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你懂幾成?』(下)
上一篇大概介紹數位科技以及智慧城市基礎概念,並將韓國發展智慧城市三大地點(仁川松島、世宗市、釜山)作為例子。
附上(上集)連結🔗,錯過的歡迎點閱:
https://www.facebook.com/LeeYenhui/posts/10158675541626665
不同型態城市,推動智慧城市的策略也不相同,下集介紹臺灣發展智慧城市的案例(台北市、桃園市),讓我們想想,新竹市發展智慧城市利基為何?發展智慧城市需要政府配合什麼?民間又需要做什麼呢?
👉🏻一、智慧城市推動例子(國內以台北市、桃園市青埔為例)
1、台北市:
台北市2014年在建構智慧城市架構時,推出5+N政策(智慧交通、智慧公宅、智慧教育、智慧支付、智慧醫療、智慧創新服務),但因為主要建構者為政府以及廠商,廠商角度是智慧建設的建置,卻缺乏實驗場域,最後與市政府達成協議,由市府提供場域,鼓勵創新。但只有廠商個別需要,不是全臺北市民的需要,缺乏公民參與,智慧城市終不可行。最終使用者為市民,推動過程必須要開放政府、公開透明,決策過程也要讓市民知道。
2、桃園市青埔:
桃園青埔,相信大家應該都去了最近很夯的水族館、IKEA、新光影城周遭,它智慧城市應用示範區。青埔智慧城市的規劃,從無到有,最後在既有的環境下去做改善。至於為何會選擇青埔作為智慧城市的示範區呢?首先他有亞洲矽谷創新中心在附近,加上多間企業至青埔附近投資,這種創新生態系,建構在以機場經濟為基礎的青埔地區上,可以使其永續發展,附近生活圈包括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生態圈。
智慧城市的設計,首先要先了解城市的樣貌以及對環境的掌握,另外關於法規配套的解印,例如推動自駕車,但路口燈號以及路幅大小等,讓我們有誘因,使新創能夠進來城市,這誘因就需要中央、地方政府鬆綁法規限制。
👉🏻二、新竹市發展智慧城市可行性評估:
從產業面來看,新竹要用哪些產業來支撐新竹市發展智慧城市,對於永續經營、水源能源管理,環境建構也是很重要的,智慧城市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眾生活,政府、廠商以及民眾的看法,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根據調查,新竹市目前已執行十六項智慧城市計畫,包括地方創新(智慧安全治理、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稅務)、創新服務(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健康醫療、物聯網應用平台),不知各位有感受到嗎?但是這些實驗計畫結束後,便沒有下一個階段,其實非常可惜。以竹科X園區為例,竹科X可當作創新基地運用,未來大樓蓋完後如何豐富充實其內涵讓生態系去做連結,讓園區等廠商進駐大樓內,當作產業基底。新竹市發展智慧城市必須的八大項目包括:
1、因地制宜:發現新竹市的產業優勢,以及讓新科技與舊城市相容的建構配套措施。
2、產業優先:智慧城市需要產業基礎使其能維持,如何維持並提供產業服務,這在智慧城市建構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3、公民參與: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讓民眾有感於科技帶來的便利,因此推動過程公開透明讓民眾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4、數位轉型:目前台灣各地數位化程度還不夠,還是停留在e化(電腦化),如何加快從電腦化轉成數位化,城市數位轉型跟上智慧城市所帶來的環境。
5、管理機制:標準操作程序SOP都要有一定的概念,從前的一對一轉到一對多,有效率的管理,使數位科技使用上更有效率。
6、法規環境:法規配套、道路法規等等,推動政策需要中央以及地方法規的解套配合,政府要建立合適的適用場地,來協助推行相關智慧政策。
7、推動策略:了解自己城市適合何種發展模式,社會環境、居民生活習慣等等,配合法規鬆綁,推動相關政策。
8、永續發展:一座智慧城市的推行,政府通常投入第一桶金後便需要建構機制,使後面新的創業能夠進來,這個城市也就會一直創新、壯大,因此永續發展,吸引創新產業進駐,讓智慧城市成長,這是我們必須想的地方。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荷蘭循環經濟訪台代表團及阿爾梅勒(Almere)市長率團拜會市府 力促臺灣與荷蘭循環經濟、及智慧城市之推動
今(6)上午代表市府接見荷蘭循環經濟訪台團及阿爾梅勒(Almere)市長Franc Weerwind、副市長Maaike Veeningen、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NTIO)代表Guy Wittich等代表團共35人來市府拜會,同時,台糖黃育徵董事長、本府產業產業局林崇傑局長、王三中副局長、都發局林洲民局長、環保局盧世昌副局長、財政局游適銘副局長、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饒慶鈺參議、楊慶輝專門委員等陪同出席,雙方並就循環經濟、綠色城市及智慧城市等議題分享市政推動及交換意見。
臺北市與荷蘭這幾年交流密切,去(106)年的9月荷蘭阿爾梅勒(Almere)市長Franc Weerwind也曾率團拜會市府,Franc Weerwind市長當時就提到該市係填海造陸形成,屬於年輕的城市,以發展綠色循環城市為目標,希望能與台北的循環經濟以及綠色智慧城市的推動能有更進一步的交流。今(107)年7月本府舉辦循環經濟論壇時,荷蘭的代表團也都共襄盛舉,並對於本府推動循環經濟與綠色智慧城市的理念表達支持與認同。
荷蘭阿爾梅勒(Almere) Franc Weerwind市長以及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NTIO)代表Guy Wittich致詞時提到,台北市推動循環經濟以及綠色智慧城市不遺餘力,而且成果斐然,相信循環經濟理念的的普及性應用將會快速的到來,這些都將是對於永續發展最好的投資。 今(6)日荷蘭訪團也來了各界包括綠能環保、都市發展、循環經濟、永續金融、創投金融服務等推動永續循環經濟的專家與廠商,與本府相關局處作更進一步的交流,預期雙方未來的交流將更佳的密切,會上我也致贈本府出版的臺北市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的白皮書(草案版)以及預計明年將正式成立的全球智慧城市聯盟(GO Smart)簡介予Franc Weerwind市長,期能共同合作打造永續循環智慧的未來。
今(6)日下午我也應荷蘭訪團的演講之邀,出席「2018年臺灣-荷蘭循環經濟論壇」,分享「臺北市循環城市推動計畫」,臺北市是一個高度密集發展的城市,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中心,如何將本市經濟發展優勢結合創新思維,打造長遠發展且宜居的生活環境,一直是北市府推動的目標。本府率先以跨局處整合的方式規劃本市循環經濟政策,提出體現循環經濟內涵之8大政策方針【(1)水資源循環再利用,(2)再生能源整合優化,(3)可食地景生態復育,(4)資源回收多元運用,(5)綠色共享運輸推廣,(6)永續住居服務示範,(7)產業創新發展環境,(8)公民意識教育實踐】,將循環經濟的概念連結或延伸落實各領域,透過17個策略內涵,提出35項推動措施,將台北市建設成為一個資源可恢復且可再生、共享的宜居城市,並邁向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的永續發展,成為臺灣各城市推動「循環城市」的領航先驅,以及全球及亞洲循環城市新熱點。
荷蘭阿爾梅勒(Almere)市長Franc Weerwind也提到台灣與荷蘭的城市發展課題很類似,皆是城市的規模雖不大,但是面臨的氣候變遷以及城市永續問題卻是很龐大,因此如何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讓城市變得更具綠色永續、活力、智慧以及分享的特質,應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次與荷蘭訪團的交流本府獲益良多,我認為循環經濟將是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其理念運用於城市的推動需要一系列觀念、政策、技術的創新或轉型,期望台北能持續廣泛的將城市發展結合循環經濟創新思維,以驅動未來城市與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引領臺北市邁向能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的永續發展,樹立典範成為臺灣各城市的領航先驅,並進一步接軌國際,讓我們一同來努力。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 在 備長炭電池-臺中市能源科技教育推動中心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omments · 備長炭で電池を作る実験 · 【三貂嶺生態友善步道】在深山野嶺的世界大獎法國建築師設計首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GRAND PRIX AFEX 2023 全台最美隧道. ... <看更多>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 在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共學團)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臺北市能源教育推動中心 (共學團). 410 likes · 3 talking about this. Communit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