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靈經歷幫幫我-18
為什麼基督徒要熱心傳福音?
其他宗教好像沒有這樣
那麼強調要信徒去傳他們的信仰,
我喜歡聚會,也喜歡讀經、唱詩歌等等。
但不喜歡傳福音,
感覺傳福音很像要強迫推銷別人
接受我的想法,教會要我們去傳福音,
也讓我感覺好像有”無形的壓力”,
好像不傳福音就不夠愛主之類的。
我就喜歡自己默默的愛主不想大肆宣傳不行嗎?
繼之前
#我想問卻不敢問的問題之後,發現大家還有一些是關於屬靈經歷的問題,聖經道理我都懂,但實際經歷很困難,這次的系列希望藉由弟兄姊妹實際的經歷,來幫助正在經歷一些過程的弟兄姊妹。
屬靈經歷不能複製,但是卻希望能藉著眾肢體的經歷,讓大家更認識神的作為。
#歡迎提問
#每週四發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水深之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實習生日記EP.1】相見歡 今年水深也有許多實習生,他們一起經過一個多月的實習, 也將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記錄下來,來我們來看第一集吧! 羅馬書十二4-5『正如我們一個身體上有好些肢體,但肢體不都有一樣的功用;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是一個身體,並且各個互相作肢體,也是如此。』 🅒🅡🅔🅓...
肢體詩歌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方的你們,都還好嗎?
肢體詩歌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標點修辭學】
**
現代中式標點符號,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這部分涉及的是「句讀」的功能,也就是藉由停頓的標示,來協助語句意念的分割,達到語意「清晰」的修辭效果。
但這部分的功能,其實也完全被借用的西式標點符號所涵蓋了。可以說,現代中式標點符號與古漢語「句讀」的關係不大。(注意,「句讀」是閱讀者標示的,而不是寫作者)
西式標點符號的原始運用是在劇本裡,用於指導演員的講話、語氣、情緒、肢體表達等等。可以說,標點符號除了有「清晰」的基本修辭作用外,還有「節奏」、「生動」、「形象」的修辭效果,而後者是普遍被輕忽的。
在所有的文體裡,應用文(含新聞寫作)的標點符號使用,受到較嚴格的規範,以「清晰」、「明確」的效果為主。非應用文的文學體裡,追求純粹性的詩歌,幾乎棄用了標點符號;追求簡潔、流暢效果的小說,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也力求簡化。
唯獨散文,為了營造節奏、渲染情緒、製造餘韻,而大量甚至出奇地使用標點符號。散文大家余光中自承:「我在寫作散文時,使用標點符號是比較隨意的。」
上文提過張愛玲的「破折號」,現在再談一下其它標點符號的修辭效果。譬如: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裡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梁衡〈晉祠〉
「多、清、靜、柔」,四個平凡無奇的字,被頓號隔開,竟營造出如石間清泉湧出的叮叮咚咚節奏感;而難得的是,還傳遞出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
其實,我一向對「頓號」存有偏見。在所有的點號裡,頓號是停頓時間最短的符號。我常常嫌它輕浮、毛躁,缺乏「散文式」的文靜與沉鬰氣質。(沒騙你,我注意過,抒情散文裡真的很少人使用頓號)
「多、清、靜、柔」能營造出節奏感,當然與使用的是單詞的並列有關,如果是兩個以上的字節並列──「這裡的水,很多、很清、很靜、很柔。」就沒有了那種如鋼琴般純淨的音樂感了;甚至,「這裡的水,量多、清澈、寧靜、輕柔。」就更等而下之了。
那原句中「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從何而來呢?我覺得是原句中的「逗號」起的作用。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原句這樣改,在語法上並沒有錯誤,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語句不僅沒有莊嚴感,甚至輕快的節奏感也都消失殆盡了。
「這裡的水」之後使用逗號停頓(逗號停頓時間比頓號長),除了有突顯主語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使得四個聲節的主語「這裡的水」與單詞並列構成的謂語「多、清、靜、柔」,形成節奏的對比,從而有一種對抗的張力。
以逗號分隔主謂語,是常見的標點修辭手法。譬如:
等待雨,是傘一生的宿命。──張愛玲
不過,我也經常在新聞寫作(特別是人物特寫)中,看到一些濫用了的手法。譬如:
他,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傳奇;他,是當代媒體關注的焦點;他,是……。他,就是……。
修辭講究新鮮,用濫了的老梗難免令人覺得生硬、造作。
你,說是不是?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ain
肢體詩歌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實習生日記EP.1】相見歡
今年水深也有許多實習生,他們一起經過一個多月的實習,
也將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記錄下來,來我們來看第一集吧!
羅馬書十二4-5『正如我們一個身體上有好些肢體,但肢體不都有一樣的功用;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是一個身體,並且各個互相作肢體,也是如此。』
🅒🅡🅔🅓🅘🅣
出 演 . 拍 攝 . 剪 輯 I
王郁琳
蔣宜軒
許皓平
謝育騏
爐雨彤
陳品伃
袁逸庭
宋加榮
董景睿
🅛🅤🅚🅔❺❹
讓 更 多 人 認 識 這 位 賜 福 的 神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reurl.cc/oLQ2Ql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reurl.cc/AqOmOZ
水深之處telegram:https://t.me/Luke54Taiw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6_mjzFG6o4/hqdefault.jpg)
肢體詩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mhZUO0Zv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