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吳靄儀測試」
文:薯伯伯
金庸逝世不久,周保松約了吳靄儀在 2018 年 11 月 10 日,於北角 Brew Note 咖啡館舉辦講座,題為「金庸.查良鏞——江湖與現實」,當天場面極盛,坐得地上滿是人。華文世界裡,最有資格及資歷去談論金庸及查良鏞的人,當非吳靄儀莫屬。無論是對金庸的小說,或是查良鏞的為人及政見,都有著冷靜抽離而又深刻獨到的見解。
講座不久,馮晞乾寫了一篇〈而我不知道吳靄儀是誰〉,提到那天他的太太去聽吳靄儀的講座,跟四名街坊閒聊,馮太說起「陣間去聽吳靄儀」,眾人齊問:「邊個係吳靄儀?」四名土生土長的街坊,居然完全不識活躍於香港政界的吳靄儀,確實令人略覺詫異。馮晞乾還提出所謂的「吳靄儀測試」(Margaret Test),看看世代之間,對不同人物的認識程度,落差如何。後來區家麟又做了一個測試,給大學一年班的同學看吳靄儀的照片,看看能否寫出其名字,卻發現全班 64 人當中,大多滿頭霧水,只有 3 人完全答對。
這件事倒是讓我想起司徒華去世半年後,其回憶錄《大江東去》在書展推出。當年我的哥哥去到「三中商」那種書店問電腦櫃台的職員,司徒華的回憶錄放在哪裡。職員聽到「司徒華」三字,似乎不識,問:「嗯,邊個作者?」我哥再說:「係司徒華。」職員的反應,果然是第一次聽到「司徒華」三字,拿了紙筆給我哥,叫他寫下,以便查找。書店職員叫人寫下作者名字,不就是為免查錯,但現在查的是華叔司徒華,六任立法機構的議員,香港民主派的元老,舉足輕重的人物。司徒華在 2011 年 1 月去世,才半年之後,怎麼有人連名字都不知道如何寫,難道這就是「人去茶涼」的晞噓?
後來有次在周保松舉行的北角小飯局遇到吳靄儀,大家談起這個「吳靄儀測試」,她倒是一笑置之,說現在的人看消息,從紙上接收的文字訊息,又或是網絡接收的文字訊息,已經大相徑庭。不過除了媒介之外,閱讀及看片的興趣,也可以是千差萬別。說回馮晞乾那篇〈而我不知道吳靄儀是誰〉的文章,裡面其實還提到另外不同的人物,其中包括異見作家馬建,英國記者馬凱,藝人吳亦凡以及一位名叫姜濤的人。頭三人我倒是知道,但姜濤是誰,而我真的不知道。
我倒是經常上網,臉書上也接近 5000 名「相識」,但在我的臉書上,卻又好像沒有怎麼看過這個人的名字。臉書也好,谷歌也罷,就是用算法來判斷你的喜好,形成所謂的「濾網泡沫」(filter bubble)。你和我也是看著網上的文字,但你的臉書世界,跟我的臉書世界,可以是截然不同。我其實嘗試把不同政見的專頁都關注了,儘量希望有多一些不同立場的消息,但臉書的計算方式,據稱還是會從你的點讚數目、頁面停留時間等去做估計,只讓你看一些你最感興趣的事物,務求吸盡你的注意力。你覺得理所當然全世界都在接收的「常識」,在別人眼中,其實就不一定是很「常」了,正是 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有次好朋友跟我談起《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我說自己一集也沒有看過,他立時面露驚異之色。我猜當我聽到別人不知道誰是吳靄儀或司徒華時,也是同一副神態。
後來我好奇心發作,上網查了一下姜濤的資料,知道他原來《全民造星》的冠軍,但我就忍不住想,其實除了「吳靄儀測試」(Margaret Test),還可以來個「司徒華測試」(Szeto Wah Test),或是「姜濤測試」(Ginger B Test),看看呼吸著同一大氣層的人,到底苟活在多少個平行的想像空間裡。
———
照片:北角 Brew Note 文化沙龍的現場,當天吳靄儀談金庸,題為「金庸.查良鏞——江湖與現實」,攝於 2018 年 11 月 11 日。
———
有關北角 Brew Note 文化沙龍的資料,請參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rewnote/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