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26日電)數位雙生新興科技整合導航與混合虛擬與實境的創新醫療,可精準定位手術器材,協助醫生微創內視鏡手術時避開血管或重要軟組織,並隔空操作虛擬介面,增加病患手術穩定安全。
衛福部雙和醫院今天發表「數位創新科技應用場域實證」,院長吳麥斯表示,2018年引進ROSA機器人定位輔助(Robotic Stereotactic Assistance)並運用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內視鏡,執行超過百例以上脊椎與腦部手術,有效改善術後疼痛,預後恢復狀況良好。
他說,「科技是為了生活與生命更美好」,尖端醫療科技引進大量機器手臂導航系統與內視鏡,但臨床醫生要面臨完全無菌環境下操作電腦的考驗。
資訊工業策進會推動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科技,結合病人數位醫療影像3D(3維空間電腦繪圖)模型,與導航系統精準定位臨床手術,並整合應用MR(混合虛擬與實境)以提升手術效率與可靠度。
數位雙生是指將現實生活中具體存在的「物品」,透過電腦軟體或感應器去擷取其參數,以軟體的方式模擬「物品」運作方式。
耳鼻喉科醫師袁聖博說,切除鼻內、顱底、腦下垂體腫瘤時,需抬頭注視不同螢幕視鏡與斷層2D影像,並比對3D模型中內視鏡位置,相當不便且提高手術風險。
今天發表內容是將患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資料匯出,利用AI人工智慧建置軟/硬組織的數位雙生資料,搭配MR混合實境開發技術,將導航電腦利用無線傳輸串聯到智慧眼鏡,可精準定位手術器材。
雙和醫院表示,傳統內視鏡手術需高度仰賴醫師的經驗與判斷才能精準辨認病灶位置,避免傷及神經、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有導航系統、智慧眼鏡,器械可明確朝目的地前進,醫師可隔空操作虛擬桌面,並結合3D影像與手術影像結合,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AI機器人手術專科主任林明錦表示,新科技有助於人機合一,並在無菌環境中,醫師可隔空操作。
經濟部工業局電子資訊組長林俊秀表示,希望新創科技與醫療產業結合,加速打造台灣為科技島。(編輯:卞金峰)1091126
腦部微創手術風險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解剖新冠患者遺體法醫解剖報告:治療重大發現
【全球首次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屍檢解剖工作,2月16日凌晨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進行,讓專家們得以更深入的看到病毒對人體及器官的攻擊情況,也給了臨床醫師重要的治療方向。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率領20人的團隊,總共進行了九例新冠患者的解剖工作,劉良發現新冠肺炎造成的缺氧、呼吸困難反應,是因為新冠病毒攻擊人的肺部導肺泡損傷,出現大量濃稠的黏液堵住了深部氣管,而且肺裡面原本的物質被取代,可以說「肺已經不是肺」,這點發現對於臨床尤其重要,在治療時如果只是單純給氧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將黏液推得更深反而加重病情,加重死亡。】
{內文}
新冠病毒到底會對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率領20人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進行解剖。
(聲源:劉良\同濟大學法醫系教授)
(第一場解剖)做了兩個多小時吧,2個小時50分吧,一共三個人在裡面解剖兩個人,動手一個人紀錄打雜,穿的防護服厚厚的,在裡面大汗淋漓
首位獻出大體,供研究團隊解剖的,是一名85歲男性,他在一月份因為多發性中風入院,十天後出現喉嚨發癢和發燒症狀,第13天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第28天病逝,解剖團隊2月16凌晨一點半進入解剖室,面對過去從未有進行過的新冠患者解剖,完全未知的高傳播性病毒,即使全身穿著防護衣,一步一動還是得格外小心,從解剖檢查結果來看,新冠病毒對肺及呼吸道的攻擊力強勁,劉良表示,死者肺部切面充斥黏液分泌物,肺裡面物質被別的東西取代,可以說,肺已經不是肺了。
(劉良\同濟大學法醫系教授)
正常肺的話摸上去像個海綿 含氣,但這個(感染的)肺摸上去不是這樣的感覺,像一個肝臟,我們叫韌,(肺)切面上一切開以後,是那種很黏稠,像糨糊一樣的東西在上面,這個東西可能反映出,這個人在早期的時候分泌物是黏稠的,它又在深部的氣道裡面出現黏液成分,這種成分如果我們在治療上不去針對性做處理的話,可能起到反作用,(治療上)應該先去把黏稠的成分化掉 溶解掉,這樣的話讓你的肺泡有一部份裡面沒有堵塞,你再給它氧氣
劉良團隊總共完成9例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將於3月11日發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報告中提到,患者肺部呈現呈現斑片狀,可以看到灰色病灶及暗紅色出血,患者胸腔積液量不多,但在肺部切面有很黏稠的分泌物 堵塞深部氣管,這顯示新冠肺炎感染的早期症狀,就與一般病毒感染的清鼻涕 鼻水明顯區別。
新冠病毒主要是引起肺泡功能損傷,並導致氣管遭黏液堵住,在臨床反應上就是「缺氧」表現,這點發現對臨床治療尤其重要,因為若只是單純給氣,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反而加重缺氧,甚至加速死亡,報告還提到,神經系統部份,肉眼觀見腦水腫 大腦皮質輕度萎縮,新冠肺炎病變可能還包括免疫系統與其他器官,儘管新冠肺炎病理特徵,與SARS MERS冠狀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徵類似,但肺部纖維化和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是滲出性反應較SARS更明顯,但對於心肌 心外膜 腎 脾及消化道器官 腦部,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的損害表現,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一點與,第五醫學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二月中旬也透過採取死亡患者肺 心 肝臟組織樣本,進行微創病理檢驗的報告內容相符,王福生的微創病理報告提到,重症患者會因為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而死亡,而且肺部之外的器官,如肝部也有病變,心臟組織間隙中則有少量細胞單核炎性浸潤。
(李斌\中國細胞生物學會主任)
(病毒)除了在下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達以外,還有很多人體其他細胞,比如消化道上皮細胞 腎的上皮細胞,潛在的可能性就是說,病毒可能除了在呼吸道複製擴增,還可能在其他部位上皮細胞也會擴增
疫情蔓延至今,屍檢報告終於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具體方向。
(劉良\同濟大學法醫系教授)
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它到底傷害了我們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 靶組織,到底打到你的心臟,還是打到你的肝臟,打到肺上去了,第二個我們要針對這個地方給藥,還有一個它在裡面到底通過一個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如果找準這個的話,就可以針對性採取保護性措施,我們一般有個說法,臨床醫師如果治病沒有病理支撐,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斷有人在死去 都很茫然,如果能早一天知道它的病變,對臨床治療是非常大價值的
這份解剖報告得來並不容易,早在一月底就提報應該進行屍檢,劉良帶著法醫團隊 更在封城禁令下,拿到特許趕回武漢,還是等了將近一個月,2月16日才終於等到第一具捐贈大體及負壓手術室。而這樣一場傳染病體的解剖,面對的是新冠肺炎傳播力強大的未知病毒,和一般屍檢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風險等級更是天差地別,劉良說,做這件事的時候,要說不害怕那都是騙人的。
(劉良\同濟大學法醫系教授)
它確實是一個未知的東西,而且它是烈性傳染病,說不恐懼是假的,對自己(安全)有恐懼,原來沒有做過這樣類型(完全未知)的病毒,我們有原則在裡面,時間不能待太長需要快速做,一個是在裡面空氣很悶,第二個你不知道遺體暴露出來,會有多大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病毒)濃度就越大,我們相當於在核輻射最核心的地方,以前我們做的話是一個一個臟器往外面拿,這個就不行了,要整個一套拿下來,拿下來就趕快放到密封袋裡去,不要讓它暴露在空氣裡面
另一群科研究人員則正致力於,以更有效的方式辨識出病毒,並攻克它的弱點。
(任麗麗\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
我們團隊的人可能在實驗室裡面,趴在桌子睡覺都超過了一個月,因為我們病原所在前面是要打前戰,第一波的戰斗我們必需得把它完成
抗疫的第一場戰鬥,就是找出確定致病的病原體,並且揭開它的真面目,由任麗麗率領的科研團隊做的就是這樣的病毒研究,在新冠疫情爆發初始,就以實驗室為家,
從病患的痰液 肺泡灌液樣本中,分離出病毒株,最終確認,這次的新冠病毒不同於之前的SARS冠狀病毒 MERS冠狀病毒,而是一種全新未知的病原體,緊接著任麗麗帶著團隊又熬了半個多月來研發試劑。
目前全球檢驗新冠病毒,使用的都是核酸咽試紙檢測,但它的採樣難度大,檢出率容易受影響,更重要的是醫護感染風險也高,任麗麗團隊研制了一種全新化學發光 血清抗體檢劑,儘需要抽血驗血,還能進行批量檢測,更安全也更有效率,只等待審批後,就能應用在臨床上。
(任麗麗\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
對於這種病毒還有很多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去回答,對它還不是很清楚 比如最簡單一個我們想知道的,它在人群中流行了這麼長時間它有沒有變化,它的變化對未來的傳播來說有什麼樣的影響,這種變化會不會導致更重的疾病,我們正在努力的做這一塊工作
(劉良\同濟大學法醫系教授)
在世界級大災之前,我們不幸也有幸地遇到這麼一段經歷,如果我們不在裡面起點作用的話,我們真是羞愧,這種心情,所以一定要往回(武漢)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IxA02WOBA
腦部微創手術風險 在 Phew!好險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部..脊椎外科手術風險超高...
但每年竟然有12萬人需要動刀!
不靠精準的儀器,醫師動錯一刀就完了...
這兩種機器人手臂光開機費超誇張
全台每年竟然有高達12萬人要動神經外科手術!但為什麼以往被視為高風險的神經外科手術會有這麼多人敢做呢?答案當然就是依靠高精準的顯微鏡囉!
然而,全台醫院到底是靠哪種顯微鏡呢?這種顯微鏡輔助不但能讓醫師突破以往手術視野的盲點
使高難度的腦部手術與脊椎手術難度降低,更能改善手術風險造成的癱瘓危機!
綜觀目前全台醫院正在使用的神經外科顯微鏡輔助工具,從早年的雷納生機械手臂3D導航微創手術
到現在已有醫院開始使用羅莎的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
想看更多:兒科名醫葉勝雄不敵癌症過世 享年42歲
http://bit.ly/2LcWNvu
#脊椎手術 #腦部手術 #神經外科手術 #雷納生機械手臂導航手術 #3D #羅莎機械手臂導航手術 #開機費
腦部微創手術風險 在 腦出血微創術後2天又再次出血,開顱術後發燒昏迷,家屬拒絕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住院當天出血量20毫升,晚上出血量40毫升,醫生直接做了微創手術。 ... 建議:患者現在一直處於發燒昏迷狀態,主要是因為腦部積液壓迫腦組織所致,需 ... ... <看更多>
腦部微創手術風險 在 CUHK Medical Centre - [醫生講場] -內視鏡腦部手術(2)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內鏡 微創 技術允許醫生經鼻竇到達腫瘤位置,無需經過腦組織, ... 介紹如何使用內鏡 微創 技術進行腦下垂體腺性瘤 手術 ,以及 腦部微創手術 的好處和挑戰。 ... <看更多>
腦部微創手術風險 在 清醒開顱手術摘腦瘤確保腦神經功能活躍健康2.0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Z_33bbsQcg8現在訂閱《健康2.0》➔https://bit.ly/2IBSoRr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二、三、五下午2點,週六、週日晚間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