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1/10 陳文忠服務處新聞稿
中央期望農業縣擔負糧食生產責任,但嘉義縣貧窮、老化現象嚴重,缺乏青年勞動力,縣內土地大半劃入特定農業區,造成適合返鄉創業之土地難尋,沒有產業,就沒有工作機會,陷入貧農階級世襲的惡性循環。嘉義縣議員陳文忠於縣政總質詢時指出,政策規劃應有對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通盤考量,農地農用要有完整配套,否則只是犧牲農民對農地的合理利用、箝制地方產業發展,造成雙輸。
沒有產業是青年外移主因
陳文忠於質詢民政局、財稅局與經發處時指出,截至今年九月,嘉義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8.29%,高居全國第一,過去六年來人口淨移出數量為全國第三。嘉義縣就業人口廿六萬兩千人中,六十五歲以上者有一萬八千人,佔6.88%,更有全國最低的結婚率和出生率。嘉義縣今年的自籌財源比率19.40%全國倒數第四;債務佔歲入比例84.90%全國第五高,非自償性公債比率還是逼近法定上限。顯見嘉義縣的就業結構相當缺乏青年勞動力,且缺乏地方產業帶來稅收與工作機會,無法讓青年安身立命,是嘉義縣政的最大危機。
政策不利青年創業,談何創新
於質詢地政處、農業局時,陳文忠進一步分析,目前嘉義縣的土地規劃以大面積的農、工產業園區為主,雖有規模經濟優點,但僅嘉惠到大型企業。小資本、小規模的中小企業或青年,因農地使用的限制,在社區周邊缺乏小型土地創業。最後加入文觀局、綜合規劃處同時質詢時更提出質疑,由縣政府帶頭大肆投資建設的園區、景點,是否真能帶動地方經濟進入正向循環?景點退燒,嘉己人創新農業行銷公司熄燈,顯示縣府仍停留在硬體思維,不重視軟體整合,且在創業條件不良、青年機會不足的環境高談創新,是否淪為口號?
關注國土計畫,捍衛農民權益
陳文忠表示肯定張花冠縣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實務與理念,希望以企業導向讓嘉義縣能脫胎換骨,但土地的均衡與合理運用,是地方發展的第一步,一定要正視此問題。目前國土規劃草案引起不少爭議與關注,尤其劃設第一類農地的範圍,將嚴重衝擊農地的利用彈性。嘉義縣雖是農業大縣,但不應被剝奪產業均衡發展的權利。他將呼籲嘉義縣議會籌設專案小組,持續追蹤關注議題,為產業環境與農民權益發聲。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20的網紅舒翠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綠色捷運從0開始編預算到現在“413億”,必須要融資或發行公債,發行公債的困難度或考慮的事情更多,而融資一般來說是比較可以採取的方式,如果用融資計算一年可能要3、 4億(以最低來算),60億用地費,前3年一定要編,否則用地沒有取得,後面所有工程都是假的,明年開始20億的用地取得,整個預算172億裡面...
自償性公債 在 舒翠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綠色捷運從0開始編預算到現在“413億”,必須要融資或發行公債,發行公債的困難度或考慮的事情更多,而融資一般來說是比較可以採取的方式,如果用融資計算一年可能要3、 4億(以最低來算),60億用地費,前3年一定要編,否則用地沒有取得,後面所有工程都是假的,明年開始20億的用地取得,整個預算172億裡面編了16.3億,加上自償性基金用融資方式必須支付利息,因此前3年最少要編35億以上,第四年開始最少也要20億,因此綠色捷運如果是做真的,預算書就要呈現出來。
台鐵全面地下化,進入桃園之後,從桃園區開始,中壢、平鎮、楊梅全面地下化,把全面地下化的經費重新在估算一次出來。
台鐵地下化,藍線在哪裡?當時要求捷運藍線訂的計畫就是從火車站→龍岡路→龍岡圓環→龍南路→大溪,串連中壢、平鎮與大溪。
目前正在進行定线計劃,龍福路銜接66快速道路,原規劃於從地面銜接66快速道路,如此66橋下平鎮段繼續雍塞,而且會更嚴重,因此本席建議,此路線應該直接上引道銜接66快速道路。
自償性公債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11)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針對五都縣市合併財政議題提出質詢。直轄市卻面對財政負擔加重,財政收入顯然與爭取升格當時之預期有極大落差,林佳龍提出,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獲得財政部長張盛和的支持,並提案在財政委員會通過。
林佳龍表示,升格因承接大量中央移轉業務,加以本身組織整併、且員額擴編,人事經費增加,財政需求擴張,中央有甚麼解決方案,是否以特別預算或專款處理?張盛和回答若地方能成立償債基金,並採用自償性的土地或建設是可行的方向。林佳龍隨即提出由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設立「地方財政再生基金」,以基金預算承受債務,並搭配「強制還本」機制,積極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張盛和立即回答這是很好的建議。
林佳龍表示,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後,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依稅課收入之一定比例編列預算強制還本,使基金確實俱有自償性,才能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累積龐大導致債務付息排擠其他預算的問題。
林佳龍表示,台中市長胡志強透過江啟臣等立委今日所提出公債法修法版本。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由歲出的45%提高為250%,將台中市的舉借空間提高,但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基本上,他有條件支持胡志強版本的公債法,他說,五都核定升格已經三年,面臨財劃法未修的五都,卻只能繼續轉大人穿小孩衣服,為讓台中市民不淪為二等國民,也解決燃眉之急,林佳龍贊成行政院上會期版,也是胡志強市長所提出的公債法修法,將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
但張盛和卻說,目前財政部不支持提高舉債上限,因為這樣債限會破表,那時還沒有歐債危機,現在我們知道債務危機會對國家的經濟影響非常大,財政部健全不然經濟不可能永續發展。林佳龍問:所以現在行政院立場改變了,「是今是昨非嗎?」,張部長回答: 「是情勢不同!」,不宜提高債限,應該鼓勵大家去努力去開源節流。
林佳龍也提,台中市擬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並以五年為落日條款,張部長的看法如何? 張盛和回答,舉債是容易的,但放寬債務流量,一年裡面提高比率,很快就破表了,以稅出的15%調高到 25%,一年就把往後的額度都借完了。林佳龍接著說,這是他不支持的政策,這是一個財政大漏洞,等於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在這五年內把五年以後預借的債「一起借光」。
林佳龍提出,應反省檢討台中的財政紀律,除了探究到底把錢用到哪裡去了?台中市政府靠炒地皮所賺的錢,投入的大型建設,除了去的古根漢美術館、國家歌劇院之外,以及現在正夯的大宅門與高達80億元台灣塔都是不具開源節流的作為。張盛和回答,若是台中市政府能以招商或交由民間來做是比較好的做法。林佳龍也要求張盛和,如果政策方向清楚,應讓地方政府盡早確定。
林佳龍也提到教育委員會的編列 行政院版本教育經費編列管理的條例,500億 教育教育經費希望能專款專用,不要挪播至社福、基本設施,這樣對教育會有很大的缺口,財委會屆時在審查補助款分配的辦法時,務必要尊重教委會的意見。張盛和表示將會招集地方首長決定。
自償性公債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24)日林佳龍委員在財政委員會針對102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質詢主計長石素梅時表示,102年度預算是以減少編列債務還本預算數的作弊方式,隱藏國債,5兆2,691億元的未償債務餘額僅是最狹義的政府債務,隨經濟成長預估值的下修,歲入預算將更形減少,收支差短將更形擴大,實際累積債務將比預估的六兆元還多。國家財政已經是跑三點半,岌岌可危。
林佳龍表示,今年要舉債2,844億,顯現出國家收支差短問題嚴重,收支結構嚴重失衡,而且實際上財政赤字逐年擴大的問題比表面上看到的更嚴重。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表面上舉債預算數2,844億元,雖然較101年度的舉借預算數2,885億元減少,但實際上102年度是以減少編列債務還本預算數的方式,但今年只編2,144億,來美化帳面數字,根本是在作弊。林佳龍以融資調度情形表指出,若同樣以101年度預算編列基準,即按照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決議以稅課收入的7.5%來編列債務償還金額,則新增舉借數將達3,034億元,超過公債法規範當年度新增舉借不得超過總預算歲出總額15%之流量債限規範。長期財政結構失衡逐漸形成結構性赤字,林佳龍說,國家財政已經是跑三點半,岌岌可危。
林佳龍說,到今年 6月,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達5兆536億元,佔3年平均GNP的36.91%,明年國庫又要舉債2,844億將增至5兆2,691億元,將占前三年度GNP平均數的37.1%,已經逼近公債法的40%法定舉債上限。而且5兆2,691億元的未償債務餘額僅是最狹義的政府債務,只計算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還不包括自償性營業基金債務、一年以下之短期借款及國庫券等其他債務或負擔。
林佳龍委員在質詢台上針對石素梅主計長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3.67%大感驚訝,今年國內國際對台灣經濟成長都在2%以下,更看壞明年景氣,明年度的預算卻是以3.67%經濟成長率預編來誇大歲入,「3.67%肯定槓龜」,此舉將使財政危機更加失控。林佳龍提醒石素梅,隨經濟成長預估值的下修,歲入預算將更形減少,預算支出的僵固,歲出無法有效縮減下,收支差短將更形擴大,實際累積債務將比預估的六兆元還多。
林佳龍譴責石素梅,身為國家財政主計長漠視健全財政已遭破壞,舉新還舊,寅吃卯糧,飲鴆止渴,債留子孫,已違反預算法第1條第3項所規定:「預算之編製及執行應以財務管理為基礎,並遵守總體經濟均衡之原則。」且對於財政部提出的十年減債計畫,棄如敝屣束諸高閣,面對我國當前財政問題,政府尚無法提出解決方案。
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表示,10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不僅無法產生對抗不景氣的反景氣循環特性,也不是強化投資的公共建設預算,公共建設預算102年只編3790億,比去年少190億,更不是以縮減財政赤字的財政平衡型預算。這部四不像的預算根本是「無感預算」。林佳龍對著石素梅說,「政府無感,經濟就無感,政府財政官員不爭氣,不能做烏鴉,嚴重失職!」
http://www.citylove.org.tw/parliament/36-finance/465-2012-09-24-12-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