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基因》
讀了”刻意練習”, 瞭解世上沒有任何偉大的人物是與生俱來的, 在各個領域的菁英無不是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因此持為佼佼者. 接下來在”原子習慣”一書中, 我們學習到了如何透過刺激控制與制約一步一步的打造新習慣, 接下來只要持之以恆, 那麼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很多其他書本中, 也有人主張”天才” 只是一個被過度吹捧的名詞, 目的在於造神, 或是給了失敗的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 我沒有這方面的天份
可是, 至少在運動界, 我們的確看到不少天賦異癛的例子, 有人就是先天的跑步好手, 有人就是有生的神力… 所以到底 “人定勝天” 是不是終究只是一句我們浪漫的幻想呢? 會不會再多的努力還是可能會敗給了天賦呢?
這本書的作者David Epstein是一位資深的新聞記者, 長年報導全世界各項頂尖的體育賽事, 他為了找出這個解答, 實地走訪了非常多優秀的運動選手, 並且從他們接觸運動的原因, 到訓練過程, 以及比賽的經驗, 鉅細彌遺的記錄下來, 並與專家討論, 完成了這一本書 “運動基因”
在近代, 運動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優秀運動員異於常人之處. 他們一直以為, 像棒球選手的強打者一定具有與眾不同的動態視力, 因此他們可以精準的將每一個快速或是刁鑽的球集成全壘打. 但是,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王牌投手, 將球出手後直達捕手手套的時間約為200毫秒, 但是人類視覺神經的回饋最快也要400毫秒. 那麼他們是如何可以打得到球呢?
靠預測
一位優秀的球員只靠投手投球的身體姿勢以及肩膀位置, 就可以準確的預測球的走向. 早在1975年,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就發明了一個叫做”遮擋測試”. 他們收集了幾千張在排球比賽時捕捉到的照片, 並把照片一部分遮擋起來做成幻燈片, 讓現役的排球選手來猜一下照片中是不是真的有球. 令人驚訝的是, 菁英選手答對的機率遠遠高於一般選手, 他們的速度甚至可以在不到一秒之內就答對答案!
而在1940年, 荷蘭西洋棋大師想要了解棋藝高手與業餘選手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也做了項類似的測試: 他們把一場難解的棋局照片給職業棋士, 一般棋士, 與愛好者看. 但是這張照片只閃過他們眼前閃過幾秒, 然後請他們擺出照片中的原始棋局. 在四次實驗中, 職業棋士只瞄了照片三秒就能夠完整的把棋局擺出來, 一般棋士只能完成70%, 而愛好者只可以想出不到50%
在諸多資深運動選手的大腦中, 會將無數片段畫的記憶模組化, 而且予以分類歸檔. 因此他們可以很快的根據最微小的資訊, 在數據庫中提取出對於他們最有效的模組, 而作出預判, 反應, 甚至是戰術安排, 沒有相關經驗的一般人就無法辦到
所以, 還說什麼基因? 還是回到千錘百鍊的不是嗎?
接下來, 作者探訪了兩位世界級的跳高選手, 將會嚴重挑戰到這個說法
瑞典選手霍姆六歲時, 就展現了對跳躍濃厚的興趣, 在十四歲時的成績就已經是同年齡青少年之冠. 雖然在求學過程中, 也有失敗過幾次比賽, 但是這都沒有澆熄他對於跳高的熱情, 反而更加努力的訓練. 一直到2004年, 他終於在雅典奧運奪冠! 接下來的下一個挑戰就是2007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
但是老天總是會給人驚喜 (?)
2006年, 在美國聖路易市的林登伍德大學 (就是我的母校我驕傲❤️) , 一個籃球隊的小伙子跟田徑隊的打賭, 他有本事跳得比他們高! 正當所有校隊想要看看這個狂妄的傢伙如何失敗, 再瘋狂羞辱他時, 他竟然用很生硬的方式成功的跳過了足以拿下全國名次的高度! 這年輕人叫做托馬斯, 他馬上被推薦進田徑隊, 並且使用很青澀的技巧在接下來幾次世界性比賽都拿下名次
而2007年, 奧運金牌老將霍姆與半路出家的托馬斯第一次在大阪的世錦賽中見面對決, 結果是.. 托馬斯成功地擊敗了苦練了十八年的霍姆… 而他從一開始到世錦賽之間, 只訓練了八個月!
後來, 有日本學者發現, 托馬斯致勝的關鍵就在於他小腿的跟腱, 托馬斯的跟腱長度非常的長, 而且很結實. 假如小腿跟腱越長, 越可以累積彈性能, 起跳優勢就越佳!
我們都知道, 最大攝氧量的高低是受基因決定, 在1992年, 由美國家拿到五所聯合大學發起的HERITAGE研究, (說白了就是運動基因研究), 想要看看接受測試的來自於九十八個不同家庭, 在經過了五個月, 每週三次的健身自行車訓練後, 心肺功能會有一些什麼樣進步的差異? 研究人員在一開始就知道心肺功能的提升會因人而異, 但是沒想到進步比例會從0~ 100%! 也就是說在比例上, 有最優秀的15%進步非常多, 但也有另外15%基本上沒進步, 或是進步非常不明顯. 後來HERITAGE的學者在2011年發現, 人體內會有21個左右的基因, 是對於有氧訓練反應最為明顯的. 擁有19個這些基因的訓練進步幅度會是只有10個的三倍!
這種例子在體育界常常看見: 如史上最傑出的女性三鐵選手威靈頓, 在2011年比賽的成績即使在男子組都可以排到第四, 但是她第一次嘗試其公路自行車卻是在2004年
過去認為, 人類最完美的身體比例應該是達文西所畫的”威特魯人”: 兩隻手打開的臂展等於身高, 過去認為, 這種體型應該就是萬能運動員. 但是首先在NBA就發現, 從20世紀開始, 除了全員身高開始大幅度拉高, 這被成為”身高大霹靂” (NBA籃球員比起美國一般男性的平均身高從5% 提升到15%的身高), 臂展也漸漸超過了這個比例. 而在不一樣國籍背景的球員身上, 也發現了不同的體型比例
為什麼牙買加人都是短跑好手? 因為科學家發現牙買加人體內大多都存在ACTN3基因的變異體, 而ACTN3會讓快縮肌發達, 以至於爆發力更強. 在另一方面, 科學家發現由於過去在西非, 瘧疾流行, 人類為了與疾病對抗, 因此紅血球會變異出 ”鐮狀細胞”, 導致身體吸氧量減少, 卻也因此演化為身體不需要大量氧氣供能. 對於一般人來說, 可能對導致在某些時候身體容易極度缺氧, 但是在中短距離競賽選手身上而言, 這反而成為一種優勢. 而這些特點, 讓牙買加人成為了田徑賽道上的黑色閃電!
而在非洲另一端的肯亞人, 則是稱霸了馬拉松長跑的領域. 根據檢測, 肯亞人的心肺能力與丹麥人並沒有不同, 但區別就在於下肢的比例. 肯亞人腿細, 而且重心更低, 所以跑步的經濟性就更高. 在同樣的心肺基礎上, 肯亞人更能輕鬆地維持速度, 甚至更快. 而肯亞人的體型更是關鍵: 身體直立精瘦, 臀部窄, 四肢修長. 對於長跑而言, 這種體型更利於散熱!
這些都是觀察出來的結果, 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基因檢測提前知道我們的身體到底具有 (或是不具有) 哪些運動基因呢? 目前這就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方向. 在奧運殿堂上奪牌的, 就一定是神選之人嗎? 這不一定. 也已很多默默付出努力的選手, 更何況, 說不一定剛剛幫你外送宵夜的小哥, 體內就有傲視群雄的舉重基因呢
一萬小時定律, 在運動基因之前, 竟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嗎? 我認為, 對我們來說, 運動是一件令人開心與愉悅的事, 成績好不好, 不應該是我們過度在意的重點, 在運動過程中的積極體驗, 才是最可貴的. 就算我的進步比人家慢一點, 那又怎樣? 只要我自己知道我今天比昨天進步 今年比去年更強就好了! 不管有沒有某一方面的天賦, 我都可以自我察覺, 並且自我接受. 那麼人生就會寬闊的很多了!
自我察覺 例子 在 Demeow繪畫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用謾罵的方式溝通,只是一個自己無法好好說話的藉口而已。」
「你又來了!」
「你每次都這樣,總是不在乎我!」
「你根本是故意針對我的吧?」
沒錯,這些一定是”always”發生在我們的日常
有學過頻率副詞就一定知道” always”發生的機率多大 XD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目標就是:開始認識自己,學習跟他人說話
我們首要明白一件事:
溝通≠告知他人≠有目的性的
溝通=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鑰匙
溝通是讓我們更了解彼此、更完整的表達感受的橋樑
言語你用的好,可以讓人感到幸福溫暖;反之,可摧毀一個人。
常見的”暴力溝通”無非就是:批評、責罵、情緒勒索、威脅等等
當父母常常跟你說:「我打你,是因為愛你。」
你可以想像孩子長大後,會用什麼方式對待年老的父母、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在我們學會溝通前,要跟雙方有一個共識:「允許對方的意見和自己不同。」
溝通並不是用來”指責”對方,而是透過「好好說話」來了解對方
接下來要來介紹這本書的核心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1. 觀察Observation 👁️
-放下成見,只講事實
2. 感受 Feelings💞
-適當地說出你的感受 ex:我感到難過…
3. 需要Needs🙋
—了解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情緒,是內心渴望什麼?
ex:需要被在乎的感覺
4. 請求Requests🙇
-正向、具體、平靜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直接舉個書中的例子給你聽:
:「你早上都不理我」
:「我只是很累沒注意到!妳想太多了吧!」
:「你就是不在乎我!工作重要還是我重要?」
:「妳可以不要無理取鬧嗎?」
換成
:「我發現我們早上都沒講到話。」
:「我只是最近工作太累了,沒注意到。」
:「因為我們早上沒交集,讓我感到很孤單、沮喪,我想要跟你好好吃個早餐,希望你以後出門可以抱抱我。」
感受到了嗎? 語言的力量。🥰
請特別注意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對他人的行為或言語 做批評(貼標籤)!
不批評、不評斷、不侵犯他人心靈領域、不修正他人的感受
「你可以說我做了什麼、什麼沒做,也可以解釋我的言語或行為,但請別把他們混為一談。」—盧森堡博士
「我看到你很累,所以沒講到話,我很難過。」 ⭕
「你對我不理不睬!」❌
「我觀察到你已經兩天超過時間才進公司。」⭕
「你怎麼又遲到!」❌
「你幹嘛大驚小怪?」❌
不多話、不冷戰、不擺臭臉 → 達到合作性溝通
沒有”主觀”的指責,就沒有加害者及受害者!
EX:「我傷心」 → 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你在生氣」 → 評斷他人
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句子中有別人,就不是感受了!而是評斷!
你不需要急著讓別人了解你的全世界,
你需要先了解自己的世界。
好好的說出感受,會比你劈哩啪啦的謾罵好。
書中最後還有淺談到”情緒勒索” (暴力溝通的一部份)
:
當你心靈的需求總是需要別人給你的,Ex:安全感
你就會成為一個被情緒勒索的對象
對方給你了,你快樂;不給你了,你歇斯底里。
因為你的解藥永遠在他人手中。
這部分我想留到以後再說
今天主要重點還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最後把書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真正令人滿足的元素大多在於,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距離、緊密的關係。」🫂🫂🫂
既然你們都願意學習及了解非暴力溝通
接下來就是實際演練的部分了!
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過我說的
如果有興趣,真的強力推薦你們去買來看!
我看完書後的感想 —
我們不是聖人,我們不一定要變的”完美”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變得「完整」
讓自己有所成長,即便是情緒這種看不到的成長
也可以慢慢使我們變得完整
題外話,溝通其實跟原生家庭相處模式很有關
這是關於「自我察覺」,這個部分我下一次會介紹到
我認為這本書,是對於初次接觸,想了解情緒、溝通的人,非常好用的工具書,書中的舉例大多都貼近我們的生活周遭,能讓大家快速的帶入情境,並且好好了解要如何”溝通”,不像大多心理學書籍,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EX:《情緒陰影》,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但我不建議XD
盧森堡博士:「每個人天生都是友善的、溫暖的,我們都有愛,讓我們學著釋放本能。」你看完這本書的心得後,你想當隻有遠見的長頸鹿,還是整天想弄死別人的豺狼呢?
說話的藝術 — 正創造、掌握著我們的命運
願我們可以一且起學習,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更了解自己,也讓自己心裡充滿溫暖及平靜。
給大家一個練習的方向:
試著紀錄自己當下的情緒,不管好壞
如此不僅可以練習 (1)表達自己的感受 (2)可以探討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網路上有很多形容情緒的詞語
大家可以去查看看怎麼運用,這本書P.126也有~
例如: 我感到很失望、我覺得很焦慮…
關鍵字→「情緒字詞」
.
參考書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
.
如果有喜歡的書籍,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 😊
.
.
.
#Demeow小劇場
#插畫 #illustration #drawing #draw #artsy #painter
#圖文 #插圖 #電繪 #漫畫 #原創 #cartoon
#procreatedrawing #procreateart
#台灣插畫#台灣圖文 #painting #stetch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非暴力溝通
#情緒 #勵志文學
#情緒勒索
自我察覺 例子 在 呂如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5說話課-為什麼聊天竟不知不覺被討厭?
很多人或許粗線條或活在自己世界,不明不白得罪別人或令人厭惡,如果你不介意或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也就罷了,若想改進或廣結善緣,可以試著注意是不是說話態度出了問題.
以下舉幾個例子,你參考看看:
1.只說自己想說的,不關心也聽不進別人說的—這樣的人不全然是會說話的人,反而很碎嘴,或較自私,或說話沒重點.你一直缺聽眾代表你身邊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在你身上,你該檢討為何滿腹心事無人可傾吐?不是別人沒空或不在意你,是你平時只顧自己不體貼別人!”少說多聽”才是留住朋友的第一步,等彼此契合有一定的友誼基礎,才允許互倒垃圾!誰都不願意當負面情緒的收集者.
2.習慣否定或反問對方—當別人說出心事,你的口頭禪竟是”騙人的吧?”,”亂講!”,或”你說謊!”…當自己陳述完事實,明明大家都瞭或自己還想多屁一些,偏要先問對方”你懂我意思嗎?,”你了解嗎?”...拜託,別人智商又不低於你,憑什麼你高高在上問別人懂不懂?別人不懂也是你說不清楚,那就好好慢慢說呀,老以為別人不懂,對方又不是你學生!
3.不經意流露懷疑的神情—這點自我察覺很難,要靠身邊理解你的親友提醒你才好.有些人習慣在聽完別人的話後扁嘴,嘴角下垂看起來很像告訴對方”你說的算,但我不相信”;有些人會不小心以”哼!”或”喔?”來當結語,實在有夠不屑,卻有可能自己並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些人聊完轉身以為對方沒看到,卻在他背後搖搖頭,那個”搖頭”也許只是對其中某部分觀點不贊同或不了解,也許根本與內容無關的小動作,可是看起來就像對這個人的否定!……下次對方見你,鐵定認為你是雙面人!
4.講沒兩句就嗓音變大—聊得好好的,分貝卻變強,多會被解讀為說服,爭執,或失去耐性.很多人想一次把話說清就以音量壓過對方,有時還動手動腳,事後卻非常無辜說自己沒生氣被誤解,那是因為他”急”!一急就忘了和諧,忘了放輕鬆,忘了我們只是各自闡述相互交流.這是可以被訓練的,要自己有意識或有人引導,無論在各種狀態發表意見,除非它是個正式且需大家認真聆聽你的場合,否則聊天講求的是自在,永遠不該對別人大聲,更不該以肢體動作阻礙他人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