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萊拉 ◎Carol Ann Duffy 凱洛・安・達菲
教我,他說——
我們坐在床上——
如何關愛。
我輕咬他的耳朵。
你這是什麼意思?跟我多講些。
他坐了起來,伸手拿啤酒。
我可以自老虎的咽喉
扯掉吼叫,
或者用火漱口,
或者整晚睡在牛頭人身怪物的巢穴,
或者自熊的身上
剝取咆哮的毛皮,
全憑一身膽識。
我無所懼。
把你的手放在這裡——
他引領我的手去摸
他心臟上方的疤痕,
戰場上得到的四面勳章級的傷口——
但我無法溫順,或愛憐,或溫柔。
我得勇猛。
有何療方?
他再次肏我
直到他渾身酸痛,
然後我倆沖個澡。
後來他將頭枕放我膝間
躺了一小時,天色漸暗;
他的聲音變了,輕柔的喉音
我僅能依稀聽見。
是的,我確知
他想改變,
我的戰士。
我就在那裡。
所以當我覺得他癱軟睡著時,
當他開始,一如往常,打鼾時,
我任由他滑落,呈大字型躺臥,英俊而巨大,
在地板上。
在我拿取剪刀磨利之前——
先剪下充滿聖經味的黑色空氣——
我用鐵鍊將門綑綁。
事情如此、因此、於是發生。
隨後我用從容不迫、熱情洋溢的雙手
剪掉他的每一綹頭髮。
*在聖經故事中,狄萊拉(Delilah)是大力士參孫所愛的女人,也是背叛他的女人。她剪去參孫的頭髮,讓他神力盡失,並將他交給非利士人,參孫因此雙眼被挖並被囚於監獄,受盡羞辱。
--
◎作者簡介
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uffy)1955年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五歲時隨家人遷居英格蘭斯塔福郡。後進入利物浦大學就讀,1977年獲得哲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頒基爾大學和斯塔福郡大學之榮譽博士學位。
達菲在2009榮獲英國桂冠詩人,是341年來英國首位女性桂冠詩人,也是第一位蘇格蘭籍的桂冠詩人。
達菲寫詩,也寫劇本。著有《站立的裸女》(Standing Female Nude)、《另一個國度》(The Other Country)、《陰暗時光》(Mean Time)、《癡迷》(Rapture)、《世界之妻》(The World’s Wife)等。
◎譯者簡介
陳黎,1954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張芬齡,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雙情詩》、《精靈:普拉絲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
--
◎小編R Shu Poem4Life 賞析
|狄萊拉:聖經故事中的壞女人|
狄萊拉是聖經故事中,大力士參孫的情人。因為參孫的母親非常虔誠,神於是賜予參孫超人般的神力。當時以色列人正跟非利士人打仗,也因為參孫能夠一個打三十個,因此成為以色列人眼中的英雄。
不過,聖經也提到,參孫個性剛愎,且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他不只娶非利士女子為妻,更與妓女狄萊拉交往。非利士人為了打敗參孫,用金錢誘惑狄萊拉,狄萊拉最後也逼問出參孫的弱點:只要他的頭髮被剪掉,就會失去過人的力氣。
一夜,狄萊拉讓參孫躺在她的腿上,等參孫睡著,便讓非利士人把他的頭髮剪掉。參孫也因此失去力氣,被非利士人關進牢裡,受盡磨難。
|「教我,如何關愛」詩人眼中的狄萊拉|
在聖經故事中,狄萊拉無疑是個背叛者。但凱洛・安・達菲改寫了參孫被剪掉頭髮的故事,也給予狄萊拉完全不同的定位。
詩的一開始參孫向狄萊拉「求救」:「教我,如何關愛」,在狄萊拉溫柔的引導下,參孫告訴狄萊拉,他雖然有過人的膽識跟力量,可以隻身與老虎、熊、怪獸對抗,但他無法示弱。
身為族群英雄的參孫,長期被要求展現勇猛的樣貌,讓他忘卻了如何溫柔。在參孫身上,連心的所在,都包覆著殺伐得來的傷口。
而狄萊拉面對情人痛苦的告解,除了陪伴、除了做愛、除了讓對方躺在自己膝間稍微安睡,別無他法。
就在那一夜,狄萊拉看著愛人熟睡的臉龐,下定決心,要帶他脫離這個輪迴。她先用鐵鍊將門捆死,避免非利士人闖入,之後,趁參孫熟睡時,剪光他的頭髮,讓他失去所有的力量,暫時,卸下英雄的武裝。
|釋放武裝,我們都需要一個狄萊拉|
帶有寓言意味的聖經故事,或許想要教誨世人,不要剛愎自用,不要沈淪女色,否則就會像參孫一樣遭受背叛。聖經中的狄萊拉也因此被貼上所有負面的標籤:淫蕩、貪財、背叛。但在凱洛・安・達菲的筆下,狄萊拉才是最深情、最溫柔的人。
參孫的故事並非只是翻轉聖經,同時也是現代人——尤其男性——時常遇到的困難。
不少男生從小就被教導「男生哭什麼哭」、「跌倒不會站起來啊」,久而久之,也讓男性難以察覺自己的情緒,甚至失去了哭泣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排解情緒。所有的負面情緒,歉疚、悲傷、自責,不安,全都轉化為「心煩意亂」的模糊感受,然後轉變為男生唯一被允許的情緒:生氣。
這樣的狀況,也不只出現在男性身上,在強調理性的工作場合,在講求效率與權力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狄萊拉,讓我們得以暫時放下武裝,展現真實多元的自己。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華文課本|
聖經在英語世界的地位,或許就如同台灣課本中的論語孟子,其中不是沒有可以轉化出現代意義的故事,只是多數老師礙於壓力緊湊的進度,沒有辦法告訴學生,這些古典故事怎麼跟跟現代做結合。
比如古代詩人貶謫的心情,怎麼應用到考試不順、升遷失利?孔子周遊列國說服各國君王回歸周代禮教的故事,是不是可以跟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前往聯合國演講做個對比?聖經中的善惡二元論,在人心如此複雜的現代,是否可能有新的解讀方向?
對我來說,古典並非沒有意義(作為前車之鑑也是一種意義),但如果缺乏跟現代的連結,所謂經典,只不過是一堆過時死人murmur而已。
--
美術編輯: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告別國語 #華語文 #華文課本 #狄萊拉 #凱洛安達菲 #桂冠詩人 #聖經 #參孫
聶魯達詩賞析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同步分享※
黃燦然〈寂靜〉
我凌晨回家時,常常遇到寂靜。
當我來到某個空曠的十字路口,
來往的汽車突然不見了,所有的噪音
突然像潮水般退去,好像我是王
而它們全都拜倒在我腳下。那是無邊的寂靜,
而我變得龐大,像巨人一樣。接著,
噪音又紛紛站立起來,迅速膨脹,
而我感到自己不斷縮小,終於
在一陣喧囂中消失。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聲響,因此,純然的寂靜往往是巨大且令人不禁心生畏懼的,而詩人在此詩中便描寫在凌晨時寂靜的街口,所有噪音都銷聲匿跡的寂靜時刻。
在詩作中,我們可以看見詩人以「好像我是王」、「而我變得龐大,像巨人一樣。」描寫身旁世界陷入寂靜,彷彿只有自己的呼吸吐納的孤獨感受,而這樣的孤獨感受,同時也伴隨著極致的控制,在寂靜中,詩人彷彿控制了所有噪音,成為王,讓噪音、喧鬧拜倒在自己腳下,此時,自身的存在無限膨脹,就像是巨人一般。
但這樣的寂靜顯然不是能長久維持的,僅僅片刻的寂靜後,隨之而來的是生活裡無可避免的噪音、聲響。也因為先前的片刻詩人彷彿成為主宰,擁有無邊的寂靜,隨後而來的噪音也勢必會更為驚人、巨大。因此詩人接著描寫,「噪音又紛紛站立起來,迅速膨脹,」在這些重新甦醒的噪音中,詩人最終被種種聲響吞沒、消失。
先是以自身為出發點,描寫自身在寂靜中的感受,接著翻轉主客,將自己縮到最小,噪音成為後來居上的主宰者。詩題雖為「寂靜」,但詩人描寫的寂靜卻並非純粹的寂然無聲,反而是在十字路口,偶然碰見的片刻安靜,隨後又被紛至沓來的噪音吞沒。這樣的寂靜顯得格外珍貴,也格外的真實,也因此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詩選自黃燦然《奇蹟集》,在該本詩集裡,黃燦然揀選了生活中的瑣碎片刻進行描寫,同時也對日常所見有所感悟,進而寫成了一首首充滿生活感的詩作。而詩作的語言平易近人,也不常使用艱澀的意象構築字句,但在其作品中,卻可見簡單的哲思、特殊的觀點。
若以〈寂靜〉這一篇為例,詩人將自身比喻為「王」、「巨人」;噪音的消逝比喻為「拜倒在腳邊」,之後也將噪音的湧現以「站立」動詞描寫,最終描寫自己不斷縮小、消逝在喧鬧中,可見其獨特的觀點及語言特色。這也同時可以印證:〈寂靜〉流暢的語言,或許會讓某些讀者視為分行散文,但究其本質,卻並非如散文般平鋪直敘,反而有些思想上的跳躍、鮮明的比喻、主客之間的對調等等。
黃燦然的語言風格便是如此,生活即是詩。正如他在另一篇詩作〈全是世界,全是物質〉中所描述的:「而我的詩一頁頁一行行/全是世界,全是物質。」
#黃燦然 創作
#sonata 朗讀
#陳宛詩 手寫,Instagram:wanshihchen
#陳琳 賞析,粉專 陳琳 linlin,Instagram:linlin_breathe
※黃燦然
詩人、翻譯家。著有詩集《#我的靈魂》《#奇蹟集》等,譯有卡瓦菲斯、里爾克、巴列霍、聶魯達、布萊希特、希尼、阿巴斯的詩集,桑塔格《論攝影》、米沃什《詩的見證》、布羅茨基《小於一》、希尼《三十年文選》等論文集。
聶魯達詩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寂靜 ◎黃燦然
我凌晨回家時,常常遇到寂靜。
當我來到某個空曠的十字路口,
來往的汽車突然不見了,所有的噪音
突然像潮水般退去,好像我是王
而它們全都拜倒在我腳下。那是無邊的寂靜,
而我變得龐大,像巨人一樣。接著,
噪音又紛紛站立起來,迅速膨脹,
而我感到自己不斷縮小,終於
在一陣喧囂中消失。
--
◎作者簡介
黃燦然,詩人、翻譯家。著有詩集《我的靈魂》、《奇蹟集》、《發現集》等,曾翻譯過卡瓦菲斯、里爾克、巴列霍、聶魯達詩集、米沃什的《詩的見證》、桑塔格的《論攝影》和布羅茨基《小於一》等論文集。曾於2011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及2018年單向街文學獎「年度致敬獎」。
--
◎「 詩.聲.字 」小編陳琳賞析
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聲響,因此,純然的寂靜往往是巨大且令人不禁心生畏懼的,而詩人在此詩中便描寫在凌晨時寂靜的街口,所有噪音都銷聲匿跡的寂靜時刻。
在詩作中,我們可以看見詩人以「好像我是王」、「而我變得龐大,像巨人一樣。」描寫身旁世界陷入寂靜,彷彿只有自己的呼吸吐納的孤獨感受,而這樣的孤獨感受,同時也伴隨著極致的控制,在寂靜中,詩人彷彿控制了所有噪音,成為王,讓噪音、喧鬧拜倒在自己腳下,此時,自身的存在無限膨脹,就像是巨人一般。
但這樣的寂靜顯然不是能長久維持的,僅僅片刻的寂靜後,隨之而來的是生活裡無可避免的噪音、聲響。也因為先前的片刻詩人彷彿成為主宰,擁有無邊的寂靜,隨後而來的噪音也勢必會更為驚人、巨大。因此詩人接著描寫,「噪音又紛紛站立起來,迅速膨脹,」在這些重新甦醒的噪音中,詩人最終被種種聲響吞沒、消失。
先是以自身為出發點,描寫自身在寂靜中的感受,接著翻轉主客,將自己縮到最小,噪音成為後來居上的主宰者。詩題雖為「寂靜」,但詩人描寫的寂靜卻並非純粹的寂然無聲,反而是在十字路口,偶然碰見的片刻安靜,隨後又被紛至沓來的噪音吞沒。這樣的寂靜顯得格外珍貴,也格外的真實,也因此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詩選自黃燦然《奇蹟集》,在該本詩集裡,黃燦然揀選了生活中的瑣碎片刻進行描寫,同時也對日常所見有所感悟,進而寫成了一首首充滿生活感的詩作。而詩作的語言平易近人,也不常使用艱澀的意象構築字句,但在其作品中,卻可見簡單的哲思、特殊的觀點。
若以〈寂靜〉這一篇為例,詩人將自身比喻為「王」、「巨人」;噪音的消逝比喻為「拜倒在腳邊」,之後也將噪音的湧現以「站立」動詞描寫,最終描寫自己不斷縮小、消逝在喧鬧中,可見其獨特的觀點及語言特色。這也同時可以印證:〈寂靜〉流暢的語言,或許會讓某些讀者視為分行散文,但究其本質,卻並非如散文般平鋪直敘,反而有些思想上的跳躍、鮮明的比喻、主客之間的對調等等。
黃燦然的語言風格便是如此,生活即是詩。正如他在另一篇詩作〈全是世界,全是物質〉中所描述的:「而我的詩一頁頁一行行/全是世界,全是物質。」
--
美術設計:張展豪
圖片來源:張展豪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寂靜 #黃燦然 #在一陣喧囂中消失 #我的靈魂 #奇蹟集 #發現集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2020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