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 Lynette Chen 拍攝分享她於1992至1993年間就讀臺北商專時所用罄的臺北市公民營公車學生定期票之票根。
昔日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而在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臺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搭公車,你有什麼難忘的回憶呢?
在臺北市區搭公車 1974 vs 2017
上圖拍攝於1974年,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9月21日在臺北市搭乘49路公車時拍攝。對照之下,來自窗外的自然通風變成了窗戶打不開的空調冷氣、上車時由車掌小姐剪票變成了悠遊卡感應付費、通知司機要下車的拉鈴變成了按鈴……
最早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台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過忠孝西路70年
臺北市北門以東的南側街景 1949 vs 2017
上圖由 Jack Birns 攝於1949年,地點在臺北市北門(承恩門)以東、臺北郵局旁的中正路(今忠孝西路)南側街景;畫面左側的高塔位於重慶南路口,是消防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的瞭望台(望火樓),於1916年落成。再往東的閩式屋頂建築(興建於1937年)就是位在懷寧街口的公路總局,路邊可見排隊候車的人龍。由於畫面中出現寫有「中和分行」的招牌,令不少看到此照片的人誤以為這是今新北市中和區的街道。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8月7日在同地拍攝。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還在同樣的地點,不過所在建物早在40年前就已改建為8層樓高的「城中消防大樓」,地址為忠孝西路一段86號(舊址為重慶南路一段1號,2007年7月26日方改編為現址),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起造、武傑設計、開盛營造公司承造,1976年10月22日開工、1978年7月21日竣工,為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八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工程造價為新台幣 6,471,325元。
《關於臺北市中正路易名》
1970年7月1日起,臺北市中正路易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與八德路。
1970年6月27日《聯合報》第6版刊登之相關報導:
遵照 總統指示
中正路易名
聯忠孝路分列西東
【本報訊】臺北市政府遵照 總統指示,決定自七月一日起,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
市府表示,本市仁愛、信義、和平三路,均已拓寬為現代化之大道,唯忠孝路尚未全線拓寬,致無法與上述三路相比擬。 總統謙沖為懷,曾指示市府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以符八德之義。市府乃決定將原忠孝路一、二段接連中正路,向西至環河南街止,改名為忠孝東、西路。
自中山南北路以東,定名為忠孝東路,中山南北路以西,定名為忠孝西路。至臨沂街口附近以東之中正路,則改名為八德路,原八德路改名為四維路。
有人問,當中正路還未改名時,士林的中正路叫做什麼路呢?事實上,就是叫做中正路,因為在1974年以前,士林與北投是屬於縣級的陽明山管理局管轄,並非屬臺北市政府管轄,所以兩條中正路分屬不同縣市,並不會造成混淆。
1967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68年7月,陽明山管理局改為隸屬台北市政府,同時士林鎮改為士林區。
1974年1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被裁撤,士林區便直接改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至今。
《認識望火樓》
照片裏的消防瞭望台(望火樓)位於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所在地,地址為今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86號。
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是臺灣第一座配備鋼筋混凝土造望火樓的消防單位,這棟啟用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坐落在臺北市府前街(今重慶南路)與北三線道(今忠孝西路)交會處的消防機關建築,其最大特色乃是具備一座高21公尺(約5層樓高),以鋼筋混凝土築造的望火樓,其不僅可供消防人員登高警戒及確認火災發生的地點,直立高聳的外觀,亦讓它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
望火樓,又稱望樓、望櫓、火見樓、火見台、火見櫓等,當火災發生時,望火樓可供消防人員登高望遠,以清楚辨認火災發生之地點,望火樓上面並配有警鐘,作為警報之用,是昔日消防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
望火樓的構造方式不一,有木骨、鐵骨、鋼筋混凝土等種類,而隨著構造不同,其建築型式亦有所差異,而這座1916年落成的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即首創以鋼筋混凝土(鐵筋コンクリート)所築造;根據史料顯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望火樓直至1930年代,才逐漸在臺灣的消防建築之中蔚為潮流。
《認識公路總局》
舊公路總局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臺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臺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臺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後來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作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原本預定2016年7月開館營運,但目前仍在施工中。
臺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臺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臺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