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腰椎狹窄定義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初創立這個粉絲團
就是為了因應自己無聊寫寫
隨機分享專業所興起
近期有人反映,為何我不再分享專業
反倒寫了許多防疫相關的資訊
嗯~會這樣想的
或許把自己的角色定義的很狹窄
就是單純的「健身教練」
然而~對我而言
運動訓練與健康照顧專家
本身提供的不該只是訓練觀念而已
還包括生活教育、健康保健等相關資訊
近期疫情的觀念
許多人只會從網路上學習、從Line裡面分享
很少有人會認真的思考與判斷資訊真偽
那麼又如何幫助信任自己的會員與選手?
所以~訓練!很重要,觀念!更重要!
------------------------------------------
今天~就讓我再來分享一個小小的訓練邏輯
------------------------------------------
有時聽到教練會拍胸脯說
「簡單!腰痛就是髖動不夠腰太鬆」
然後就會給出
壺鈴風車、土耳其起立、熊爬....
這些常見的訓練
這過程~對!也不對!
#髖關節活動不足導致腰椎代償 是正確的觀念
但~這一句話不是結論,而是開始
身為照顧或訓練者,你必須再更深入的去思考
什麼因素導致髖緊、腰椎代償只從下肢來?
上肢活動會不會誘發代償?
呼吸~當然對中段穩定有幫助
但呼吸只會是影響因素之一
絕對不會是關鍵因子
情緒會不會影響?
面對危機的身體活動策略有沒有問題?
有太多太多部分需要我們一一分析與探討
透過不斷的分析、探討,在每一次的訓練中
在給出對應的策略與法則
根據引導過程中的身心反應
在給與引導、修正與回饋
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
會沮喪、會自疑、會不知所措
這!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不會一路順暢
一定會撞牆、一定會卡關
怎麼辦呢!?
多請教、多討論、多找資料、多嘗試
你一定有辦法找出解決策略
只要方向對了,策略可以不斷的替換
找到身體能產生正確回饋的反應
去除誘發身體抗拒的負回饋策略
哪怕一點點,都是對的方向
此時!方向比強度還重要
資訊搜集、方向思考請多元
策略給予,必須目標明確力量集中
這樣才能收集該部位所產生的各種反應
然而~
多數的教練走反方向
資訊搜集與方向思考都很簡單
然後策略給予時非常多元
多到不知道哪種反應是真正的刺激下的反應
不清楚哪種回饋才是你要的結果
導致越搞越亂、越做越糟
訓練跟疫苗的研發一樣
越難搞的病毒,越需要深入研究與分析
不是隨便拿個消毒水通通殺掉就沒事
好好檢視自己訓練與防護的過程
哪個步驟是你欠缺的,就該好好補齊
不要慌、不要亂!
隨時討論、隨時發問
一定能從混亂中找出曙光的!
很難嗎?廢話!
誰人有關的事,絕對不簡單
#BelieveTraining
#信念功能教育學院
#玩人體
#複雜想 #簡單做 #用心觀 #誠心饋
腰椎狹窄定義 在 往返天涯的一百零一隻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空服手札》
致 能不爽不要做的 你們
致 覺得空服員一點也不重要的 你們
台灣某航空公司罷工事件到現在持續了十幾天,前前後後有許多朋友、粉絲、路人問我想法,我都直言不諱的說:「今天不論訴求是甚麼,只要是合法罷工,就不應該遭受謾罵。不論支持或者不支持,我們尊重他們合法罷工的權益,才是我們身為民主國家應該有的素質。」
罷工本來就是一個以損害與不便造成資方重視的手段,當所有人抱怨空服員以乘客、地勤以及所有被波及的人員的來要脅公司的時候,你們沒有想到你們只不過也是該公司拿來壓迫這些空服員、逼他們就范的工具而已。
不過,罷工,不是我今天主要想說的點,讓我真的想寫這一篇的原因,是因為我開始看到許多人輕視「空服員」這個職業。對我來說,不論你是在天上端盤子、在地上端盤子、掃廁所、當廚師、在辦公室裡假裝自己只上朝九晚五實際上每天回家還要加班……不管是哪個工作都是同等重要而且值得被尊重的。
因為每個職業,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有人做著你從來不願意去做的工作為你提供這個服務,你不也是做著別人也做不到的工作替別人服務嗎?
空服員聽起來是個取代性非常高的職業,它也的確是,在進入這個工作之前有多少對於它的憧憬,就會有多少幻滅。沒有過過那樣的生活,你永遠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樣的。
能夠環遊世界、買精品吃美食,好像只要每天上班漂漂亮亮的,隨便打卡拍照都能換來一堆艷羨,那些空服生活的百分之一因為光鮮亮麗所以被展現在大家眼前無限放大,好像這就是空服員。背後那百分之五十因為時差和不同飛時與睡眠的矛盾、百分之三十在飛機上面對客人、公司這種奇怪要求和刁難,還有剩下百分之近二十無限錯過人生中重要的人的大小事,都沒有人看的見。
當然,我們不說,你們也就不知道。
這裡要跟你分享的,就是為什麼空服員,真的沒有那麼好當。
1. 身體條件嚴格:撇除掉當初應徵時篩選的身高條件,是為了能夠安全關上方行李櫃、在廚房能夠接觸並使用到所有放置的物品(有些東西放在就連我170公分也要墊腳才拿的到的地方)。身高不夠在舉重物或是放東西至高處容易腰椎、手腕受傷,但其實身高不夠矮,在服務空人無限彎腰拿餐盤的時候,更容易腰酸背痛,沒有一個耐操的身體,這個工作你還真的做不來。再來,太過頻繁的起降,體內壓力無法達到一個平衡,耳鳴、頭痛、中耳炎是家常便飯,更別說其實一點小感冒、稍微有一點鼻塞去搭飛機都有可能加重病情,但是空服員有可能只是鼻塞就讓醫生開無法服勤的證明嗎?不可能,醫生也不會開給你的,只會覺得你鼻個塞幹嘛大驚小怪。所以,如果你的身體不是天生就完美到不容易生病、不會起降的時候耳鳴,就不能算是個完美的空服員體質。但開甚麼玩笑,你以為我們是神嗎?
2. 耐性要十足:每天上班的時候,遇到同組的同事每次做報告都會犯一樣的錯,你有耐心的可以糾正,心想反正報告一週一次,一個月也才四次嘛!我們一天上班四百個客人,在起飛降落該系安全帶、豎直椅背、收餐桌板、打開窗戶遮光板、手機電腦關機收好的時候,至少有一百個客人在機長和座艙長廣播之後還是有某一項細節需要你提醒,起飛一次、降落一次,一個月算八個航班好了,來回總共十六趟,16*2*100=3200次。你一個月只要提醒四次,最多給你算個十次好了。我們一個月要做三千兩百次,當然時少時多,還有人會很不要臉的跟你討價還價或是擺臉色給你看。或者,也有同樣的客人,跟你要了一杯水之後,你端來給他,他又跟你要了泡麵、然後你回去再回來之後又跟你要了可樂。當你分不清楚這個客人到底是腦子有問題沒辦法一次想好跟你說自己要甚麼還是故意在整你的時候,喔,後面三排還有另外一個客人也整同一齣戲給你。我在外商公司,我還可以毫不客氣的跟客人:「你是認真的嗎?還有甚麼請你一次說完好嗎?」在台灣航空公司你還沒先被公司清算就會先被客人大罵了。你說,阿這就是你的工作的,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嗎?抱歉喔,我知道的世界是遵守規則、尊重他人,該系好安全帶的時候我都乖乖系上,也不會麻煩一個空姐為了我那些需求三番兩次的來回跑。你說我知道?我知道個屁!
3. 使命感和危機處理的意識:不論是別上了翅膀還是星星,當我們從訓練中心畢業開始飛的那一瞬間開始,每一趟飛行,我們都是背負幾百個人的命在飛。你以為,機翼沒有著火、引擎還能運轉,你安全的起飛安全的降落了,都是機長的功勞。沒有我們隨時在客艙裡的巡視,機長是看到的機翅發生甚麼事嗎?你突然在客艙裏面心臟病發作,隔壁路人知道要怎麼樣為你做心臟復甦?我曾經飛過一個航班,客人暈倒沒有意識、停止呼吸,機上廣播找了護士醫生,在狹窄的走道空間裡,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的做心臟復甦,是我的客艙經理,自己一個人按壓他的心肺,請護士幫忙渡氣,持續一個小時直到緊急迫降。其中為了不耽誤其他乘客,原本該是要有兩個空服員以上來幫忙心臟復甦的,客艙經理自己扛下讓其他人去服務,結果還有客人來問不斷做著心臟復甦的客艙經理餐點是甚麼、甚麼時候送來。對,別人的命都沒有你的食物重要。但不好意思,我們在這裡最大的責任不是當保姆餵食你,而是保證每個人怎麼登機,就怎麼安全的下機。
4. 心理要夠強大:這點有很多面向,第一個是遇見危機的時候得要臨危不亂,遇見生死的時候要能夠靜下心來處理,我在飛機上遇到過中風迫降、遇見過客人發酒瘋拿酒瓶砸人,遇見客人躲在廁所裡抽完菸然後跟座艙長說是我說他可以抽菸的,遇見過客人蓋著毛毯手淫,也遇見過客人佯裝手機掉在廁所,實則是打開攝像頭想偷拍別人上廁所的畫面。可能是每天上班遇見的人都是平常人的百倍,所以看到這個世界的醜陋也是別人的一百倍,你說如果心理不夠強大,誰不飛幾個月就覺得這個世界黑暗到足以崩潰?第二個是你得要能夠接受,你幾乎是在所有你重要的人的生命裡缺席,有可能病危的時候你剛好在外面,錯過了見最後一面的機會。有可能剛好排班,你參加不到婚禮、你慶祝不到爸媽的生日、甚至連至親之人的喪禮,可能也缺席。我們抱持著隨時都有可能遺憾終生的念頭完成一次一次的飛行,不過也就是在賭,這些憾事不會發生。因為若是你總想著這些事情,你無法遠行。
你說,不爽不要做,有的是人可以取代你。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可以被取代的,至少,說這句話的你,你取代不了我。因為你是個不爽不要做的人,你低不了你該低的頭。又或者,其實你時時刻刻都在向別人低頭,只有躲在鍵盤後的這一刻,在大肆貶低詆毀空服員的這一刻,你才能假裝自己的錚錚傲骨,從不為五斗米折腰。
因為我身在這個行業,所以我知道這個行業的所有辛酸事,每一個人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痛恨的地方,也有自己熱愛的原因。
在外商公司四年半,除了第一年以外,離職的念頭時時刻刻都在我心中掙扎,我想回台灣,我想回家陪我爸媽。但我始終都沒有回去,因為理智告訴我,我還需要這份工作,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不依靠我的父母,沒有他們的背景、不需要他們擔心我的吃穿行住,也能一肩扛起他們的照顧他們往後的生活。
是,這次罷工,或許他們的訴求你們不能理解,或許你覺得他們有些人就是嘻嘻笑笑的不把其他人當一回事,如果能笑著給別人看誰想要哭?那些比他們更慘的人多的是,為什麼不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那些說,如果每個人都跟他們一樣自私,罔顧別人權益都來罷工,那事情都不要做了啊!
不要把自己說的那麼偉大,你只是不敢,不是不想。
這群空服員,再怎麼不濟不好聽,也不過是亂發脾氣撒潑吵鬧的女朋友(或者連個該有的名份都沒有),有些人就是笨到這種嚴肅時刻還要發IG傳照片,好像罷工很開心,而有更多你們沒看到照片的那些人,是真的嚴肅在看待他們自己罷工這件事。但是對待他們的公司、那些覺得自己可以予取予求他們就該犧牲奉獻的人,就是畫個大餅給他們卻射後不理的渣男,不想當壞人說分手,又要叫媽媽出面趕走人家,連個支票分手費都捨不得丟出來。
你說空服員沒那麼重要?絕對比你這個只會不爽不要做的渣男重要!在反對罷工之前,先去查一下罷工跟民主國家這兩個詞彙的定義吧!
腰椎狹窄定義 在 腰椎管狹窄症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什麼不同? PTT新聞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尤其擅长椎间孔镜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椎体成形术治疗椎 ... 腰椎管狹窄症的定義是腰椎的椎管、外旁側的神經根管道及椎間的神經孔變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