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紅的 子宮外孕系列🤣
在很之前的文章就有提到,早期懷孕時做超音波的重要性。
➡️其中一項就是要確認「子宮內懷孕」& 排除「子宮外孕」!
最近相關的衛教文章已經很多,今天就不贅述「子宮內懷孕」的重要性。
---
子宮外孕有很多種,只要不是在子宮內膜的都稱作「子宮外孕」。
✏️發生的位置不外乎:輸卵管、卵巢、子宮角、子宮頸、剖腹產疤痕、闊韌帶或是腹腔內。
最多最多的就是輸卵管外孕,佔了約95%。
✏️診斷方式不一定單次看診就能確定,很多都是需要多次門診超音波或抽血追蹤,才有辦法確診的。
#抽血
懷孕之後,血清懷孕指數(β-HCG)會隨著週數上升。
✏️通常如果數值>1500,陰道超音波仍看不到懷孕組織;或是數值>5000,腹部超音波看不到懷孕組織,這時候就要懷疑是否有子宮外孕。
✏️也可能會安排連續抽血,看看β-HCG上升的幅度是否正常,如果上升的狀況並不好,也懷疑不是正常的懷孕。
#超音波
超音波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此時做陰道超音波是比較準確的,主要是能夠更準確的判斷子宮內膜的狀況,還有兩邊卵巢/或是輸卵管有病灶可以看得更清楚!
以下就較常見的,超音波可幫助診斷的子宮外孕來做說明
#輸卵管外孕
最常見,也算是相對容易判斷的外孕種類。
此時檢查會有以下幾項特點:
✔️子宮內沒有出現懷孕囊,子宮內膜相對增厚
✔️有清楚的看到左右兩側的卵巢,並且無類似懷孕囊的組織在其中
✔️卵巢旁邊有一團類似懷孕囊的組織,且套上血流有明顯的Ring of fire sign
✔️若外孕已破裂,會出現骨盆腔積液,甚至會淹過子宮
#卵巢外孕
✔️子宮內沒有出現懷孕囊,子宮內膜相對增厚
✔️某側卵巢內有類似懷孕囊的組織,且套上血流有明顯的Ring of fire sign
✔️卵巢旁找不到其他類似子宮外孕的組織
#子宮角(Cornual pregnancy)
有另一個名詞叫做interstitial pregnancy(主要是長在子宮肌肉內的外孕都算),而cornual pregnancy特指長在子宮角的外孕。
✔️追溯懷孕囊和子宮內膜的相對位置,並沒有連接到內膜的部分
✔️通常位置都比較偏離正中,都要追蹤到很偏很邊邊的位子
✔️子宮肌肉層的厚度比較薄,有可能小於5mm
#子宮頸
#子宮頸外孕 和 #剖腹產疤痕外孕 比較難一眼區分,由於剖腹產疤痕的位置通常都在子宮低位,也就是接近子宮頸附近,因此有時候需要追蹤超音波,才能比較準確的判斷是那種外孕。
✔️懷孕囊在子宮頸。這是診斷的基本條件,但是有一項較難區隔的,就是正在流產的懷孕->此時的懷孕囊通常形狀比較不規則,有時胎兒心跳已消失,再過幾個小時去看,就已經排出大量血塊,超音波追蹤也看不到懷孕組織了
✔️子宮頸會慢慢腫大,變成一個沙漏狀的子宮
✔️子宮內頸通常是閉合的
#子宮疤痕(剖腹產疤痕)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
✔️子宮內膜和子宮頸沒有看到懷孕囊
✔️懷孕囊在子宮下段的前壁
✔️膀胱和懷孕囊之間沒有看到健康的子宮肌肉組織
✏️借用科內老師的文獻,把CSP分成四個分級(借用論文的圖片)
Grade I:懷孕囊佔子宮下段前壁的深度小於50%
Grade II:懷孕囊佔子宮下段前壁的深度大於50%
Grade III:懷孕囊凸出子宮肌肉層
Grade IV:整個懷孕囊內已看不清楚胚胎,形狀不固定,且富含血管
📖相關文獻: New ultrasound grading system for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為什麼要分類?主要跟治療方式有很大的相關。
由輕度到嚴重的疤痕懷孕,各有適合的治療方式,選擇恰當的藥物/手術/保守治療,可以降低病人的風險。
---
另外提一下,剖腹產本身就是植入性胎盤的一個危險因子。
現在發現很多早期懷疑剖腹產疤痕懷孕的病患,雖然後來胚囊好像慢慢往子宮內長回去,看似好像可以繼續懷孕,但是若有合併前置胎盤,變成植入性胎盤的風險大大提升!
甚至有些是早期就變成植入性胎盤,沒有辦法繼續懷孕下去,需要把子宮拿掉的案例。
因此能不能繼續拚下去?就需要連續超音波的追蹤來輔助。
當然😳
時不時也是會出現案例報告,像是週數很大的腹腔內懷孕遲遲沒有破裂...(上天保佑)
但是不管哪種的子宮外孕,都是風險很大,有可能隨時破裂,發生腹腔內大出血造成休克!
大家千萬不要輕忽呀~~~
#子宮外孕
#子宮疤痕懷孕
#植入性胎盤
胚胎形狀 長 形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常刺激耳朵有助預防衰老和改善健康
每個人都有兩隻耳朵,但耳朵可能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人體器官了。
但是, 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刺激外耳中的迷走神經,可以改進全身的健康狀況,包括睡眠、情緒等等。
像任何科學研究一樣, 這一發現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和試驗。不過, 這一結果確實令人感到興奮。
迷走神經
耳朵堪稱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門戶,其中包括迷走神經(vagus nerve)。而通過刺激外耳的迷走神經可以起到延緩衰老、改善健康的療效。
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這個詞我們平時有所耳聞,但對此了解並不多。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就像電網一樣,分佈在人體的各個部位。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亦稱第十對腦神經(tenth cranial nerve), 編號X。
迷走神經屬混合性神經,它是人腦神經中最長和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組神經,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它支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絶大部分和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和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會引起循環、呼吸、消化等功能失調。
迷走神經負責把大腦的信號傳遞到包括心臟、肺部和大腸等全身的各個器官,因此它也是身體自主神經系統的基礎。
該神經系統還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分支,控制著身體的許多功能,例如呼吸,消化,心率和血壓等。
但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也會隨之而變化。例如,隨著人體老化,人體神經系統的平衡也會出現問題。
那些負責身體是該「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的交感神經分支(the sympathetic branch)開始佔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主管身體「休息和消化」活動的副交感神經分支(the parasympathetic branch)則變得不那麼活躍。這就使人們更容易患上諸如心臟病和高血壓,以及抑鬱和焦慮症等疾病。
耳朵實驗
英國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試驗,探索能否通過刺激外耳的迷走神經來改善和恢復平衡。
共有29名健康志願者參加了這項試驗。 他們年齡都在55歲以上。 研究人員連續兩個星期,每天15分鐘對他們外耳上的迷走神經進行微電流刺激。
結果發現,這一療法增加了副交感神經分支的活動, 同時,減少了交感神經的活動。由此,幫助重新平衡和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
那些受益最大的恰恰是試驗開始前神經系統最失衡的人。有些參加試驗的志願者還表示,他們的情緒有所改善,睡覺更香了。
該研究的作者,利茲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的布勒瑟頓博士(Beatrice Bretherton)表示 ,這一結果令人興奮。她表示,期待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試驗,以觀察每日對耳朵進行刺激所帶來的療效以及長期潛在的益處。
布勒瑟頓說, 目前的計劃是探討此療法是否可以改善心臟衰竭、抑鬱症以及大腸激躁症等一些疾病的症狀。
但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科蘭斯博士(Dr. David Clancy)說,試驗應該包括對照組的結果,這樣才更令人信服。
科蘭斯還說, 參加試驗的人是在一個舒適和安靜的環境中。 他們可以半仰臥在沙發上接受治療。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我們許多人都會自然放鬆,由此健康會得以改善。
中國針灸
其實,中國傳統中醫理論早就知道人耳布滿了跟人體器官對應的各種穴位。
1957年, 法國醫師諾吉爾(Paul Nogier)提出了耳針的治療方法。他提出耳部反射區的原理,認為耳朵類似於嬰兒胚胎形狀。耳朵的每個部位,都對應到特定的身體區域。
因此,只要在特定區域,以針刺激,就能達到治療效果。耳針療法泛指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國的中醫學者認為這個理論是受到中國針灸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很快採用了這一技術,並且建立耳部穴道理論。因此,耳針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
耳針療法可用於治療臨牀各科多種疾病,尤其對疼痛性疾病效果顯著。
此外,經常對耳部進行一些正確按摩也會起到保健和養生作用。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