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雖然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由一個「沒有」黃金準備的貨幣轉換為「有」黃金準備的,#幣值換算本身也基本沒有影響到購買力,但不要說是現在,就連當時都有人信誓旦旦說四萬塊換一塊的過程使得他或他的長輩財產大幅縮水。
其實我是相信某些人的財產會大幅縮水的真實性,這就是理論和現實的差距,不要說七十幾年前,就是近幾年印度政府的換鈔政策,也是害慘了了一堆人,那些存了私房錢又不識字不能去銀行換鈔的印度家庭主婦,被迫在拋棄財產或曝光財產中二選一,許多 #賺黑錢或有洗錢需要的人,#由於他們真正的財富狀況不能曝光,也選擇直接作廢舊鈔。當年的老台灣當然也有同樣的問題。
簡單來說,雙方講的都對,#幣制的轉換沒有造成貨幣本身的購買力下降,但的確會造成某些人的財富縮水,只是造成財富直接縮水的,不是幣制轉換這個政策本身,而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基於他們各自不同的實際狀況,不能或不願參與到官方的貨幣轉換機制上來。
台幣「四萬塊換一塊」往事
所謂「四萬塊換一塊」,是指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下令將舊台幣以40000比1的比率折算為新台幣。
雖然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由一個「沒有」黃金準備的貨幣轉換為「有」黃金準備的,幣值換算本身也基本沒有影響到購買力,但不要說是現在,就連當時都有人信誓旦旦說四萬塊換一塊的過程使得他或他的長輩財產大幅縮水。
其實我是相信某些人的財產會大幅縮水的真實性,這就是理論和現實的差距,不要說七十幾年前,就是近幾年印度政府的換鈔政策,也是害慘了了一堆人,那些存了私房錢又不識字不能去銀行換鈔的印度家庭主婦,被迫在拋棄財產或曝光財產中二選一,許多賺黑錢或有洗錢需要的人,由於他們真正的財富狀況不能曝光,也選擇直接作廢舊鈔。當年的老台灣當然也有同樣的問題。
簡單來說,雙方講的都對,幣制的轉換沒有造成貨幣本身的購買力下降,但的確會造成某些人的財富縮水,只是造成財富直接縮水的,不是幣制轉換這個政策本身,而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基於他們各自不同的實際狀況,不能或不願參與到官方的貨幣轉換機制上來。
長期的、間接的財富縮水,其脈絡就必須要上溯到戰爭末期。
戰爭還沒結束,各國其實已經在討論戰後怎麼整理貨幣的問題,對於當時人來說,他們主要參考的,就是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的慘痛經驗。
由於一戰後,世界各國陸續陷入長期的經濟蕭條,各國為了消化國內過剩的生產,紛紛採取了貨幣貶值(脫離金本位)的方式增加其產品的競爭力,傾銷到世界各地,但與此同時,又在同一貨幣區域內(特別是殖民地與殖民宗主國),築起關稅壁壘。這個大家有志一同的作法,最終經過複雜的演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導火線。
例如日本,一戰為日本帶來戰爭景氣,但一戰後,日本經濟就陷入了長期低迷,他們也學著歐美列強將貨幣與黃金脫鉤,試圖以超貶的貨幣將貨物傾銷到世界各地,但日本人馬上遭遇困難,傾銷到歐洲或東南亞的貨物,遇上了關稅壁壘,傾銷到中國的貨物,則遇上了從五四運動以來的抵制日貨風潮。日本的菁英想來想去,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認為之所以卡關,是因為他們沒有像英國的印度這樣廣大的原料來源與市場作為殖民地,於是盯上了中國東北,後來東北的腹地還是遠遠不夠,又再盯上華北。
這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演化成戰爭的邏輯鏈條。
二戰的侵略國,像是日本或是德國,在他們內部都有類似的「爭取生存空間」的聲浪,用來正當化他們侵略鄰國的行為,而且至少在他們內部輿論的語境下,都非常受到大眾乃至於菁英的認同。二戰末期,許多有識之士就非常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再度重演,於是催生了現在的WTO的前身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以及以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列頓森林體系,至少在表面上,就是為了防止各國在戰後再度競貶貨幣、高築關稅壁壘。
二戰結束時,各國都處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由於戰爭時期大量印鈔,戰後怎麼整理貨幣,就成為最重要的課題。對當時的人來說,能夠參考的,就只有一戰後整理的經驗,基本上就是兩條路線,一種德國式的、一種英國式的。
德國的方法,說穿了就是「抵賴法」。當時的德國發行了以地產為擔保的臨時貨幣(Rentenmark),以「一兆比一」的比率回收戰時濫發的馬克,幾乎是等於將原先的貨幣直接作廢了,經過抵賴之後,最後再回到老辦法,以黃金作為保證發行新貨幣,再以一比一的比率收回Rentenmark,才算完成了戰後的貨幣整理。
相較之下,英國的方法,就是立刻回歸金本位制,實行通貨緊縮。依照當時的討論,如果通膨還算合理,則實行通貨緊縮來整理貨幣即可,但面對惡性通貨膨脹,不得已還是要採取抵賴法。
二戰敗戰後的日本,基本就是採取和一戰戰敗國德國一樣的抵賴法,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新円切替」、「預金封鎖」這些當時金融緊急措置令的關鍵字,由於舊台幣是直接承接日本時代的台灣銀行券,有人以為如果不拿舊台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換新台幣,還可以拿去一比一換回日圓,算一算賺翻了,殊不知,早在戰後第一時間,日本就已經使用抵賴法整理了通貨,在整理過程中,台日基本上是斷絕往來的,如果不是陳儀以舊台幣一比一承接了台灣銀行券,不用等到新台幣發行,這些舊幣在更早的1946年3月3日後就已經全部作廢。
陳儀承接日本人濫發的貨幣,大致上有兩個計畫。
一是當時中華民國的國幣「法幣」,正要進入戰後的貨幣整理階段,效果還未可知,陳儀希望等法幣整理完成、發行新幣時,再讓台幣回歸與中央一致。
二是陳儀打算用接收自日本的日產,作為整理台灣通貨的子彈,以當時的預想,基本可以扛下日本在戰爭中與戰後接管空窗期所濫發的貨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陳儀也使用了類似日本政府「預金封鎖」的手法,把日本在最後期所濫發的武尊千圓券鎖死在銀行裡,限制持有者所能動用的比例。
但陳儀沒有想到的是,戰爭最後期,盟軍對於台灣的轟炸所造成的破壞,遠遠超乎他的想像,這個轟炸是戰略性的,可以生產戰略物資酒精的糖廠,承受了毀滅性的破壞。陳儀以出售日產所得來整理貨幣,但後來為修復炸毀的工廠,又大肆舉債,僅僅台糖一家,1946年所獲得的貸款就相當於當年台灣省整年政府總預算的一半這樣的規模,在這段時期,對公營事業的放款正是台幣膨脹的最大因素。
但要說中華民國政府拿走了台糖的存糖,導致台糖不能正常盈利,所以才需要貸款進行修復,這是把當時真實的狀況顛倒了講。實際的情況是,早在中華民國尚未接管的空窗期間,這些存糖就已經被大規模掠奪至民間,而台灣糖業由於長期有日本作為保證市場,導致生產成本過高,欠缺國際競爭力,台糖送去上海賣的食糖,最後是在面對批發價僅一半的爪哇糖的競爭之下,大敗虧輸。當時的輿論還分為兩派,一是希望台糖趕緊轉型增加競爭力,二是希望中華民國政府實行關稅保護,讓中國大陸取代日本成為台糖的保證市場,台灣本地的輿論還是傾向於後者。
但糖業畢竟還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在此情況下,修復糖廠勢在必行,也因為修復所需的資金實在太龐大,也排擠了其他產業修復,這中間的取捨,也導致現在台灣人對於官方「台灣的產業不必全都恢復」一說的誤解。
對於修復台糖所需的資金,這裡的「資金」,光是有台幣並不夠,向國外購買機器設備是要用美元的,而當年的台灣基本沒有什麼賺取美元的手段,要重建台糖,所需要的舊台幣廿多億是台灣銀行印的,但美元的部分,則是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先行墊支的,一共是500萬(時約舊台幣五億)。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糖的生產成本雖然過高,甚至早在日本時代,日本本土從爪哇進口食糖都還比從台灣便宜,但日本人還是選擇向台灣購買,因為這還是可以幫日本節省珍貴的外匯。
順帶一提,在台糖重建的過程中,美國是有表達願意提供技術和貸款,至今仍有不少人對於當年政府沒有接受美國的計畫感到不解,因為依照美國的計畫,顯然修復成本更低、時間更短,因此他們認為政府不接受,這中間必有貪瀆。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人並不去提,當年美國人提出的要約,是以大比例的股權移轉給美國做為條件的。接受這樣的條件,實為賣國行為。
從美國在當時國際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就可以拉回「四萬塊換一塊」的事情上。我們先談當年的中華民國在戰後整理貨幣時,所遇到的具體問題。
首先,雖然你的國家作為戰場,殘破不堪,甚至比某些戰敗國還慘,但你畢竟是戰勝國,你可以接收敵國在本國的資產、可以主張戰爭賠款,把復興的成本轉嫁給侵略國的國民,直接抵賴這大家心理上難以接受,且對經濟衝擊太大,不利於國共內戰的局勢,在此前提下,中華民國政府也承接了台灣銀行券、汪精衛政權的中儲券,並在戰後初期就開始以庫存黃金回收市場上過量的法幣,試圖穩定區域情勢。
第二是更大的問題。當時的中華民國和各國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黃金都集中到了美國手上,貿然採行金本位緊縮貨幣,金融必受美國支配,幣制也失去獨立性。為此,英國提出了凱因斯所設計的超國家貨幣「班科(Bancor)」作為國際貿易的清算工具,只是最終美國所主導的美元中心模式還是勝出,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這是戰後美元中心架構的開始,也由於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就很難避免國內資本大量出逃到美元的狀況,這一點連英鎊都扛不住,這也是大英帝國解體的經濟上脈絡。
為了遏止資金出逃,各國政府祭出更強硬的外匯管制措施,但這一方面限制了檯面上的正常經濟活動,另一方面也使得繞過管制的檯面下經濟活動收益更大。
1946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外匯管制辦法,規定凡申請結購外匯者,限於三個月內可以進口的物品。這個辦法的初衷,本來只是杜絕投機、防止資本逃避,但實際上除了讓檯面下的經濟活動更加蓬勃,在檯面上,也使得隨時隨地可以裝船輸入的民生消費物品大舉輸入,需要較長時間製造的生產設備反而難以順利取得外匯購進。
另一方面,美國所鼓吹的、表面上十分中性的禁止競貶貨幣、禁止關稅壁壘的國際自由貿易原則,實際上起到的作用,則是獨厚當時沒有受到戰火波及的美國本土產品,這一來一往,就是一個美國貨把本地的產業摧毀殆盡的局面。
本地產業被摧毀,除了國內生產不足,也更難輸出賺取外匯,外匯不足,就更難穩定本國貨幣匯率,本國貨幣不穩定,又加速資本出逃,為了遏止資本出逃所祭出的管制又進一步扼殺了本有競爭力的本國產業,這是死循環。這些討論,都見於當時的政府資料與報紙。
再來看舊台幣與法幣。
舊台幣兌法幣的官價一直都是被低估的,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現在居然所有關於這件事的討論,都是說這是便於國民政府掠奪台灣的物資,這也是把實際的情況說顛倒了。
匯率政策一定都是雙面刃,貶值有利於出口,這對於當時的台灣商人來說是巴不得的事。戰後初期,台灣的出口還是以米糖為主,在陳儀政權嚴令禁止米糖出口後,米糖仍然以走私的方式繼續外流至大陸換取相對被高估的法幣,並利用中華民國政府在戰後初期回收法幣的機制,將法幣兌為黃金。在當時,國民政府打算檢討舊台幣對法幣匯率的市場消息,還曾經直接造成金價下跌,而走私的目的地福建省的福州,也成為戰後初期全中國唯一一個居然米價會下跌的地方。台灣海峽走私有其季節性,在東北季風強勁、不利於渡海走私的冬季,就以囤積的方式暫時存放,這就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前,陳儀政權大規模查獲包括板橋林家在內的台灣巨商囤積米穀的歷史背景,只是這段「走私白米換取一箱箱黃金」的往事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走私的主角從台灣商人改寫成了陳儀政府的官員。
光從貨幣發行量來看法幣與後來金圓券的崩潰,只能看到這個現象本身,卻不能窮盡這個現象背後的脈絡。除了貨幣發行量之外,市場對於法幣的信心,除了上述的幾個因素之外,當然還有戰爭的因素。
由於戰爭時期中華民國作為戰場,許多國土相繼被佔領,此時有多少法幣在國民政府控制區域內流通,是說不準的。事實上,在日本佔領區中,日本人也發行軍票、或以傀儡政權發行貨幣與法幣競爭,並以包含硬搶在內的各種方法將法幣強制集中,作為傀儡政權貨幣的發行準備、套買外匯,或轉過來向國民政府控制區域搜刮物資之用。而戰時國土支離破碎,法幣並沒有辦法有一個統一的發行,這也使得偽造相對來說更容易,偽鈔充斥市面,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戰後,國共內戰繼續開打,同樣的經濟戰一樣存在於國共之間,我們現在說國民黨以金圓券搜刮人民的黃金,事實上,早在1946年,內戰的另一方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開始在其控制的區域內,以其發行的貨幣強制收購區域內的黃金現貨。而同一時期,國民政府正在釋出庫存黃金回收法幣安定通貨膨脹。在這整個回收法幣的過程中(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央行釋出了庫存黃金589萬盎司中的352萬盎司(即約167公噸中的100公噸;334萬市兩中的200萬市兩)。
轉折點發生在1947年1月底,國共雙方結束了一年多以來的打打談談,撤回談判代表,這被視為可能是內戰即將全面開打的信號,引發了資本瘋狂逃亡。由於外匯有所管制,除了美元、港幣黑市之外,資本要逃,當然就集中在政府還在釋出的黃金,物價劇烈波動,也引來了米糧棉紗等實物的短期炒作,甚至借錢來炒,這就是1947年2月,也就是二二八事件的同一個月,上海的「黃金風潮」。
當時不只是民間,就連軍餉、公務人員的薪餉也都被各級主管挪用去兌換黃金,但你站在他們的立場,薪水發下來馬上因為黃金上漲貨幣貶值而縮水,那還不如跳下去跟著炒高黃金,沒準還能賺,他們也沒辦法。事實上也因為這樣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乾脆不發薪資、改發實物。
黃金風潮所引發的物價上漲實在太過劇烈,國民政府於是頒布了經濟緊急措施方案,期間內禁止一切黃金外匯買賣、嚴打囤積走私,此時是1947年2月18日,也就是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前十天。經濟緊急措施對於防止資本逃逸效果有限(一說黃金是大規模經由陸路運至廣州再轉香港),但經濟緊急措施對於舉債炒作、囤積居奇的商人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除了台灣,廣州乃至於各地都有投機與囤積商人破產、血本無歸的報導出現,這也就是二二八事件中,圓環緝私煙事件之所以引發民間如此巨大反彈的歷史脈絡。
順帶一提,即使是在此時,國民政府還批准了陳儀向中央申請的490億法幣的「肥料借款」,以解決台灣本地肥料短缺的問題。之前是有國際援助台灣的肥料,但援助的肥料根本不符台灣本地的使用種類,要轉售去中國本土,中國本土農民又尚未建立使用肥料的習慣,這個問題最終還是中央解決的。
無論是當時或現在,都有研究把法幣的崩潰原因簡單歸結為鉅額的軍費支出,只是我們現在隔了七十幾年回頭看,應該看得更清楚。戰後初期開始的布列頓森林體系,它最後崩潰是在1970年初期,崩潰的原因是美國黃金儲備不足、開始拒絕讓美元自由兌換為黃金。但這個體系,其實在更早的戰後初期,它也差點崩潰。
我們先來看崩潰背後的機制。
布列頓森林體系是一個以美元為國際貿易清算標準的系統,它是建立在美國巨量的黃金儲備以及承諾美元與黃金可自由兌換之上。只是這個黃金美元雙本位的系統,其邏輯缺陷(Triffin dilemma)也是非常明顯的:
簡單的說,就是美元的流動性與對美元的信心無法兼得。
其一,如果美國對他國出現逆差,他國將賺得的美元兌換為黃金,美國所持有的黃金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威脅到各國對美元的信心,這其實就是1970年代布列頓森林體系崩潰背後的機制;
其二,如果美國對他國出現順差,則他國的美元儲備就會不足,進一步對該他國對外貿易與通貨穩定造成嚴重問題。如果美國對所有的國家都是大幅順差呢?這個整體美元流動性不足的系統性問題,實際上就是戰後初期所遭遇的狀況。
此現象立刻對世界的局勢帶來了巨變。第一個出來大聲疾呼的是英國的首相邱吉爾,即著名的「鐵幕演說」,一般咸認這是冷戰即將展開的序幕。
戰後初期,美國或美國貨在區域利益上的絕對優勢地位,事實上不斷為共產主義者所謂「美國帝國主義」的宣傳提供素材,特別是在既有的反共政權被摧毀的國家,像是日本,更是迅速赤化。在此階段,布列頓森林體系的缺陷、美國在二戰後生產能力獨存的事實,都被當做了自由貿易本身的缺陷。看到這個現象的大家,特別是年輕人,想到的根本解決之道,自然也就是直接取消自由貿易。
要維持這樣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系統不至於崩潰,擺在眼前的明路,事實上只有一條,那就是美國對各國的直接援助,容忍美國在國際收支上的赤字來換取美元的流動性,這就是美援的基本脈絡。
由於美援在美蘇軍事對抗脈絡上的強烈連結,我們很容易忽略美援在經濟上的脈絡,乃至於將美援簡單當作一國能在戰後復興的唯一因素,而忽略了美元體系在更早的階段對他國的復興所造成的嚴重阻礙。
相較於美國的馬歇爾計畫在1947年就開始對歐洲的土耳其、希臘提供實質性的援助,美國對亞洲國家的援助則遲得多,要等到1950年韓戰爆發之後,這不是只有中華民國如此,日、韓亦然。這中間的時間差,正是本文「四萬塊換一塊」的事情所發生的舞台。
這個時間差的由來,還是要回到美國國內一直以來的孤立主義氛圍,即不干涉、不捲入他國衝突的基本態度。這個孤立主義傳統,使得美國政府,相較於干預歐洲事務,更難以說服國會去干預亞洲事務。甚至美國在二戰參戰之前對英國的援助,都尚且必須小心繞過國內孤立主義的反彈聲浪。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提過「四大自由」的說法,我們今天常常誤用其中所謂「免於恐懼的自由」,拿來要求政府積極與造成人民恐懼的事物戰鬥,殊不知當時這個詞的意思,實際上是呼籲各國裁減軍備:「不要再打了」。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美國政府也必須面對國內非常巨大的同情、甚至支持共產黨的聲浪。這些同情、支持共產黨的聲音,是在盛行於19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的肅清之下,才逐漸消失。
順帶一提,二二八事件的討論中,經常有人引用的《密勒氏評論報》關於國民黨血洗台灣的報導,這則報導的撰寫者John W. Powell,實際上是原為美國戰時情報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的運用人員,他後來因為引述中共官員的說法指控美國於韓戰中使用細菌戰而被控叛國罪。
二戰後期,美國政府雖然在檯面上支持國民政府,但也以美軍觀察團(Dixie Mission)與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方面建立官方關係,這個觀察團是在1947年的3月11日結束,隔天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要求國會撥款4億美元支援土耳其與希臘,使兩國不至於落入共產黨手中,一般咸認這是美國支持反共政權的開端。
現在台灣流行一個說法,認為是韓戰的爆發救了國民黨。這個說法並不確切,因為韓戰爆發和中國內戰,同樣都不構成美國干預亞洲事務的正當理由。實際上使輿論翻盤的分水嶺,應該是1949年8月29日蘇聯的核子試爆,這才是普通美國人民真正有感的因素,民間輿論開始歇斯底里,也造成所謂「紅色恐慌」、麥卡錫主義等現象。哪怕這些行為客觀上救了誰,本質上都是美國人的自救。
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下令將舊台幣以40000比1的比率折算為新台幣,有黃金作為保證的新台幣暫時穩定了下來,但事實上美元系統性的問題當然還是存在,長期下來新台幣的幣值還是不可能安定,這個系統性的問題的確是美援來解決的。但當時人並不知道,當各國復興之後,開始將賺得的美元兌換為黃金,最終一樣也導致這個系統的崩潰。
布列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國是以石油以美元計價來繼續維持美元的中心地位,這就是2001年宮崎駿導演的動畫《神隱少女》中,故事所發生的舞台「油屋」所影射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動畫中,大家以為自己追逐的是黃金,但實際上卻是以魔法障眼的廢土。
但那就是另一故事了。
臘盡冬殘季節 在 流浪者之哥-環遊世界7大洲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波斯波利斯】
當初選擇來伊朗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波斯波利斯(((((為此放棄終身美國免簽證)))))
這是一座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遺址
遊走期間 感受過往的輝煌 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
#風不盡的狂吹 彷彿述說遭亞歷山大帝國焚毀的悲催
#我靜靜的傾聽 滿懷永恆的想望 這僅存骨架遺留下來的溫存
《文獻參考》
1979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曾經是波斯帝國行宮和靈都的波斯波利斯(今日伊朗的塔赫特賈姆希德),結局悲慘,被亞歷山大大帝毀於一旦。遺跡在被廢棄多年之後,經發掘,又提供了許多有關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資料。
“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榮富足,但它遭受的厄運也超乎一般!”古希臘歷史學家,西西裏的狄奧多羅斯,在評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這一聖城被毀於公元前330年,即在大流士一世為其奠基200年之後這一史實時曾作如是說。波斯波利斯的敗落,象征著由居魯士二世大帝及其後繼者們所創建的這一起自尼羅河迄於印度河的龐大的波斯帝國的終結。
波斯波利斯未經交戰便落入了亞歷山大大帝的騎兵部隊手中。他們在城裏發現了驚人的寶藏:40,000塔楞特銀子以及同樣巨額的財寶,按照希臘歷史學家普盧塔克的估計,至少需要10,000對騾子加5,000匹駱駝才能將它們運走。大流士三世,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皇帝,在古尼尼微遺址附近的高加梅拉戰役中慘敗於亞歷山大之手,之後逃往埃克巴塔那避難。他的武裝力量至少暫時不會對征服者構成嚴重威脅。
那麽,亞歷山大又為什麽要將波斯波利斯夷為平地呢?也向這位年輕皇帝開城投降的巴比倫不是獲得赦免了嗎?而亞歷山大在蘇薩沒流一滴血就坐上了大流士的寶座……
一、火與劍
其實,由於在波斯阿裏奧巴爾贊省長指揮下有四萬人把守關隘,亞歷山大的軍隊在通過波斯大門時曾不得不苦戰一番。後來,在部隊穿越平原的行進過程中,他們又目睹了一批800余人的希臘老年戰俘,衣衫襤褸,斷肢殘體,慘不忍睹。他們都只留下了“有用的”軀體,即只留下了為完成他們承擔的這一特殊使命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軀體。希臘軍隊於是群情激憤。
主力部隊在波斯波利斯與亞歷山大會合之後,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會上,這位征服者宣稱要把該城洗劫一空,夷為平地。他的副帥之一的帕爾梅尼奧試圖予以勸阻,說幹嗎要把眼下已屬於他的東西毀於一旦?而且又何苦冒險,用這種過分的殘暴行徑去重新點燃當地民眾的對抗烈焰?亞歷山大否決了他的意見,但允準留下王室建築。希臘士兵遂得以在城市居民區放肆行兇。《亞歷山大傳》一書的作者,羅馬歷史學家昆提烏斯·庫爾提烏斯·魯夫斯曾敘說,波斯首腦們如何穿上他們最漂亮的禮服,寧可從城墻頂端跳下或在各自家裏自焚,也不願落入敵人手中。一群群士兵四出搶掠,切割戰俘的喉嚨,或因分臟不均而自相殘殺。大屠殺延續了好幾天。
波斯波利斯的厄運並非僅止於此。亞歷山大在迅速出擊,討伐了馬爾迪山民,班師回城之後,決定去掃蕩波斯軍隊殘部。在派遣他的方陣去西北之前。他舉行了盛大宴會,招待隨行人員。宴會就在早先波斯國王招待客人的地方,也就是多虧了帕爾梅尼奧的央求才得以保全的殿宇和花園所在的那一大片石質臺地上舉行。酒如河水般流淌,人們眼看就要醉倒。突然,以頭腦靈清和美麗動人聞名遐邇的雅典高級妓女泰依斯,開始慷慨陳辭,慫恿他們去焚燒當初曾毀了她家鄉的薜西斯們的宮殿,以為希臘報仇雪恨。她的話博得滿堂喝彩,於是,亞歷山大在一片狂熱的叫喊聲中拿起火把,帶領將士沖了出去,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這座王城的所有殿宇,在管樂聲的伴奏下,放火燒毀了一切可以燒毀的東西。
亞歷山大是否本來就打算走得那麽遠,是個尚有爭議的問題。盡管普羅塔克的意思似乎是說,那是縱欲者失去理智的一場胡作非為,但他說得並不那麽斬釘截鐵。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們都各有各的說法。可以確定無疑的則是,到第二天時,亞歷山大就下令滅火,又過了些天,在死於叛徒之手的大流士的遺體被發現之後,他下令以應有之禮節厚葬這位波斯首腦。
一夜的大火並沒有毀掉波斯波利斯整個王城。燒掉的僅只是建築物的上層結構,因為其主要材料是雪松。然而,經受了這場大火之後,接著便是年久失修。波斯波利斯的城墻,如同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邦的城墻一樣,均由土磚砌就,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最後也就塌坍了。
波斯波利斯(希臘語“廢都”之意)漸漸被人遺忘了。它的命運是短暫的,又是奇特的。
有證據表明,大流士一世,波斯波利斯的奠基人,並非出身於王室。他的登基說明王朝發生了一次政變,而他未來的王位也曾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為了強調帝國的重新奠基,他下令建設兩個新首都,一個在蘇薩,另一個則在帕爾薩,位於波斯心臟地帶一處重要寺廟的遺址上,距今伊朗設拉子約80公裏。
大流士先在帕爾薩的拉赫馬特山(“慈悲山”)山側對面整出一塊寬闊的臺地基礎,高18米,長530米,寬330米,然後才開始臺地上的建設工程。
他們從帝國各省召來工匠和工頭,因為阿契美尼德皇家藝術采用了波斯帝國治下各不同國家的不同風格。這些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產生了總體效果卻無可否認是新穎獨到的。這種融合的一個引人註目的例子可以在圓柱上找到。盡管這些圓柱在其柱基、頎長的柱身、動物形柱頭上所雕刻的植物圖案會讓人同時想起埃及、伊奧尼亞希臘和亞述,但卻依然是典型的波斯風格。
其實,這種融合在很大程度上當歸功於最早的那位建築師個人。大流士之後,阿契美尼德藝術轉而向巨型化發展。薛西斯在那座巨型樓梯上方建造了一座碩大無朋的正門,由兩頭高大的人首公牛把守。在他的那座百柱大殿的壁龕中,他把自己描繪成巨人,正在擊殺一群同樣碩大的怪獸。阿爾塔薛西斯沒有步他父親的後塵,他選擇了高雅和精美。那正是菲迪亞斯監督指導雅典巴特儂神廟建築的時候,想必是燦爛的希臘藝術對這位國王的宮廷產生了影響。阿爾塔薛西斯之後,只有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還給臺地增添了一幢建築,余者都只是給已有建築裝修潤飾而已。
那麽,對波斯帝國而言,波斯波利斯究竟代表著什麽呢?它既不是政治首都,又不是經濟活動中心,也並無任何重大戰略地位可言。國王們每年只在那兒呆很少一部分時間。秋冬季節,國王們通常住在蘇薩;天氣轉暖以後則與其侍從們上埃克巴塔那。這兩個都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們發號施令、執行法律和進行外交活動的首都。而波斯波利斯則成了波斯帝國某種意義上的靈都。
二、靈都
每年春分時節,國王都要來主持一次盛大的新年慶典,歡度諾魯茲節。從不邀請外國使節參加,這或許可用以解釋,為什麽無論是這一盛典,抑或是盛典所在地的這一城市,在西方的信息源中從沒有提到過。諾魯茲這一古代波斯節慶歲歲不絕,是一種宗教性的慶典,由帝國至高之神阿胡達·瑪茲達主持,其帶翼象征物隨處可見,但這同時又是王中之王邀請他的臣民都來參加的一種政治性會盟。波斯波利斯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是為歡慶諾魯茲節而專門設計的.
在2500年後的今天,波斯波利斯已只剩下一副骨架。奇形怪狀的一堆堆廢墟,空蕩蕩的門框,以及石柱柱基,似乎都在滿懷著永恒的期望,凝視著這一望無際的平原。多少世紀以來,這些遺跡一直在誘使人們進行種種揣測。1930年代以來,波斯波利斯的發掘工作已經提供了有關這一古代波斯文明的許多珍貴資料。但波斯波利斯的神秘面紗依然存在。不難想象,大流士如何從離波斯波利斯幾公裏遠的納克謝·魯斯塔姆的墳墓中走將出來,去檢閱他的萬人禁衛軍。
評價:
波斯波利斯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興建於公元前518年。在美索不達米亞諸都城的啟發下,大流士一世在一塊兒無垠的半人工半天然臺地上修建了一座擁有眾多宮殿的建築群。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址提供了許多關於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完)
臘盡冬殘季節 在 朱珍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健康Q&A】
政府說不清楚的 瑤瑤來說清楚系列-
連毒物專科醫師都不敢吃的食物-林杰樑的健康飲食」
林杰樑醫師(林杰樑醫師於2013年08月05日病逝,享年55歲)是腎臟科醫生、也是"國內唯一"的毒物專家。林杰樑少時得到腎炎,深受其害,因此對於養生、毒物食品及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十分注重。
連毒物專家都不敢吃的食物,你敢吃嗎?林杰樑又有哪些養生撇步?哪些健康飲食原則?日常生活的飲食中,又潛藏哪些中毒風險?林杰樑要帶我們一起窺探他的生活飲食,如何貫徹百毒不侵的防毒之道!
身為毒物專家,林杰樑深知毒物對人體的危害,以至於他對於每天要吃的食物非常挑剔,他的健康飲食5原則分別是:
原則1
食材選擇以生鮮為原則,當令食物最好 如:夏天不吃蘿蔔
「能夠吃到當令的食物,是一種生活上的感動。」林杰樑說,「當令」就表示季節適合這種蔬果成長,此時病蟲害最少,農民也不需要噴灑太多的農藥,蔬果就能欣欣向榮,營養價值也高,也是最適合人們食用的時候。
林杰樑表示,選擇當令、盛產的食物,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物美價廉「越便宜越要吃,只要是哪一種食物盛產,就吃哪一種」。只是要提醒大家的是:風災前搶收的蔬果盡量避免,因為擔心蔬果可能不是在用藥安全期後才採收,會有農藥殘留的風險。
原則2
不迷信健康食品、解毒餐、生機飲食
林杰樑認為,健康是由吃而得,但對於病人而言,正是補足營養、增加抵抗力的時候,像癌症病患,化療之後抵抗力很差,若聽信街坊流言,開始吃生機飲食,卻不知道此時微生物及寄生蟲正好趁虛而入,剛好開門揖盜;或是糖尿病患,狂吃紅蘿蔔,血糖飆高到5、600。
這樣的解毒餐、生機飲食反而變成毒藥,加速索命;所以,他認為只要按照營養師建議正常煮熟吃就可以了;反正,凡事越順其自然,越健康。
原則3
不吃生食、不吃內臟、不吃加工醃漬類食物
「我們家絕對不碰發霉的食物,堅持食物原味,像酸菜、福菜、榨菜和雪裡紅、豆鼓 、破布子、豆瓣醬等醃漬品,香腸、火腿、臘肉等加工品,都是拒絕往來戶。」
林杰樑接著說,台灣人肝硬化、肝癌病例特多,恐是發霉食物作怪。他強調:「好多
不曾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患,卻出現肝硬化,最後走上肝癌一途,極有可能
就是飲食中的發霉食物作怪。臨床上,實在看了太多了!」
為了孩子,林杰樑與太太以身作則,拒絕垃圾食物。他鼓勵孩子多喝豆漿,他說,東方人乳癌較少,心臟疾病的機會也比西方人低,這些東方奇蹟多與大豆食品有關,因此建議與其喝牛奶,不如多喝豆漿。
原則4
烹調3少:少糖、少鹽、少油;以蒸、煮和微波為主,避免油炸和高溫烘烤烹調最好採取對營養素破壞最少的方式—水煮和清蒸,如十字花科的高麗菜、花菜有抗癌效果,林杰樑家裡就常吃水煮花菜、水炒高麗菜等,絲瓜煮湯很好,煮成絲瓜稀飯也是消暑的好食物。
網路上三不五時有質疑微波對人體有害的信件流傳,但微波卻是林杰樑最常使用的烹調方式之一。他認為傳聞基本上是誤解,建議選擇功率夠強大的微波爐,確認食物真的有被煮熟,使用時注意微波沒有外洩,保持50公分至1公尺的安全距離,微波時眼球不要直視食品,避免微波的光線射到眼球,增加白內障病變的機率。
林杰樑炒菜的油,依溫度使用不同種類的食用油,例如高溫煎魚可用葡萄籽油,但平日烹調也是盡量水煮、清蒸或微波,把用油量降到最低。他說,許多有毒物質都是脂溶性的,他們家的油很少用,幾乎一瓶要用很久,油越少用越好。
原則5
少買進口蔬果,多吃本地蔬果 一週至少吃兩次魚
林杰樑表示,海水魚優於淡水魚,愛吃鮭魚的人,最好選擇體型較小的野生鮭,因為大型深海魚(像是大鮪魚、大旗魚)在食物鏈中累積了太多毒素,多吃的話,毒素轉移到你胃裡,反而得不償失。「與別家不一樣,我們家愛吃鯖魚。」林杰樑家中7天有4天是吃鯖魚,每人每天一定「一份魚」。有時四破、有時秋刀或花飛,都是小型且魚油量高的魚。
林太太通常用「甘露煮」做鯖魚料理—鍋底層先放入蔥和薑片,把小型鯖魚放入,再加入糖、醬油和醋去煮熟,不加油,放入蔥、薑是為去魚腥味,加醋去煮是為讓魚骨可以軟化,適合老人、小孩,吃得安全。
除此之外,林杰樑也建議青菜用拌煮方式,鍋底先抹點油,把大蒜鋪在鍋底,再放入青菜,之後再添加些鹽和水,煮熟後撈起食用即可。林杰樑家裡的青菜就是青菜,不會用肉絲去煮或炒,不然就是只把肉絲當調味料,青菜吃完,肉絲原封不動。
林杰樑表示,對毒物越了解,他愈清楚要從生活周遭防毒。關於吃,他非常謹慎,和家人幾乎不外食,都由老婆下廚,每天帶便當上班。「青菜、鹽水煮毛豆、鯖魚甘露煮」是林杰樑家裡常見的3道料理。他表示,要吃天然的食物,不要吃加工的食品,許多人工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添加物,這些化學添加物,都是毒物的來源,如塑化劑等,也造成國人癌症等疾病的產生,都是消費者要特別留意的。
要維持健康的身體,除了「忌口」,讓「毒不侵身」外,也要定期運動,才能「內外兼修」。年過5旬,每年寒暑假仍下鄉義診的林杰樑體能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態,除了靠飲食養生外,每週至少練拳5天,每天洗冷水浴,即使冬天也不例外。這都是林杰樑獨門養生之道。
分析了這麼多這個不能吃、那個也有毒的狀態下,讓許多習慣於速食飲食的消費者不禁煩惱起來,要如何抗拒美食的誘惑呢?林杰樑笑著說:「生活也不必要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因為身體有自然的排毒功能,愛吃炸雞、薯條、燒烤的人,偶爾吃一次無妨。」但前提是不要破壞自體免疫系統功能,只要多多參考林杰樑提供的飲食原則,也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作者:劉輝雄, 胡湘湘
資料來源:今周刊
臘盡冬殘季節 在 【問題】關於臘盡冬寒、水落石出的季節? - 國文版- 深藍論壇 的相關結果
「水落石出」出自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指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 我沒有找到「臘盡冬寒」,. 不過有很類似的臘盡冬殘,. 形容年終歲末。 ... <看更多>
臘盡冬殘季節 在 下列成語「 」中的季節,何者不是實指? (A) 枯木逢「春」 (B ... 的相關結果
下列成語「 」中的季節,何者不是實指? (A) 枯木逢「春」 (B) 「夏」蟲不可語冰 (C) 望穿「秋」水 (D) 臘盡「冬」殘.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普考◇國文(無公文)-. ... <看更多>
臘盡冬殘季節 在 首頁〉成語檢索〉辭典附錄〉修訂本參考資料〉[臘盡冬殘] 的相關結果
詞語, 臘盡冬殘. 注音, ㄌㄚ ˋ ㄐㄧㄣ ˋ ㄉㄨㄥㄘㄢ ˊ. 漢語拼音, là jìn dōng cán. 釋義, 年終歲末。如:「臘盡冬殘、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枝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