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 治療 - 復健 - 訓練
訓練難免會遇到一些運動傷害,而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要怎麼尋求醫療協助。
跟運動傷害有關的醫療人員,包括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這些醫療人員又分為許多的不同領域,而運動傷害只是其中的一項。例如骨科包括了關節重建、手外科、運動醫學、脊椎外科、創傷骨科及骨腫瘤等等。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則包括了神經損傷復健、肢體復健、兒童復健、老人復健及心肺運動功能復健等等。當然我們今天談的,就專門針對運動傷害方面。
那這些醫療人員有什麼不一樣呢?
骨科醫師屬於外科,是要開刀的,所以如果有結構性的損傷需要開刀修補治療,就是找骨科。例如骨折脫臼、韌帶斷裂、軟骨破裂、神經壓迫等等。
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當然就是做復健治療,包括儀器治療 (如熱敷、電療),徒手治療 (如按摩、關節筋膜鬆動),運動治療 (就是大家熟悉的姿勢矯正、強化肌力,只是在復健部份是偏重於治療傷病,而肌力和體能教練是在增強人體運動功能,當然實際操作上有重疊的部份)。
那骨科/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在只有醫師可以診斷、處方及執行侵入性治療 (如開刀、打針),而物理治療師按照法規,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或醫囑執行業務。所以很多物理治療師就忿忿不平啦,醫師也沒在多厲害,為什麼就要聽從醫師的診斷或醫囑? 其實在醫師下診斷安排物理治療之前,要先排除很多嚴重的問題,例如疼痛可能是感染、腫瘤、自體免疫疾病或是神經壓迫等等所造成,而不單單只是拉傷發炎、筋膜緊繃或肌力不平衡而已。當然優秀的物理治療師對於其它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問題而轉介到適當的醫療,但是對於各種疾病的鑑別診斷,我想還是醫師比較在行,所以先由醫師評估檢查過後再安排物理治療,會比較適切安全。而且蜘蛛人的uncle Ben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出事被告的也是醫生比較多。
曾有人說過一個不錯的比喻,骨科醫師就像建築師,負責修復和補強硬體結構,復健科醫師就像室內設計師,負責規畫修繕和增進房屋的功能,物理治療師就是工班,選擇合適的工法按照設計師的圖樣施工。當然實際執行業務時一定會有重疊的地方,例如骨科醫師也可以開立復健處方,而物理治療師也可以依據實際療程操作的情形和反應,建議醫師修改診斷或處方,這是個團隊合作,需要充份的溝通和配合。
如果遇到運動傷害,整個尋求醫療協助的流程是如何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某次訓練完,結果肩膀很痛無力,休息個幾天仍沒有改善,你決定去看醫生,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醫生會先做些理學檢查,評估你的肌力、疼痛點、活動度等等,如果覺得你有結構上的問題,例如可能旋轉袖破裂,就會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掃描等檢查來確認,萬一檢查結果真的是旋轉袖破了,那就需要由骨科醫師來開刀修補,修補好了才能繼續後面的復健和訓練。如果理學檢查後,覺得只是單純的拉傷發炎,醫師就會使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藥物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然後再安排復健療程。物理治療的醫囑可能是先做熱敷電療,然後按摩肌肉活動關節,再來是肌力維持和加強,這醫囑交給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就要評估你的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以及是否有姿勢不良和肌力失衡的情形,來選擇適當的徒手和運動治療。整個治療的過程可能需要多次的回診和療程,你也可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把你的感覺和治療效果告訴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看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最後傷痛好了,回復正常功能了,就交給肌力與體能教練再繼續訓練。
當然上面講的是理想狀況,實際上大家去看醫生,常常覺得就隨便摸個幾下,了不起照照X光、超音波,接著就開開止痛藥,做做熱敷、電療,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了。有吃藥休息時有效,但是往往在恢復運動訓練之後,老毛病就又犯了。所以有人就會說去看醫生沒有用,還不如巷子口的某某治療師,某某教練,會細心的幫我評估功能,矯正動作,安排訓練,才能真正的治本。
其實不是看醫生沒有效,只是期待上有落差,專業上有分工和費用上有區別。病人看醫生當然希望能夠效果神速,藥到病除,但是前面說過,醫生的專業在鑑別診斷出運動傷害外的疾病或是否有結構性的損傷,看需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另外醫生還能使用藥物、儀器來緩解急性疼痛,以利後續物理治療的進行。徒手治療、運動治療也許醫生也略懂一二,但真正的專業是由物理治療師去安排施行。再來就是健保和自費的差別,專業知識和時間是有價的,動作的評估、矯正到有成效,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門診病人常常又多又雜,醫生比較沒有足夠的時間,就只能先排除嚴重的問題和緩解急性疼痛的症狀。所以現在有許多自費的復健科診所或物理治療所,可以針對個人狀況來好好評估調整,希望能根本的解決問題。
#原文po於怪獸肌力及體能教練俱樂部
#圖為膝關節鏡手術
#有病要看醫生
#沒病訓練強身
「自費 物理治療 流程」的推薦目錄:
自費 物理治療 流程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V師太 開講】淺談受傷處置的流程與角色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受傷後,該怎麼處置
這裡簡單地用棒球選手肩膀損傷後的流程
來介紹不同階段的處置方式
1️⃣#醫師
透過醫師幫你診斷、評估結構的完整性
轉肩肌群是否有損傷、關節唇是否完整
滑液囊、關節囊、韌帶等結構有無損傷
看看是否有需要手術修補等積極性治療
或是選擇保守性用針劑、儀器或藥物
幫助組織減輕消炎、紓緩腫脹、降低疼痛
促進組織增生或是加速修復
2️⃣#物理治療師
運用光電冷熱等儀器
幫助止痛、退炎、加速循環
使用徒手方式幫助緊繃組織釋放壓力
幫助歪斜的細微結構恢復正位
找出張力失衡或力量缺乏之處
透過運動治療幫助衰弱之處的力量回復
神經肌肉錯亂的再導正
一般多著重在患處周邊--肩關節、肩帶部位的處置
(自費的治療師才有額外時間)
(幫你處理到更多關聯部位--脊椎、核心...)
3️⃣#球隊內的運動傷害防護師
確保選手能順利的從醫療端轉換到訓練端
延續復健與治療計劃,持續放鬆張力點強化衰弱處
此時患處應該能開始接受些微訓練
每次訓練前的狀況評估、防護貼紮
訓練中的強度監控,甚至訓練後的放鬆與恢復
一點一滴的紀錄與追蹤
確保盂肱關節與肩帶部位的穩定與協調
也會開始強調患處周邊關聯部位的訓練
比較傷前、傷後動作的差異處
4️⃣#傷後轉銜訓練師
接續治療與復建計畫
在肩膀還在接受治療師與防護師的處置同時
即介入健康部位的鍛鍊
確保其他部位不會因為換處休養而退化
強調核心與脊椎活動能力
確保肩膀、肩帶能有穩定的活動基底
待防護師確定患處可以開始活動後
除了穩定力量外,要開始強化多元肩膀能力
離心、向心、穩定、加速、對抗與多角度剛性
思考上肢與核心間的連動
下肢到上肢的力量傳導
協助模擬各種投擲動作與揮棒動作
增加骨盆穩定與髖部扭力
維持該有的基本力量
5️⃣#力量體能訓練師/ #體能教練
幫助傷處逐漸增加強度,並開始引導技術鍛練
引導受傷選手開始接受各種基本體能與技術體能
讓身體從傷到弱、弱到強的準備
確保患處結構能跟得上周邊健康組織
確認執行技術能力時沒有出現過多的代償
如果有,則必須從訓練中找出弱點以行加強
要隨時跟技術教練討論技術動作再傷前傷後的差異性
跟選手討論執行動作時的感覺異常與順暢之處
好的繼續保留、怪得繼續調整
⚾一個選手要能從傷勢中恢復
靠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專業人士
每個人負責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
這裡還只是單純地列出職責與角色
還沒細部討論到心裡引導與思想扭轉等細節
復健的過程,很容易出現負面想法
復健的枯燥、冗長的反復
一下進一下退的龜速
看著大家前進而自己待在原處的無奈
都會讓復建者心理無比煎熬與難受
偏偏復健急不得、躁不了
最痛苦的更是復健後卻看不到成效
甚至復健後又再次受傷的煎熬
(錯誤的復健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一切就必須靠轉念與思緒引導
從訓練中引導正面思考
從對話中扭轉負面念頭
用訓練的進度來誘發喜樂
用適度的考驗來抑制過度的興奮
不痛不代表好了!
更不代表你能開始執行技術訓練了
千萬別用痛或不痛來判斷患處的恢復
一切還是要循序漸進的處理
復健~不簡單,也很簡單
方法對了~一切都對了
#玩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