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手語日】
一八五七年,聽障人士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就有人要求他們出聲說話。加拿大發明家貝爾發起支持口語教育的運動。貝爾的母親和妻子都是聽障,但他貶抑手語,希望能禁止聽障人士通婚,還說服部分聽人父母為聽障孩子結紮。
愛迪生也跟隨這波潮流,推動完全的口語教育。認為唯有如此,聽障人士才能在「真實世界」中生活。而現代的聾人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嚴重錯誤中孕育而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00的網紅Moviemat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愛是要用心去感受和傳達 單憑用言語去表達的只是片面的情感 人聽到的聲音太多,經常會被周遭的聲音影響自己的決定 有時侯唯有閉上耳朵,才能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 在很久之前便開始對手語感到興趣 第一套接觸的手語電影便是《聽說》 手語是一種對於聽障人士很重要的溝通媒介 有時侯正正是因為聽不到,所以便會...
聽障 人士 說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臉書看到動態回顧兩年前,
特別有感,想跟大家分享。
照片是2019/07/09錄影某集換場,瓜哥突然比我先進棚內,
大夥趕緊場外幫我補妝,
現在回想起來,
一切都是難得的幸福,謝謝你們。
2019.07.10.
今天收工後去聽了講座,
因為晚入場只剩前排的座位,
旁邊坐著一位年紀稍長的聽障阿姨,她將手機開啟app逐字稿功能,
就近收錄講師的聲音,
立即在手機上翻譯成文字。
一時好奇偷看她的手機螢幕,
才發現講師僅是一般說話的語速,
對聽障人士而言還是太快了,
手機會一下子翻譯出長串文字,
除非她有很厲害的閱讀能力,
否則一樣看得很吃力,
不同講師各自有自己的口音,
很多軟體翻譯得沒有很準確,
例如「信心」被翻譯成「猩猩」,
一段話裡面,她能看懂的只有兩三句,獲取的資訊自然也少了許多。
想幫她卻不知從何做起,
也佩服她的堅持,
兩個小時緊盯著手機螢幕,
每一刻都不怠慢。
突然感概,
我們生活當中理所當然的小事,
對別人來說是多麽難得的幸運,
常在抱怨自己的挫折時,
殊不知今日你我能好好感受這世界就是一種確幸,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宿命及課題,
珍惜你所擁有的特質,
勇敢地跨越每個挑戰吧!
聽障 人士 說話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識字,不知道Qrcode是什麼、聽不到、無法說話......
有時候不遵守規則,真的不是故意,大家不要急著獵巫啊
#弱勢 #老人家 #身心障礙者 #指責 #正義魔人 #戴口罩 #YFB
聽障 人士 說話 在 Moviemat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愛是要用心去感受和傳達
單憑用言語去表達的只是片面的情感
人聽到的聲音太多,經常會被周遭的聲音影響自己的決定
有時侯唯有閉上耳朵,才能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
在很久之前便開始對手語感到興趣
第一套接觸的手語電影便是《聽說》
手語是一種對於聽障人士很重要的溝通媒介
有時侯正正是因為聽不到,所以便會更專注於對方的手勢
留意對方每一個神情,一舉一動
一方努力去表達,另一方努心去感受和理解
即使對健聽人士來言,手語亦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
說話除了用來表達自己外,更是可以令對方或自己感到有安全感
但人最終是想找一個不說一句也能確確切切感受到對方存在的人
雙方擁抱著「無聲勝有聲」的時刻
不出聲亦不會感到尷尬,不說話亦能理解對方所想
.
「愛情和夢想一樣,不用聽,不用說,也不用翻譯,只需要單純地去感受。」
很多障礙,在我們看來是莫大的挑戰,像是永遠衝破不了的難關
但只有要心,和對自己,對方有信心,必定能找到破除障礙的方法
.
聽說 Hear Me (2009)
主演:陳意涵,彭于晏,陳妍希

聽障 人士 說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連起跑的槍聲都聽不到,試問又怎能夠不輸在起跑線?
無論近視、遠視、散光,戴上眼鏡後都可以回復清晰視力,又可以繼續正常生活。但聾人便沒有那麼幸運,他們即使裝上人工耳蝸,聽力也不能回復「正常」:「戴咗機可以聽到你哋講嘢,正常嘅聲都可以聽到,但譬如高音嘅聲就聽唔到,譬如『sa……te……』嘅聲就會聽唔清楚。」聾生芷瑩說。
為了提供一個平等的學習機會給聾生,中文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早在2006年便找學校合作,在學校內增設手語老師,使聾人不用再因聽漏而跟不上學習進度。
政府支援不足 聾生退學率高
五年前,中大與第一間中學「聖母院書院」合作,在主流學校加入共融班,更聘請手語老師替聾生翻譯。可是,他們的資金來源並不是來自政府,而是透過民間資助,皆因教育局未確認手語是一個語言。
其中一名手語雙語老師Chloe指,政府一直說手語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可以透過視像和其他體驗方式學習,但聾生沒有手語等於沒有一種學習的語言,不能把資訊有效通達:「你無端端播新陳代謝Metabolism,佢睇住唔會知道點解,尤其聾生語文基楚唔係太好嘅時候,唔係你播咗出嚟佢就會睇得明。」
正因聾生在主流學校不被重視,Chloe表示,他們難跟上學習進度,而更甚的是,他們大多會放棄升學:「我識嘅本地學士畢業嘅聾人只有幾個,IVE嗰啲都會有,但我聽到更多嘅就係佢哋會退學。」
外國聾人可成為專業人士
而聖母院書院其中一位聾生陳芷瑩,亦曾因沒有手語老師,上課跟不上進度,萌生過放棄做獸醫的夢想。幸好,今年來了一位教授化學的手語老師,使芷瑩的成績進步了不少:「本來考試或者測驗,通常都只有廿分或者十幾分,今年有手語老師之後就開始追到個課程,而家就合格邊緣。」
香港聾人多從事低收入工作,但有了手語教學,聾生的吸收便可與健聽生看齊,他們的未來亦更有盼望。相比外國,Chloe指不少聾人都可以從事專業工作,例如教授、律師、聽力學家等,全因他們從小便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我自己喺美國讀聾人教育嘅時候,我教授係聾人嚟,都係用手語教我,碩士課程都可以用手語教。」
聾童愈早學手語愈有利
Chloe表示,香港大多數的聾童,父母都是健聽人士,他們可能會怕孩子學會手語後,就不願意說話,但其實聾童愈早學手語,有了一個溝通語言,反而更容易掌握口語。以芷瑩為例,雖然天生雙耳失聰,但由於得到父母支持學習手語,Chloe指她的說話能力發展得相對較好。
有見及此,除了與一所幼稚園、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合作,讓聾生可以一條聾升讀,中大更與五間保護兒童會的幼兒園合作,使聾童可以及早適應用手語學習,改寫聾人必定從事低收入行業這個命運。
今集《港。故》就帶大家看看,在一間真正做到「融合教學」的學校,一個聾生和一個手語老師,以鬥志戰勝天命,即使聽不到亦可走得遠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