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人是指年齡超過65歲者。
但不是指要到了65歲才開始運動喔💪,若自身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愈早愈好,就可以延緩老化或病痛上身,對自己、對家人好處多。
🧐該怎麼開始?最重要的是「建立觀念」,自然會朝正確的方式進行。👍
#健身 #規律運動 #高齡健身
聯合國 老年人 定義 在 Edith IM Long 龍綺汶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龍姑娘話健康】點解老年人容易跌傷?
跟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0年12月底澳門總人口為683,100人,老年人口 (65歲及以上) 佔12.9%,超過8萬人。《澳門人口預測 2016-2036》數據顯示,由於壽命延長、出生人數減少等因素,澳門預計未來五年至2026年,社區老年人的比例會繼續上升,增至 16.0%,亦達到14%的聯合國老齡社會的定義標準,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值得引起社會關注。
在社區中,我們常常會見到一種現象,就是老人經常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等醫療問題,老人亦會因為擔心跌倒而不敢參與社會活動,逐漸變得情緒低落、認知功能下降,老人家因為胃口不佳,動作不便等原因,沒有注意營養,逐漸喪失力氣,體重減輕等現象。而這些生活習慣,在不斷惡化後,有可能成為醫學上稱為的「肌少症」。國際肌少症小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WGS)將「肌少症」定義為:「隨年紀而流失的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肌少症」是一複雜的綜合症,可能是指肌肉減少或者同時合併脂肪質量上升。所以IWGS認為如果長者出現肌肉功能下降的警訊,重複跌倒或近期體重明顯下降,要進一步進行生理功能的檢查來排除「肌少症」。
我們身體的肌肉在青少年之後,其實每年都在走下坡路,每10年可能流失3%至8%的肌肉質量。而「肌少症」由多重的致病因素造成,包括太少使用肌肉而造成肌肉的廢用而流失,內分泌功能改變,慢性病和營養缺乏等。筆者就遇過一位身形非常瘦弱的老年人,她因腰痛而求診,當時她說近期都只吃白麵包配煉乳或薑末泡飯來當餐點,像她這樣沒有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來維持肌肉,又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攝取不均衡,就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這樣很容易引起「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一旦跌倒,後果不堪切想。(骨質疏鬆症在上期已經提過,故今期只集中講解一下「肌少症」)。
目前在預防老年人患有「肌少症」以早期發現、給予適當的飲食與運動建議為主,由於運動時肌肉收縮分泌肌肉激素(myokine),所以漸進性阻力訓練是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模式,可以利用身體重量、彈力帶、或自由重量等三種方式,以下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亦可以找專業的醫療人員或運動專家諮詢運動建議。
1.身體重量:雙手抱胸坐在椅子上,雙腳用力在不扶任何東西的情況下以雙腳支撐站起,重複5次,然後休息。需注意如5次加起來超過12秒,代表肌力需要進一步加強,要好好練習。
初步先練習從椅子上站起後,開始轉為練習平行蹲(需家人在場留意長者反應),由於老年人平衡力較差,不建議未嘗試過平行蹲的老年人在家中自行練習深蹲。
①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
②微縮小腹,啟動核心肌肉力量,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往下蹲,向下先由1/4的動作開始,手臂向前平舉在胸前保持平衡。這時候記得臀部用力,保持膝蓋輕鬆慢慢蹲。
③上半身抬頭挺胸,膝蓋朝前,重心平均在雙腳間
④繼續往下蹲低,從1/4慢慢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其間必需注意膝蓋不要向前超過腳尖,大腿前側、臀部、小腹都感覺到收緊用力。
⑤站穩,吐氣,腳部用力慢慢回到站姿。
2.彈力帶:兩手自然下垂,以繞手腕方式兩手各持彈力帶的一端,腳下踩著彈力帶的中段,雙手向上舉,感覺到手臂肌肉用力,上舉及外展動作各做10下,回復起始姿勢。彈力帶的彈性強度可以按自己肌肉力氣選取,不同顏色的彈力帶可以提供不同的阻力。亦可以使用水壺、啞鈴等健身器材作鍛鍊,舉重原則在於重量應在能夠做10下的重量較合適,若可以輕鬆做10下以上則為過輕。
阻力訓練,彈力帶運動、舉水瓶或舉啞鈴,都是一組可以在家進行運動。
除了上述室內的運動,老人也可以到游泳池走走路,利用水的阻力刺激肌肉生長。
要注意的是:運動需注意膝蓋保持在不會疼痛的程度,若有其他骨骼肌肉疾病,運動前需先諮詢醫療人員調整運動方案。
增進身體機能,維持社會參與度,促進心理健康,讓我們的長者樂在晚霞。
詳文請看以下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iMnNfDvLIxQAhhfmhALYdg
聯合國 老年人 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是老年人的你也該思考「當老人多過於小孩時,我們未來生活會變甚麼樣子?」:2025,每五個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480萬個初老人口,卻只有240萬個幼兒,四成沒有兒女,五成沒有孫子,七成的人住在六大都…
■高齡化對台灣是危機還是轉機?
這不是一個世代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整個世代的難題,你我都必須面對,我們該如何準備?
▸「57歲的流行天后瑪丹娜」2016年的來台演唱會,於開賣15分鐘後門票旋即售磬。
▸ 「71歲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自稱Stan哥,忙著推動台灣優質生活跟競爭力。
▸ 「84歲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將公司帶到世界級的強盛企業,任何對景氣的預測都被視做煉金石。
他們活得精彩有活力,身份證上年齡完全不能約束他們。我們也期待每位老人都能像他們一樣青春、活力,然而… 10年後的台灣社會人口結構,2位老人,只有1名幼兒,每3個小孩要扶養1個老人,4成沒有兒女,5成沒有孫子,7成的人住在6大都…。
迎接這樣超高齡且多數聚集在大都會的人口結構,你可曾想像過自己的生活樣貌?你可以選擇世代融合,也可以視他們為養不起的未來,端看你今天設下什麼樣的願景!【註1】
■高齡社會的衝擊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百分之七時,稱為「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達到百分之十四時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到百分之二十時,則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註2】
■現行台灣老年福利
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台灣政府於2015年再次修正公布施行《老人福利法》,期望使政府以及民間可以就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和社會參與層面更積極推動各項老年福利服務。
■不斷完善的長期照顧
根據衛福部的「長照十年計畫2.0」,長期照顧制度(以下簡稱長照)的開端可以從1998年行政院衛生署通過的「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談起,而長照服務的雛形則為2000年所推動的「建構長期照護先導計畫」。
爾後,為了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現象,行政院於2007年核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簡稱長照1.0)作為應對。2015年時,為健全長照服務體系的發展,使資源更加全面、服務更具品質,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護,長期照顧服務法正式上路。
2016年,為了建立蔡英文總統希望達到的「平價、優質、普及的長期照顧體系」,開始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設置長照基金以改善長照1.0資金缺乏的問題。
■未來趨勢 -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根據衛福部長照專區的資料顯示,近幾年政府普設以社區為基礎的預防及照護體系「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下簡稱關懷據點),截至2017年5月底全台灣已有2710處。
關懷據點的功能除了可以做到最基本的電話問安、關懷訪視、供餐以及健康促進活動,還會舉辦多元課程以及活動,讓老人可以進行終身學習和興趣培養。范馨文說道,希望透過關懷據點不只是可以幫助較弱勢的老人、讓普通老人家之間交流,更希望可以跨世代的去影響到兒輩、孫輩,讓世代間進行交流、彼此尊容,進而形成一個健康的老化社會。
■不是老年人的你也該思考
或許很多人現在還不需要面對自己因為老化導致身體上、生活上的問題;但是很有可能需要面對家人的老去,這時候身為照顧者就會面臨照護老人的經濟壓力、安置問題等等。
隨著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與進步,相信人類平均壽命將會越來越長,政府所推行的老年福利政策顯然會成為未來社會談論的重點。或許每個人都該居安思危,多去了解相關的議題,進一步進行規劃,讓未來不論身為照顧者或邁入老年時都能受到最大的保障。【註3】
■把危機變轉機,攜手開創不老台灣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老人福利組副組長陳美蕙」說,社會面對銀髮族,態度要改變了。 許多銀髮族可以不必坐博愛座,例如一位住在台北市的85歲長者,每天健走運動,滿頭白髮的他精神奕奕,每次上了公車遇到乘客讓座,他還拒絕,引人關注。除了個人要從小就認識到自己可能活很久,必須預做各種準備,了解老化對社會雖是挑戰,但也可以是機會。
■規劃老人生活 現在開始準備
近幾年來國際社會也不再完全負面看待老化,而認為老年潮也能帶動銀髮產業。前韓國保健福祉部長官、現任「國際老年學及老人醫學會」(以下簡稱IAGG)會長車興奉來台演講時,開宗明義就表示,到2050年,全球有21.8%的人超過60歲,有4億多人超過80歲。
因此各國都在研究銀髮產業。他說,荷蘭人已創造了「gerontechnology」(老年科技)的英文新字,產業界也在設計適合長者使用的住宅、通訊、保健、休閒產品,例如,遠距醫療、追蹤失智長者的無線通訊器材,帶動另一種經濟成長。
車興奉表示,壽命延長代表營養、衛生、醫療、教育、經濟發展有長足進步,這是人類的偉大成就。只要正面對待,未必是世界末日。彼得‧皮特森在《老年潮》以「灰色的黎明」形容老年潮是轉機,只要有所準備,善用老人人力,創造新格局,天亮之後的明天,可以變得更好。
「你可以不婚、不生,但不能不老!」陳美蕙如此形容老年對每個人影響深遠。現在是重新認識老年、開始規劃老年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 【註4】
■高齡長照相關議題:【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出版品
▸我國高齡長者健康識能之決定因子及其健康結果: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8-4/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二)落實在地老化目標: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4/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一)從醫院到社區:高齡化社會的新挑戰: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6-3/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康健雜誌)「2025無齡世代」 :https://topic.commonhealth.com.tw/2025book/
∎【註2】
(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時程: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註3】
交大喀報CastNet 「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的衝擊」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4543?issueID=777
∎【註4】
(遠見雜誌)「面對老年生活,你開始準備了嗎?」:https://event.gvm.com.tw/2015schroders/aging03.html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高齡化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