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地球迷航🌍》
「自閉症」、「亞斯伯格」、「星兒」其實都是同一種症狀
近年美國DSM-5已經將自閉症視為「自閉症光譜」的一種,108學年國中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統計,第一名是學習障礙,第二名是智能障礙,再來就是自閉症了,這些標籤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回想起某次課堂教孩子們認識萬聖節,當我詢問學生們,向鄰居要糖果時應該要說什麼,某位自閉症孩子信心滿滿地舉起手「要說謝謝!」,讓我無法否認也忍不住地笑了出來,由此可見,自閉症孩子有多麼不一樣
#我們相信 #唯有理解才能帶來善意
《地球迷航》是首部與星兒共創的成人自閉症紀錄片林正盛導演從 2018 年起,以鏡頭拍攝投入藝術治療 25 年的妻子韓淑華成立的多寶藝術學堂和星兒,帶領觀眾走入星兒的生命,看見、理解他們特別而美麗的差異。
#不只是電影 #更是最震撼的生命教育課
團隊發起《地球迷航》紀錄片上映暨自閉症公益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募集紀錄片的上映經費,並推動「校園公播帶母校認養計畫」,透過不可或缺的生命教育,和孩子一起擁抱多元的生命姿態、共創友善的未來社會。
集資計畫 20 % 的收入也將捐助多寶藝術學堂,長期穩定幫助星兒。
邀請你一起響應《地球迷航》紀錄片上映暨自閉症公益計畫,讓我們用瞭解取代陌生與標籤化,為泛自閉症者帶來更多的關懷和善意。
#地球迷航紀錄片上映暨自閉症公益計畫
#唯有理解才能帶來善意與改變
自 閉 症 智能障礙 差異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獨立生活和融入社區的平等權利,可自由選擇和掌控自己的生活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9條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 對於台灣精神障礙者服務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提醒,提醒著服務設計者的思維必須從「醫療」模式轉移到「人權」模式,改變的焦點從個人能力的缺損,調整為具有通用設計思維的社區融合過程。(資料來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生命的障礙賽——精障者返家之路,陷落在醫療與社區斷層】: http://bit.ly/30ipNaP )
「社區家園」提供身心障礙者在機構與家庭之外,練習自立生活並在同儕支持中融入社區環境。過往這樣在傳統機構之外的居住模式多以心智類(智能障礙、自閉症)身障者居多,由於強烈的汙名化標籤,社區接納程度有限,能讓精障者自主居住的空間屈指可數。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北市康)在去年(2018)初接受社會局委託,開辦的「金南社區家園」,是台北市第一處接受精障者申請入住的空間。不管是療養院或康復之家,一直以來慢性精神病患居住型態的選擇,仍不脫集中式的管理,只是規模與程度有所差異,住民被規範在一定時間與空間框架內活動。
但「金南社區家園」讓精障者如同一般人在外租屋,6位室友住在市中心一整層電梯大廈內,白天有各自的工作或活動,晚上回家一起社交、互動,不會有嚴格的門禁與規定,而是透過共同的討論,擬定生活公約,社工以及陪同過夜的教保員,在有需要時從旁協助。入住需通過評估(註1),每月費用為5,000元,其他房租與水電瓦斯等則由市府補助。
「當聽到要住身心障礙者,大部分房東都直接掛電話,大概找了上百間房子,才找到這裡;其實有點誤打誤撞,因為開價太高一直找不到房客,房東可能想趕快租出去,」北市康社工督導謝佩玲說,代價除了高昂的租金,契約上也載明,如果鄰居有抱怨,就要無條件解約,儘管尋覓房子的過程不易,運作快一年的金南社區家園尚稱順利,附近的店家甚至已和住民熟識,在上門買東西時都會親切問候關心幾句。
然而,第二處預計開辦的「洲美社區家園」卻不是如此。水草(化名)為了住得離白天復健活動的區域近一些,原本打算申請入住「洲美社區家園」,沒想到還沒住進去,就遭遇當地居民的強烈抵抗。即使場地屬於台北市社會局,工作人員及住民從去年至今近10個月來被屏除在外,不得其門而入。
「去年和社工去參觀過兩次,大樓窗戶上貼著『還我家園』之類的標語。在人口稠密、房地產價格高漲的都會區設置服務身心障礙者空間,常遭到來自居民的挑戰,成為「鄰避設施」,其中又以精障者受到最強烈的排拒。(資料來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http://bit.ly/2Z9tWwc )
政治大學社工研究所教授王增勇提醒: 協會安排至社區生活的都是已經狀況穩定的病患,社區的排斥只會讓他們在生活當中更沒有地方可以去,讓這些病患認為自己是社會中被排擠的,反而會容易激化精神病的狀況。(資料來源: ( 中時電子報)《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上演 居民抗議身障家園進駐社區: http://bit.ly/2HjAmTl )
儘管21世紀以來,台灣為融入國際社會簽署多項國際人權公約,但近日精障社區家園遭居民抵制,延宕10個月遲遲無法入住,再次讓人看到根深柢固的成見從未改變,融入社區的理想難如登天。(資料來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http://bit.ly/2Z9tWwc )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http://bit.ly/2ZQdiCq
「註1」: 若過去病史有攻擊行為,會先排除,再從3個主要面向由協會社工評估:
(1)生活自理能力
(2)基本人際溝通
(3)日間需有工作、就學或安排活動
1.來源:
➤➤資料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http://bit.ly/2KHlJeL
∎(報導者 The Reporter)【生命的障礙賽——精障者返家之路,陷落在醫療與社區斷層】: http://bit.ly/30ipNaP
∎(報導者 The Reporter)【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http://bit.ly/2Z9tWwc
∎ (中時電子報)《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上演 居民抗議身障家園進駐社區: http://bit.ly/2HjAmTl
➤➤照片
∎(報導者 The Reporter)【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http://bit.ly/2Z9tWwc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購買資訊】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book.nhri.org.tw )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身心障礙者 #獨立生活 #融入社區 #社區融合 #平等權利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金南社區家園 #洲美社區家園 #精障者 #政治大學社工研究所教授王增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
衛服部社家署身心障礙福利組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台北市社會局
政治大學社工所
政治大學社會系 NCCU Sociology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自 閉 症 智能障礙 差異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概念文】亞斯伯格核心特質的釋意
。
醫學分類上亞斯伯格症已隸屬自閉症族群,並不單獨呈現,然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區分,因為多數是座落在程度比較輕微的那端,較少伴隨智能障礙。
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評估標準有二:(以下用AS代替亞斯人)
1.社交障礙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以我個人的實務經驗與反思研究來解釋這兩點如何理解。
。
1.社交障礙:
這句話泛指AS難以進行一般人際社交,在語言及溝通上有困難。請注意,此困難描述的是「工具使用的困難」,而非AS缺乏情感,固執地搞自閉。
人生而有情緒,情緒是指引個體價值判斷的要件,簡單稱為「喜好」,情緒發展從嬰幼兒直到青少年期,受生理成熟及社會互動影響長成,然AS腦部的天生侷限,情緒系統被屏蔽,讓「事件進行當下無法辨識情緒」。AS進行社交時,情緒仍是有的,然無法「當下」辨識、理解及反饋作為互動工具,有限的訊息讓大腦偏誤考量,最終變成我們眼中的不適宜行為。
當AS的情緒產生,可是辨識卻出現困難怎麼辦?首先會困惑、卡住、呆掉,然後出現兩極端:一是「忽視」這個無法解析的雜訊,僅以自身可懂的訊息作考量。這個狀態下AS能懂的不外是「自我中心的認知想法」,衡量具體、可量化的指標,以自我觀點去解釋他人或社會觀點,於是AS給人冷漠、無感、現實或好聽一點叫就事論事的相處印象。另一種極端是陷入情緒裡,人有時候會情緒先行,可是AS自己無法辨識當然更無法調適,只能選擇向內強壓或受不了炸開,前者讓AS不知道在哭什麼,問他也說不出來,後者讓AS不知道在氣什麼,炸開的時候無差別攻擊不留情面(因為無法辨識情面)。情緒先行,事後AS只能感到困惑與抱歉,這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混亂與失控,加上來自他人的眼神,最後都會轉成自我認同的貶抑(自卑)。
這邊可以留意到,情緒系統被屏蔽,選擇就會有限,常常出現「要或不要」二選一的極端解釋,AS會這樣讓自己做選擇,也會這樣觀察與解釋他人。情緒系統被屏蔽嚴格來說不算缺陷,如果不在社會情境而是其他如山野鄉居、研究室、總務課就不會是問題。
情緒還沒落幕,沒被辨識的情緒不算完成式,有一天線索足夠後,AS會突然想起「過去那件事原來是那個樣子啊」然後繼續這個情緒事件的討論,由於不是「當下」就地解決,也就造成AS給人愛記仇、愛計較的表象。
。
2.固著的興趣或行為
情緒被屏蔽是AS所有特質的核心,並往外延伸各種相應的行為策略。對AS來說,人際情境的情緒訊息如同在黑夜裡,然後他不知道自己沒有手電筒這工具(缺乏情緒辨識。一般人雖能辨識-有手電筒,但不會用-覺察也是徒然),所以AS人際互動時無法做預測與反應,或總是預測失敗而不敢再碰(如:語句的多義性對AS超難的),最後逃避人際情境自己玩自己的實在很合乎邏輯。AS跟人相處有挫敗,精力自然轉向「事或物」,不會動的東西才好操控與解析,也就花很多時間在其中找尋成就感。
上述為兒童期表徵,成人期模式會擴充,會模仿學習如何人際應對,人際反應碰對了好開心,樂此不疲繼續做,你說應該要視情境彈性調整他則不鳥,因為那是他實證來的,我們說這是AS人際行為的的固著,其實只是他以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來互動(適用於他,自我中心觀點),很難說服他改變(他需要改變?這說法會令他陷入極端想法—「所以他又錯了?」因此產生抗拒或自卑)。
要讓AS行為調整的方式,不是建議他改什麼,而是走Kelly的個人建構論。讓AS利用兩兩比較,找出自己衡量標準的差異與線索,然後實驗證明,逐漸建構出一套以「線索提示」增加人際情境的有力判斷。另一種是認知行為理論,在信念的部分提供修正。不過這些只是行為策略,情感關係才是安全感、自信、友善、支持等正向的情緒力量,關係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根基,人都需要這樣。
。
PS:女亞斯其實比男亞斯容易分辨
過去認為亞斯伯格或自閉症是男性專利,至少比例懸殊,然近期研究發現男女大約是2:1才對,因為女亞斯的女性特質可做些彌補,擅長觀察與假裝,導致不易被發現。不過若進入諮商或一對一情境,女亞斯就比較容易分辨,當出現社交障礙及情感沒有交流時,反而可從此懷疑起,而男性因為男性特質及亞斯特質的情感表現太過相似,其實很難分辨。
自 閉 症 智能障礙 差異 在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亞斯伯格的成因與教養無關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事實上,約有20%自閉症孩童並沒有智能障礙(即使有也非常輕微),這類型 ... 格的孩子在智能發展上與其他孩子並無顯著差異,因此,通常要等到孩子3〜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