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0)
心靈故事兩則(以下兩篇短文,寫於2010年)
知識與智慧
許多人很聰明,但會突然做一件蠢事,而且是用他的全部聰明去證明他的愚蠢。因此,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
許多人讀很多書,知識廣博,談起問題來頭頭是道,但處理生活小事、人際關係有時會手忙腳亂,往往不知所措。
許多人非常精明,很會賺錢,但卻忽然被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人施一小計就騙去大筆錢財。
許多人一世英名,無端做一件不必要的事而使英名盡付流水。
這樣的事,我一生見太多了。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有知識,不等於懂得生活;精明的人,往往也因過於精明而做出蠢事。許多人都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讓自己的失敗變身為成功。相反,我們常見到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不知多少人因成功而忘乎所以,終導致失敗。
對於人生,知識、聰明、智商、甚至時運,當然都重要,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對人生的細味。它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或一段經歷,一個人的小小表現,一個小故事,能細味的人往往就能從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顿悟。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小時因繼母一句話,就改寫了他的人生;一個小孩一直努力讀書但因為成績總不如人而不快樂,他在海邊聽媽媽說了兩句話,從此改變了人生態度,終獲成功;一位教授向學生發一個問卷,改變了學生對人生的看法·····。這些都是長篇累牘的書本中找不到的智慧:很小的事,簡單的一句話,懂得抓住它,就使人一生難忘,受用不盡。
知識不是智慧。法國散文作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說,「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有人對智慧做出闡釋,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而獲得的,但是智慧卻不行,因為智慧必須由自己去追尋,用你的身體五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甚至用你的腳去走、用身體去勞動、用心去感受,然後用這種感受去觀察、用觀察去思考、最後用思考去成為你的智慧。
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但如果寬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以寬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有時候,智慧只在轉念之間。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只要身心放鬆,腦筋自然就靈活,智慧也跟著來了。
美國詩人荷姆斯 (Oliver Holmes)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名言是:「多言是知識的權利,傾聽則是智慧的特權。」
有人認為知識是學習後,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出來成為自己內在的學問,所以知識是藉由闡述的過程,去建構自己的邏輯與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學習知識要多聽、多問、多說、多學。而智慧的成熟是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透過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智慧就是在生命中不斷地去觀看自己、觀看別人,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的傾聽是最好的觀照方式。
這種說法不錯。但我的解釋卻更簡單。我認為有知識的人會比較多言 ,愛談他的廣博知識;有智慧的人則偏向沉默,喜歡傾聽,從中凝聚出智慧。(2010年)
失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畫?
大概一百年前吧,法國有一家報紙向公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答得最好可以得到獎金。問題是:「假如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羅浮宮藏畫之多、之精、之有名,不用多說。讀者提供最多的答案,是搶救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接著是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克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領導人民前進》……。不過,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獲獎的答案卻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什麼畫?不用說。它的價值或不及《蒙娜麗莎》等作品,但既能收進羅浮宮,就肯定是藝術價值甚高的作品。這個答案的最重要啟示是:你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
《蒙娜麗莎》或其他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應該搶救,但這些作品如放在離出口較遠的地方,在失火緊急的狀態下,搶救出來不大可能。因此,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選擇。
提出這個答案並獲得獎金的,是一個名叫貝爾納(Jean-Jacques Bernard)的青年。這個人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寫下大量小說和劇本,是所謂「無聲派戲劇」的主要代表。年輕時向報社提出這樣的答案,預示了他的成功之路,是尋求最可能走到目的地之路。
這也可以是個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用這個答案來說明人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應追求現實可以得到的事物,這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最近出口的,也是美好的事物,只不過太完美的東西不大可能追求得到罷了。
人總是面臨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你的目標不該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2010年)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自知之明 小說 在 密絲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在看一本小說,背景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時代,大軍閥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所以打算從軍中選個優秀的副手招贅,好在自己老了之後繼承家業,而女兒同意了。
女兒的朋友很不理解,對女兒說:「妳是念過書留過洋的新女性,怎麼能接受這種包辦婚姻?妳要反抗!任由別人安排,是放棄了自己的人生!」而妳猜女兒怎麼回答?她說:「我沒有放棄人生,妳對愛情的努力是在婚前,而我的努力則在婚後!」
如果是灑糖灑狗糧的文藝片,大概就會是婚後才大談戀愛、然後變成最近熱播的《上陽賦》了,不過小說不是這麼寫的,小說的安排是,贅婿想牢牢坐穩將軍這個位置,就得好生維護這段婚姻,不能大娶姨太太,而女兒只要別太趾高氣昂、好好當個賢妻良母,兩人處久了肯定也會有些真情,只要思路對了,他們能過的比一般戀愛結婚的夫妻更安穩、甚至更恩愛。
因為利益與感情結合的關係,才是長久之道。
*
像這樣的制衡之道,年輕的時候我們都不認同。
覺得心機、覺得黑暗、覺得真愛就是該一片光明,可後來才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生活充滿了各種細碎的小磨難,再相愛再適合的兩個人,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合拍。比如我有朋友無法跟老公討論工作,因為對方給的意見都讓她炸毛,也有朋友無法跟男友一起看電視,因為廣告時男友就會忍不住瘋狂把遙控器拿起來亂轉……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事,你跟對方完全不合拍,只要一強碰,就會讓你覺得這個人只會在你的人生裡添堵,活像一顆絆腳石,恨不得狠狠把他踢開。
所以要長久的相處下去,肯定要有什麼事情,綁著彼此、約束著彼此、制衡著彼此。
而要做到這一些,其實需要有非常強大的自知之明、以及自信。
我有個朋友的感情經歷不多,因為她個性比較內向、念的又是陰盛陽衰的商學院,畢業後在小貿易公司上班,接觸的人很少,她也曾嘗試過網路交友,但她並不是外貌很出色的人,所以機會也寥寥。
坦白說,她就是一般人的長相,中等姿色的女孩,如果夠活潑、夠外向,追求者也是可以很多的,但如果內向又不擅言談,通常困難度就會拔升,畢竟高冷是美女的特權。
但她實在太想談戀愛了,所以還是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個男生,談起了戀愛來,但是那男生劈腿又不忠,分手後,我朋友得了憂鬱症,看了好幾年的心理諮商。
年過三十後,她家裡人急了,開始幫她相親,有趣的是,她在戀愛市場上乏人問津,在相親市場上卻是香餑餑,幫她找對象的親戚眼光毒辣、目標精準,專挑南部上來工作的人,而且不能是家裡的獨子,因為我這個朋友是獨生女,家裡在雙北有一點房產,對北上打拚卻無房可住的年輕人是極大誘因,不是獨子剛好將來可以跟岳父岳母住,等老人家百年後,合理的接收房產。
說穿了很現實對不對?但我朋友卻沒有反對,甚至覺得這麼做對自己才是最好的,她說她現在明白了,一直以來的感情失利,不是因為她有什麼不足或不好,而是她的才華不在戀愛上,而在維持感情上,因為那些曖昧、調情的手段,對性格內向謹慎的她而言太難了,但除此之外,她善解人意、體貼善良、又肯負責,只要對方也有誠意好好維護一段感情,那麼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後來她順利結婚了,夫妻感情也還不錯,三年裡生了兩娃娃,因為忙、也因為生活模式大不相同,我們自然而然疏遠,直到最近我看到那本軍閥小說時,又忽然想起她。
也許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轟轟烈烈的戀愛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的人生經歷,有時候我們會想,對方為什麼跟我們在一起呢?是因為他真正喜歡的人追不到?是因為時間到了該結婚所以懶得再找?是退而求其次的妥協?想著這些的時候,你以為自己是在追求純粹的愛情,但說不定都只是鑽牛角尖。
管他是為了什麼跟你在一起,管他是為了什麼離不開你。
當下過得幸福平靜,那就夠了。
自知之明 小說 在 謝哲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書房推薦☘️探究式閱讀☘️青書房推薦☘️
#探究式閱讀 👉👉https://cplink.co/j0wRWA52
我向來喜愛加拿大小說家的艾莉絲。孟若的作品,從《幸福陰影之舞》、《城堡岩海景》到《出走》,她總能以最簡單的篇幅,透過個人在生活中的抵抗與馴服,揭示隱藏在我們自以為是的安身之道背後,操縱你我無可奈何的無形宿命。
話說回來,儘管我已經把她說得這麼厲害,對於許多第一次翻開孟若小說的朋友而言,並不一定能對她的作品感同身受:
「没有爆點,没有燃點」、「太普通,太生活,有點平」、「人物很平凡,」
少數看過電影《沉默茱麗葉》(Julieta)或《妳的樣子》(Away from Her)的朋友,則會告訴我說:「她的故事是不錯啦!但我覺得看電影就夠,小說太花時間了。」
真的,是這樣嗎?
相同的文本,為什麼在理解與體會上,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呢?那曾經無可取代的文字,為什麼會變得可有可無。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你,是否有相同感慨:
「閱讀這件事好像無足輕重,不再像以往那麼重要!」
應有盡有的虛擬百科、功能強大的搜尋引擎、目不睱給的影音頻道,唾手可得的數位資訊 … 網路科技賦予我們全智全能的錯覺。它帶來前所未有的樂趣與便利,也將我們推入某種情境式的危機:
「科技的進步,是不是有讓我們『真的』對世界與生命,多一分了解呢?」
毫無疑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焦慮的年代,太多太多的資訊,讓人們無所適從。過多的資訊與太少一樣,都是對理解力成長的阻礙。薄弱的歸納與演繹能力,對現實的薄弱認知,將導致他們淪為訊息的玩物,未來的年輕朋友,將不會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該如何走出蒙眛混沌的洞窟,掙脫自以為是的無知枷鎖,2019年,我們在黃國珍老師的《閱讀理解》中,重新理解閱讀,深度閱讀的迫切與重要。
但究竟要如何持續深化閱讀,提升理解能力,我手上這本《探究式閱讀》,為關心閱讀的家長與朋友們,提出更清𥇦,更廣闊,也更殷實的閱讀視野。國珍老師朋友的口吻,與讀者朋友們緩步走入閱讀的森林之中,時而分享自己的困惑,有時展示自己的思路歷程,更多的時候,是以蘇格拉底式的詰問,與我們進行一場又一場有意思的閱讀探索。
透過探究式閱讀,我與年輕朋友,再次走入孟若的小說世界。
「她在哪裡寫下這些小說?」「哪些人出現在故事裡?」「小說裡哪個事件,曾經發生在生活之中?」「如果是你,怎麼辦?」
經過自我,以及與他人的對話,年輕朋友慢慢發現,孟若筆下的普通,其實是你我共同的掙扎,小說所書寫的日常,也是我們每日泳渡的洶湧暗潮。
或許,我們不會每天遇見慧黠像珍.奧斯汀的愛瑪,或聰明如福爾摩斯的人,但透過閱讀的探究與理解,我們能與他們面對面,直視自身的光明與陰影,並引領我們,以曲折迂迴的方式,緩慢地,找回堅定篤實的自信,找回進退有據的自知之明,找回曾經陌生的自己
#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
#親子天下
#閱讀教育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