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其實神父已經講過幾百遍了,柯文哲沒有亞斯伯格症.
甚至還上了政經看民視闡述,這是由於有亞斯的家長向神父反應,柯文哲經常拿亞斯當他的擋箭牌,令他們很困擾.
將亞斯和現在的柯文哲連結,可以說是一種汙名化亞斯的行為.
亞斯雖然語言發展上沒什麼問題,不過有些還是需要言語治療,他反映的問題不是語句、語法、語意,而是語用,光是聽雙關語,就很困難了,更遑論主動說出一大堆雙關語,甚或,用這些雙關語去攻擊他人,達成自己的目的.
並不是只要面臨社交困難,就一律歸咎給亞斯,社交困難有很多種類,一種是本人個性極差,經常以惡意的挑釁他人為樂趣,一種是缺乏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關於表達「語境」的溝通方式.
仔細看柯文哲的說話方式,他是經常在盯著別人,觀察台下的反應,然後適時說些可以令對方感興趣的談話,「你想聽什麼,我講給你聽,我注重實質效果」柯文哲說,光這一點,可以明白柯文哲至少有正常的言語溝通能力,懂得察言觀色,並且可以利用此點使他人無言,可以說是「語境」的高手,根本毫無亞斯的特質,他的說話方式充斥著各種表情、手勢,甚至還會抓頭、吐舌,時而掩飾自己,時而表現自己,擴充自身語意,這都是一個亞斯很難辦到的事情.
「難以辨識他人表情、或者非語言訊息」,光看他和記者的互動,就可以知道他完全沒困難,反而還會遇到提問後反問,逗弄記者,甚至威嚇,「你就是我們想殲滅的對象」.
「瞭解別人的反應、感受和需要時有困難」不代表他會進而以惡意肆意攻擊他人,之所以說是「擋箭牌」,那就是柯文哲主動騎在亞斯身上,「因為我有困難,所以我說話可以免責,你們不能質疑我,而我可以肆意的攻擊」,這就像是,假裝聽障,然後隨意謾罵他人,假裝聽不見他人說什麼,然後繼續罵個不停.
「不能代入別人的想法及預測別人的動向」,不能代入他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他沒有同理心,而是心智理論有困難,亞斯有情感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卻缺乏認知同理心(去想他人怎麼想的能力),預測別人的動向即反映後者的能力,柯文哲無論是自稱什麼上兵伐謀,或者各種政治布局,報復性提名、吸收敵對黨派的有力人士,乃或是裂解時代力量、弱化親民黨,吸收民進黨內的人士並且安排暗樁,策反,「阿北在下一盤很大的棋」,Kofan常說的,或者自創什麼「鯊魚理論」,這都離亞斯伯格症有很大的距離.
附帶一提,心理變態者則相反,欠缺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卻很強,經常用於犯罪,逃避法律責任,使自己可以免責,使對象置入退無可退的境地,預測對方可能的反應,並享受「狩獵」的樂趣.
最重要的,亞斯伯格的困難是很一致的,假設他有語用或社交的困難,會平均反映在各個面向上,並不會遇到特定對象,該症狀就瞬間痊癒,柯文哲對於中國從不失言,對於劉結一正襟危坐,對於香港卻經常以擦槍走火、小波浪等等,去描述香港的民主運動,激怒香港人,對於蔡英文、吳音寧,女性群體,更是時常惡言相向,就這一點來看,他的不一致完全不會是亞斯伯格症.
柯文哲時常出口成髒的行為,也不是亞斯伯格的特質,反而比較像妥瑞氏症的特質,無法遏止自己隨口說出髒話.
以亞斯伯格症來說,「你要自焚拜託你去那個河濱公園自焚好不好?你不要在公寓裏面自焚,呵呵呵.」亞斯伯格的反應應該是「自焚會很痛的,不應該自焚呀」並且無法明白,人去自焚的動機是什麼,反而單純的覺得不合理,很可怕,他很難推到「自焚的人會使周遭人的困擾」或者是去想「自殺的人會進階的萌發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的其他層次想法」,他們可能會想,自殺的人去自殺是想自殺,在單向思考下,而沒辦法設想、要求,去自殺的人還會想像自殺以外其他的事情,去考慮周遭的人事物,謀求一個合理而且盡善盡美的「自殺」,光要讓亞斯明白這一點,就非常非常的困難.
再者,說完這句話還會笑「呵呵呵」,這一點就是亞斯永遠突破不了的瓶頸,闡述一件事情後,附加言外之意的情緒反應,無論是他想要打預防針,和緩在場的氣氛,把嚴肅的東西轉化成笑話,都會使單一的陳述不連貫,講述一件悲傷的事情注入快樂的情感,這是亞斯辦都辦不到的艱難任務.
另,亞斯也不太可能在陳述句過後,「你自殺能不能去河濱公園自焚?」假設這是一個不帶預設立場,自己推估的答案好了,他應該是不牽扯任何意識或想法的,不會輕易下結論的,下一句絕對不會是「你自焚就搞得大家烏煙瘴氣」,針對描述對象做任何的指責或者批判,甚至推到他人或者語意之中不存在的眾人「其他人會認為烏煙瘴氣」,對自殺者進行譴責,種種來看,柯文哲不但沒有亞斯,反而比較接近品行的疾患.
大眾普遍將亞斯伯格當一個藉口或者旋轉門,或者產生不當的想像「一個孤獨的天才」,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賦予解釋,或者去迴避自身的挫折和犯下的錯誤.
想像自己是個弱勢者,「希望其他人能理解我」因為要滿足自己一般人以上的社交需求,所以貶低自己成為一個有障礙的身分,「因為我不能理解別人」,這樣子就可以替自己的遭遇和行為解套,這是很不正常的心理投射.
將可能對自己困境的解決方式「你應該多去理解他人或者社會的規則」,應做而未做,逃離,躲進去,「無法做而不做」的位置,將挫折歸因於外部環境應該為自己改變,而不是自己去改變什麼,他們退化自己成為擁有無法改變的困難的人,自加障礙,而成為一個防衛機制.
而亞斯又有「有障礙的智力正常的資優生」這樣的印象,這就像森林中聽不見聲音的鋼琴家,在幽谷裡面不世出遠離人群的靜謐天才,這樣一個浪漫的形象,看起來弱勢但是不完全是弱勢,甚至隱隱含著強勢,可以將自己的困境解釋成是優勢的附加,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戀的傾向.
如果我們配合自閉症光譜,把這個框架改成「自閉症」的話,這些人就不會去用了,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負面的.
亞斯,或泛自閉症光譜語言發展較正常的患者,實際的情形是怎樣呢?我們以一個成年的女性患者的行為來看,當他被詢問「同性戀」或者同婚的看法,回答是怎樣的.
有人問「你覺得同性戀怎麼樣?」
她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啊!」
然後沉默了,接著問她:「你可以告訴我你的看法嗎?」
她說:「我沒什麼看法啊!」
又陷入沉默,仔細的思考,
然後她突然說:「可是如果要生小孩怎麼辦?」
「應該要開放領養」
開始自言自語起來.
當再度問她,「所以你覺得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應該要享有同樣的權力?」
「他們也是人啊!」
她如此回答.
相比柯文哲的「不表態的自由」,真正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就是這麼直接,不拐彎抹角,該表態就表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而在同理心方面,顯然比這個政客高尚的多,brother.
(編按:台北市去年發生2千多件火災,43%是因為爐火烹調,自焚只佔5件)
【贊助神父的菸 撕開政客的顏】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
致00後的預防針鋼琴譜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其實神父已經講過幾百遍了,柯文哲沒有亞斯伯格症.
甚至還上了政經看民視闡述,這是由於有亞斯的家長向神父反應,柯文哲經常拿亞斯當他的擋箭牌,令他們很困擾.
將亞斯和現在的柯文哲連結,可以說是一種汙名化亞斯的行為.
亞斯雖然語言發展上沒什麼問題,不過有些還是需要言語治療,他反映的問題不是語句、語法、語意,而是語用,光是聽雙關語,就很困難了,更遑論主動說出一大堆雙關語,甚或,用這些雙關語去攻擊他人,達成自己的目的.
並不是只要面臨社交困難,就一律歸咎給亞斯,社交困難有很多種類,一種是本人個性極差,經常以惡意的挑釁他人為樂趣,一種是缺乏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關於表達「語境」的溝通方式.
仔細看柯文哲的說話方式,他是經常在盯著別人,觀察台下的反應,然後適時說些可以令對方感興趣的談話,「你想聽什麼,我講給你聽,我注重實質效果」柯文哲說,光這一點,可以明白柯文哲至少有正常的言語溝通能力,懂得察言觀色,並且可以利用此點使他人無言,可以說是「語境」的高手,根本毫無亞斯的特質,他的說話方式充斥著各種表情、手勢,甚至還會抓頭、吐舌,時而掩飾自己,時而表現自己,擴充自身語意,這都是一個亞斯很難辦到的事情.
「難以辨識他人表情、或者非語言訊息」,光看他和記者的互動,就可以知道他完全沒困難,反而還會遇到提問後反問,逗弄記者,甚至威嚇,「你就是我們想殲滅的對象」.
「瞭解別人的反應、感受和需要時有困難」不代表他會進而以惡意肆意攻擊他人,之所以說是「擋箭牌」,那就是柯文哲主動騎在亞斯身上,「因為我有困難,所以我說話可以免責,你們不能質疑我,而我可以肆意的攻擊」,這就像是,假裝聽障,然後隨意謾罵他人,假裝聽不見他人說什麼,然後繼續罵個不停.
「不能代入別人的想法及預測別人的動向」,不能代入他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他沒有同理心,而是心智理論有困難,亞斯有情感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卻缺乏認知同理心(去想他人怎麼想的能力),預測別人的動向即反映後者的能力,柯文哲無論是自稱什麼上兵伐謀,或者各種政治布局,報復性提名、吸收敵對黨派的有力人士,乃或是裂解時代力量、弱化親民黨,吸收民進黨內的人士並且安排暗樁,策反,「阿北在下一盤很大的棋」,Kofan常說的,或者自創什麼「鯊魚理論」,這都離亞斯伯格症有很大的距離.
附帶一提,心理變態者則相反,欠缺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卻很強,經常用於犯罪,逃避法律責任,使自己可以免責,使對象置入退無可退的境地,預測對方可能的反應,並享受「狩獵」的樂趣.
最重要的,亞斯伯格的困難是很一致的,假設他有語用或社交的困難,會平均反映在各個面向上,並不會遇到特定對象,該症狀就瞬間痊癒,柯文哲對於中國從不失言,對於劉結一正襟危坐,對於香港卻經常以擦槍走火、小波浪等等,去描述香港的民主運動,激怒香港人,對於蔡英文、吳音寧,女性群體,更是時常惡言相向,就這一點來看,他的不一致完全不會是亞斯伯格症.
柯文哲時常出口成髒的行為,也不是亞斯伯格的特質,反而比較像妥瑞氏症的特質,無法遏止自己隨口說出髒話.
以亞斯伯格症來說,「你要自焚拜託你去那個河濱公園自焚好不好?你不要在公寓裏面自焚,呵呵呵.」亞斯伯格的反應應該是「自焚會很痛的,不應該自焚呀」並且無法明白,人去自焚的動機是什麼,反而單純的覺得不合理,很可怕,他很難推到「自焚的人會使周遭人的困擾」或者是去想「自殺的人會進階的萌發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的其他層次想法」,他們可能會想,自殺的人去自殺是想自殺,在單向思考下,而沒辦法設想、要求,去自殺的人還會想像自殺以外其他的事情,去考慮周遭的人事物,謀求一個合理而且盡善盡美的「自殺」,光要讓亞斯明白這一點,就非常非常的困難.
再者,說完這句話還會笑「呵呵呵」,這一點就是亞斯永遠突破不了的瓶頸,闡述一件事情後,附加言外之意的情緒反應,無論是他想要打預防針,和緩在場的氣氛,把嚴肅的東西轉化成笑話,都會使單一的陳述不連貫,講述一件悲傷的事情注入快樂的情感,這是亞斯辦都辦不到的艱難任務.
另,亞斯也不太可能在陳述句過後,「你自殺能不能去河濱公園自焚?」假設這是一個不帶預設立場,自己推估的答案好了,他應該是不牽扯任何意識或想法的,不會輕易下結論的,下一句絕對不會是「你自焚就搞得大家烏煙瘴氣」,針對描述對象做任何的指責或者批判,甚至推到他人或者語意之中不存在的眾人「其他人會認為烏煙瘴氣」,對自殺者進行譴責,種種來看,柯文哲不但沒有亞斯,反而比較接近品行的疾患.
大眾普遍將亞斯伯格當一個藉口或者旋轉門,或者產生不當的想像「一個孤獨的天才」,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賦予解釋,或者去迴避自身的挫折和犯下的錯誤.
想像自己是個弱勢者,「希望其他人能理解我」因為要滿足自己一般人以上的社交需求,所以貶低自己成為一個有障礙的身分,「因為我不能理解別人」,這樣子就可以替自己的遭遇和行為解套,這是很不正常的心理投射.
將可能對自己困境的解決方式「你應該多去理解他人或者社會的規則」,應做而未做,逃離,躲進去,「無法做而不做」的位置,將挫折歸因於外部環境應該為自己改變,而不是自己去改變什麼,他們退化自己成為擁有無法改變的困難的人,自加障礙,而成為一個防衛機制.
而亞斯又有「有障礙的智力正常的資優生」這樣的印象,這就像森林中聽不見聲音的鋼琴家,在幽谷裡面不世出遠離人群的靜謐天才,這樣一個浪漫的形象,看起來弱勢但是不完全是弱勢,甚至隱隱含著強勢,可以將自己的困境解釋成是優勢的附加,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戀的傾向.
如果我們配合自閉症光譜,把這個框架改成「自閉症」的話,這些人就不會去用了,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負面的.
亞斯,或泛自閉症光譜語言發展較正常的患者,實際的情形是怎樣呢?我們以一個成年的女性患者的行為來看,當他被詢問「同性戀」或者同婚的看法,回答是怎樣的.
有人問「你覺得同性戀怎麼樣?」
她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啊!」
然後沉默了,接著問她:「你可以告訴我你的看法嗎?」
她說:「我沒什麼看法啊!」
又陷入沉默,仔細的思考,
然後她突然說:「可是如果要生小孩怎麼辦?」
「應該要開放領養」
開始自言自語起來.
當再度問她,「所以你覺得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應該要享有同樣的權力?」
「他們也是人啊!」
她如此回答.
相比柯文哲的「不表態的自由」,真正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就是這麼直接,不拐彎抹角,該表態就表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而在同理心方面,顯然比這個政客高尚的多,brother.
(編按:台北市去年發生2千多件火災,43%是因為爐火烹調,自焚只佔5件)
【贊助神父的菸 撕開政客的顏】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致00後的預防針鋼琴譜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5-09影音檔
作者粉絲頁: Pei-Chuan Tsai 蔡佩娟
出版社:積木文化
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
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致力於鋼琴演出與教育多年,輔導過多位鋼琴老師,亦辦給家長的講座,網友讚其文章總精闢切中要害,其觀點總為人打上預防針、看見更多。本書中,鋼琴家蔡佩娟揪出許多家長的盲點,打破習琴人長久以來的眾多迷思。從「理」到「情」,最周到且細膩的陳述。
因為自己走過、看透,所以不忍下一代再走錯,到最後一場空。
盼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回歸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藉著習琴,學到能力、啟動生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與音樂的連結。
謹以本書獻給讓孩子學音樂的辛苦家長們、在音樂路上奮鬥的你,以教琴為志業的你,或已教琴教到灰心喪志的你。
「在框架裡,扭出最大彈性,讓自己在學習裡,獲得最大利益。」
要改變下一代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影響起,才有改變的可能,有幸學琴的孩子,我們不該只是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樂器,而是給予他們認識音樂、會思考、受美學潛移默化的機會。
身為家長,究竟希望孩子獲得什麼?身為老師,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學興趣,就該隨便嗎?從學齡孩子常見的教育問題開始談起,到參加坊間比賽、檢定,如何避免陷入成績與名利誘惑,學音樂又有哪些出路與困境,如何面對大環境的理想與現實,藉著學音樂,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若你是家長,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育觀不限於學琴,帶你看見在教育孩子與陪伴他們學習時,可能會有的疏忽。面對親子關係,你是否害怕要求,在制度與功名亂流裡,你是否陷入迴圈,坐上時光機,看看未來的他對音樂是熱情擁抱還是疏離倦怠,究竟學音樂,可以獲得什麼。請在孩子初學琴時看,多年後再拿出來提醒自己,是否維持初衷,還是方向已走偏。
#若你是本科孩子,這本書提醒你念音樂班與參加比賽該把持的心態,讓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不受大環境氛圍與制度擾亂自我成長,並提供你方法如何讓臺上的自己變得更好,亦提醒你別因為學音樂反而局限自我。
#若你是老師,或將以教琴為職,不妨將此書列入你的必備書單,教學職涯裡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時,拿出來梳理思路,穩定信心。提醒你身為教育者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又該做哪些堅持,是否隨意被動搖了信念,是否只複製著前人給你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是否未曾省視舊有的制式慣性其實隱藏著各種優缺。身為老師的你,如何提升自我觀點,去為學生與家長指引方向,帶給他們音樂的美好,提供下一代更廣的路。
作者簡介:蔡佩娟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的見解與熱情總能為音樂帶來更多的生命力,注入更多元的想像。
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參與紐約New Paltz鋼琴音樂節與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
返臺後積極於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並致力於教學。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挪威指揮家Kare Hanken、日籍指揮家兼作曲家Kentaro Sato、英籍指揮家暨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瑞典籍小提琴家Gregory Mayton、英籍次中音號演奏家Owen Farr、日籍巴松管演奏家Akio Koyama 、Rie Koyama等。亦受黑潮藝術之邀於2015第八屆芭蕾舞星Ballet Star Gala與德國德勒斯登舞者於國家戲劇院合作演出。
做為教育傳承者,發揮音樂獨有的師承制,以嚴謹、多樣化整合的理念,期盼完整孕育下一代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思考方式,邏輯與感知的訓練並重,並致力於傳遞「音樂美感與生活」予社會大眾。
有感臺灣教育端的欠缺,開辦「科譜學堂」計畫,錄製簡短且深入淺出的鋼琴教學影片;舉辦「音樂私塾」活動,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給鋼琴老師們進修,輔導多位鋼琴老師,並舉辦「給家長的講座」,致力革新音樂學習與教學,盼下一代習琴子弟的音樂學習更能直指核心。
曾任教於台灣各中小學音樂班;曾受邀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台北大學鋼琴社、政治大學鋼琴社演講大師班;曾受功學社、YAMAHA之邀演講鋼琴教學講座,亦受美商、日商公司、扶輪社之邀演講音樂導聆。
更多文章、個人彈奏影音請見個人網站:www.pianistpei.com。
致00後的預防針鋼琴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
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致力於鋼琴演出與教育多年,輔導過多位鋼琴老師,亦辦給家長的講座,網友讚其文章總精闢切中要害,其觀點總為人打上預防針、看見更多。本書中,鋼琴家蔡佩娟揪出許多家長的盲點,打破習琴人長久以來的眾多迷思。從「理」到「情」,最周到且細膩的陳述。
因為自己走過、看透,所以不忍下一代再走錯,到最後一場空。
盼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回歸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藉著習琴,學到能力、啟動生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與音樂的連結。
謹以本書獻給讓孩子學音樂的辛苦家長們、在音樂路上奮鬥的你,以教琴為志業的你,或已教琴教到灰心喪志的你。
「在框架裡,扭出最大彈性,讓自己在學習裡,獲得最大利益。」
要改變下一代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影響起,才有改變的可能,有幸學琴的孩子,我們不該只是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樂器,而是給予他們認識音樂、會思考、受美學潛移默化的機會。
身為家長,究竟希望孩子獲得什麼?身為老師,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學興趣,就該隨便嗎?從學齡孩子常見的教育問題開始談起,到參加坊間比賽、檢定,如何避免陷入成績與名利誘惑,學音樂又有哪些出路與困境,如何面對大環境的理想與現實,藉著學音樂,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若你是家長,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育觀不限於學琴,帶你看見在教育孩子與陪伴他們學習時,可能會有的疏忽。面對親子關係,你是否害怕要求,在制度與功名亂流裡,你是否陷入迴圈,坐上時光機,看看未來的他對音樂是熱情擁抱還是疏離倦怠,究竟學音樂,可以獲得什麼。請在孩子初學琴時看,多年後再拿出來提醒自己,是否維持初衷,還是方向已走偏。
#若你是本科孩子,這本書提醒你念音樂班與參加比賽該把持的心態,讓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不受大環境氛圍與制度擾亂自我成長,並提供你方法如何讓臺上的自己變得更好,亦提醒你別因為學音樂反而局限自我。
#若你是老師,或將以教琴為職,不妨將此書列入你的必備書單,教學職涯裡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時,拿出來梳理思路,穩定信心。提醒你身為教育者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又該做哪些堅持,是否隨意被動搖了信念,是否只複製著前人給你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是否未曾省視舊有的制式慣性其實隱藏著各種優缺。身為老師的你,如何提升自我觀點,去為學生與家長指引方向,帶給他們音樂的美好,提供下一代更廣的路。
作者簡介:蔡佩娟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的見解與熱情總能為音樂帶來更多的生命力,注入更多元的想像。
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參與紐約New Paltz鋼琴音樂節與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
返臺後積極於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並致力於教學。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挪威指揮家Kare Hanken、日籍指揮家兼作曲家Kentaro Sato、英籍指揮家暨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瑞典籍小提琴家Gregory Mayton、英籍次中音號演奏家Owen Farr、日籍巴松管演奏家Akio Koyama 、Rie Koyama等。亦受黑潮藝術之邀於2015第八屆芭蕾舞星Ballet Star Gala與德國德勒斯登舞者於國家戲劇院合作演出。
做為教育傳承者,發揮音樂獨有的師承制,以嚴謹、多樣化整合的理念,期盼完整孕育下一代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思考方式,邏輯與感知的訓練並重,並致力於傳遞「音樂美感與生活」予社會大眾。
有感臺灣教育端的欠缺,開辦「科譜學堂」計畫,錄製簡短且深入淺出的鋼琴教學影片;舉辦「音樂私塾」活動,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給鋼琴老師們進修,輔導多位鋼琴老師,並舉辦「給家長的講座」,致力革新音樂學習與教學,盼下一代習琴子弟的音樂學習更能直指核心。
曾任教於台灣各中小學音樂班;曾受邀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台北大學鋼琴社、政治大學鋼琴社演講大師班;曾受功學社、YAMAHA之邀演講鋼琴教學講座,亦受美商、日商公司、扶輪社之邀演講音樂導聆。
更多文章、個人彈奏影音請見個人網站:www.pianistp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