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又多一個挑戰者。
〈小型「公眾諮詢」:參選立法會〉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由7月18日開始,至月尾結束。關於我應否參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的問題,是時候作一個了斷。現展開「諮詢」,接收大家的意見。
PDF版「諮詢文件」:https://bit.ly/ytclegco
7月17日晚上8時補充:
由於蔣旻正議員未正式公佈參選,加上我現在不希望細思實際選舉的操作,所以此文件不會談我和他的協調。蔣旻正議員是我的同伴(今早他才來我studio一起做訪問),在選舉之事我們是志同道合。無論我參選與否,我和他都會共同進退。
【何時有參選的想法?】
自我上年受傷後,一直都有政圈、社運和教育界人士接觸我,鼓勵我參選。但我有教師正職和抗爭運動方面的工作在身,加上我認為有其他同路人對參政抱更大熱誠,所以我不覺得我有參選的必要性,只答應了一些朋友會跟進和協助選舉。
【為何這麼突然?】
真的很忙,我剛剛才完成處理書展的善後事宜。選舉是一個黑洞,或者比實際做議員更費神。假若早些做決定,並選擇參選,準備選舉必然會影響我本來的工作。
【為何要作諮詢?】
其實參選與否,我已有初步想法。但我自問,我相比一些政治素人,是擁有一些額外的關注度和優勢。而這些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有」的資產。傳媒會報道我的動向,不是因為我份人有趣,而是我示威傷者、前線教師的身分。這種光環,是來自無數抗爭者、教育同工和香港人在過去13個月的付出和苦難。
我認為,我作為這些公共性身分的bearer,無論我最後是否參選,在思考應否利用這些身分時,都應該向更多人交代和了解他們的意見,盡量讓自己作出well-informed和無悔的決定。
【為何不考慮地區直選?】
地區直選已經有不少同路人參選,我看不到和他們競爭的理由。
【教育界功能界別的情況?】
民主派的教協葉建源先生,與建制派的教聯會鄧飛先生,已宣布參選。民主、建制在2016年選舉的得票比例約為72%(45984票)、28%(18158票)。
【你的「CV」如何?】
被離職的中學通識教師。612中彈而右眼失明,被警方以暴動罪拘捕。後就警方暴力提出民事訴訟、速龍小隊不佩戴獨立編號提出司法覆核。已接受數十個本地和外國媒體訪問,講述香港抗爭、教育和出版的情況。一直支援與社運相關的出版。30歲,教齡8年。
【除議會抗爭,你參選的特別意義?】
1. 引起關注。在過去一年,我都是以溫和的教師形象合法地進行抗爭。若我被DQ,有助向國際社會證明制度的荒謬。若我以失明抗爭者的身分進入議會,畫面未必很靚,但或能引起更多人關注香港的抗爭。
2. 宣揚政見。政權對教育界的箝制正不斷升級。不論勝算,我都可以利用競選的資源和機會,向多被視為保守卻親民主的教育界同工傳播抗爭理念。
3. 警醒教協。5月,就民主陣營有兩名有意參選者(葉建源和蔣旻正議員),我和一些同工已獲得戴耀廷先生的支持,在7月初選中加入教育界。教協最後拒絕參與。我尊重教協不參與的自由,但不認同其理由。我的參選或能推動教協改變觀念。
4. Vengeance。我始終相信,奪去我右眼和工作的不是個別警員和學校,而是背後的制度。若我轉化我所失去的成為政治力量,推動制度改變,或者是最有意義的報復。
【你如何看教育界議員?】
我曾參與一些教協的會議。在面對作風太保守、投票如建制等批評時,教協通常的解釋都是:教協扮演的是民主陣營的後援角色,加上有不同光譜的會員,而當中有些是很守舊的,教協須兼顧他們的意見。這些都言之成理。
但問題是,議會現在需要的是受制於部分會員意見的工會代表嗎?抑或是獲取選民授權,以最有效方式服務全香港人的代議士、戰士?
我也有一個頗幼稚但又自覺有些道理的看法:教育界議員不應只關注教師利益,更應代表教育界的服務對象──學生、青少年。他們絕大部分不是選民,在議會內沒有代表,卻是香港的未來。
【說了那麼多,你不參選的理由?】
1. 熱誠不大。我對選舉、議會和議事都不是很感興趣。有記者在我的訪問說過,「政治就像泥沼,不知多少人想着可以輕輕淌過,最後卻身陷其中。」梁天琦先生在紀錄片說過:「爭議席這件事真的很嘔心。積下的恩怨是非,真的很嘔心。」我未身在其中,但在跟進選舉的過程中,兩者的說法我都能感受得到。
2. 光環消逝。我一直都是本着我相信的價值和原則抗爭。一旦參選,總會有人覺得,原來我做的一切,都為選舉舖路。獲取議員薪津,某程度上也是「收錢抗爭」(或起碼是「抗爭收錢」)。雖然,我本是come from nothing的一介平民,going back to nothing我沒有所謂。但我象徵的,或者不僅只是我自己,而是某種抗爭者的形象。
3. 危害教協。雖然按上屆民主72%、建制28%的得票比例,假若民主陣營是我和教協代表之爭,而我神奇地成功拿近一半的票,教協仍會勝出選舉。但選舉之變數無人能估計。假若我的「鎅票」導致建制漁人得利,我將會成為民主陣營的罪人。假若我當選,亦會損害教協作為教育界最大工會與政府談判的議價能力。
【你需要甚麼意見?】
我希望各位能就我以上的看法和應否參選提出任何意見。無需特別為我考慮的項目包括個人健康(除右眼失明和BMI突破23外,剛做了身體檢查,一切正常)、收入(議員的薪津,對一個可投身補習和有副業的教師來說,不特別吸引)及安全(選與不選,我都是會繼續參與抗爭運動)。
「諮詢期」由今日起至7月20日(星期一)。之後會盡快作出決定並公佈。意見不論長短和格式都歡迎。你亦可以將意見email到612ytc@gmail.com。
選舉之事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談,但以上文字已是我現在能寫的極限。今天有4個訪問,還要批改IES。先謝謝各位的回應。
楊子俊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早上9時
自我形象通識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前往 #北科大 通識課演講,分享如何有效脫單&互動技巧。QA時間某位同學發問:
「為什麼有些情侶交往久了,會慢慢淡掉最後分手呢?」
這種發展其實不少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段愛情要能維持下去,需要:
1. 持續或增加 #正向吸引
你本身的魅力是否愈來愈高,能讓伴侶持續被你吸引
還是交往、熱戀期過後,開始怠惰荒廢?
☺ 原本有運動習慣、打理外在形象
☹ 現在毫不忌口、隨便一件衣服就出門見面
☺ 原本認真規劃約會、安排各種驚喜
☹ 現在隨便找間餐廳交差,邊吃還邊滑手機
☺ 原本善用機會分享生活、製造互動
☹ 現在都在打電動追劇,還用工作很累當藉口
依照Arthur Aron 的 #自我擴展理論,
愛情吸引的一大關鍵,就是能否讓對方覺得「眼前這個人,可以幫我增廣見聞,一起經歷更多有趣的事情」。
但不少人交往久了,開始對世界失去好奇,對經營生活缺乏動力。兩點一線、宅在家裡,生活與人際圈急速縮小。
簡單來說,當你變成一個很 boring 的人,
原本吸引對方的魅力也大幅減少,自然會「淡掉」。
2. 減少或降低 #負向破壞
很多人以為負向破壞就是吵架、衝突,其實不精確。
「吵架卻沒有妥善處理」「衝突不斷重複發生」
甚至形成僵化的 #惡性循環(追逃模式)才會對感情造成威脅。吵架若溝通得宜,反而能對彼此更理解,成為一種有效的磨合。
那如果沒有吵架是否比較好?沒有負向破壞的機會?
在講座中,我問了那位同學「他們交往時會吵架嗎?」
同學說「好像都沒有」。
事實上,#都不吵架也是種負向破壞
因為若雙方都是躲藏者,避免衝突而把話吞在心裡
反而容易讓感情逐漸變淡。
總之,維繫愛情溫度要雙管齊下:
開源(持續正向吸引,增加對你好感)
節流(減少負向破壞,不讓好感流失)
最怕就是交往後擺爛啊啊啊!
題外話,我對北科最早印象,是在 #光華商場 隔壁。
高中大學時期,光華商場是我們這些阿宅的聖地:
Game、大補帖、二手教科書、動漫、電腦零件等。
每次去總會看到牆壁有許多藤蔓植物的北科。
真懷念當年狹窄、老舊卻充滿各種回憶的光華商場啊。
▽▽▽ 更多資源 ▽▽▽
《提升魅力旅程》線上課程 http://bit.ly/2ZHYx4U
《一開口撩人又聊心》工具書 http://bit.ly/30LUaqo
自我形象通識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討論非常詳細!
也推薦去年審稿的 《性的解析》
《性的解析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作者:威廉.亞伯 , 芭芭拉.薩雅德
原文作者:William L. Yarber, Barbara W. Sayad
譯者: 林哲安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導讀
有完整的性教育,才會有完美的生產
文╱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今年,由於大選綁公投的緣故,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有了被熱烈討論的機會。公投辯論會中,第十四案與第十五案反方代表們的論點讓人瞠目結舌,真想送給他們每人一套《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讓他們好好研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學歷的高低跟性知識的豐富與否沒有一定的關係,並凸顯台灣過往性教育的貧乏。
一九七○年代出生的我,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小學階段的性教育,來自少女內衣以及衛生棉公司的廠商。他們把高年級的女孩們集中到禮堂,講述女性青春期生理變化之後,順便推銷其產品。男孩們總是好奇,「妳們到底去聽了什麼?為什麼那麼神秘。」隔離與隱晦,讓男孩們無法理解女孩們的生理變化,在那樣的年代,女孩如果在國小時就開始發育,或是月經來潮,必須忍受男孩們的捉弄。他們總能從女孩的抽屜搜出衛生棉,像拿到戰利品般的宣示。「好朋友、大姨媽」是月經的代名詞,各種與性、性別有關的器官、事件、生理變化,不能明講,都有代名詞。上了中學,《健康教育》課本中講述青春期身體變化的章節,老師要不含糊帶過,要不乾脆不講,男孩們對於女孩們與性別有關的嘲弄更不曾少過。當時許多學校是男女分班或是男女分校,讓老師與家長們少掉許多麻煩,似乎每個少男少女度過青春期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些大人們隱晦不提的事。至於同志議題,那就更不用說了,喜歡同性是不見容於這個社會的事情,是不能說的。
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台灣社會因解嚴而往民主國家邁進,社會風氣開始轉變,性教育不再是禁忌、不可說的話題,如果以十年為一個世代,一代比一代的想法更自由、更開放。千禧年後出生的兩個兒子,成長於性別主流化的年代,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係,他們在小學就有性別相關的課程與討論,聽兒子們說起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看法、同志議題的探索、男女生理差異的理解,他們是非常具有性別意識的一代。有一次帶小兒子坐計程車,年近七旬的計程車司機問我有幾個小孩,知道我有兩個男孩後說:「妳以後好命啊啦!會『賺』兩個媳婦轉來!」我說:「我攏叫伊兩個免結婚啦,結婚對查某囡仔沒啥好處,好好啊到陣,欲生沒愛生攏沒要緊,有伴都好啊。我沒想欲『賺』兩個媳婦啦,而且囝仔合意是查甫還是查某還不知咧!」司機先生氣到一路都不願意再跟我說話,世代間的溝通,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性的解析》第三冊主要討論懷孕、生產以及性感染疾病等相關主題,內容十分詳盡紮實。婦產科門診就是檢視性教育成果的地方。我曾在國立大學附近的婦產科診所看診一段時間,我都說那是「阿萍阿姨性教育門診」,很多大學生們開始有性生活之後,充滿恐懼與不安,因為他們╱她們在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性教育並不充足,而且過往對於性行為與避孕知識的傳遞,經常是恐嚇、威脅式的,讓他們╱她們無法「享受」性生活,同時照顧自身的安全。對於性病只有恐懼,缺乏預防的完整概念,對於避孕方法也是一知半解。一旦意外懷孕,在診間囁囁嚅嚅地不知如何是好,眼淚總是少不了。若大學的通識課程,都能好好講述《性的解析》的內容,相信會讓整個社會往更平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這本書在美國是大學生性教育的教科書,但是我覺得成長於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尚未實施年代的「成年人」們,也都需要補足這些重要的知識。
我這幾年專注於「溫柔生產」的發展,在生產現場有許多觀察與心得。溫柔生產強調女性生育的自主權,產前討論生產方式時,最大的阻力通常來自於家人的擔心,尤其是伴侶。父權式的西方醫學很容易與台灣社會尚未完全拆解的父權結構結盟,對女性在生產場所與方式的選擇上形成雙重壓迫。這樣的壓迫情況,隨著一九九○年代出生的世代漸漸成為生育的主力,情況開始好轉;這也與社會風氣愈來愈強調平權,新世代的女性愈來愈了解自己,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非常相關。
「生產,是做愛的極致。」推動溫柔生產以來,我們累積了一個又一個共同高潮。在那個催產素充滿的場域,母親全然發揮,靠著自己的力量與腹中的寶寶一起努力,伴侶全心投入與協助,一同生下孩子,費洛蒙的擴散,讓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處於高潮的欣快感中。這樣回歸女力的生產自主,生產場所與方式的自由選擇,需要建立在從小到大充分的性別平等教育之上,從與伴侶交往、結婚、備孕、懷孕、生產而至之後的養育,都需要充分的了解。而我內心更深的盼望,是一個更平權的社會,即使是單身、任何性別認同的孕婦,都可以安心懷孕,微笑生產!
=====
創造繼起的新生命,是性的重大意義之一;
但性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傳宗接代,它更是對於我們的生命的自我完成。
「生,還是不生?」「拿掉還是生下來?」「去醫院生,還是在家裡生?」這一連串和性有關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社會允許、支持我們做哪些決定,也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三冊,著重在懷孕、生產、性的健康、疾病與醫療,這一冊的內容更接近我們的身體,也同樣接近我們的人生。
■ 在本書中,我們將更深入認識以下這些議題:
──避孕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法?你╱妳支持墮胎權嗎?贊成與反對的原因分別為何?
──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生產一定要到醫院嗎,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症?
──人對於自己身體形象的感受,如何影響其性生活?身心障礙者如何享受性生活?如何獲得性權?有哪些疾病與性有關?
──什麼是性功能困難?有哪些不同的類型?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性功能不滿?
──哪些行為提高了性感染疾病的風險?性感染疾病的種類有哪些?應該和性伴侶聊聊對方的性史和性病嗎?如何談起?
──什麼是愛滋病?經由何種途徑感染?愛滋病的傳布呈現什麼樣的人口學現象?如何防治愛滋病,並保護自己?如果HIV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怎麼辦?
本書提醒了我們,性從來都不只是性,它關乎身體,也關乎觀念,更關乎他人和我們的人生。
===============
誠懇推薦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專文導讀、審定、推薦
黃國洋.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講師——共同審定、推薦
自我形象通識 在 自我概念通識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自我概念通識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社交網站對中學生的影響利多於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概念詞、社教化通識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 ... ... <看更多>
自我形象通識 在 CH11-3 青少年的性格發展4之2:Harter的自我概念理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H11-3 青少年的性格發展4之2:Harter的 自我 概念理論. 304 views304 views. Dec 5, 2021. 6. Dislike. Share. Save. 臺灣 通識 網General Education TW- ... ... <看更多>
自我形象通識 在 自我概念通識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自我概念通識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社交網站對中學生的影響利多於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概念詞、社教化通識有關健康/醫療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健康急診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