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漏掉的檢查:子癇前症風險評估】
子癇前症是孕期血壓上升而引起的併發症。這個疾病這是先進國家「妊娠相關疾病」死亡率第一名的疾病。就算不至於死亡,孕婦會發生癲癇、腦出血、肝腎衰竭、凝血功能失調等等嚴重後果。此外,對胎兒來說,當疾病惡化時,胎兒生長會遲滯,羊水會減少,甚至胎死腹中的慘劇。
所幸,目前對於子癇前症已經可以做有效的預測了。於第一孕期(懷孕11-13週),利用四項指標:(1)病史;(2)血壓值;(3)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PlGF)與懷孕相關蛋白質A(PAPP-A);與(4)子宮動脈血流分析,可以篩檢出超過九成的早發型子癇前症。在妊娠中後期,也可以利用生化因子sflt-1/PlGF的比值,來推測此疾病會不會發生。
研究發現,一旦發現孕婦屬於子癇前症高風險族群,在三個月開始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生率。據估計,約可以降低80%的早發型子癇前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胰臟炎 專題 - 施蘊知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Ted從事酒吧業,需要經常飲酒。近兩個月下腹常脹痛,並沒有其他病徵。Ted的朋友之前因長期飲酒而患有胰臟炎,Ted有些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 下腹常脹痛是胰臟炎的病徵嗎?飲酒...
腎功能檢查抽血 在 有個禮物叫血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了~事情告一段落可以說了~
我想這篇發布之後,應該母親大人的電話就要來了...
之前因為疫情爆發,每個月的回診停了三個月
在8月回診之前
我感覺下巴淋巴結處有腫塊
摸起來硬硬的,有點痛...
三個月沒有抽血了
加上回歸網購生意又開始忙了
總覺得不太妙,隱隱擔心
果然醫生看了也觸診完
開了張斷層掃描來,要我去排檢查
為了打顯影劑,還要多安排一週
事先先來抽血檢查腎功能有沒有正常
斷層完照完再一週才能知道檢查結果
如果不OK,就要接著切片確定了...
回診心情實在忐忑不安
如果再來一次,不知道自己撐不撐得住
常常看到病友群偶爾會友人說自己又復發了
在想會不會輪到了自己...
=
8月底片子照出來,腫塊有三粒
分別是1.1/0.8/1.04cm
醫生問了我的作息和飲食,研判可能太累引起免疫力下降感染
而導致淋巴結有腫起來
目前皆在2cm以下,暫時放著觀察
如手摸持續有長大跡象,就可能要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了
放下心中的大石
同時也告誡自己,病識感要拉上來
要回復到之前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飲食~
或許復不復發
還有什麼時候要掛掉,我都無法掌握
但是要把我能做該做的做好
好好活著才不辜負捐髓給我的恩人大哥
告訴自己未來遇到什麼也要好好面對!
腎功能檢查抽血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腎功能檢查抽血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胰臟炎 專題 - 施蘊知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Ted從事酒吧業,需要經常飲酒。近兩個月下腹常脹痛,並沒有其他病徵。Ted的朋友之前因長期飲酒而患有胰臟炎,Ted有些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 下腹常脹痛是胰臟炎的病徵嗎?飲酒會影響胰臟還是肝臟功能?0:34
(二) 如工作必需飲酒,有沒有方法可保護肝及胰臟?1:10
(三) 胰臟炎會否引發其他併發症?2:11
(四) 如何治療胰臟炎?3:06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