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指導教授出來護航李佳芬的碩士論文,
更讓我覺得有錢人真好,寫那爛東西還有學者願意用學術人格背書。
#我應該讀嘉義大學der
昨天我的無心之過,沒想到引起一股我預料之外的波瀾,今天,李佳芬碩論的指導教授回應我了,由於這位教授話也相當多,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留言處連結。
我質疑李佳芬研究維多利亞學校,說她是「自己研究自己」,這個說法不夠嚴謹,應該是「自己研究自己的企業」。
而這位教授的回應大致是:「李佳芬這個狀況可能是「自我民族誌」(auto-ethonography)研究。」這個我不免質疑,您真的認為李佳芬研究維多利亞學校的品牌管理是自我民族誌研究?自我民族誌研究最重要的精神,我認為是「說故事」還有「以自我過程來進行文化分析與社會詮釋」,李佳芬整篇論文,我看不到一點有民族誌研究的痕跡,如果她今天的論文題目是《維多利亞學校創辦歷史之研究》,那她「自己研究自己」我一點意見都沒有,您用「自我民族誌」來幫她護航我也才聽得下去。
我嘲笑李佳芬,說她這個《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論文題目,根本用不著辛苦訪談,跟她爸還有她老公坐下來吃宵夜就能知道事情,何必大費周章?何必做成論文?
這位教授的回應大致是:「李佳芬都有告訴受訪者她是董事,而且李佳芬都有謹守學術倫理,這我可以保證。」首先,我一點都沒有質疑李佳芬的論文是別人寫的,還有,李佳芬以董事的身份訪問家長跟潛在客戶這點,這可能有點問題,但這個我也沒質疑她。我只是認為,從她的結論看來,她真的沒有必要這麼辛苦訪談,要知道維多利亞建築很美、雙語教育很強、有競爭力、願意推薦給朋友來就讀這些感覺起來是用問卷調查得到的結論,竟然是用焦點團體跟訪談法做出來的?我不解,到底是李佳芬文筆太爛,還是她的受訪者根本講不出更多。
最後,我調侃李佳芬的論文,簡直是「維多利亞學校的滿意度調查」,這個教授的回應,我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
他說:研究者熟悉研究方法且堅守嚴謹的研究歷程,對於研究成果之學術貢獻原本就不會苛求。事實上,搜尋已發表的期刊論文,只要能提出可以檢證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以「滿意度」為題的研究論文亦多如牛毛。所以,誰說滿意度調查不能成為「論文」呢?
哈囉,你前面跟我說李佳芬是「自我民族誌」研究,也說她很認真訪問「11個人」,然後你現在又跟我說,綜合這11個人的意見所寫成的「滿意度研究」當然可以是論文啊!
哈囉,你的邏輯在哪裡?滿意度研究當然可以當成論文,但是!請記得李佳芬的論文題目叫做《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並不是在說滿意度。我又再看一次李佳芬的問題意識,她說她的研究問題是:「維多利亞的品牌形象建立策略跟策略成效,以及影響這些策略的成敗因素」,人家並沒有要做「滿意度調查」阿,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做出來就變成滿意度研究了。
好啦!話說太多了,進入我的結論。碩論品質參差不齊,這是台灣高等教育的可悲現況,這邊不討論。但當今天李佳芬打著她是教育研究所畢業,在「佳芬講堂」上大談教育政見,甚至刻意用誤傳跟謠言,來抹煞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時,不好意思,我無法原諒也無法認同。
我檢視李佳芬求學歷程唯一的方式只有去看她的論文,就如我上一篇文說的,看完她的論文,我只能說,從她口中說「三年級教肛交」、「六年級教性高潮」這個我一點都不意外。以她荒腔走板的論文看來,她連最基本思考邏輯跟論述能力都差勁透頂,你還奢求她會去分辨事情的真偽?
李佳芬的指導教授們,我不覺得你們有問題,指導教授有督導論文與照顧學生之責,你們的護航與溢美之言,是你們該做的事情。但我相信這個社會多數人是公正客觀的,那本論文寫得好不好,事實擺在眼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自我民族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