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 測試感想✨
很榮幸這次可以參加北流首次演出的測試,我也相當期待他的誕生。
臺北終於有一個專門供流行音樂表演的場館
而且提供了小至200人的live house,大至6000人的中型演出場地
雖然許多部分尚未完工、仍待調整
而我這次也僅於表演廳一樓觀賞
但提供一些觀賞者角度的感想供大家參考與了解。
▋交通地點 ➜
北流位於捷運昆陽站與捷運南港站之間,可藉此分散人潮
另外也鄰近南港車站、南港高鐵站,方便外縣市觀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來。
▋表演廳 - 座席 ➜
▸一樓平面(立席或擺設坐椅)
▸二樓固定階梯式座椅
▸三樓固定階梯式座椅
▋表演廳 - 人數 ➜
▸一樓擺設坐椅可容納約4,800人
▸一樓改為立席可容納約6,300人
▋表演廳 - 動線 ➜
從大門進至表演廳一樓平面的動線不長,散場時更有多處大門可直通戶外,散場應該相當快速
以平面特區來說,相較於台北小巨蛋位於地下一樓來的方便又快速許多。
▋表演廳 - 舞台面寬 ➜
舞台面寬很寬,高度相對於小巨蛋來的低,面寬與高度的比例我認為不錯。
▋表演廳 - 音場 ➜
測試當天位於一樓感覺音場不錯,相較於台北小巨蛋與TICC的空間來說,北流的音場應該相對容易調整。
▋表演廳 - 視野 ➜
測試當天在一樓平面,無論是走到最左方、或是最右方都有不錯的觀賞角度,人也無須像是小巨蛋紅紫區側身觀賞表演。即使在一樓最後方也能相當清楚地觀看到舞台。
二三樓的部分從一樓觀察覺得應該是不錯,沒有小巨蛋或TICC來的遠與高,但實際情況仍之後開放後才能得知。
▋表演廳 - 廁所 ➜
雖然廁所非常多間,但從一樓表演廳內要到廁所必須要繞過長廊至出口大門,台北小巨蛋出入口旁即是廁所較方便。
▋表演廳 - 噪音與震動 ➜
這部份對於周遭住戶的影響可能還是必須經過實測才能得知,但北流有廣大的腹地,相較於台北小巨蛋來說距離周遭住家較遠,影響應該會是較小才是。
▋其他表演空間 ➜
▸戶外音樂廣場 可容納約3,000人
▸Live House 分別可容納200、800至1,600人
除了主場館外,我也相當期待live house的部分
除了有各種不一樣的容納人數外
也期盼在live house上能有更好設備以及觀賞品質
#圖片來源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
官網|https://musiccenter.taipei/index
— LIVE王 - live is life —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視野」的推薦目錄: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視野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衛報、館長、兩廳院
-台北角度 vs 國際視野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於10/13開幕後,獲得在地民眾好評與熱烈期待,英國三大報之一的《衛報》也專文報導。然而,在許多台北網紅或政治人物眼中,卻有不同看法。
例如,近日肌肉型網紅館長(陳之漢)說:衛武營本身是一棟歌劇院,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有貴族在看,營運後保證賠錢。「你有看過乞丐去看歌劇嗎?」館長批評,高雄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下,政府卻還在談文化氣息,嬰兒光靠聽音樂就能活下來嗎?
這樣的言論,也和某些政治人物不謀而合,例如就有長期居住臺北的候選人表示:「有些當地人對這兩樣設施(大東、衛武營)都很不期待,會覺得大家都吃不飽了,然後政府卻一直想用藝術中心,叫大家去看表演。」
然而,這種「在地吃不飽,不需要文化」論,邏輯上真的正確嗎?
#國際上如何看待衛武營的意義
10/19衛報刊出建築與設計評論家Oliver Wainwright的文章,除了介紹衛武營這座「史詩地景」是世界最大表演藝術中心外,也強調了衛武營對台灣的文化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意義,如作者寫道:
「目前台灣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同化的壓力,而中國的文化建設潮幾乎每週都有新博物館和音樂廳開幕,此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是台灣這個勇敢國家在國際文化舞台上顯示份量的重要聲明。」
在台灣積極投入文化建設的一項意義則是「當中國透過金錢外交拔除台灣的邦交國時,看來文化外交可能是台灣所剩不多的武器。」
當國際上認真看待台灣正努力發展獨特在地藝術,保護民間表演文化,以推上國際舞台,強化台灣文化國力時。卻有一群人將這樣的努力貶低為「在地人不需要、浪費錢」,背後的動機不免讓人懷疑。
Wainwright最後這樣結尾:「衛武營開幕當天,成千上萬民眾聚集在公園內,觀賞戶外劇場的壯麗開幕表演,尾聲由無人機的芭雷舞作結。如果說那天彷彿摸得到的興奮感有何意義,那就是這座城市人民想要讓這座偉大廳堂充滿生命的渴望」
英國媒體都看得到在地人對於文化的渴望,但是台北觀點看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比高雄早了三十年的台北兩廳院
外媒更能接近在地觀點,而與台北觀點相異,這或許也能在衛武營和台北兩廳院的差異中看出。
1975年,為紀念蔣介石逝世,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組成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等三大建築。中正紀念堂本身優先興建,而兩廳院本身費時12年,至1987年落成,兩廳院本身經費為「30多年前的74億」(楊其文, 2009)。當時,可沒人敢說「百姓吃不飽」、「地方不需要」這種話。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帝王陵寢格局,而兩廳院就位在「參道」的兩邊,在建築意義上屬於「附屬」角色。建築專業的Wainwright 也很清楚的看出,兩廳院「像是紫禁城的一對帝王神廟」,但這邊要補充的是,就建築象徵來講,雖用了極多廳堂式的語彙,但位置上是「陰廟」,而廳堂內的戲劇院或音樂廳設計,因為來自西方傳統且需要現代劇院技術,自然和外殼完全脫節。
相對來說,衛武營是一座「公園裡的大劇院」,起源自1990年代市民自發要求廢棄軍營改作都會公園的運動,設計上劇院也和整座公園融合。
藝術總監簡文彬就提到,希望「人群可以從公園流進藝術中心,並把它當作是市民的客廳」,而在入厝和開幕那天,數萬人潮湧入,散佈在榕樹大廳、樹冠大廳以及公園中,在現場的建築師荷班也看到,這座建築確實達成了她的發想。
「從帝王出發」vs「從人民出發」,這正是台北兩廳院和高雄衛武營的差距,也是解嚴30年以來台灣重要的進步。然而,仍有台北人無法了解,認為我們有是廳堂,你們的人民都乞丐,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這是CP值最高的世界級藝術中心?
衛武營高達百億的造價,對某些人來講不可思議,甚至拿「航母」來比對。但,就像他們不知道航母的造價,他們也不知道表演藝術中心的成本。
剛才提到,不算通貨膨脹,30年多前的台北兩廳院就花了74億元,但面積大約只有衛武營一半餘,而設備也落後許多。
若拿現代的音樂廳相比,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造價約154億台幣,但只有單個音樂廳;易北愛樂音樂廳造價更高達400億台幣,只有一大一小兩廳。而不論北京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或是近年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北藝術中心,以單廳、單位面積、座位比例造價,都比高雄多了60%~100%。也就是說衛武營在預算控制上其實非常努力,以功能來說,是世界一流表演廳中「#CP值最高的」。(很符合台灣人個性了,不是嗎?)
而在營運上,過去兩廳院以國家預算支付,每年耗資7-10億補貼,但仍年年虧損,近10年平均每年虧損金額達4億7,333萬餘元(監察院資料)之下,還是一開30年,並沒有轉型成有迫切需要的公托中心與遊民收容所,而是每年服務超過50萬觀影民眾,並提供了數百個衍生工作機會,對於文化培養,留下菁英表演人才,以及國際能見度的上升均有幫助。
#如何發展衛武營價值?
誠然,衛報也提到台中歌劇院虧損的問題,是衛武營必須借鏡之處。除了積極培養在地節目,對社區和教育伸出觸角外,我們也希望衛武營的成立,能帶動表演藝術、舞台設計相關產業鍊在高雄生根。
另外,19世紀開始,歐洲許多城市就透過「音樂節」模式,賺取大量觀光財,例如拜魯特、琉森都是知名案例。而在近年,求新求變的音樂季結合跨界與創新元素,例如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的「Le Guess Who?」音樂節。結合知名流行樂團,加上各地爵士、古典和非主流音樂的表演者,也能到財務平衡和創造額外觀光效益。
這樣精緻、創新、結合台灣特色的文化內容,才是吸引國際目光,創造觀光價值,提升能見度的好政策方向,而不是大興土木,只有硬體沒有內容,只能用「做愛做的事、賭博」來號招。
如何正視衛武營的潛力,提出結合在地能量的政策,才是在地生根政治人物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