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於中國廣東省遭Delta病毒入侵,加快了全民接種疫苗的速度;截至6月9日,中國新冠疫苗接種已突破八億劑次。
包括在5月7號和6月1號獲得WHO批准緊急使用許可的國藥和科興,以及甫於5月中獲批的康泰滅活疫苗,和中國首個單劑腺病毒載體疫苗"克威莎",中國目前已有21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獲批施打的也在積極擴大產能。
2)雖然中國迅速研發了國產疫苗並加速生產,但中國醫藥企業同時也在尋求與外國高端藥企的合作。
去年12月16日,上海復星醫藥和德國BioNTech共同宣布,雙方就mRNA新冠疫苗於中國供應和生產事項達成協議。目前復星代理的BioNTech疫苗第一批已在2月抵達香港、澳門,已經被批准緊急使用。
BioNTech在大中華地區獨家授權給上海復星醫藥,並為這款疫苗取名叫"復必泰",取自復星的復,BioNTech的首字母,還有泰就是康泰的意思。
復星先前在江蘇泰州和漣水開展"復必泰"二期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為"復必泰"的橋接試驗,以評估海外臨床試驗數據可否外推至國內。不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復星醫藥4月就將試驗數據提交給當局,但北京至今仍未審核通過。
3)由於目前疫苗充裕且免費對遊客開放施打的國家,包括美國和塞爾維亞,都出現了打疫苗觀光客;中國有國藥和科興兩項獲得世衛認可的疫苗,同樣也提供外籍人士,包括台胞,在知情、自願、自費的情況下接種。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31日,在中國接種疫苗的台胞已有6萬2千人。有分析認為,一旦北京開放批准BNT疫苗在中國施打,在部分缺乏疫苗的亞洲國家,可能會掀起一股登陸打疫苗熱潮。
{內文}
隨著廣東出現來自印度的Delta病毒株,再次提高了中國老百姓施打疫苗的意願。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6月9日報導,過去一星期,中國平均每天約有2000萬人接種新冠疫苗,目前累計接種疫苗已突破8億劑次。
中國想在年底達到群體免群,得有七成以上的人完成接種。除了確保疫苗供應無虞,打一針還是兩針,選擇也多了。
護理人員:滅活疫苗要打兩劑次,如果選擇打那個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話,就今天打一劑就好了。
由中國軍事科學院陳薇團隊與康希諾生物公司合作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克威莎」,是中國首個單劑新冠疫苗。今年2月批准上市時,公布接種一針14天後的保護效力為68.83%。原本僅供解放軍和捐贈聯合國維和部隊使用,目前已經在上海、浙江開放給一般民眾施打,成為中國第三個附條件上市的新冠疫苗。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 :我們現在中國批准了四種疫苗,三種滅活疫苗,一種腺病毒載體,我們期盼著這個蛋白載體疫苗也很快能夠得到批准。那麼按照現在的產量,我們應該還是能夠在今年年底,明年年中的時候應該有希望能夠達到這個(群體免疫)。
包括在5月7號和6月1號獲得WHO批准緊急使用許可的國藥和科興,以及甫於5月中獲批的康泰滅活疫苗,中國目前已有21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最早投入施打並且已經出口到4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藥和科興,根據WHO公布的數據,國藥疫苗的保護力為78.1%,科興疫苗保護力介於51%到84%,預防重症和住院達到100%。中國官方強調,儘管疫苗類型不同,但能保證安全有效。
央視新聞片段 :5月28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我國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監測情況,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全國不良反應報告發生率為11.86/10萬劑次。其中嚴重病例188例,報告發生率為0.07/10萬劑次,發生概率在極其罕見的範圍以內。
雖然中國迅速研發了國產疫苗並加速生產,但中國醫藥企業同時也在尋求與外國高端藥企的合作。
復星醫藥集團主席 郭廣昌:我們也希望中國能夠同步的,或者說時間相差不多,能夠惠及中國的老百姓吧。
人稱上海首富的郭廣昌旗下的上海復星醫藥集團,2020年12月16號宣布,已與德國BioNTech公司達成授權代理協議,旨在確保中國疫苗"供應充足"。
CGTN記者 吳磊:貴公司今年將向中國提供至少1億劑疫苗,您對未來與中國的合作有何期待?
BioNTech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烏古爾薩欣:我們正在考慮與復星醫藥一同合作擴大產能,並進一步研究如何深化雙方的合作。
直到5月9號,也就是WHO批准中國國藥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兩天後,上海復星醫藥才宣布,斥資兩億美元與BioNTech成立合資企業,將在中國打造首個國產mRNA生產線,預計每年能供應10億劑新冠疫苗。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上海復星代理的BNT疫苗都是"德國製造",並沒有中國代工跟中國製造的BioNTech疫苗,而且僅批准香港跟澳門兩個特區施打,中文名稱為"復必泰"。
CNBC主播 :Eunice,你是住在中國的美國公民,你打算接種中國疫苗嗎?
CNBC記者Eunice Yoon: 我不認為我有太多選擇,輝瑞BioNTech的中國合作夥伴(復星)雖然已經獲得1億劑,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非中國的疫苗生產商在中國獲得審批。 現在還不清楚他們何時或會否獲批,因為如果這些外國疫苗需求旺盛,可能會讓北京在政治上陷入尷尬。
這樣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以香港為例,香港從2月底開展疫苗接種計畫,根據港府新聞處數據,截至6月9日,施打科興疫苗的港人為70萬5千人,施打復必泰的則為90萬3400人。
香港預約接種市民 林女士 :它(復必泰)有90%(保護率),起碼保護力多些,因為我們經常外出,用保護力高些(疫苗)會好些。
《華爾街日報》4月報導,中國預計7月核准復星BioNTech疫苗,但下達這個決定與否,在某種程度上隱含著政治因素。
據了解,中國去年11月就要求復星和BioNTech另外加做安全實驗;但復星今年4月完成試驗後,將臨床數據交付當局,中國至今仍未核准"開打"。
赴美打疫苗泰國民眾 Jakkrit Yompayorm :哈囉,我正在曼谷國際機場,準備去美國打輝瑞疫苗。
近期有不少外國遊客衝著輝瑞疫苗的療效,甘願冒險飛赴美國;台灣在疫苗欠缺的情況下,也出現相同的出國潮。然而攤開數據會發現,今年2到4月,赴美人數約1萬5千多人,但是去中國的則是4萬8千多人,足足多了三倍。
台商會長 徐正文 :大陸最近很多人都去大陸,而且大陸那邊也是可以免費打疫苗,而且目前聽下來整個台商圈裡面打的,效果好像還不錯。
有分析認為,一旦中國批准BioNTech開打,亞洲各國"登陸"打疫苗,或許會成為下一個新趨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6PfuhoxiU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TVBS%E6%96%87%E8%8C%9C%E7%9A%84%E4%B8%96%E7%95%8C%E5%91%A8%E5%A0%B1TVBSSisysWorldNews?app=desktop
並開啟🔔
自然雜誌 中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馬拉雅山冰川:災害無人監測背後的困境和原因 - Navin Singh Khadka
對喜馬拉雅山冰川的研究常常聚焦於冰川湖快速填滿的危險以及對未來水資源的影響。通常,這會被用來凸顯全球變暖的衝擊。但是,冰川消融還可能帶來其它嚴重災害。科學家說,問題是,現在沒有人對此進行監測。
科學家說,最近發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冰川斷裂引發洪災,造成上百名工人被困和多人死亡事件就是最新例子。
喜馬拉雅山是除極地以外冰山數量最多的地方。但隨著全球變暖所造成的冰川融化加速,已經有數十億噸冰消失。
美國資深地質學家卡爾格爾教授表示,人們對那裏發生的實際災害缺乏全面了解。卡爾格爾教授對喜馬拉雅山脈的多起災難進行過研究,同時也在研究最近印度北阿坎德邦的災難。
他告訴BBC,人們對象北阿坎德邦這樣的事故只是做出反應,而不是去監測這些具有危險屬性的冰川。
冰川消融的危險
專家們解釋,冰川縮小或變薄後,其中一些會變得危險,例如,有時候當冰川面積減小,剩餘的冰會在陡峭的山崖形成危險的冰峰,有隨時坍塌的危險。
同時,冰川縮小或變薄還可能使其周圍和下方地面失去穩定性。這樣就會使該地區更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岩石滾落、冰崩,甚至是整個山坡塌陷。
科學家說,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山下河、溪堵塞。還可能造成決堤,就像初步調查顯示最近發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災難事件那樣。
但是科學家說,他們不知道此類與冰川有關的危險究竟會波及哪些地區、下游哪些定居點或基礎設施可能受到威脅。
監測冰川為何困難?
首先,喜馬拉雅山脈地理條件的特點給監測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印度冰川學家阿扎姆表示,喜馬拉雅山以及興都庫什地區一共有5萬多個冰川,包括實地考察在內才只有30個受到密切觀測。
而其中,只有大約15個研究結果得到發表。阿扎姆表示,絶對需要更加密切地監測這些冰川,特別是在目前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況下。
地震與氣候
科學家說,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喜馬拉雅山仍在不斷升高,而地震常常使其山坡不穩定。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雪模式的改變也讓喜馬拉雅山更加脆弱。
他們補充說,全球氣候變暖給冰川所帶來的相關變化讓情況可能更糟糕。
2016年西藏阿魯山(Aru)的一個冰川突然倒塌,引起巨大冰崩導致9人遇難,數百頭牲畜喪生。
就在幾個月後,同一山脈又發生冰川意外坍塌事件。
2012年,巴基斯坦管轄的喀什米爾地區的錫亞琴冰川事故造成140人死亡,死者大多數為巴基斯坦士兵。
冰川減少 滑坡增多
最近對亞洲一些高山地區的研究發現,在1999年到2018年期間大型山體滑坡以及所發生的頻率與冰川消融有關聯,研究對象包括喜馬拉雅山西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喀喇昆侖山脈以及興都庫什山脈南部。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利用美國地質調查局衛星圖像的幫助進行研究確定,在2009到2018年間共發生了127次山體滑坡。
該研究結果在經過同行評審後發表在去年一月份的《自然》雜誌上。其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表明,過去10年大型滑坡有所增加;冰川面積減少與山體滑坡增加有關。
滑坡專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水溫科學實驗室負責人基爾史鮑姆表示,冰川縮小可能帶來的危險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他解釋說,之前山坡上的岩石被冰川固定,但沒有了冰川,岩石自然就會滾落,造成危險。
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份有關冰雪圈的特別報告稱,冰川減少以及永久凍土解凍降低了山體的穩定性以及整體設施的完整性。
冰雪圈是地表的一部分, 它包括冰川、海冰、冰蓋、冰河和凍土等。
聚焦冰川湖
對喜馬拉雅山冰川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加速融化讓冰川湖過滿、引起決堤泛濫的方面。
批評人士說,人們把精力過度集中在冰川湖上,而忽視了冰川縮小的其它威脅。
研究喜馬拉雅山冰川變化的美國猶他大學地理學教授魯珀表示,對其它方面的關注很少。他說,這可能跟冰川雪崩和冰崩災難相對罕見有關。
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工作了多年的國際山區綜合開發中心的專家表示,該地區歷史上與冰湖有關的洪水造成了更多問題。
該中心冰雪圈項目協調員傑克遜表示,這些洪水可以在沒有任何預警情況下影響人們,因此非常危險。
冰川研究
印度政府有關機構由於對冰川威脅重視不夠已經受到批評。
最近剛退休的資深冰川專家多波哈爾博士表示,他們在2009年曾經啟動一個研究冰川的中心,本來想把它發展為印度國家冰川研究所,但最後卻落空。結果嚴重影響了冰川研究工作。而且,他們所培訓的十幾名冰川專家也都丟了工作。
印度政府的「全國氣候變化行動方案」中有一項專門負責「維持喜馬拉雅山生態系統」,目標就是發展和採納新方法評估喜馬拉雅山生態系統、包括冰川的「健康狀況」以及建立數據庫。
一些專家說,印度與其共享喜馬拉雅山脈邊界線的鄰居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造成這方面工作滯後的一個主要障礙。
IPCC特別報告海洋與冰雪圈的主要協調作者普拉卡什表示,他們應該團結起來,共享跨境冰川信息。
他說,「只有那時我們才能夠全面監測與冰川縮小有關的危險,並能夠為應對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凖備。」
原文:BBC中文網
#環保 #地理
自然雜誌 中文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新 ! #路德 獨家 ! 英雄科學家 #閆麗夢 博士 首次中文接受採訪!7/28/2020
路德在華聖頓川普酒店舉辦的兩天"美國自由論壇"千人大會裡,請閰麗夢博士播出時間做個人採訪 :
1. 閰博士在Nature(自然雜誌)裡發表的論文"SARS-CoV-2在金黃倉鼠中的發病機制和傳播",跟台灣籍的港大P3實驗室研究員顏慧玲並列為第一作者 !
敘利亞金倉鼠在SARS的研究過程中被視為一個很好的動物研究模型,一般常用的實驗室轉基因小白鼠跟猴子都不能完全的反應出SARS在感染後病情的情況,致死率也不能跟人類感染一樣完全反應出來,因為小白鼠會平均的將病毒分布在體內,但是人類有血腦障壁,所以在症狀反應上會有數據的偏差 !
這篇研究在給Nature前是港大的馬利克·佩里斯(Malik Peiris)審的稿,那為什麼後來刊載在Nature上面的研究有許多被掩蓋住的細節沒放上去,這就是馬利克·佩里斯(Malik Peiris)需要出來解釋的問題 !
2. 金倉鼠實驗在SARS感染過程的研究裡發現,哪怕中共國政府當時用居家隔離的政策,但是如果沒有抓出每一個受感染的個題,那把全家都關在家裡,就是會造成更多沒有感染的人跟有感染的人創造出病毒群聚大爆發的現象 !
這就是武漢當時為什麼一人感染沒被檢測出來,結果全家後來一起死在屋裡的慘劇會發生 !
3. 還有當時做實驗時,把一隻感染後的金倉鼠住過8小時的箱子給另一個金倉鼠住,結果另一個金倉鼠馬上就感染了,這表示感染過的人住過的地方的病毒載量都是很高的 !
4. 另一篇閰博士刊在2020/06/10的柳葉刀文章《Antibody profiles in mild and severe cases of COVID-19(輕度和重度COVID-19病例的抗體譜)》,馬利克·佩里斯(Malik Peiris)把閰博士的第一作者名給拿掉了,嚴重侵犯到著作權跟學術研究迫害,這是中共給閰博士的報復,裡面的圖跟研究都是閰博士佔大多數,另一方面中共是想抹除掉閰博士的所有信息,製造這個人不存在的一個假象 !
這篇研究可以告訴大家中共病毒在體內後產生的3個月抗體數據變化,包含綜合抗體跟igm,這些數據閰博士投到著名期刊但是被壓住,閰博士確定應該是數據會影響他們研究抗體疫苗投資的收益,所以壓住不發表 !
5. 後面簡單敘述一下閰博士如何從香港逃出來,然後郭文貴先生跟班農先生在後面有什麼幫助,以及為什麼會站出來揭發這個病毒真相 !
#郭文贵 #GTV
加入GTV直播:https://gtv.org/web/#/VideoPlay_UI
#Gnews https://gnews.org/zh-hant
#GuoMedia https://www.guo.media/
法治基金501(c)(3) https://rolfoundation.org/
法治基金501(c)4 https://rolsociety.org/
網路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rlBFQou84
自然雜誌 中文 在 國家地理雜誌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3月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描述了這塊化石,它從後腦杓到嘴喙尖端只有1.5公分長,大約是拇指指甲的寬度 ... 琥珀中藏有蜂鳥大小的迷你恐龍-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