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關係_心理學_超級重量著作」書訊分享🔥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專業推薦
【專業人士感動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者)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貓心—龔佑霖 (華人第一位依附書籍:《找回100%安全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心理學革命性經典鉅著,繁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Attachment & Loss: Attachment (Volume 1)
作者: 約翰‧鮑比
原文作者: John Bowlby
譯者: 汪智豔, 王婷婷
出版社:小樹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與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225?sloc=main
胡展誥年齡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緣分讓我有機會認識了諮商心理師 遇見嘿狗狗-胡展誥心理師,最近的他出書了,書名叫做《擺脫邊緣人生》,提供了25則人際攻略,其中一項內容我覺得很適合帶聽眾來做個測驗,這一次我們來試著在節目中合作,來做了這次主題。
善用「分級制」,建立合適的人際需求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獨處 與 #孤獨 是兩回事。
許多人錯誤地把這兩件事情劃上等號,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辨識自己的人際需求、也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所以當身邊沒有人的時候,就不知道晚餐該吃什麼、想去哪裡走走、如何安排空閒的時間,以至愈來愈害怕獨處的時刻。
能夠享受獨處的人未必會感到孤獨,但是經常感到孤獨的人,一定無法享受獨處。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習慣獨處,卻又害怕孤獨」,那麼你很可能只是習慣獨處,卻沒有學會享受和自己共處。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你所追求的,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際需求。」
一直以來,我們都可能將別人認為好的人際關係當成自己的目標:
*要結交很多朋友才是理想的人際關係
*別人要主動與我互動,我才能感受到存在感
*別人要經常注意到我,我才能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
跟學校(職場)最受歡迎的人當好友,才顯得自己有價值
但是這些真的是你要的嗎?如果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人際需求,即使擁有這些人際互動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這個社會認為的「好的人際關係」,或許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些人喜歡搭慢車旅行、體驗各地小吃;有些人喜歡搭乘飛機或高鐵,品嚐奢華大餐;有些人喜歡收集各大都市的建築景觀,有些人熱愛探索神秘國度的文化。這些需求無關是非對錯,重點是找到自己的需求,才能找到讓自己自在的旅遊方式。
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交不到朋友、總是遇不到「對的人」,請試著思考:#你渴望什麼形式的人際關係?#你目前結交的朋友可以帶給你正向的感受嗎?#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會讓你覺得安心自在?
#人際關係分級制
電視節目有分級制,適當的年齡層觀看適當的節目。如果想要擁有自在的人際互動,除了分辨自己的人際需求之外,我們也得幫自己的人際關係進行分級:與特定的人,建立特定的互動模式;對於不同的關係,抱持不同的期待。
人際關係大致上包括家人、同事、師生、朋友,但不只如此。即使是朋友,也可以因為關係的疏遠、信任程度,再細分成不同「層級」。因應不同的等級而採用不同的互動方式、抱持不同的期待。
例如,依據關係的親疏與信任,可以將朋友區分成:
#點頭之交:見面點點頭、問好。這個層級的互動就是禮貌打招呼,但不會是掏心掏肺與對方聊心事。
#同事:正所謂「上班能共事,下班不相識。」這個等級的人際關係,主要的交集是職場的工作,雖然偶爾也會聊聊八卦,但不太會有太多私下的接觸。
#朋友:平常會約吃飯、聊聊職場與生活的甘苦,有時候也願意為對方分憂解勞,但彼此在互動過程中還是有所保留。
#摯友:即使久未見面也不太覺得尷尬,能自在地關心對方,能放心地與對方分享自己內心的脆弱與黑暗,對彼此的關心大過於是非對錯的評價。
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之所以感到挫敗、覺得別人不理解他、沒有給出他想要的回應,往往是因為對「不適當的人」做出「不適當的行為」、以及抱持「不適當的期待」。
例如,向交情淡如水的同事傾訴你的家庭衝突、用客套表面的語氣與你的親密伴侶說話、對主管說出你對他的不滿、希望一群平常不太往來的朋友主動幫你慶生、期待前男友幫忙解決妳的婚姻困境……,這些不適當的互動與期待,不僅讓對方覺得不舒服、有負擔,他們的回應也可能讓你很受傷、很失望。
朋友沒有錯,你的行為、你抱持的期待都沒有錯,但因為你把這些選項不適當地兜在一起,因而造成可怕的結果。
面對人際關係,你需要具備的新觀點
1. 別人認為好的人際互動模式,不代表一定適合你
2. 人際關係有親有疏,依照親疏程度採取不同的互動才適切
3. 能夠享受獨處,才能擁有自在的人際關係
4. 對人抱持信任的態度沒有錯,但對方必須是適當的人選
5. 獨處與孤獨是兩回事,重點是我們能否學習享受獨處
內容出處:《擺脫邊緣人生》一書
胡展誥年齡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緣分讓我有機會認識了諮商心理師 遇見嘿狗狗-胡展誥心理師,最近的他出書了,書名叫做《擺脫邊緣人生》,提供了25則人際攻略,其中一項內容我覺得很適合帶聽眾來做個測驗,這一次我們來試著在節目中合作,來做了這次主題。
善用「分級制」,建立合適的人際需求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獨處 與 #孤獨 是兩回事。
許多人錯誤地把這兩件事情劃上等號,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辨識自己的人際需求、也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所以當身邊沒有人的時候,就不知道晚餐該吃什麼、想去哪裡走走、如何安排空閒的時間,以至愈來愈害怕獨處的時刻。
能夠享受獨處的人未必會感到孤獨,但是經常感到孤獨的人,一定無法享受獨處。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習慣獨處,卻又害怕孤獨」,那麼你很可能只是習慣獨處,卻沒有學會享受和自己共處。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你所追求的,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際需求。」
一直以來,我們都可能將別人認為好的人際關係當成自己的目標:
*要結交很多朋友才是理想的人際關係
*別人要主動與我互動,我才能感受到存在感
*別人要經常注意到我,我才能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
跟學校(職場)最受歡迎的人當好友,才顯得自己有價值
但是這些真的是你要的嗎?如果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人際需求,即使擁有這些人際互動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這個社會認為的「好的人際關係」,或許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些人喜歡搭慢車旅行、體驗各地小吃;有些人喜歡搭乘飛機或高鐵,品嚐奢華大餐;有些人喜歡收集各大都市的建築景觀,有些人熱愛探索神秘國度的文化。這些需求無關是非對錯,重點是找到自己的需求,才能找到讓自己自在的旅遊方式。
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交不到朋友、總是遇不到「對的人」,請試著思考:#你渴望什麼形式的人際關係?#你目前結交的朋友可以帶給你正向的感受嗎?#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會讓你覺得安心自在?
#人際關係分級制
電視節目有分級制,適當的年齡層觀看適當的節目。如果想要擁有自在的人際互動,除了分辨自己的人際需求之外,我們也得幫自己的人際關係進行分級:與特定的人,建立特定的互動模式;對於不同的關係,抱持不同的期待。
人際關係大致上包括家人、同事、師生、朋友,但不只如此。即使是朋友,也可以因為關係的疏遠、信任程度,再細分成不同「層級」。因應不同的等級而採用不同的互動方式、抱持不同的期待。
例如,依據關係的親疏與信任,可以將朋友區分成:
#點頭之交:見面點點頭、問好。這個層級的互動就是禮貌打招呼,但不會是掏心掏肺與對方聊心事。
#同事:正所謂「上班能共事,下班不相識。」這個等級的人際關係,主要的交集是職場的工作,雖然偶爾也會聊聊八卦,但不太會有太多私下的接觸。
#朋友:平常會約吃飯、聊聊職場與生活的甘苦,有時候也願意為對方分憂解勞,但彼此在互動過程中還是有所保留。
#摯友:即使久未見面也不太覺得尷尬,能自在地關心對方,能放心地與對方分享自己內心的脆弱與黑暗,對彼此的關心大過於是非對錯的評價。
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之所以感到挫敗、覺得別人不理解他、沒有給出他想要的回應,往往是因為對「不適當的人」做出「不適當的行為」、以及抱持「不適當的期待」。
例如,向交情淡如水的同事傾訴你的家庭衝突、用客套表面的語氣與你的親密伴侶說話、對主管說出你對他的不滿、希望一群平常不太往來的朋友主動幫你慶生、期待前男友幫忙解決妳的婚姻困境……,這些不適當的互動與期待,不僅讓對方覺得不舒服、有負擔,他們的回應也可能讓你很受傷、很失望。
朋友沒有錯,你的行為、你抱持的期待都沒有錯,但因為你把這些選項不適當地兜在一起,因而造成可怕的結果。
面對人際關係,你需要具備的新觀點
1. 別人認為好的人際互動模式,不代表一定適合你
2. 人際關係有親有疏,依照親疏程度採取不同的互動才適切
3. 能夠享受獨處,才能擁有自在的人際關係
4. 對人抱持信任的態度沒有錯,但對方必須是適當的人選
5. 獨處與孤獨是兩回事,重點是我們能否學習享受獨處
內容出處:《擺脫邊緣人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