度發作,稱為「疱疹唇炎」
疱疹病毒一定要近距離接觸才會傳染,
病毒感染後平均潛伏期是 7 天
症狀會有:
發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
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
此外,病童的牙齦會出現紅腫、潰瘍現象,
輕輕接觸即流血,痛到吃不下東西。
一般來說,潰瘍在 10 日左右會癒合,並不會留下疤痕。
另外,許多嬰幼兒習慣將手指放入嘴內,
因而導致許多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病童的手指,
長有水泡及發生潰瘍,稱為疱疹性指頭炎
而小孩會得到齒齦炎,罪魁禍首跟身邊最親近的照顧者非常有關係,
比如說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和保母等。
傳染管道為帶有此病毒的大人藉由口對口接吻、共用餐具或水杯,
或使用自己的湯匙筷子邊吃邊餵小孩,而將病症傳染給寶寶。
疱疹性齒齦炎跟腸病毒的初期症狀很像,
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傷,所以常常被誤診。
但是疱疹病毒引起的齒齦炎有一些病症特色,
阿目整理了網路上醫生資訊可以跟腸病毒區分:
1. 持續高燒:
疱疹性齒齦炎常常會發燒超過39度,且會持續5~7天
腸病毒發燒持續時間較短,約3~5天。
齒齦炎比腸病毒的病程更久且不舒服
2. 嘴巴附近出現水泡:
如果嘴巴周圍出現小水泡,就是疱疹病毒
腸病毒的破洞多分布在咽喉,不會長到嘴巴外面來。
在發燒1、2天之後,寶寶的口腔內側表皮、牙齦或舌頭…等部位會開始出現許多紅疹,這些紅疹很快會轉變為小水泡,水泡需10~14天左右才能完全痊癒
3. 口臭:
如果嘴巴出現好像沒有刷牙的臭味,就是疱疹病毒,
腸病毒不會有味道。
4. 牙齦紅腫流血:
如果牙齦出現腫脹容易流血,就是疱疹病毒,
腸病毒不太會引起牙齦腫脹。
-
📍怎麼樣照護呢:
治療上其實和腸病毒類似,就是預防脫水,飲食方面百無禁忌,
只要吃的下去什麼都可以吃,甜的、涼的、軟的最適合了
就是要讓他們補充熱量跟水份
此外醫師也會積極的給寶寶止痛,讓寶寶進食可以更順利,
如果嚴重醫生也會評估給予特效藥
如果寶寶依然不肯張開嘴巴吃東西,
那可能就得住院用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
阿目的錐心之痛前車之鑑分享給大家🙏🏻
要記得不要共食不要共用餐具🍴勤洗手
-
資訊來源: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紀鑫醫師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醫師
媽咪拜 https://mamibuy.com.tw/talk/article/111945
舌頭長水泡腸病毒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希望大家繼續勤洗手、戴口罩,讓今年腸病毒疫情可以創下歷史新低!
雖然近幾年腸病毒沒有爆發可怕大流行,但它仍然是威脅幼童性命的殺手之一,容易侵犯腦部,有時候以非典型態表現,增加診斷困難,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新聞稿提及的重症前驅症狀,只要重症前驅症狀出現,不管有沒有腸病毒典型表現 (喉嚨水泡潰瘍、四肢臀部紅疹),都需要立即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就醫!
「中山附醫兒童急診醫師魏澤鈞指出,武肺期間使用酒精消滅冠狀病毒,但腸病毒為無套膜病毒,75%乾式酒精洗手液無法有效消毒,提醒腸病毒為糞口傳染,建議要濕洗手才能預防。
魏澤鈞指出,台灣近年暖冬現象,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症狀多樣且可能不典型,去年12月收治2名9個月及2歲男童,一開始都只有發高燒而就醫診所,家長發現病童回家頻繁出現肌躍型抽搐且食慾、活力變差,趕緊送急診,抽血檢出為腸病毒71型,且血糖值超過150mg/dl,每分鐘心跳狂跳170下,懷疑腸病毒併發重症,收治小兒加護病房施打免疫球蛋白和限水治療,2天才恢復正常。
魏澤鈞說,腸病毒一般在發高燒後24小時開始冒出疹子,典型症狀為手足口症,口腔潰瘍或水泡多分布於咽峽部,身上疹子主要長在四肢及肛門周圍,這兩名病童都長在舌頭,身體軀幹只有不明顯的小紅疹,分布不典型,但綜合臨床症狀及表現仍需高度懷疑是腸病毒感染所致。
台灣從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及造成78名孩童不幸死亡,2003年確立腸病毒併發重症的治療方式後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近10年因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降至個位數,且腸病毒重症發生機率小於千分之一,父母不需過度恐慌。
不過魏澤鈞仍提醒仍須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包含意識的改變如昏迷、嗜睡等;頻繁的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甚至連未進食都持續嘔吐;在未發燒且安靜狀態下,呼吸心跳急促,及急性肢體無力,如單腳無力,只要有任一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給兒科醫師評估。
魏澤鈞也說,腸病毒71型及D68型較易併發重症,要注意重症五項前兆,如果心跳大於每分鐘140次、血糖大於150mg/dl,併發重症機率更高,疑似重症應限水,並馬上轉診。
魏澤鈞也提醒,另外兒科中也有一個病毒容易造成口腔內的潰瘍,也容易與腸病毒混淆,那就是單純泡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單純泡疹病毒感染除了發燒,也會造成口腔潰瘍,最大的特徵在病童牙齦會有腫痛現象,甚至容易牙齦出血,口腔的氣味也會比平常還難聞,提醒家長遇到類似情形,應冷靜、觀察,活動力與食欲是重要指標,如果活力不佳,1、2歲吃不到平常的一半就要送醫。」
新聞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07078
舌頭長水泡腸病毒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希望大家繼續勤洗手、戴口罩,讓今年腸病毒疫情可以創下歷史新低!
雖然近幾年腸病毒沒有爆發可怕大流行,但它仍然是威脅幼童性命的殺手之一,容易侵犯腦部,有時候以非典型態表現,增加診斷困難,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新聞稿提及的重症前驅症狀,只要重症前驅症狀出現,不管有沒有腸病毒典型表現 (喉嚨水泡潰瘍、四肢臀部紅疹),都需要立即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就醫!
「中山附醫兒童急診醫師魏澤鈞指出,武肺期間使用酒精消滅冠狀病毒,但腸病毒為無套膜病毒,75%乾式酒精洗手液無法有效消毒,提醒腸病毒為糞口傳染,建議要濕洗手才能預防。
魏澤鈞指出,台灣近年暖冬現象,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症狀多樣且可能不典型,去年12月收治2名9個月及2歲男童,一開始都只有發高燒而就醫診所,家長發現病童回家頻繁出現肌躍型抽搐且食慾、活力變差,趕緊送急診,抽血檢出為腸病毒71型,且血糖值超過150mg/dl,每分鐘心跳狂跳170下,懷疑腸病毒併發重症,收治小兒加護病房施打免疫球蛋白和限水治療,2天才恢復正常。
魏澤鈞說,腸病毒一般在發高燒後24小時開始冒出疹子,典型症狀為手足口症,口腔潰瘍或水泡多分布於咽峽部,身上疹子主要長在四肢及肛門周圍,這兩名病童都長在舌頭,身體軀幹只有不明顯的小紅疹,分布不典型,但綜合臨床症狀及表現仍需高度懷疑是腸病毒感染所致。
台灣從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及造成78名孩童不幸死亡,2003年確立腸病毒併發重症的治療方式後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近10年因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降至個位數,且腸病毒重症發生機率小於千分之一,父母不需過度恐慌。
不過魏澤鈞仍提醒仍須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包含意識的改變如昏迷、嗜睡等;頻繁的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甚至連未進食都持續嘔吐;在未發燒且安靜狀態下,呼吸心跳急促,及急性肢體無力,如單腳無力,只要有任一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給兒科醫師評估。
魏澤鈞也說,腸病毒71型及D68型較易併發重症,要注意重症五項前兆,如果心跳大於每分鐘140次、血糖大於150mg/dl,併發重症機率更高,疑似重症應限水,並馬上轉診。
魏澤鈞也提醒,另外兒科中也有一個病毒容易造成口腔內的潰瘍,也容易與腸病毒混淆,那就是單純泡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單純泡疹病毒感染除了發燒,也會造成口腔潰瘍,最大的特徵在病童牙齦會有腫痛現象,甚至容易牙齦出血,口腔的氣味也會比平常還難聞,提醒家長遇到類似情形,應冷靜、觀察,活動力與食欲是重要指標,如果活力不佳,1、2歲吃不到平常的一半就要送醫。」
新聞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0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