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封城育兒日記 🎵音樂生活🎵
影片大亮點✨娜娜居然幫我拿pick!
✨專注力100分的娜娜 ✨媽媽很吵
傳說中碩博士生都會有第二專長,大致上是形容寫論文寫到天昏地暗懷疑人生的時候就會去找某件事情來做可以轉移注意力。我個人覺得寫文科博論是一個可以把人活活變成瘋子的過程,最近封城封太久不能跟好姐妹們定期聚會,只能靠各種不同轉移。
封城前常常跟朋友聚會會一起彈鋼琴唱歌玩樂,最近因為逃避論文,靈機一動,把奶爸說了好幾年想學的小提琴(他婚禮的時候有惡補五堂課拉了卡農跟我合奏)還有娜娜的小小小提琴,以及烏克麗麗都買起來。英國買樂器真的很便宜,娜娜那把3000多台幣,奶爸陽春2500台幣,烏克麗麗1000台幣出頭,在家裡有個樂器好玩又可以自我學習,我還可以幫奶爸和娜娜伴奏,關在家裡卻念頭一轉。
今天早上烏克麗麗到了之後,我花了不到十分鐘開箱調音,上網下載和弦的譜,馬上彈起來,超好上手的,馬上加入彈了一首朋友們在流行的周杰倫稻香。
傍晚字數邁入八萬字(只是草稿)大概還要磨好幾個月才能交出去,寫到想吐,只好奪門而出快拾起琴來玩一下。昨晚自學小提琴🎻拉了第一首小星星,今天彈奏了烏克麗麗🎸的稻香,實在是太開心了。
結論就是,鼓勵大家說很久想學的技能就趕緊出發去做吧!行動力行動力行動力!
#娜娜有樣學樣一起玩音樂🎵
#寫博論之新第二專長紀錄哈哈哈😂
#娜娜超專注專注力10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Yin Mas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天晚上Teddy很熱心的跟我分享從和聲的角度去理解音樂,讓我在拉奏音樂上的感覺又前進一大步。原本一直有拍子不穩或音樂性不太順的感覺,甚至是音準的問題,都變得容易很多。我想原因是在於對於音樂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其實不太確定我了解到是否能完全了解Teddy所說和聲學的意義,但我想先分享我所了解的部分...
自學小提琴 在 張偉軒小提琴表演/教學/古典音樂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多年來我遇過許多曾經在路網上自學的學生,即便各種的因素可能無法每週固定上提琴課,但我仍然認為也比自己網路上找資料自學小提琴來的有效率也容易獲得正確性。這邊我也提供了一些小提琴自學很需要的正確觀念文章供大家參考!
網站:www.woodyviolin.com
line: https://reurl.cc/x1VYZ
粉專:https://reurl.cc/91mgd
自學小提琴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班是十點,基本上這是個大家已經在公司吃完早餐的時間;所以想當然耳的是 : 這個時間點,家裡就剩我跟兩條狗了。
此時我腦中飄出兩行章句是李密在《陳情表》裡的經典文句 :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某個角度來說,我的景況是"外有攔路睡覺阿熊,內有叫門五斤之狗;嗷嗷待哺、犬牙相咬")
給不知道的人 : 阿熊是牠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45883732301475:0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行為挺莫名其妙的。
沒事就念詩句,有病?
-----------------------------
很多人常常拿"出社會用不到"來當作學業端怠惰的理由;善意一點的解讀,則是因此失去學習目標與樂趣(因為不知道可以學來做什麼)
只是從這一點擴大來解釋,如果某人就是個獨生子,他的爸媽也是獨生子女;那基本上,小學一年級的社會課本(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嗎?)裡教的"對親屬的稱呼"基本上大多用不到。
還有,其實養蠶寶寶、用放大鏡觀察聚焦,還有數學課使用繪圖工具等大部分課程都是用不到的廢課程。
那基本上義務教育裡面只要上一點國語課(非國文課)學會認字,數學課會加減乘除九九乘法,自然課知道手濕濕的不要摸插座,社會課也只要知道你爸媽的爸媽要叫爺爺奶奶,會分辨阿姨姑姑、叔伯舅的稱謂,就可以學成返家,展開波瀾壯闊的一生了。
是這樣嗎?
------------------------------
基本上,我認為任何教育的設計除了"實用"功能,還有啟發與奠基的功能。
啟發可以是我們對學門學科的興趣;奠基則是我們對這些學門學科將來再發展的基礎。
若是要對此兩者舉例,那我們可以說前者是藉由科學的觀察與驗證,來啟發將來對數理科的認識與求知;後者則是當你當真想以興趣再更進一步的走進理化科的進階時,你的能力是否能理解進階課程並依序由淺入深。
從這點往回看,如果某人自稱自己"從小就不愛念書,因為從小就覺得學這個沒用",那他就只是一個從小就不求上進,而把小聰明拿來為自己找藉口的...............(不評論了)
而不從實用方面來看,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某些音樂學院的學生抱怨自己練樂器練的有多累,但卻有工人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後,還回家自學小提琴或吉他,最後拉的有板有眼、能出職人之右的程度。
我那個初中沒念完的外公,在日治時代給日本人當蔗農,之後也幹了一輩子的農人,雖然他絕口不提228事件,也會小聲抱怨當年日本人治台的苛刻;但他不僅是全庄最強的中式象棋手,其生前最後的日子裡手上拿著念得津津有味的那本書叫做《論語》。
所以如果某個人告訴我讀書無用,其實我也會覺得他當年應該在唸完小學後,就出來創業開個X海精密之類的股王公司(之後念的書都是多餘的、浪費時間的,這樣了不起的人念什麼一元二次方?背什麼元素週期表?)
別忘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有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與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源自於教育(且大部分都是從學校而來),然後那些人在運用這些能力夸夸其談的說教育無用?
------------------------------
在早年學校的教育裡面,總是將教育目標明確的定位在"五育"(德智體群美)並把"五育並進"當作努力目標。
最後有沒有達成,那是個人的造化;但從這裡來看,則教育裡面希望教導的是品德陶冶、智慧思考、體能訓練、群體倫理(生活)與美學鑑賞(創造)五方面。
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大體上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工作不順,來認為教育失效。
但找不到好工作(就是薪酬多的工作),就表示教育無效或失能嗎?
-----------------------------
除了大學之外(因為真的太愛歷史了,想盡辦法繞了一大圈以私立高職的背景插大念歷史),我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成績都沒好過。
但我從沒認為讀書耽誤了我什麼,我反而認為讀書雖然沒讓我以學歷來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卻給我很多有趣的人生體驗。
國小的時候,當我的同學在玩四驅車,追逐新的任天堂與超級任天堂的新遊戲時,(窮到無法予取予求的)我正在跟我哥哥弟弟比賽誰能夠背出《水滸傳》108好漢的宿命星、渾號與名字(例如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又或是《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籍貫、姓名與字號(例如 周瑜 字公瑾,這讓我在意外轉到《軍師聯盟》或是清宮劇時,能從人物的字或暱稱來得知畫面中人是誰)
我也曾經在念《射鵰英雄傳》時,讀到黃蓉見陸乘風時解析畫上所提的《小重山》,頓感詞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切合當時(中二病)的心情寫照,而去把這闕詞連抄帶默的背了起來,然後至今三不五時還會整首背來低吟玩味一番。
至少,當我早上面對兩條狗對我甩尾巴的時候,沒覺得空虛孤獨寂寞冷;反而應景的想到《陳情表》的句子;重陽節時,我想到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初一十五夜歸時,我看著月亮想到"對影成三人"。
對我來說我的成長經歷不在台灣人理想典型的軌道裡(讀好書,然後做醫生律師或老闆),但我的成長經歷中,對種種詩詞文章的玩味的而確之的豐富充實了心靈與生活。
(所以我去廟裡最愛看的是對聯,我可以對著一幅好對聯看上十分鐘)
就像是有人或許喜歡玩玩數獨、算算中高等數學題;又或是拿起科學普及書就能念上一天,念的津津有味(而他的職業跟科學完全無關);又或是某人可以在工作閒暇之餘去看看展覽、聽聽戲曲,這些都是教育帶來的啟發與人生樂趣,這也都跟職業與收入無關的嗜好跟興趣。
而這種嗜好的建立,憑藉的正是教育的薰陶,所以別再說"讀書上學沒用了",因為問題不是學校或教育體系,問題可能是出在說出這話的人身上。
PS:照片是我外公生前一段錄影的截圖,他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從不說髒話也沒聽過他出惡言。當時我正在對他做家訪與口述歷史的記述。本來在專心看書的他,被我問及"你在看什麼書"的當下,拿起書本對我展示書名,那是一本《論語校注》。
.
.
.
.
====
#別說什麼比爾蓋茲跟一堆偉人大學都沒畢業
#台灣一堆人也沒畢業_但他們成就了什麼?
#想我的每月薪資大概不比人多
#但我的生活樂趣肯定不比人少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
自學小提琴 在 Yin Mas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昨天晚上Teddy很熱心的跟我分享從和聲的角度去理解音樂,讓我在拉奏音樂上的感覺又前進一大步。原本一直有拍子不穩或音樂性不太順的感覺,甚至是音準的問題,都變得容易很多。我想原因是在於對於音樂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其實不太確定我了解到是否能完全了解Teddy所說和聲學的意義,但我想先分享我所了解的部分。
Teddy提到和聲上常見的一級到五級再到一級的基本結構,另外又告訴我首調的重要性,因此我將一些熟悉的曲子換成首調,因此就發現原來曲子當中出現Do和Sol的地方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而這些地方也通常都是音樂的重要段落。當發現這個部分之後,也會連帶發現,其他音符是如何進入到這些重要段落。
簡單地說,就是音樂當中的輕重緩急,主從與虛實的關係就變得更清楚,因此處理音樂的時候,變得容易許多,因為原本我會覺得每個音都要認真的處理,但現在發現其實是有的音重要有的音不重要,因此簡單說就是不用每個音都那麼認真拉,因為現在知道了每個音符在音樂之中的份量是不同的。因此音樂之中就多了更多可以喘息和呼吸的空間,拉奏起來自然就變得自在許多。
--
這段影片,是今天早上出門前的練習。Teddy昨天晚上給我這些觀念之後,我只有昨天晚上睡前練習一下,今天早上也再練習一下,感覺到狀況不錯,因此就簡單做了這些紀錄。因為是臨時的紀錄,本來沒有打算要給大家分享,所以畫面不太好看,衣服穿得也有點隨便,但我又覺得這樣有另一種真實的感覺,雖然這樣演奏的習慣還不是很成熟,但我覺得算是小有成果,因此決定還是和大家分享。
而另一方面,Teddy因為小提琴的演奏還不是很成熟,因此他所說的話,並不易被人所接受,但我想用我的狀況讓大家了解,Teddy在於音樂上的了解,確實是超過大多數學習小提琴的人,因此我們其實可以多仔細去思考Teddy在版上所給予大家的建議。學習小提琴,只是學習音樂的一個媒介,最終我們是因為了解音樂而了解小提琴,而不是因為了解小提琴而了解音樂。
--
我錄的四首曲子分別是1.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2.泰依絲瞑想曲 3.愛的禮讚 4.辛得勒名單,這些曲子都是只錄一次,不是錄好幾次挑好的,在我的經驗中,很少只錄一次就可以拉得好,因此說明這次的啟發對我的演奏有很大的突破。泰依絲平常很少拉到後面,因此不太記得沒拉完,就剪掉了,愛的禮讚結尾那邊有個轉折也是比較不熟,就比較多音不準。辛德勒名單換段落突然忘記是什麼音因此有剪一下,最後其實有拉到後面,但是記憶卡滿了沒注意到,所以就只錄到那邊。
誰是Teddy:
他是一個有深厚古典吉他基礎自學小提琴一年的人
Teddy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q8lp_6tJU
--
小提琴泡芙 VIOLINPUFF
violinpuff.blogspot.com
鈴木影片
http://violinpuff.blogspot.com/p/blog-page_2599.html
篠崎影片
http://violinpuff.blogspot.com/p/blog-pa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