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書單 2021更新版】
之前有很多朋友在問解剖學相關的書單,整理了一下發現也不少。
大概分了四大類如下,我個人覺得看久了就都差不多,但一開始選擇的重點就是先翻一下,看看書的內容,排版,甚至圖看起來舒不舒服,確定是自己喜歡的而且也看的懂再入手。
如果是瑜伽老師,選擇一本跟瑜伽有關的是好的開始,再來如果要鑽研更深的解剖學,像是第二類的書,肌動學,生物力學等等的知識就要慢慢建立起來,接著再進入到筋膜可能會比較好消化(看得懂中文跟了解意思,到真的應用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對其他的運動領域有興趣,也是可以同時看看不同的書(像第四類),也會有所收穫。
最後這些都還是像工具書,我也沒有全部看完,通常是翻特別有興趣的對一下答案,特別是瑜伽解剖學,其實每個作者的觀點不會完全一致,如果初學者一次看太多,大概也會被自己搞得很亂(不過不要說看書,練習也是XD),所以我最常回看的還是基礎知識,肌動學,生物力學加筋膜,有了中心思想再去看其他的就比較能夠通透。
當然,如果看書還是看不懂,去上課也是一個很快的方法,畢竟有人帶跟順邏輯後,建立了看書的能力,自己再看就會比較好上手摟。
#瑜伽解剖學
瑜伽3D解剖書:24組關鍵肌肉群+46式正宗瑜伽體位
瑜伽最適體位3D解剖書:5個步驟,量身定做最適合你的瑜伽體位
瑜伽墊上解剖書:流瑜伽和站姿體位解剖書
身體後彎與扭轉瑜伽:保護脊椎、淨化臟腑、深化冥想的精準瑜伽解剖書
身體前彎及髖關節伸展瑜伽:矯正骨盆、強化肌群、遠離疼痛的身體解剖書
上肢平衡與倒立瑜伽:激發腦內啡、活化心肺、調節神經系統的精準瑜伽解剖書
--以上也許比較難買到了--
瑜伽解剖書-解開瑜伽與人體的奧秘
療癒瑜伽解剖書
Anatomy of Hatha Yoga
Functional Anatomy of Yoga (雖然是英文的,但個人內容大推)
#通用解剖學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人體解剖全書
基礎肌動學 (經典必看)
肌肉骨骼系統肌動學 (要深入了解最好這本也一起看,但比較難)
骨骼肌肉系統基礎生物力學
骨關節解剖全書 上肢/下肢/脊柱 (新出的,也滿推的)
#筋膜
解剖列車 (聖經等級,但一開始看不懂可以先看底下簡單版的)
筋膜運動學
肌筋膜健身全書
筋膜線-按摩伸展全書
筋膜線-身體地圖
#其他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大推,有很多好觀念)
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 (大推,內容含金量超高)
運動生理學
皮拉提斯解剖學
靈活如豹 (單純瑜伽練習者也可以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 (同上)
靈活如豹 讀書會整理 from 好朋友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gfdstudio/posts/3650465691698265
當然還有很多好書,礙於篇幅跟主題無法完全都列上。
#anatomy #kinesiology
#kensyoga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肌動學 中文 版 在 麥特教練 x 訓練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螺旋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 筆記心得與經歷分享
🔺今年2021 三月時候參加螺旋肌力體能的研習課程,上課前其實對這個系統了解不深,只是抱著想多聽看看不同觀點跟看法參加,經過兩個禮拜兩天的課程(時間不長,真心希望可以多幾天時間體會),但對我來說,確實是很不一樣的體驗與衝擊,很多訓練概念和動作的想法也因此慢慢建構。
記得當時講師 @rightweightleeding 希望我們自我介紹,以及聊一聊為什麼想來上這堂課,我還記得好像是說,想知道不同的系統對於我現在的認知,期望可以帶來一些訓練觀點上的衝擊,我曾經也不斷追求肌肥大、也不斷追求深蹲、硬舉、臥推的重量(最大肌力),在這個過程我體驗到力量帶來的幫助與成就感,只是也帶來許多的傷害和無法解開的問題,這幾年我上了許多物理治療跟人體訓練相關的課程,運動生物力學、基礎肌肉動力學、呼吸整合課程、無痛訓練、功能性矯正等等,也慢慢體會基礎功的重要,你越看得懂人體,才會明白,花招百出,不如慢慢看清楚真相,點出關鍵的問題。
#人體是複雜的張力結構體 ,從功能性矯正著手、運動生物力學著手或者用肌肉動力學來看,都能找到解釋的方法,個體的差異或者成功的運動員動作案例,也許也會影響我們對訓練的認知,多看、多聽、多嘗試,我相信會找到每個人最適合的方式。期許自己慢慢分享自己訓練跟帶學生的心得。
-
🔺提供一些觀點與想法:
✨✨✨
一、系統核心
▶最大肌力不等於更健康或者運動表現,它有非常多的好處,在此並非否定其重要,小編是從國體大畢業,在校期間也上過肌力體能訓的實作課程,也有相關訓練經驗在校加上工作大概6-7年,只是 #人體是複雜的整合結構體 ,往往同樣的結果(例如百米衝刺前5%成績的運動員),不一定都是相同的原因(不是每位都需要把最大肌力點滿) ,給各位自行思考。
▶身體是一個張力整合的結構體 :舉凡你的頭部、頸部,肩、肋骨、骨盆、髖關節,肘、膝、足跟都存在一個相應的位置,改變某一個部位,也會牽連其他部位。你可以想像一件事,你的頸部疼痛或者下背疼痛,可能來自於你的腳踝的問題,這也要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要看局部,也要能看得懂整體,不然就是拿著鐵鎚找釘子 ,看到哪裡有問題就往哪裡打。
💥#定勢思維 : 人們侷限既有的訊息或已習慣的現象。人在固定的環境或工作中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習慣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思維慣性的表徵:這次這樣解決的一個問題,下次遇見類似的問題或者表面看似一樣的問題,不由自主的會循著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決。
▶身體的核心
A. #支撐核心 (#Bracing):脊柱剛性,中軸穩定、運用四肢來產生力量,適合用力移動超大重量的物體。
B. #螺旋核心 ( #Coiling Core ):發展身體彈性以及藉由脊椎側彎帶動旋轉來產生力量,移動自己或移動非超大重量的有效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運動時,像是跑跳、衝刺、球類運動、投擲等,軀幹會不斷發生有彈性的側彎以及旋轉動作。
▶擺位( Bone Alignment):發展特殊角度的技術,像是脊椎平行脛骨、移動時頭部對準足部(Head over foot)、Weckmehod 45站姿和 Green Dots 、手的核心,拳核心CoreFIst ( Fascially Integrated Strength Training)
▶兩側對稱( Symmetry ):慣用邊與非慣用邊的協調,在白話一些就是左手與右手的協調能力,包含兩邊的力量大小、兩邊的肌肉量和其圍度、兩側的協調能力,協調使用非慣用邊的能力。
▶兩側平衡( Balance ):平衡則偏重加入身體重心的概念,中文在平衡與對稱也許比較難以區分,中文字面上左右對稱也可以說左右平衡,這部分我覺得實際去執行動作來感受是最直接的回饋。
✨✨✨
二、螺旋核心的解剖功能
▶闊背肌的應訓練以及應用,它連接在肋骨9-12 ,脊椎胸T7-12 ,腰椎 L1-L5,肩胛下角(最近看到的研究方向是沒有直接連結在下角 ),髂嵴和肱骨上,在肌動學上,主要功能是,肩關節伸直、身體側屈、同側旋轉、胸椎伸展。
▶我們利用肌肉的特性來產生 三大動作:甩 、 丟接 、移動。 (Swinging tools 、throwing and Catching、Locomotion)
-
✨✨✨
三、訓練上應用
大致上分成三類
1️⃣雙側扭力BTT ( Bilateral Torsion ):與傳統的的肌力訓練動作差異不大,雙腳或雙手同時對物體施予一個力,只是在在這個系統會有一些特殊的姿勢擺位來創造身體的張力,下肢發力更著重髖內收以及髖外展肌群。
2️⃣螺旋核心CCT ( Coiling Core ):先用簡單的思考模式來解釋,可以想成傳統肌力的單側訓練版本,只是我們除了在單腳的承重,身體的骨盆、胸肋、以及頭部也要做出相對應的擺位,來產生對應的張力,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訓練出更好的移動能力、以及更多身體的控制,包含關節的活動度以及穩定度。
3️⃣旋轉運動RMT ( Rotational movement ):在基礎的單邊與雙邊肌力訓練之後,開始正式加入移動的動作,舉凡各種產生位移的動作都會被歸類在RMT的訓練項目,像是藥球的拋或砸、棒鈴訓練、地雷管的爆發力訓練、繩流訓練、速度與敏捷訓練等等。
🔺引用課程中的論述 @weckmethod
創辦人 David Weck ,他是一名肌力體能教練,也是人體力學專家,Bosu Fitness發明者,從事產業超過20年,幫助各種不同的族群達成運動目標,而他也堅信,「誠實的體適能教育能讓世界變得更健康、更美好。」
1. The Truth is Truer than the Fact
2. Every Step Stronger
=============================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按愛心❤️給予鼓勵
➡️分享出去並標記我
@weckmethod
@thedavidweck
@savageprotocols
.
.
.
#研習筆記 #心得分享 #教練 #體育人 #訓練 #運動 #健身
#HomeCoach
#一對一線上課程上線囉
#有興趣歡迎私訊首頁填寫表🔗❤️
肌動學 中文 版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書籍分享:重訓肌群解剖X機能分析教練書】
先謝謝方言出版社送來的書,讓我在疫情期間能繼續瘋狂地看書。
以我自己來說,因為有治療師的背景,也從事治療/訓練的工作一段時間了,這本書的內容相對較簡單,我覺得適合給:
*剛進入運動產業的從業人員
*想居家訓練、運動的民眾
*想對運動訓練有基礎認識的人
當中有提到核心穩定、多關節動作、爆發力、增強式訓練、個別肌群等的訓練方式及常見動作,每個章節的最前面也都會闡述基本概念跟原則。由於圖片相當的多也標示各個動作的使用肌群,對於解剖學還沒熟悉的人,可以當作工具書來翻。或是對於肌動學,各個關節動作例如屈曲 (flexion)、伸直 (extension) 的名稱還不熟悉的,也可以參考。
當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腹部穩定肌群訓練』,一部分是他參考的方式是來自Shirley Sahrmann,我很欣賞的一位物理治療大師。因為對於核心或腹部肌群的訓練,大多人往往就只是做動作,並不知道怎麼『先啟動核心肌群』或根本不知道啟動的感覺是什麼,而這部分在該章節中有簡單的闡述,也有很明確的條列初階到進階的動作,而不是一直棒式棒式棒式。
對於核心肌群如何活化、叫醒,可以搜尋『Abdominal draw-in maneuver』跟『Transverse abdominis activation』等關鍵字
此書,也有一些部分閱讀時可能要注意:
1. 有些用詞的中文翻譯,跟常見的不同
*Extension這個詞,可以翻譯做伸展或伸直
*爆炸性訓練動作,可能是指『爆發型(Explosive)』訓練動作
*Fibularis longus(腓骨長肌)而非腓長肌
2. 觀念的不同
*93頁,髖屈肌緊繃應該是造成「腰椎前凸(lordosis)」而非腰椎後凸
*許多下肢動作會提到『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但實際上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身材條件等而不同,所以膝蓋是可以超過腳尖,但避免過度
另外,可能是翻譯上的困難,有許多動作在闡述如何進行時,會比較難理解,這部分建議可以上網找同樣的動作影片做參考。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節錄重點: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書籍分享 #重訓 #gymefit #方言文化 #肌力訓練 #運動科學 #教練 #重量訓練 #解剖 #復健 #痠痛 #疼痛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物理治療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