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令人傻眼的新聞標題引起同業一片譁然:「台灣人20年來最大改變『拼命』賺錢給醫師用」。因爲一般來說,大家會認為醫師拼命救人,這個標題把焦點放在民眾在拼命賺錢給醫師用,直觀上就產生一種格外聳動的衝突感、卻也形成一種醫病對立。再來就是,其實新聞援引的醫療支出,除了自費醫療、健檢還包含各種保健食品、醫院單人房差額、產後坐月子,這些支出根本不是全進了醫師口袋啊!
媒體的社會責任本該是拉近專業人士和民眾的距離,弭平資訊不對等造成的誤解,如果反而為了流量偏離事實,刻意製造社會對立,根本違反職業道德。不禁讓我覺得這個標題是為了呼應漲健保費而生,打蛇隨棍上。製造健保二十年,民眾花費不減反增,是為了要讓醫師賺更多錢、藉此形塑強化集體仇醫的心態。
憤慨歸憤慨,我還是得就事論事,從我最熟悉的產科來說說這二十年來民眾在生產上多了哪些支出?
一聽到懷孕,大家在門診不免俗的一定會問需要購買什麼營養品。包括葉酸、綜合維他命、魚油、藻油,加上這幾年因母乳推廣而生的各種發奶、通乳產品也越來越多。
即使大部分的營養素可以從原型食物取得,但因現代人普遍外食的狀況來看的確很難達成,也因此一個孕期買下來就是一筆不小花費。
再來就是這二十年,各項產前檢查技術不斷突破。包含超音波的解像力,技術大幅提升,針對染色體異常好比唐氏症,也發展出初期 /二期唐氏症篩檢以及準確度更高的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讓害怕破水風險的高齡孕婦不再只有羊穿一個選擇。另外還有其他遺傳性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X脆折症篩檢,這類檢查目前都尚未納入健保,且林林總總加起來也可能到數萬元。
若預算有限,我認為一定要做的是初期唐氏症篩檢及高層次超音波。因為唐氏症發生率相較其他遺傳性疾病高,初唐篩檢能較早知道唐氏症風險,讓媽媽多一個月思考是否該接受羊膜穿刺,還可看到胎兒初期結構發展,如手腳、腹部的完整性。高層次超音波則可從頭到腳檢查胎兒結構器官的異常,比如先天性心臟病、腦部發育不正常。雖說不是百分之百,也有八成以上的檢出率。一旦檢出,父母可提前做心理準備並尋找專科醫師在產後立即做相關處置。這兩種檢查的價格也相對可以接受。
另外由於孕媽媽的生產經驗比過去更受重視,痛過才能當媽的觀念已漸漸被翻轉,不管是減痛分娩或剖腹產術後的自控式止痛,使用率也遠比過去高。當然,也有些孕婦主張生產不該有過多醫療介入,改而選擇水中生產、溫柔生產,並請專業的助產師全程一對一陪伴,這些都是全額自費的開銷。
最後,基於世代觀念落差,考量長輩年紀大、住得遠等因素,現代女性產後照護大多會選擇去月子中心。只不過月子中心因人力、房租、裝潢等因素,價格往往居高不下,再加上近年有種「疼老婆就是要住昂貴月子中心」的風氣, 使得懷孕生產過程中,最大的支出反而是在產後的休養。我認為,坐月子是個緩衝,最大意義是讓媽媽好好休息、讓伴侶一起習得育兒知識。假使經濟上難以負荷,未必需要按傳統觀念住滿一個月甚至45天,因為各種傷口痛、餵奶困擾大致可在三週內改善,若是二寶媽還可能因為思念大寶,更想提早返家。
回過頭來講這則新聞,我想無奈地問一句,誰工作不是為了錢?任何一項檢查背後,都有技術開發、耗材折損,以及人力培育的成本,各行各業不都是一樣嗎?這類偏激的標題不僅無助於溝通,讓人無奈,長期來看,還會讓醫師為了避嫌不想建議任何需要的自費檢查,造成民眾對醫師信任感下降,為了怕被騙錢,反而多重就醫,造成醫病雙輸的局面。
腹部超音波準確度 在 蘇河仰 婦產科醫師 精準母胎醫學專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孕期各項超音波檢查】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孕期超音波~
懷孕期間寶寶在媽咪的肚子中成長,媽咪及醫師們皆須透過「超音波」來觀察及了解寶寶的生長狀況及舉動,因此超音波在孕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懷孕周期,超音波產檢的內容不同,目前孕期間的超音波有三種分別是:
✅腹部超音波
✅陰道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
不少媽咪產檢時,就會詢問說:這幾種超音波的作用有什麼不同?
其實大部分的孕期超音波都是透過 #腹部超音波檢查,主要會觀察寶寶不同時期的生長情形與狀況; #陰道超音波 是針對懷孕6周以前,因為胚胎還太小,或是孕媽咪子宮後傾(子宮頂向後倒遠離肚皮)或是媽咪肚皮太厚,無法用腹部超音波確定胚胎著床的位置; #高層超音波 為自費檢查項目,孕媽媽不一定需要使用這項檢查,但通常會建議媽媽可能是高風險,或是寶寶可能有潛在的異常、高齡產婦、有家族病史或是有相關疑慮的情況,會特別建議孕媽咪們還是建議要做這項檢查。
雖然超音波的準確度高,但它並不是萬能的工具,寶貝的成長與健康,還是要靠媽咪定時的產檢以及醫師的密切配合來把關,願每一個寶寶都可以這樣平安健康長大。🤗
#超音波檢查 #孕期 #產檢
腹部超音波準確度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病例分享】
昨天查房的時候發現我的病患有將近一半是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大多數是因為膽結石引起,不過其中一位70多歲的婆婆最後證實是胰臟癌末期。因為週六比較有空,我跟他的兒子聊了一下。
婆婆有糖尿病多年,長期用血糖藥控制的很好,大概在半年前門診醫師發現她的血糖偏高,囑咐她要控制飲食,到了三個月前回診,醫師發現血糖繼續上升,於是增加藥物,預約三個月後回診。
不過在一個月前左右,家屬發現婆婆的食慾開始變差,只有原來一半的食量,家屬想說可能是新藥物作用的關係或是婆婆擔心血糖高不敢吃太多。我詢問她兒子有沒有發覺婆婆變瘦?他回答:「感覺四肢有變瘦,但是肚子是變大!我們想可能是媽媽不想出門,沒運動的關係⋯」
我向他說明半年前血糖變高時,就是胰臟癌出現造成,最近媽媽肚子會變大,那是因為癌細胞擴散到整個腹腔形成腹水,不是變胖。糖尿病患得到胰臟癌的風險的確比較高,但是婆婆沒有抽煙,也不肥胖,目前醫學上沒有建議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定期做胰臟癌篩檢。
他聽了之後眉頭深鎖問我:「我也有糖尿病,而且常常血糖高高低低那怎麼辦?」我向他說明,5-10%胰臟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母親已經有胰臟癌加上你也有糖尿病和肥胖問題,你和和家人確實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
建議可以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和檢驗胰臟癌指數CA19-9(可能要自費),雖然這兩項檢查會有偽陰性,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但總比沒追蹤檢查好得多。CA19-9 的正常值是小於27-37,入院時婆婆的檢驗值超過600,這不應該只是胰臟炎,而是有癌症了。
這位家屬和我談完話後,意識到能陪伴母親的日子不多,自己也要認真注意健康,我把這個案例分享給各位,好提醒更多人。
大家週末愉快!
附上有關胰臟癌的文章⬇️
http://livermoney.blogspot.com/search/label/%E8%83%B0%E8%87%9F%E7%99%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