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介苗 打完『#沒反應』『#膿瘍』怎麼辦⁉
不少寶寶打完傳說中的魔王針「卡介苗」出現嚴重 #化膿 情形❗要觀察到什麼時候❓有人則是都 #沒有紅腫反應⁉要重打卡介苗嗎❓
這次就針對這兩個的問題,好好說明一下✨
--
🔖 Q1. 打完卡介苗,寶寶手臂完全 #沒反應 怎麼辦❓
一般來說,打完卡介苗的正常流程反應為
📌 1~2週:小紅結節
📌 4~6週:膿泡或潰爛,膿自行流出,#不須擠壓,保持 #清潔乾燥
📌 2~3個月:癒合結疤
#9成以上 的寶寶3個月內手臂會有紅腫反應,因此假如超過3個月後還沒有反應,也無疤痕的話,需做結核菌素測驗確認 (TST) 📣
無疤痕 #不是 代表說沒有產生免疫反應⚡
研究指出8成以上無疤痕的寶寶做TST後,發現是有產生免疫反應的。因此還是要去衛生局或有TST檢查的醫療院所做確認☀
如果 #TST<10mm,代表是陰性反應,醫師會評估建議是否需重接種第二次。研究指出,90%的寶寶注射第二劑後就會有效💪
--
🔖 Q2. 為什麼會沒有反應呢❓
可能成因:寶寶 #體質 及 #免疫反應不同、皮內注射技術、疫苗保存品質、注射劑量、不同菌株...
發生率:#約10% (1-20%每個國家報告不同)
--
🔖 Q3. 產生膿瘍怎麼辦❓
🔔 通常4-6個月會自行改善,因此 #觀察4-6個月後,膿瘍及紅腫 #未消退或持續變大,可考慮 #細針抽吸 (會縮短恢復時間)
🔔 #不建議手術切除,會延後傷口恢復
🔔 若傷口 #持續滲液,請至醫院找兒童感染科醫師,考慮口服或局部注射Isoniazid
🔔 #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會造成惡化💥
--
🔖 Q4. 為什麼會產生膿瘍❓
可能成因:寶寶 #體質、#細胞免疫功能不全、寶寶 #亂動造成打得較深 (原本應intradermal皮內,變成注射至subcutaneous皮下)
發生率:0.035-2.5% (每個國家不同)
國家政策為減少卡介苗產生不良反應如骨髓炎,接種年齡設定為5-8個月 (105年以前是出生24小時後)
但因寶寶 #年紀變大,力氣增加容易亂動,所以皮內注射可能會變困難,或許也是造成膿瘍比例上升的原因😱
--
🔖 Q5. 寶寶為什麼要打卡介苗❓
在臺灣,結核病是重要的 #法定傳染病,每年約8,000多人確診,所以還是要小心防範🌟
施打BCG疫苗可以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一般對初期症候的預防效果約85%,最重要的是 #避免結核性腦膜炎、粟粒型肺結核等嚴重併發症。
研究顯示,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較接種卡介苗者罹患結核性腦膜炎有16倍的風險,#結核性腦膜炎之幼兒即使治療, #死亡率仍高達20%-30%。🥶
--
🧐參考資料
📍 Scar formation and tuberculin conversion following BCG vaccination in infan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Family Med Prim Care. 2015 Jul-Sep; 4(3): 384–387.
📍 Clinical management of localized BCG adverse events in children. Rev Inst Med Trop Sao Paulo. 2016; 58: 84.
📍 A case of abscess after BCG vaccine in an immunocompetent child without other clinical signs. JMM CASE REPORTS 2015, Dec; 2(6)
📍 Treating BCG-induced disease in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Jan 31;2013(1):CD008300.
📍 Local cutaneous complications after Bacille Calmette-Guerin Vaccin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17 Dec; 6 (3): 37-41.
📍 Absence of scar formation in infants after BCG vaccination. Professional Med J Dec 2006; 13(4): 637-641.
📍 Cell mediated immunity in children with scar-failure following BCG vaccination. Indian Pediatr. 1998 Feb;35(2):123-7.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BCG Vaccination. Indian Pediatrics 2000;37: 332-333.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流感 專題 - 陳焯雄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一) 有發燒、喉嚨痛和咳嗽,是患上傷風,還是流行性感冒呢?兩者在症狀和成因上有何分別? 0:15 (二) 流感會透過什麽途徑傳染呢?潛伏期一般有多久? 1:19 (三)...
腦膜炎 成因 在 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孩 #發燒 常見問題 & #退燒藥 劑量怎麼算❓🤒
自己當爸爸後真的理解小孩不斷發燒的焦急,而且腦袋會有很多 #恐怖疾病 的診斷閃過腦海🥶還有吃藥怎麼感覺沒有效呢⁉
👑首先 #發燒成因 很多,重要的還是請醫師找到病因
但是我覺得重要的 #發燒衛教知識 也是有必要的,常常家長也搞不清楚退燒藥應該怎麼用❓或小孩體重增加了應該怎麼算劑量❓面對小孩發燒會很慌亂😱
所以決定一次整理給大家9個 #發燒實用 Q & A 💪
讓大家能掌握一個大方向💓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 Q1. 發燒標準❓測量方式❓
🔔發燒標準:#中心體溫 ≥ 38 °C
🔖 #耳溫
📌兩耳以較 #高溫為準
📌接近中心體溫
📌三個月下嬰兒準確率差
📌角度必須正確
📌耳垢、中耳炎會有誤差
📌需定期校正
🔖 #額溫
📌 #較不準確
📌37.5°C以上算有發燒
--
📣 Q2. 發燒的影響❓
🔖適度發燒可以 #提升免疫系統 的效能。
🔖發燒會增加氧氣消耗量與心臟輸出量,對於健康兒童的 #影響不大,但對有 #慢性病 的兒童,可能會無法承受。
🔖6個月~6歲可能會引起 #熱痙攣。
--
📣 Q3:腦子會 #燒壞 嗎❓
🔖 41°C以下的發燒 #不會 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但意識可能會短暫混亂。💥
🔖發燒產生腦部傷害的案例,是因有 #腦炎、#腦膜炎 等疾病的關係。
--
📣 Q4:何時需退燒❓
🔔中暑:馬上退燒
🔔 #發炎 或感染引起的發燒:
🔖38°C以上可以退燒
📌 #不舒服症狀
📌慢性肺病、心臟病、貧血、糖尿病、孕婦、#熱痙攣 或癲癇病史
🔖 #沒有不舒服,可超過39°C再考慮退燒✨
--
📣 Q5:可以 #輪流使用 兩種退燒藥❓
可以。假如吃完第一種藥,1~2小時後 #溫度更高,可以換藥吃。但假如溫度有微降,就不需要再加藥。🧐
另外兩種 #退燒藥不可同時吃、每個藥物也有自己的 #間隔。(安佳熱至少隔4小時、依普芬隔6小時🔍)
--
📣 Q6:發燒藥吃了 #還是燒❓
發燒是 #疾病過程,有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會持續發燒達 #一週,所以真的考驗家長的耐心😱
但若與 #預期病程不同,或持續不退,必須就醫尋找其他病因。🩺
--
📣 Q7:口服和 #塞肛門 退燒的差別❓
效果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 #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 #嘔吐、拒吃藥等,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
--
📣 Q8:「冰枕」、「散熱貼片」有用嗎❓
冰枕及散熱貼片這類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 「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兒童額外的 「代謝負擔」。💥
中暑是體溫定位點正常,但產熱與散熱失調,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些幫助。
--
📣 Q9:「打點滴」有用嗎❓
#無退燒效果。但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熱量,所以可能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需要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
📖 #安佳熱
🔖每次劑量:體重 ÷ (2至2.5) ml
🔖每次間隔:每 4-6 時。 一天 ≦ 5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小於1小時
📖 #依普芬
🔖每次劑量:體重 ÷ (2至4) ml
🔖每次間隔:每 6-8 時。 一天 ≦4 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1小時
📖 #非炎 (退燒塞劑)
🔖每次劑量:體重 ÷ 12.5 顆
🔖每次間隔:每 8-12 時。 一天 ≦3 次
🔖效果時間 (最高血液濃度時間):30分鐘
腦膜炎 成因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幾多度算發燒?低燒代表病情不嚴重?邊種探熱方法最準確?- Yoko Cheung
平時發燒,很多人習慣隨便食些退燒藥、貼退熱貼,或者瞓一覺出一身汗,讓身體自動退燒;但近期一發燒,所有人都緊張不已,皆因擔心患上新型肺炎!雖然發燒是很多疾病常見的病徵,但家庭醫生劉浩濂表示,不是每種發燒我們都能靠自己的方法紓緩,有時即使是輕微發燒,也有機會導致嚴重後果!
何謂發燒?
人體正常溫度是一個範圍,受時間、運動、體質等因素影響,每人都會有些微偏差,但大約都是圍繞37°C(98.6℉);而當體溫超出正常標準,一般達37.5°C(99.5℉)或以上,便屬發燒。發燒常見於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疾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接種疫苗後等情況,但因為成因廣泛,醫生不會單憑發燒去判斷是否患病,診症時還需觀察其他病徵,了解發燒的原因。
低燒=病情不嚴重?
發燒分為高燒與低燒,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以為低燒代表病情不嚴重,毋須看醫生,但劉醫生強調這是錯誤的概念!尤其當嬰兒或小童發燒,即使是低燒都可能是嚴重病症的訊號!
低燒一般指體溫達38°C至39.3°C,成人若發低燒毋須過分擔心,一般多休息與補充水份已能紓緩,但嬰兒一旦有輕微的發燒,家長就須馬上求醫,尤其是小於3個月的嬰兒。劉醫生解釋因嬰兒不懂表達自己的不適,他們的病情亦惡化得很快;再者按身高體重比例計算,兒童的身體表面面積比成人大,他們發燒時散熱會較快,同時失去水份的比例亦較高,容易出現脫水,因而需要急切的治療。而當他們成長至3-6個月,家長未必需要過分擔憂或急於求醫,可先觀察子女有沒有出現如疲累、心情煩躁等病徵,若體溫達38度就需求診。至於6個月至2歲的兒童,若發燒至38.9°C,並有呼吸道病徵或肚瀉亦須馬上看醫生。
當體溫升至39.4°C或以上,就屬高燒,有一定危險性,無論成人或兒童都必須求醫。
邊種探熱方法最準確?
無論發燒是甚麼成因所致,當察覺到身體有異樣,都應用體溫計確認體溫,並盡早求醫。近日出入食肆、大廈都要停一停步,量體溫後才能進入;很多機構都使用紅外綫額頭溫度計,「掃一掃」額頭就能探測到溫度,但原來醫生診症時並不會使用,到底額探方式有多準確?
量體溫方法眾多,劉醫生指真正能反映實際體內溫度的只有口探、耳探與肛探。至於香港常用的額探與內地所用的腕探,都只能探測到皮膚的溫度,容易受環境、出汗等因素影響,未必與人體溫度相同。劉醫生指因額探結果不夠精準,醫生在診斷時不會採用,較常用於篩查方面,因其毋須接觸人體,在傳染病肆虐期間能減低傳染風險,使用時亦方便快捷。
一般而言體溫高於37.5°C就屬發燒,但不同的探熱方式的發燒標準都會有所差異。傳統上會以口探的37.5°C為標準,耳探與肛探的參考度數比口探標準高0.3-0.6°C,即平均38°C;而額探與腋探就比口探標準低0.3-0.6°C,即大約37°C就算發燒。劉醫生指雖然額探的發燒參考度數大約為37°C,但不同機器的標準會有些微差異,建議使用時參考說明書內的標準。
額探方式的準確度雖比不上其他量度方式,劉醫生認為都有一定的指向作用,他提醒使用者當採用額探方式量度出異常溫度時,應再用較準確的方法(如耳探)確認實際體溫,增加準確度。此外,應避免在運動後馬上量度體溫,量體溫時亦應除帽,避免增加體溫誤差。
退燒藥、退熱貼有用嗎?
發燒時身體會感到不適,或會感到疲累、失去胃口、肌肉痛、頭痛等,很多人都會食退燒藥或者用退熱貼令身體盡快退燒。劉醫生指這些方法都只能紓緩發燒帶來的不適,未能真正根治疾病,即使退燒亦不代表痊癒,例如患上流感後體溫回落至正常溫度,但仍覺疲倦的話,即未完全康復,仍需接受治療。
醫生診斷病因後,未必所有發燒患者都需服用退燒藥;若需服用,必須依據醫護人員的指示,因為有些退燒藥成分若攝取過量,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切勿以為服用得愈多退燒藥就能康復得愈快!
撲熱息痛(Paracetamol)是退燒藥其中一個常見的成分,劉醫生提醒無論成人或兒童,都不應該服用過量,有機會影響肝功能。成人建議分量每日不多於8粒500微克的藥丸(大約4克);而兒童就需按體重與年齡服用不同分量,因此劉醫生不建議家長為子女自行購買退燒藥。若半夜發燒而又不能求診怎麼辦?劉醫生指如果不是高燒而又沒有其他嚴重病徵,家裏有之前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在諮詢過醫生意見後,都可讓子女服用。
至於每家每戶必備的退熱貼,劉醫生就認為成效有限,因退熱貼只能吸去皮膚表面的熱力,令人感覺涼快,卻未能針對疾病作出治療。使用退熱貼後,再用額探方法量體溫時,會因額頭表面溫度降低而出現退燒的假象;當用在嬰兒身上更有機會出現危險,因嬰兒睡覺時多郁動,退熱貼有機會移位,遮到口鼻,導致嬰兒窒息,劉醫生不建議家長讓嬰兒使用退熱貼。
關於發燒的三個迷思
關於發燒,老一輩常言:發燒燒壞腦、焗一身汗能退燒、發燒可增高……劉醫生指這些講法都沒有根據,有些更是錯誤的!
1. 發燒會燒壞腦?
劉醫生指其實並不會「燒壞腦」,只是以前的人將腦膜炎的後遺症,誤當成發燒的後果,因為腦膜炎會導致高燒,患者在康復後有機會出現智力問題,所以「燒壞腦」其實是疾病導致的結果,而非病徵所致。
2. 焗一身汗能退燒?
劉醫生並不建議這樣做,若讓發燒患者穿過多的衣服或蓋多張被子,有機會阻礙身體散熱,令患者愈燒愈高;反而應該穿著鬆身且較單薄的衣服,讓皮膚經汗水帶走熱力,達到降溫效果。
3. 發燒可增高嗎?
劉醫生指這純屬誤會,兒童與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時容易生病和發燒,剛巧這段時期身體增高較為明顯,所以才會產生「發燒可增高」的誤解。
原文:經濟通
#衛生 #健康
腦膜炎 成因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流感 專題 - 陳焯雄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一) 有發燒、喉嚨痛和咳嗽,是患上傷風,還是流行性感冒呢?兩者在症狀和成因上有何分別? 0:15
(二) 流感會透過什麽途徑傳染呢?潛伏期一般有多久? 1:19
(三) 如患上流感,需怎樣治療呢?需用抗生素嗎?治療成效如何?會有副作用嗎? 1:54
(四) 若沒有及早治理流感可能引致什麽併發症呢? 3:01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腦膜炎 成因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耳積水 專題 - 洪致偉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 陳小姐早前因感冒而引發鼻咽炎,感到耳朵閉塞、耳鳴及耳痛,且發燒。經醫生檢查後,發現是中耳積水。
(一) 中耳積水與中耳發炎有何分別?有何成因?0:19
(二) 可以怎樣檢查是否中耳積水?2:12
(三) 除藥物外,還有其他方法治療嗎?2:59
(四) 中耳積水會引發什麼後遺症?可以怎樣預防?(FindDoc 健康資訊) 4:03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腦膜炎 成因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手足口病 專題 - 蘇文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zh-hk
背景:沈太的女兒4歲,早前感染了手足口病,學校簡述如學生患有感冒、發燒、食慾不振、手腳發現有紅疹的徵狀,可能是患上手足口病,這便不能上學。
(一) 是否小孩才容易受到感染? 是一種傳染病嗎? 0:25
(二) 手足口病的成因是什麼?1:27
(三) 應怎樣照顧患有手足口病的病人呢?2:01
(四) 應如何減低女兒受感染的機會呢?怎樣預防手足口病?2:56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