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運動,可以使罹患攝護腺癌風險下降26%,乳癌的風險也下降27%】--- 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研究顯示
養成運動習慣,管理體重,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更可以防癌!1項研究發現,在早上運動,預防乳癌、攝護腺癌的效果更好。今年9月《國際癌症期刊》1項研究結果指出,相較於晚上7點至10點運動,在早上8點到10點間運動的抗癌保護力更好【註1】。
■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
■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
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
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
■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
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註2】
■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
▸常有癌友詢問醫生關於罹癌後運動的問題,時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醫生,我現在可不可以運動?可不可以做重訓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大多數時候是Yes!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這對於癌症的治療是相當有幫助的。而且癌症病患如果有肌肉質量缺乏以致肌少症的情形,研究也指出其存活率較低,這告訴我們身體肌肉量的多寡其實是會影響存活率的。
許多癌症病友因為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足,再加上缺乏運動、治療所產生的身體負荷,肌肉質量流失相當快,這時就要小心可能會造成肌少症,並影響長期的預後,這也顯示了阻力訓練來增加肌力,對於癌友相當重要。
▶癌症病友要怎麼運動?
由於每一種癌症所需注意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也因此,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1. 有氧運動:如慢跑、健走、單車、游泳等運動,每週3~5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有點喘但可以講話、聊天的程度)。而太過虛弱無法從事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以每次10分鐘,運動總量累計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
2. 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單槓、伏地挺身、舉啞鈴或舉礦泉水瓶等運動,每週2~3天,由低阻力開始,逐漸增加。
3. 柔軟度延展運動:每週2~3天,特別著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像是頭頸癌患者常會有肩頸攣縮的情況,應該要著重頸部及肩部的伸展。而乳癌患者常會有肩部活動度受限的情形,應著重肩部活動度運動及伸展。
■除了以上原則性建議,癌症病友在做運動時,還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1.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仍應該持續保持身體活動,以少量多次為原則。
2. 如果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病人,則需要以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像是瑜伽、走路、自行車、游泳、有氧運動等,以避免造成骨折。
3. 乳癌及婦科癌症病人容易會有淋巴水腫導致肢體腫脹,在進行阻力訓練期間,應全程穿戴袖套或壓力襪套,以減緩或避免淋巴水腫。
4. 攝護腺癌與婦科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常因腫瘤或治療導致容易有尿失禁的情況,應加強骨盆底肌群運動,以強化骨盆底肌群力量,來預防或減緩尿失禁問題。
5. 運動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註3】
■運動是抗老防癌的第1道防線!
國健署表示,8成2罹癌者是發生在50歲之後,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註4】
特別是癌症病人最為苦惱的疲憊問題,也可藉由運動減緩,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給予癌友良好的鼓勵與心理支持,看到自己運動能力的增強, 也能回復自信,增加抗癌信心。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Weitzer, J, Castaño‐Vinyals, G, Aragonés, N, et al. Effect of time of day of recreational and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ostat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MCC‐Spain study). Int. J. Cancer. 2020; 1– 12. https://doi.org/10.1002/ijc.333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ijc.33310
∎【註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http://bit.ly/34dUeD3
∎【註3】
康健雜誌-「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http://bit.ly/34uRX6D
∎【註4】
中時新聞網Fashion「抗癌最佳運動時間點 研究發現這時段效果更好」:http://bit.ly/3nqRE4c
➤➤照片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 AICR - 「It's Cancer Prevention Month, Make Each Day Count」:http://bit.ly/37o653q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國際癌症期刊 #運動 #防癌 #抗癌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完整內容繼續看:https://youtu.be/IeOS-XaBldc 近日關於子宮鏡檢查是否過於浮濫的問題,躍上媒體版面。 特別是有的個案居然三年做了25次子宮鏡,不免讓人產生是否浪費健保資源的疑慮。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人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在子宮部位原本毫無異狀。卻在半年後,做子宮鏡居然發...
膀胱癌存活率 在 一分鐘健身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闢謠】高強度運動會致癌?
在YouTube上看到一位醫師上健康節目的片段,他說:「癌細胞內的乳酸濃度高,而高強度運動也會產生乳酸,因此運動要做,但是做緩和的就好。」
聽完我真的傻眼,這個說法背離目前科學界「運動防癌」的共識。
我希望各位不要去搜尋或戰這位醫師,考特發文的目的是導正觀念,不想讓討論失焦。就算我拜託的吧!不要在留言區引戰。
「癌細胞裡有乳酸」其實在1920年代就被德國科學家Otto Heinrich Warburg發現,他後來因此獲頒1931年的諾貝爾獎。Warburg注意到,癌細胞可以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下活得很好,因為癌細胞偏好無氧代謝,分解葡萄糖來製造大量乳酸。
熟習運動生理的朋友知道:高強度運動如百米衝刺、重量訓練也會讓肌肉細胞行無氧代謝並製造乳酸。運動與癌細胞的這點相似性,讓這位醫師「獨創」了這個見解。
可惜這個見解真是錯得離譜!
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圓桌會議」的結論,40位國際級學者在美國舊金山齊聚一堂,就運動與癌症間的科學證據形成共識。會議結論提到:「強力的證據顯示,運動能預防許多種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食道癌。」
「有運動習慣者罹癌後存活率較高,即使被診斷癌症後才開始運動,也能增加存活率。」
科學家還不確定運動為什麼可以防癌,被提出的可能機制包括:改善代謝、增進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發炎、增強免疫、改變基因調控(Epigenetic modification)等。
至於高強度運動是否會致癌?現有最佳科學證據認為,中高強度運動者的癌症風險較一般人為低。不過運動強度與癌症風險的關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認。
---
「癌細胞裡有乳酸,所以應避免產生乳酸的運動」,這句話是把關聯性錯當因果關係,癌細胞裡有乳酸,不代表乳酸是致癌元兇。
癌細胞為什麼會製造乳酸?參考2010年「科學」期刊上的指標性論文:癌細胞為了複製、生長所需的原料,以糖解無氧呼吸攝取大量葡萄糖,再進一步合成脂質、核糖、氨基酸等細胞原料。簡單來說,無氧呼吸就像是水壩一樣,阻斷正常的代謝河流以獲取生長所需的原物料。
運動時肌肉產生乳酸,則是為了在缺氧環境下持續做功(如深蹲20下)。癌細胞與肌肉產生乳酸的目的不同、結局也不同,實在不可相提並論。
如此高收視率的節目播送出去,只怕剛好打中本來就相信「緩和運動才養生」的中老年族群。「你看,連醫生都這麼說吧!」進一步穩固內心的錯誤觀念。
會看到這篇的文章的大多是愛好運動者,我不確定能觸及到多少真正需要的族群。請不吝散播,減輕錯誤言論對大眾健康的傷害。
參考文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62605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49637/
膀胱癌存活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唐獎司儀)
請本庶佑教授頒發唐獎給傑夫曼德森先生 他代表約翰曼德森博士領獎
如果不是從醫生變成了病人,2018年唐獎生技醫藥類得主約翰曼德森絕對會親自出席領獎。
(唐獎司儀)
(傑夫曼德森)他畢生遵循著兩個原則,努力地用每一天,活出最大希望和最少遺憾,最後引用小說"此情可問天"裡的最後兩個字"Only Connect"(唯有連繫才能跨越鴻溝),謝謝
這位癌症治療的劃時代人物,曾經擔任三屆德州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長,院內地位之崇高,從校園內處處都是他的照片,配上文字細數他的傲人成就,可見一斑。
(彼得匹斯特/ MD安德森院長)
在很多方面他都是我的模範,從他身上我學到,做為MD安德森院長的特質和條件
(安特羅薇克/MD安德森研究員)
我非常崇拜他 以他為榜樣,我也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從他的豐富經驗上獲益良多
約翰曼德森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和癌症息息相關的酪胺酸激,這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許多癌症中都過度表現或容易發生突變,諸如乳癌 肺癌 大腸直腸癌 卵巢癌 膀胱癌等,當時人在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的曼德森,和另一位科學家戈登佐藤突發奇想,利用抗體來阻擋暴露於細胞外側的EGFR,由於原本和它結合的生長因子無法與之結合,受體酪胺酸激就會停止活化減緩癌症生長,就像拿口香糖黏住汽車的鎖孔使它根本發動不了,他們還進一步開發了單株抗體,做為該酪胺酸激的抑制劑,不過這個想法在當時備受質疑,大部分的人都懷疑,單株抗體作為藥物的可能性,所以沒有人願意給予經費上的補助。
(洪明奇/中研院院士)
這個概念在1980年提出時,當時老實說很多人都不相信,很多新穎的發現都是這樣,人們很難去相信,因為這種受體對正常細胞很重要,所以很多人質疑,用抗體對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來殺死癌細胞,有可能同時抑制正常細胞生長
這種想法很類似之後免疫療法的概念,然而他們成功研發出的藥物C225單株抗體製劑,卻在歷經20年周折後,率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大腸癌和頭頸癌的治療,這也是第一個利用抗體去抑制受體酪胺酸激活性的標靶治療方式,不只讓大腸癌病患在化療外,增加了一種選擇,三年內存活率也從18%提升到了41%,成為了當前常被運用的標靶藥物。
(洪明奇/中研院院士)
以頭頸癌為例,在這種癌症病患中,60%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都過量存在,所以凡是這類患者都可能受惠於這個藥物,事實上它已經影響了人類快20年,幫助成千上萬甚至百萬名患者
可惜高齡82歲的約翰曼德森,自己罹患了"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也就是俗稱的惡性腦癌,近期已淡出醫學界,是因為榮獲唐獎才破例受訪,談論讓他一戰成名的標榜藥物Erbitux。
(約翰曼德森/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榮譽校長)
我們貢獻卓越,因為我們非常聚焦是大家同心協力做出很棒的結果,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只是對於癌症治療的未來,這位抗癌先鋒依舊態度保守。
(約翰曼德森/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榮譽校長)
目前還沒有完美的治療方式,未來新的治療會讓我們 更了解這個(治癌)領域為何如此重要
1936年出生於辛辛那提,曼德森就讀於哈佛大學主修生物化學,還曾到James Watson的研究室工作,詹姆斯華生當年才28歲,因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曼德森也成為了第一個入選進入他工作室的大學生。
(約翰曼德森/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榮譽校長)
我的大二生活有時很無聊,如同大一生活,在學期中有位28歲非常年輕又極度聰明的老師出現,我們相處得很好,我成了他第一個學生,我們一起做了很多研究
曼德森後來決定改念醫學,1963年他從哈佛醫學院畢業,1970來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創辦癌症中心並擔任主任職務,1985年遠赴聲名遠播的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擔任醫學院主任長達11年,當時史隆凱特琳被譽為美國最頂尖 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
(艾瑞克曼德森/約翰曼德森之子)
在紐約時,我覺得他很有成就,但我並不清楚,他對社會的貢獻是甚麼,紐約時報上出現了一則 整版廣告寫著, "你不會給牛頓經費" "告訴他該怎麼做",上面還列了很多史上有名的科學家,對面寫著"這也是為什麼" 我們給了約翰曼德森2.5億美金" "也不過問他要怎麼用",當時我剛大學畢業 覺得 哇 這太不可思議了
1996年約翰曼德森接下MD安德森院長一職,其後一直到2011年這15年時間,他總共連任三屆院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領導才華,他事必躬親 不只指導學生,還積極募款計劃研究等樣樣參與,他重視團隊合作 強調跨領域治療,以絕對的專業 精準的眼光和滿腔熱血,將MD安德森打造成全美第一的癌症中心,並從人員到設備 讓規模大幅擴張。
(彼得匹斯特/ MD安德森院長)
在他擔任院長期間,我們進行了重要的資金募集,規模大幅擴張,從原本8千名員工到2萬名員工,這是非常重大的改變,我們因此還成立了新的醫院 新的門診部
(博斯坦/ MD安德森研究員)
他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就看到,MD安德森應該從一個卓越的醫學中心,轉而聘用傑出科學家,重視轉譯醫學研究
(艾瑞克曼德森/ 約翰曼德森之子)
他不只作為領導更是啦啦隊長,他的風格不是上對下指揮,而是互助合作創造環境去解決世界的問題幫助病患,用合作的方式把人們,最好的一面發揮出來
約翰曼德森其實和台灣也早有淵源,2006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為表彰他在癌症領域上的貢獻,特別頒贈名譽博士學位,這也是該校創校48年以來首位名譽博士,他在卸任院長後,轉而領導個人化癌症治療研究所,根據病人的RNA DNA和免疫系統,設計符合病人需求的治療方法,這也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採訪中 曼德森回顧人生幾次關鍵決定,妻子都是他最重要的諮詢者,這對醫界有名的夫妻檔,攜手從聖地牙哥轉往紐約再到休士頓,在一般人眼中 都是不可思議的選擇,最終卻成就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成功,對於年輕人的生涯規劃,曼德森如此建議。
(約翰曼德森/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榮譽校長)
我們未必總能選到贏家,雖然最後傳頌的總是贏家的名字,平心而論 我們能遇到有識人之明的東家何其有幸,很多時候 我們建立了新理論,趕緊測試理論而真的成功了,這並不常見,我們只是很幸運地剛好遇上了幾次
在MD安德森待了22年之後,約翰曼德森選擇在自己82歲生日,也就是2018年8月31號當天宣布退休,看似是從癌症治療的舞台上功成身退,其實是成為鬥士親上火線戰場,他所罹患的惡性腦癌從來不曾讓他膽怯,在被任命為MD安德森的榮譽院長之後,他仍持續在抗癌領域貢獻一己之力,只希望更多後人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繼續前行。
膀胱癌存活率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完整內容繼續看:https://youtu.be/IeOS-XaBldc
近日關於子宮鏡檢查是否過於浮濫的問題,躍上媒體版面。
特別是有的個案居然三年做了25次子宮鏡,不免讓人產生是否浪費健保資源的疑慮。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人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在子宮部位原本毫無異狀。卻在半年後,做子宮鏡居然發現一顆腫瘤!為什麼兩種檢查結果的差別如此之大?其實,只要用對了時機,有所謂的「5大檢查」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揪出很多早期病灶,
即便是惡性腫瘤,也能大幅度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讓癌症變成所謂的「慢性病」!到底是什麼檢查這麼厲害?有哪些人能做?哪些人不能做?播出日期:2017/10/22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膀胱癌存活率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完整內容繼續看:https://youtu.be/IeOS-XaBldc
近日關於子宮鏡檢查是否過於浮濫的問題,躍上媒體版面。
特別是有的個案居然三年做了25次子宮鏡,不免讓人產生是否浪費健保資源的疑慮。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人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在子宮部位原本毫無異狀。卻在半年後,做子宮鏡居然發現一顆腫瘤!為什麼兩種檢查結果的差別如此之大?其實,只要用對了時機,有所謂的「5大檢查」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揪出很多早期病灶,
即便是惡性腫瘤,也能大幅度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讓癌症變成所謂的「慢性病」!到底是什麼檢查這麼厲害?有哪些人能做?哪些人不能做?播出日期:2017/10/22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膀胱癌存活率 在 膀胱癌反覆復發免疫療法治療見效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