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月刊開團囉 #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
「你還看雜誌嗎?」先不管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小行星月刊絕對會是你在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
◎團購連結:https://bit.ly/390Aa91
◎團購時間:2021/9/13(一)~9/23(四) 22:00
(這次的獨家方案搭配都很不錯,是我特別選出的組合喔!)
▋
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資訊取得管道也越來越多元便利,在這個年代,似乎只有資訊爆炸的問題,而沒有資訊匱乏的問題。但,雜誌對我來說真的 #是一種非常方便獲得正確知識的工具。身為繪本富翁的我,為什麼還是各家學齡前月刊都訂呢?因為月刊真的有繪本所無可取代的優點:
(1) #定時每月出刊
不要小看這件事,每個月收書,不只會讓孩子養成一種期待感而被制約,這可是也會無形中變成督促自己使用的方式喔!
(2) #內容貼近時事跟節令
搭配月份出刊加上編寫時間彈性,在月刊中可以快速找到當月相關主題的介紹,例如9月號的月刊,就讓孩子認識什麼叫做〝開學〞,開學不只是小孩緊張,故事中的兔爸爸跟兔媽媽也是很緊張的呢!而中秋節更是這個月很重要的傳統節日,當然不會錯過,所以在帶主題式教學的時候,月刊絕對可以讓你事半功倍,尤其對於平時要上班的我,省去非常多自己要準備教材跟繪本的時間
(3) #多元接觸讓你閱讀不偏食
因為月刊內的單元非常多元化,每個單元的主題跟表達方式都不同,會有藝術、故事、英文、科學知識、生活常規等等,畫風跟敘述風格也都各有特色,可以補足在挑選繪本時容易造成的閱讀偏食。
(4) #內容深入淺出剛剛好
對於小小孩來說,很多知識性的部分其實只是要讓他們先認識產生興趣,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完整深入的繪本,除了專注力可能無法持續而吸收不了之外,搞不好也會產生排斥,所以月刊的單元性質就是點到為止,如果有興趣就可以再自主延伸,非常棒!
﹊
那 #小行星幼兒誌 又有什麼獨特的魅力跟優點呢?話說我可是從創刊開始就訂閱的元老級讀者,雖然初期的雜誌內容真的比較不吸引人,不過隨著不斷的改版優化,現在變得非常好看喔!
▉
我覺得最大的優點就是 #內容超豐富CP值很高,每一期都會收到4本! 它的圖文比例大約是一半一半,字級大小非常適合現在開始學注音的寶寶,我現在就也是用它來帶多米拼音跟認字指讀喔!
❶<主讀本小行星月刊>
就是主要精華所在,包含了10個不同的小單元,每個單元各自獨立且各有特色,內容包含情緒管理、動腦時間、科普知識、健康教育、動物、藝術、音樂等等超級多元,讓你各方面都兼顧!而且都有提供劇場式的MP3音檔下載,現在搭配點讀筆更是超級方便,雖然不是全頁點讀,但對於想要自己聽故事的孩子非常好用,最近多米開始愛上點讀的感覺,真的會自己拿筆來一直點一直點,無形之間確實是學到不少呢~
❷<點讀ABC>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全頁點讀的英文教材,整本書都有點讀互動設計,所以光是這本英文小書就超值得的,搭配最後的小遊戲,開心輕鬆的培養英文語感,雖然我個人不喜歡朗誦的時候是中英交錯,所以我都不給多米點哈哈哈哈。
❸<創意遊戲書>
就是每家月刊都會有的練習勞作本,但小行星用了〝小偵探〞作為主角,透過辦案解謎的方式,引導孩子一關一關完成挑戰,每期用一個主題串起各種不同的遊戲設定,有需要邏輯思考的、需要眼力觀察的、或是迷宮、數學挑戰等等,還有DIY勞作塗鴉, 對於多米來說超有吸引力,她都說她是布朗米(你們知道是誰嗎?),而且這本創意遊戲書就是可以幫我省去不少準備延伸教材的時間啦~
❹<親子天下Baby手冊>
這本家長手冊就是大補帖!一定要看!除了教養充電,最棒的地方就是會把讀本內的單元做更深度的延伸說明,讓家長共讀的時候不但不會被小孩考倒,還可以展現出自己很厲害的一面,哈哈哈,我超依賴它的,裡面也會有配合當月主題的相關繪本書單分享,如果不知道怎麼自己選書,就可以有所依據。
▉
接下來就是要介紹我獨家搭配的組合方案啦~
★最推薦的暢銷組合 →
<小行星幼兒誌一年12期+小行星點讀筆2.0(充電版)套組+康康豬玩偶>
雜誌配上點讀筆!絕對是最佳組合,也是最暢銷的方案喔!
★想要先嚐鮮試水溫的你 →
<小行星幼兒誌6期+親子天下APP6個月>
因為還不確定是不是喜歡,這個組合就是最適合你,先不購入點讀筆,用APP來搭配月刊,包你一定會愛上。
★喜愛閱讀又精打細算的你 →
<小行星幼兒誌15期+小兔子學理財套書(4冊)+我們班的新同學斑傑明.馬利+點讀卡片收集冊>
這是我最愛的組合,加碼多送3期之外,小兔子學理財跟賴馬的繪本都是我的推薦好書,再來就是還會有專屬的點讀卡片收集冊,收納超方便。
★喜歡STEM精神的你 →
<小行星幼兒誌12期+Qbi成長探索擴充組+小行星心心貓玩偶,還加送一台小跑車喔!>
如果家裡已經有剛剛搭配的繪本,那這個和Qbi一起的組合也是非常推薦,大家都知道多米根本就是Qbi代言人,Qbi結合了軌道、磁力、積木等特色,超級好玩,還有超可愛的心心貓娃娃喔!
★喜歡嘗鮮的你 →
<小行星幼兒誌8期+小行星STEAM系列-小小藝術建築師-魔幻城堡>
這可是最近熱騰騰新推出的首款小行星STEAM玩具,透過BUILD(建造)+PAINT(彩繪)+PLAY(動手玩),可組裝超過7種不同模型喔!
要介紹小行星真的一下子就寫太多還分享不完,所以如果對於小行星的內容或是該怎麼選擇,都可以留言或發私訊給我喔!千萬把握團購機會。
◎團購連結:https://bit.ly/390Aa91
親子天下
自敘帖英文 在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資訊設計|政治資訊互動設計]
「如何讓青年開始關注政治?」那就必須讓政治資訊,看起來很性感(⁎⁍̴̛ᴗ⁍̴̛⁎)
泰國資訊設計媒體 ELECT 藉由好玩的設計,包裝看似龐雜的政治資料,轉化為簡單易懂、有趣的互動式網頁設計,降低讀者吸收的門檻,也提升青年對於政治參與的興趣;同時,在了解泰國政治進程、選舉制度、參與方法後,讓讀者願意開始關注政治,並且有機揮發揮影響力。
﹏﹏﹏﹏﹏﹏﹏﹏﹏﹏﹏﹏﹏
❍ 資料敘事媒體——ELECT ❍
﹋﹋﹋﹋﹋﹋﹋﹋﹋﹋﹋﹋﹋
“In VOTE We Trust” 作為 ELECT 的副標題,可以視為「我們相信投票」或是「選擇我們相信的」。
源自於2018年資訊設計公司 Boonmee Lab 的獨立專案,團隊自詡為資料敘事媒體(data-storytelling),有別於傳統媒體以文章、相片、採訪影片呈現報導,Elect利用選舉資訊,例如泰國民主時間軸、政黨社群聲量、選區候選人簡歷等,結合資訊視覺化、互動式網站、遊戲化、動畫影像內容(motion video content)的新媒體技術,帶入受眾溝通的過程中。
﹏﹏﹏﹏﹏﹏﹏﹏﹏﹏﹏﹏﹏
❍ 政治資訊原來可以這樣玩 ❍
﹋﹋﹋﹋﹋﹋﹋﹋﹋﹋﹋﹋﹋
從選舉結果即時視覺化,到時序往後,來到新一波對於追求民主的呼聲,他們也推出更多的互動式網站專案,以下為私心推薦(看不懂泰文沒關係, #我都Google右鍵按英文翻譯,完全無痛了解內容)
▨ 設計你的專屬黨徽 ⇉ https://elect.in.th/your-party/
仿造Facebook心理測驗的方式,以8個生活問答、326種組合,聚焦關注測驗人議題關注傾向,設計出自己獨特的黨徽。
▨ 泰國民主進程卡牌遊戲 ⇉ https://elect.in.th/game-timeline/
藉由爬梳泰國民主進程,製作線上的桌遊牌卡遊戲。
▨ 即時選舉結果視覺化系統 ⇉ https://elect.thematter.co/
最hardcore的資訊視覺襪,讓民眾清楚了解2018年選舉當選結果,以及複雜分配混合制下,快速計算出眾議院席次分佈的即時開票視覺化系統。
▨ 法政大學大屠殺(堪稱台灣二二八)事件介紹 ⇉ https://elect.in.th/oct6/
以時間軸、Google地圖、今昔照片,帶領讀者走過44年前10月6日軍警進入法政大學血腥鎮壓的事件的過程。
▨ 刊載在 Open UP Summit 的Elect開源專案專訪 ⇉ http://bit.ly/itissaidtobedanger_elect
﹏﹏﹏﹏﹏﹏﹏﹏﹏﹏﹏﹏﹏﹏
❍ 台灣泰國設計需要舞台交流❍
﹋﹋﹋﹋﹋﹋﹋﹋﹋﹋﹋﹋﹋﹋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 致力於台灣泰國雙邊設計交流與推廣的自媒體,期待能夠喚起設計圈、乃至於跨領域背景、一般大眾,對於設計的意識。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itissaidtobedanger/
▶︎▶︎▶︎ 寫在採訪之後
在泰國看到Elect團隊其實非常興奮,回應到台灣在2020大選期間的政治資訊設計傳播(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的選前大補帖和投票指南、 Readr 的2020 總統候選人事實查核計畫、 沃草 Watchout Youtube議會直播、 版塊 Block Studio 的政治設計),以及青年政治參與動能。
新的時代,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各國的青年願意捲起袖子、投入改變的行動,覺得好感動與想哭,充分展現公民的能動性。
邀請大家推薦台灣的 #政治資訊設計組織,期待促成明年初的台泰雙邊線上交流會!
#台泰設計 #泰國設計 #TWTHDesign #ELECT #Electinth #infographic #politicsdesign #politics #socialdesign
自敘帖英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港台民眾支持特朗普是理性選擇 但要接受他有其極限】
人對外部世界認知的準確度,取決於對自己的認識準確度。換句話說,對美國可以「期望」甚麼、對這次結果是得是失的判斷,都是由發言者對自己地位的認識 (或錯判) 構成。
港台人撐侵者比反侵者更要本真
香港內部,這次有很多評論家和民眾都旗幟鮮明支持特朗普。這是香港處境和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國部份義利相結合的自然現象。美國打了關稅戰、迫中國重新尊重美資的自由和產權;大力向台灣賣武器、通過保障法案,「友台」強度超過了冷戰中後期以來任何一屆總統;對於香港則落實了民主人權法案、接受某些難民、提升香港問題到他們的鎂光燈之下、制裁主要官員等等。
雖然在利益上,中美鬥爭激化,其實也是將香港推入動蕩和風險。然而「大眾倫理」在 19 年之後已被刷新,以攬炒、加速、焦土形容,不一為之,他們認為香港首先要犧牲,才可能造成動勢,才可能打擊中國;而且也對多邊主義、國際進步大台、被玩爛的國際規則之遺害,是身同感受 (由聯合國剔取香港自決權利開始),所以港人支持特朗普是具體而合乎理性,更為本真 (authentic)。反侵派其實沒有特別支持拜登,因此他們的 ground 甚至比撐浸派更不穩固,如浮沙建屋,這跟美國民主黨的最大公因數其實只是「反侵」一樣,之後一定面臨分裂一樣。香港反侵派的表述,是因為自己光譜的對立面支持侵,所以就順理成章借此舒發「菁英民粹」。
香港反侵派的主要目標,是反民粹、維護話語權、抓住民調、主流傳媒、民主制度等逝去的榮光,他們表面上是反對侵,但內裡更想舒發的,是 2010 年以來自己備受挑戰和失落的權威。例如香港很多人不信民調,所以他們說要相信美國民調,但最後還是證明民調誇大拜登支持、嚴重低估特朗普選票等等;例如香港一向是進步主義、偽裝西人文明的另類樂園,這個大論述近年也被拆解挑戰到面臨存在危機,於是他們說「侵粉」入戲過深,但自己其實也一樣入戲;
本地侵粉是自身生死存亡而誘發的立場,本地反侵派的共識則是借他山之石,築固自己與「民眾」的距離,劃出一個神聖的象徵空間;因為他們一向睥睨天下,但多年來也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菁英民粹」的意思是,他們並不接受香港的利益立場,已經因為中國政治大變而與西方分道揚鑣。例如香港人是對 美國 BLM 沒感覺的、對美國環保是沒感覺的、對 LGBT 是沒感覺的,因為這確實不是香港自己對美國議程的核心利益。如果你甚麼都關注,那你就是反過來沒關注任何事;甚麼都關注,就是沒有核心利益。
台灣的經驗和心境
所以臨近選舉的時候,一些人也對香港人不支持 BLM 之類進行情緒勒索、暗示香港人不支持這種事情就沒資格要求美國跨海支持,也是陷入了道德主義政治 — 又是他們說,美國的外交政策絕對由本國利益出發,那香港人是否在每個議程跟他們一模一樣看法,又有甚麼關係?日理萬機的美國一線政客難道上連登看到自己被人鬧,就會因而改變外交政策?大家理性上都知道這是誇大其辭,但當你洞察發言者自身的利益立場,就不會覺得奇怪,項莊舞劍,並不是真的想玩劍術,而是在乎自己在 (幻想出來) 的全球階級鏈之中稍為高於香港一般人的自我感覺,當然具體上學術、民調、傳媒、機制的神聖性,也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例如自己是玩民調的,就很難承認美國民調已經連續兩次非常不準確;自己是主流傳媒的,就很少會公開反對連播 cut 掉特朗普的做法,頂多是平衡道理,有碗話碗可能同時損害自己的權威。
反侵派向香港人喊話應該尊重美國制度的時候,他們沒理解自己的對象是絕對的「民粹」(這裡是中性用詞),即這班香港人就是香港制度崩壞的直接受害者,他們本身就不信「制度」的了,也因此更加容易相信美國的制度也正被侵食。而實際上起碼第四權就已經進入自我失守和混亂。所以叫香港人要相信美國制度,是突然之間拋棄了本地的政治 context,機械式餵食一套美國觀念,甚至嘲諷香港人是「港燦」。甚至你會有一種疑問,究竟他們是游說外國,還是幫外國游說我們。這是非常危險的。
最真實的問題是,香港近年的經歷和主體意識,已經導致一般人的對外視野並不永遠只是拉著外國進步白人的衫尾,他們了解到自己被「國際規則」出賣的歷史,也了解到道德口號之下,政治真實的一千度灰諧。如果要求人民對 BLM、環保、LGBT 的看法要跟美國某些群體完全一樣,只是美國中心論,忘記了自己是東方人、香港人。認為人民對 BLM、環保、LGBT 的看法要跟美國完全一樣,國際線才做得下去,那便是夾帶私貨的勒索式論述。自身的信仰和聯合世界兩件事,其實是兩件事。正是因為信仰有不同,所以才要有人技巧性地磨合雙方、求同存異。
美國一向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台灣人還是一直努力在華盛頓和美國搞他們的人脈。可能也有台灣菁英對民眾說,既然美國也不支持,我們自身也要反對獨立,才可以跟美國佬搞上,這就混淆了手段和初衷。初衷是為了保存獨特的香港,而不是隨便找個老細將自己賣出去。如果香港人是這樣,我是美國也會看不起這班人,絕對應該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香港人不應純粹因義氣而塑造「非此不可」的總統觀,但同樣也不應該純粹因為「反民粹」的意氣和私利而認為人民的傾向就是次等。美國選民的意願應該被尊重,同樣的邏輯也該應用到香港人 — 這班沒票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信仰支持某一個人,是有 ground 的,為甚麼要成為美國內鬥的尾巴?
台灣的做法,是很快承認拜登的勝果。蔡英文和賴清德據報都在網上發了賀文。有些人說他們過於現實、甚至忘恩負義;但實際上他們必須向國民的利益和現實負責,即使內心對侵政府感恩戴德,作為領袖人也要放在心裡,民間怎麼看是另一回事。台灣肯定是冷戰和西方聯合政策下的被出賣者,他們對於國際政治的冷酷和人走茶涼,肯定比我們感受更深,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極為深沉,這一方面可能是學日本人的。在選舉之前,台灣反而更加低調、更加緩和,肯定是在準備侵一旦選輸的結果,也對將來的逆風有了各種準備。現在台灣又被排拒在世衛大會,他們當然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現實是這樣也要迎難而上。
特朗普的外交功績有好多,但他本人有其極限。Trump 破壞了很多人、很多國際組織、很多境外集團的既得利益,如果菁英建制派沒有阻止他順利當選,就證明他過去四年做的事沒有入肉;既然入肉,他就多數要中途中箭下馬。在全國進步派圍剿下,特朗普打了一場漂亮的硬仗,但他不是超人,他總有一天會停下來。個人希望他有實據能夠翻盤,但那也只是多了四年,今日的情況將來總有一天要面對。
你問台灣人,這樣「下注」難道不怕侵翻盤嗎?國際政治沒有「炒車」的,侵合法回來的話,他們照樣跟他交打道。侵或任何做大事的人、整個體系,都不會在乎這些。只有低層次的人才會在乎誰人「反骨」,做生意不是講意氣而是講利益。同樣道理,即使拜登要親中,也不會因為香港所有人接受了全套美國價值而有所改變,他不親中的唯一可能就是國會體系、企業、游說團體、國安系統的節制,而不是我們內心下了甚麼注。
慎防所有人跌入「世界無法改變」的自我實現預言
人對外部世界認知的準確度,取決於對自己的認識準確度。當你認識到香港在世界權力鏈處於極下游位置,就不會誤以為自己的網絡「民情」會導致天崩地裂,除非你是想偷渡自己的利益立場;而真心相信這些的,其實就像去年香港有人搞集會支持加泰反警暴,有一些連登國際專家繪形繪聲地說:美國和歐盟不支持加泰獨立,所以我們不能聲援,否則會得罪美國和歐盟,他們就會不理會香港。
最後還真是有很多人信,但搞完之後美國聲都唔聲,之後還因為理大之戰而快速通過了民主人權法。那個國際視野帖文最近還在被不斷「回帶」鞭屍。這次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侵,都是跟美國至少一半人選民站在同一陣線。美國人投票,自然不會在乎香港怎樣被對待,他們可以更在乎關乎自身的稅制、種族、貿易戰、醫療、宗教等等,這是合理的,正如香港最在乎美國的中國政策,也一樣合理。說得難聽就是他們在乎冰川融化多過香港人會死,也是合理的。我們不可以要求美國人像香港那樣思考,反之亦然。除非你直說香港人就是低等,要學美國人東西岸菁英一式一樣才是走在潮流尖端 ,那我就沒話說。
美國亂成一團,意見極化紛芸。民主黨的激進左派在進迫中間建制派、共和黨拿住了參議院,在眾議院也有新斬獲,這對美國人來說,肯定比起「遠東」一個戰時地區的人民內心怎麼想、在網上怎樣議論,要切身得多。而對香港更切身的是,群眾是存在的,被否定的群眾只會走向更極端的光譜。當所謂公共輿論界無法提供全面而符合本地脈絡的角度,兩邊就只會慢慢走向老死不相往來。一邊是繼續對群眾支持誰人藐嘴藐舌,人身攻擊侵粉沒有學歷或者「讀左咁多書都無基本邏輯」;一邊是走向光明會控制一切、深層政府無可擊敗的陰謀論。美國《衰仔樂園》對 「美國自製 911」 之類陰謀論的看法,就是人們確實需要陰謀論,因為他們希望是美國政府製造撞機事件,而不願相信第三世界恐怖份子可以做得到。
陰謀論的基本敘事,是神秘的深層機構控制一切,這並不是說沒有深層機構,肯定有,但這種論述在日常生活和香港的絕對化,符合了人們內心想放棄、認命、安心於「一切無法改變」的「對中現實主義」。當形勢如此險惡、政治如此令人失望,人口中的大多數人一定不是永遠會爬起來的 Rocky,而是變成習得性無力或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他們內心到這個階段就會更願意相信中國無敵、美國衰落,因為他們不想掙扎下去,潛意識便會計劃自身的精神崩潰和「本 pea」。就像外國主流傳媒越是對人民藐嘴藐舌、進步派搞「浸粉清算名單」,他們就更相信另類右翼和陰謀論,然後主流傳媒又真理部上身玩 fact check cut 直播成癮,人們就更不相信他們,變成惡性循環。積極的虛無主義者若無法引導失望的民意,人民就會被消極的虛無主義者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