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搬龍門 - 要求施政報告落實社福用地規劃】
現時「政策」下,社福設施絕大部分是興建在公營房屋土地之上。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文件顯示,2046年前需要的總共1,670公頃房屋用地,包括557公頃的公營房屋用地及1,113公頃私人房屋用地,整體規劃中只得33%土地屬於公營房屋,另外67%屬私樓。
由於社福設施欠缺最基本規劃,而設施在「政府、機構或社區」(GIC) 土地用途之中只佔極少比例,結果該等設施規劃相當依賴房屋署之單位。可是,房署出賣商場予領展,餘下的少量單位未必租予社署;社署又配合政府的緊縮傾向,不敢「舉手」爭地、爭錢;再加上政府賣地成癮,社福機構如在私人市場租置場地,則未必能應付只升不降的租金開支,造成機構覓地時困難重重。
政府為逃避公共責任,進一步「協助」本港家庭成為「雙職」家庭後,自行聘請外傭以解決長期照顧問題。外傭受語言及培訓經驗所限,在港工作又缺乏保障,工時、工作範疇沒有明確界限,往往既要負擔家務又要照顧一名或以上老幼,最終被視為「低薪萬能」的謢理員替代者。
政府與其推說無錢無地,倒不如直接承認資源分配不均。施政報告發表在即,我們向林鄭重申四點要求:
一) 公營服務為本,全面覆蓋基層需要,反對社福服務市場化
政府拒絕對社福服務作長遠規劃,嚴重依賴私營市場或勞動條件毫無保障的外勞、外傭。以安老院舍服務為例,社署截至本年六月底的資料顯示,只有26%即19,351個為津助院舍、自負盈虧院舍及合約安老院舍之資助宿位;11%即7,987個為改善買位計劃提供之資助宿位;7%即5,056個為自負盈虧院舍及合約安老院舍非資助宿位;餘下的56%即42,276個則是私營安老院非資助宿位。
眾所周知,私營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質素參差,社署又監管不力,服務和環境惡劣,甚至多次發生虐待或性侵事件。然而,政府有地、有錢,卻拒絕承擔長者及殘疾人士長期照顧的需要,並進一步將社福服務市場化。我們認為院舍券、照顧券等津貼,只能作為過渡性措施,絕不能成為政府逃避責任的措施,變成魚目混珠的「服務個案數量」。
二) 重訂五年計劃機制,監察服務政策目標的達標情況
自政府於九十年代發表《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福利白皮書》(1991年)及《香港社會福利發展五年計劃》(1998年)後,特區政府於1999年停止進行五年程序計劃及定時檢討機制,香港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向和策略及規劃模式變得不明確,安老服務亦欠缺長遠的服務規劃。此外,社會服務資助模式於2001年亦改以「整筆撥款津助模式」,結果造就今天安老服務無法趕上老齡化及貧窮化社會的新形勢、服務斷層無法到位、人手不足人才欠奉、條例過時質素參差、更逐步邁向私營化的局面。
各項社福服務追不上,從數據可略知一二。由2003年至今,以全港數量計算,長者鄰舍中心、長者地區中心、長者支援服務隊只各增加1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的單位數量更是零增長;2016年統計處的數字顯示,0至2歲的幼兒約有16.2萬人,惟現時全港日託嬰兒園額僅得747個,託兒服務極度不足,但政府未來兩年亦只增加300個名額;全港現時開設了24間精神健康社區綜合中心,但有9間仍未有永久會址落腳,甚至要在快餐店進行輔導;殘疾及智障人士日間服務的輪候時間長達七至八年,嚴重智障院舍輪候更可長達十八年。
我們強烈反對政府以「研究中」作為擋箭牌。政府須儘快重訂五年計劃機制,讓市民得以監察社福服務的進度。
三) 重訂按人口數目釐定的社福設施規劃比率
規劃署分別於2002年把日間照顧等服務中心及於2008年把安老服務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標準從《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剔除。從此,只靠社署「舉手」向房署申請使用單位,而單位分配給何種服務,則「無既定標準」,只按地區人士到時反映「地區需求及地區特色」而定;結果各種社福服務單位都嚴重短缺。而新屋邨入伙後,經常欠缺各種社區支援服務,服務單位和居民往往要「跨區」才有機會得到服務;另一方面,愈弱勢、愈被邊緣化的服務如精神健康中心,就愈難被分配到地方。
政府須在新住宅區建成之前做好規劃,並公開相關設施等資訊供市民參考及選擇,以免日後不必要的爭坳,甚至到時又因地區人士反對而「無著落」。若已發展之屋苑難以增建單位,亦須在就近之屋邨商場、綜合大樓、政府合署等政府建築物,與及短租地、閒置地等土地中撥出空間予社福設施。
四) 社福設施的選址以「社區為本、友善易達」為原則
政府近年傾向於偏遠地方興建如博愛醫院、屯門藍地安老綜合大樓的大型監獄式設施以「解決」問題,把1,400個宿位和服務單位集中於遠處就當解決問題,違反由行政長官委託的安老事務委員會籌劃之《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所提出「屋苑為本」的規劃原則。
《2030+》 及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文件》 以古洞北新發展區作基準,對人均GIC用地面積作出估算。但相關估算只計面積而對於社福服務單位數量卻沒有承諾;而按古洞北發展大綱圖的說明書,古洞北的社福單位數量本身亦見不足。古洞北容納人口為105,500人,約等於3至5條一般公共屋邨。但古洞北發展大綱圖引述社署意見指「古洞北新發展區不需要長者鄰舍中心」,只設一間長者地區中心;按人口計,本區
應有2間綜合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中心,社署卻表示「只需要1間」。其餘各種福利服務單位包括長者地區中心、特殊幼兒中心、日間托嬰所、展能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都只有1間,住得較遠的服務使用者及照顧者往來十分不便。
最後,我們要求政府落實《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所提出「應於每個新建或重建的公共屋邨有一間長者鄰舍中心,而每個新住宅區,若其私人屋苑部分的人口達15,000至20,000人,亦應設有一間長者鄰舍中心」及「社署則應更積極物色潛在的福利處所及地點」的規劃原則。
我們亦要求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及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在10月10日特首發表政報告前,儘快安排與團體見面。
2018年09月29日
發起團體︰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 社會民主連線、老人權益中心、照顧者關注組、基層發展中心、工黨 LabourParty HK、社區前進 Community March、葵涌邨長者權益關注組、勞工組、立法會張超雄議員辦事處、立法會邵家臻議員辦事處 邵家臻、 勞資關係協進會、勞協女工合作社、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亞洲移居人士聯盟 (Asian Migrants’Coordinating Body – AMCB)
自負 盈虧 家居照顧服務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次《大人》出版後,我們都會舉行多場讀書會,討論及跟進報導。上月讀者聽到這期會報導新加坡的安老政策,反應幾乎一面倒:「新加坡一定好過香港啦!」其中一位直接問:「我要移民新加坡嗎?」
兩地比較,很難公道:香港人很容易看到眼前社會各種千瘡百孔,而站在新加坡,地區、政黨、政府、傳媒一片和諧下,要明瞭實際施行情況,不容易。尤其這兩三年新加坡醫療和社福新政策一浪接一浪,一個個藍圖滿是數字,系統複雜設計仔細,成效未明。
放下輸贏,才能比較兩地差異。新加坡醫療福利政策的大原則,是香港人抗拒的「用者自付」、「資產審查」;香港「十個茶壺七個蓋」的公立醫療系統,卻是新加坡政府羡慕的高效益,受訪醫院就曾經派社康護士來香港受訓。
這期《大人》一書兩冊,全港中風資源地圖這次訪問了全部四間政府資助的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六隊津助的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隊當中,訪問了地區相對缺乏服務的三隊,包括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並按服務特色訪問了兩間長者地區中心和十二間由社福機構自負盈虧或私營的復康單位。這也展示香港醫護社福服務的做法和特色。
由新加坡一名的士司機,到香港一些中風病人,我們嘗試看得遠,看得深。
.
《大人》
小店名單一覽:https://goo.gl/E8bZA8
歡迎訂閱長期支持:https://bigsilver.org/
https://www.facebook.com/pg/bigsilver.community/photos/…
(相片按入有短文)
<大人>11月號16頁專題報導
自負 盈虧 家居照顧服務 在 大銀Big Silver - 【上門護理服務比較】 整理:記者潘詠雪社工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社會福利署的上門的社區服務,例如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 ... 今天一查, 原來好多社福界自負盈虧的服務, 都在疫症期間暫停了. . 請諒再 ... ... <看更多>
自負 盈虧 家居照顧服務 在 【社區照顧服務講解】|陪診|送飯|清潔|日間護理中心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家居照顧服務 04:04 其他社區資源05:25 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10:46 比較日間護理中心、綜合 家居照顧服務 、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長期護理服務是 ... ... <看更多>
自負 盈虧 家居照顧服務 在 [新聞] 身障者「庇護工場」咬牙苦撐- 看板Gossip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身障者「庇護工場」咬牙苦撐 監院:勞動部難辭其咎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451970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3/10/07/4451970_1_1.jpg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明定,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應對有就
業意願、但能力不足的身心障礙者,推動設立庇護工場,提供庇護性就業服務。然而監察
委員蘇麗瓊與王榮璋調查發現,庇護工場長期面臨營運困難,庇護員工薪資也普遍偏低;
而勞動部仍習慣以補助方式消極回應,造成其運作與發展遭遇許多困境與限制,效益難見
,勞動部難辭其咎。
據勞動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167家庇護工場,集中於六都,以台北市43家居冠,
部分縣市僅有1或2家,連江縣則多年未設。全國在職庇護員工人數總計2132人。監委指出
,新北市身障者人數最多,然庇護工場家數與其所提供之庇護性就業機會,卻不若台北市
,凸顯各縣市庇護工場的設立並非依憑實際需求,而是與轄內民間服務量能的多寡有關。
勞動部對此卻欠缺掌握,亦乏評估指標。
監委表示,庇護工場被視為就業場所,必須自負盈虧,7成以上由非營利組織經營。庇護
工場既要採商業模式經營,又要對庇護員工提供技能培訓,與社會適應等生活照顧,以致
營收獲利有限,且常落入營運與服務的兩難與衝突。民間團體也多反映,被僵化的評鑑指
標與規範綁住,「不應強調每年營收必須增長5%、10%,讓庇護工場運作困難」。
監委也發現,庇護工場多依賴政府補助,庇護員工薪資普遍偏低,將近6成者月薪在9000
元以下,僅有高桃基宜4縣市訂有產能核薪最低薪資標準。此外,就業服務員也不斷耗損
,每年流動率超過3成,逾半年資不到3年。不僅不利於專業與經驗的累積,亦將影響庇護
員工就業。
監委指出,勞動部長久以來屢以「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補助思維與方式便宜行事,造
成庇護工場運作與發展仍遭遇許多困境與限制,且效益難見,勞動部難辭其咎。
監委亦指,勞動部對庇護員工的產能核薪結果,也欠缺核備評定標準。近5年來政府補助
雖已超過18億元,但庇護工場的營運績效仍不見提升。此外,庇護員工的薪資成長幅度也
僅5.6%,對比2018年至2021年我國每月基本工資調幅9.0%,凸顯勞動部未重視庇護性就業
政策成效。
對於庇護員工轉銜一般職場,監委也提到,庇護工場經營者考量,若能力較佳的員工轉出
後,勢必影響產能;家長也考量,若轉出後無法適應一般職場將難以再轉回,導致2018年
至2022年總共只有224人轉銜,顯見轉銜政策目標與實際運作是有衝突與矛盾,也不見成
效。但勞動部卻未能釐清、檢討,行事消極。
監委也建議,勞動部與衛生福利部應積極檢討精進現行職業輔導評量機制,並強化勞政、
社政與教育等體系間協調合作與資源連結,協助身障者進入就業職場,並發揮潛力。對於
指定公部門優先採購政策,兩部會應積極共謀可行作法,加強跨部門協調與合作,並落實
查核,以期符合立法目的。
監委調閱衛福部資料也發現,優先採購之產品與服務雖有16項,但2021年優先採購集中在
印刷項目,占總成交金額42.14%,其次依序清潔服務、代工服務、食品與洗衣服務,前五
名項目就占總成交金額的9成以上。監委認為,若欠缺計畫性採購,並同時使庇護工場針
對需求進行計畫性生產,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恐仍無法有效協助庇護工場維持穩定的營
運。
對於監察院調查報告,勞動部回應,該部因應庇護工場需求,提供適切與必要的經費補助
,也協助拓展銷售通路;地方政府成立輔導團,協助穩定經營管理。近年庇護工場營收已
逐年成長,且淨利轉正家數已有增加。
至就服員流動率高,勞動部表示,已於2020年提高薪級最高等級,並於2022年調升薪級起
薪,鼓勵庇護性就服員久任。勞動部滾動檢討相關計畫與措施,絕無造成庇護工場發展困
境與限制。
針對轉銜政策目標與實際運作不見成效,勞動部說明,轉銜服務涉及庇護員工及家長的意
願,又工作技能及適應能力也會影響轉銜意願。且庇護員工提早老化、退化,也影響雇主
僱用意願。勞動部將研訂庇護員工職能提升試辦計畫,以漸進式積極協助適性轉銜就業。
心得.......
我承諾若是當選將會替全台灣生活艱困的人修理房子,「庇護工場」補助$$$$ 。
--
154254 9/31 - □ (本文已被吃掉) 吃光光,口卡口卡
154255 9/31 - □ (本文已被吃掉) ◤
154256 9/31 - □ (本文已被吃掉) ⊙ ⊙
154257 9/31 - □ (本文已被吃掉) ▼▼▼▼
154258 9/31 - □ (本文已被吃掉)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193.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6883803.A.40E.html
※ 編輯: EVEA (123.193.193.99 臺灣), 10/10/2023 04:37: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