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怕冷人怎麼穿?
應該有聽過
穿對,3件就暖!
穿錯,再多件還是不暖!
簡單講,保暖三層穿搭分別:
第一層 發熱衣(褲)
第二層 毛衣(羊毛織品)
第三層 保暖性好的外套
如果,這三層穿上,還是不暖(冷到不適)
那可能你的外套保暖度不夠!
自己耐寒程度年年下降
我現在也變很理性
禦寒外套再美,但不保暖的話,鐵定不買!
真的不要拿生命開玩笑!XD
/
回到剛聊的,保暖三層有什麼注意的?
#純粹個人一點小心得
#文超長😛
■內層【👉發熱衣一定要貼身】在舒適的狀態
發熱衣挑什麼材質?那倒也沒有一定。
其實含有聚丙烯酸酯Acrylate才是發熱紗。
但,市面上
很多發熱衣其實並沒有Acrylate喔
而是其他人造纖維,採「吸濕發熱」原理
利用人體肌膚所散發出來的水蒸氣生成熱能。
怕冷如我~
覺得也沒一定穿Acrylate材質,才有效果。
總言之,貼身更為重要!尺寸挑選不可忽視!
厚薄適度就好!
用餐後溫度升高,心跳加速,血壓上升,
流汗著涼更不好哦,不像外套能立刻脫下。
真的怕冷,外套買好一點比較重要!
。
。
。
■中層【👉含羊毛,優質羊毛更甚發熱衣!】
或 聚丙烯腈纖維100%(Acrylic)壓克力纖維
好的貴的羊毛衣投資一件就夠了!
(畢竟都內搭,如不住北部也可能經常穿不到)
其實有些厚毛衣、刷毛牛仔褲一點都不暖!
還不如
穿上一雙薄薄的羊毛襪在靴子裡,從腳暖起來!
某些體質,只要戴上帽子穿上襪子就暖了!~
倘若你不接受羊毛織品
聚丙烯腈纖維100%(Acrylic)
壓克力纖維的衣服、圍巾、帽子都不貴
也非常保暖!
這是我嘗試羊毛以外
第二暖的材質。
。
。
。
■外層【👉真羽絨、鴨絨鵝絨、高羊毛含量大衣、防風防水能鎖住溫度的外層面料外套】
你或許不用追求名牌羽絨外套
請務必擁有一件不止身體、連袖子、帽子、都要均勻鋪滿真羽絨那種設計
才不會每次寒流來,你就是縮成一團。
/
#你知道最便宜而有效的保暖是什麼嗎?
就是:空氣!
棉被要曬澎鬆,羽絨衣選一格一格澎澎的,
都是為了讓保暖性提高。
倘若無法接受動物羽絨(全茹素者)
像科技填充物這類外套
只要外層布料能防風防寒
澎度夠好!內部形成空氣層
一樣可阻隔冷空氣,防止體溫快速散發來禦寒!再搭配(貼身發熱衣)增加保暖效果。
/
怕冷之人
除了必備的
耐操禦寒不怕髒的羽絨外套
合身挺闊的羊毛大衣,是我最愛!
好的羊毛大衣其實貴的很值得
輕盈又保暖!
好好照料,
羊毛大衣壽命很長的~
我櫃子幾件羊毛大衣都是陪我將近10年
。
。
。
■下身【👉發熱褲+羊毛褲,基本夠了!】
(如果你穿長外套就又多一層了)
現在許多主打【防寒褲】一件打天下!
外面防風裡面刷毛的,
保暖又輕便!很適合機車族
我到雪地也是穿防寒褲
感覺不到一絲冷
平常吃飯約會畢竟不可能一直在戶外
發熱褲+羊毛長裙(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項)
。
。
。
😅😅😅😅😅
(看到這裡,差一雙雪靴已是雪地穿搭等級)
以上
分享給 #怕冷的你☺ 大家注意保暖哦!
看完的,請幫我按個貼圖,給你拍手👏👏😆
聚丙烯酸酯壓克力 在 Handkevinso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氣漸涼 接下來肯定會有許多"發熱衣"出現
但這些發熱衣是真的會發熱嗎?
還是透過什麼樣的原理來達到"發熱"效果呢?
這問題也確實曾經困惑著我
於是我稍微做了些了解想與大家分享
其中的原因或許有多半是來自於"材質"
以feHot發熱衣為例來說明
他們裏頭的材質「聚丙烯酸酯」(Acrylate)被坊間稱為"發熱紗"
這也是"發熱保暖"的來源
然而另外有一個名稱非常相近的材質
叫做「聚丙烯腈纖維」(Acrylic)
因為名稱常相近所以常被混為一談
但其實他只是"壓克力纖維"
兩者的保暖度是有差異的
aPure
全文:https://tinyurl.com/y3mmvphx
👇🏻👇🏻👇🏻👇🏻⭐⭐追蹤+訂閱⭐⭐👇🏻👇🏻👇🏻👇🏻
IG:handkevinsome
https://www.instagram.com/handkevinsome/?hl=zh-tw
YouTube:心享事宸_HandKevinSom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XjdK95B5-jKHqC-anaQvqg
Handkevinsome
https://www.facebook.com/pg/handkevinsome/posts/?ref=page_internal
部落格-心享事宸_韓德凱文森:
http://handkevinsome.pixnet.net/blog
聚丙烯酸酯壓克力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來70年前的隱形眼鏡是這樣製造的!
你知道70年前的隱形眼鏡是如何製造的嗎?當時想要戴個隱形眼鏡可不是件簡單的事,不僅需要量身打造鏡片,其過程還著實讓人瞠目結舌、膽顫心驚!令人深深體會到,想要愛美的同時也得具備不小的勇氣。
這段影片由英國百代新聞社(Pathé News)於1948年拍攝,紀錄了當時澳洲唯一的隱形眼鏡製造者彭林湯瑪士(Penrhyn Thomas)為一個女士製作隱形眼鏡的過程。首先,他先把一小杯的黏性物質倒在這位女士被麻醉的眼球上,經過2分鐘後,將凝固的黏性物質取下並將之烘乾以成為模具,然後在模具上面疊加一小片塑料透鏡,再加壓將塑料透鏡塑形成能貼合女士眼球的形狀,此乃隱形眼鏡之雛型。接著再刮去隱形眼鏡外圍多餘的部份,然後研磨鏡片內部,以確定鏡片之度數。最後,經過拋光等步驟,隱形眼鏡便大功告成。當時經過上述步驟製成的隱形眼鏡,已能在眼球上連續佩戴6至8小時的時間。
《隱形眼鏡的歷史》
隱形眼鏡在現今的社會已是常見、易得的物品,但最早的時候,它僅僅是一個想法,歷經幾百年來許多人的努力、創新和改良,才能從無到有,實現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和欲望的追求,終於讓鏡片能夠佩戴在眼球上,稱得上是近代的一大發明。
500多年前,在1508年的某一天,義大利博學者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把頭伸進盛滿水的半球型玻璃缸往下看的時候,發現原本看不清的物體變得清晰了,雖然那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現象與矯正視力的關係,但他有將這一段構想畫成草圖,並闡述了相關的概念,就是這樣的一個偶然,令他寫下了隱形眼鏡發明史的開端,成為了隱形眼鏡理念的創始者。
1636年,法國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提出與達文西相似的觀念,但他改用一根充滿水的管子,一端連接凸透鏡,另一端連接眼睛,把頭部向下的姿勢修正為抬頭往前看,就像是使用單筒望眼鏡一樣。
1801年,湯瑪士楊(Thomas Young)根據笛卡爾的主張,製造出第一枚隱形眼鏡,但還無法應用到人體上。
1827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塞爾(John Herschel)爵士提出了接近現代隱形眼鏡的設計,他把一個球面的玻璃薄片覆蓋在角膜上,在玻璃與眼睛之間注入透明膠,抵消不平的角膜表面,達到矯正眼睛散光的目的。但角膜是有感覺的,而沒有辦法接觸異物,因此他的想法並不能用在人體上。
一直到了1884年,利用麻醉的方法,隱形眼鏡的發展才有了重大的突破。
1887年,德國的玻璃工藝師穆勒(F.A. Muller)用玻璃吹製出世上第一枚隱形眼鏡,他將鏡片放入眼內用以保護患病的眼睛,眼科醫師阿道夫菲克(Adolf Eugen Fick)成功地讓這枚玻璃鏡片置放在角膜上。在此同時,德國的醫學生奧古斯穆勒(August Muller)也在進行鏡片的相關實驗,欲藉著玻璃鏡片來改善自己的視力,他在1889年所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儘管他可以讓鏡片放進自己的眼睛裡,但經過半小時後,眼睛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但在這短短的半小時裡,他的近視的確獲得改善。
1909年,穆勒兄弟公司(Muller Brothers)開始生產玻璃吹製的隱形眼鏡。
1912年,蔡司公司(Carl Zeiss Company)也正式生產玻璃材質的隱形眼鏡。
1927年,廸克士梅尼(Dick Smellie)在英國驗配蔡司公司的鏡片,這時候的鏡片是屬於直徑較大的鞏膜鏡片。
1937年,匈牙利的 Istvan Gyorrfy 開始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俗稱壓克力塑膠(PMMA)來製造硬式隱形眼鏡。
1938年,莫倫(Mullen)和奧布克(Theodore Obrig)發展塑膠鏡片的技術,以PMMA製造出第一副全塑膠的隱形眼鏡。奧布克並提出用螢光劑來檢視隱形眼鏡與角膜表面的關係,開啟了現代隱形眼鏡的驗配方式。
1945年,諾門比爾(Norman Bier)獲得有打洞的硬式隱形眼鏡的專利,讓氧氣更容易穿過鏡片進入角膜,以增長配戴的時間。
1947年,美國眼鏡師凱文托赫(Kevin Tuohy)在偶然中發現鏡片並不需要覆蓋整個眼白,而且使用直徑小於角膜的鏡片,配戴起來會比原來的更為舒適,並可角膜更不易缺氧,他將之稱為「角膜鏡片」,並取得專利。
1950年,喬治巴特菲爾德(George Butterfield)提出隱形眼鏡後面應有多個邊弧設計,以適合實際角膜的表面。
1952年,法蘭克迪金森(Frank Dickinson)、索吉士(Sohnges)和傑克尼爾(Jack Neill)等人分別在英國、德國和美國,上市販售角膜鏡片。
1959年,約翰笛卡爾(John Decarle)創新推出硬式老花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奧托衛奇特勒(Otto Wichterle)研發了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HEMA)材質,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體使用的親水性樹脂。
1961年,衛奇特勒用旋模的方法,製造出第一枚軟式隱形眼鏡。
1962年,喬治傑森(George Jessen)首先發現硬式隱形眼鏡可以改變角膜的弧度,並有降低近視度數的現象,成為角膜塑形的鼻祖。
1964年,佛雷迪伯奈特侯德(Freddie Burnett Hodd)設計出一系列經過計算的邊弧的試片組,作為驗配隱形眼鏡的方式,這技術被一直使用至今。
1965年,國立專利公司(National Patent Company)把軟式隱形眼鏡技術引進美國。
1966年,美國博士倫公司(Bausch & Lomb)利用旋模的方法生產軟式隱形眼鏡,並於1971年首先獲得美國聯邦食品醫藥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式隱形眼鏡,令隱形眼鏡產生劃時代的改變。由於軟式鏡片比以硬式鏡片舒適許多,且容易適應,深受配戴者的歡迎,因而迅速取代了硬式鏡片的市場。
1967年,美國光學公司(American Optical)使用車床來研磨製造軟式隱形眼鏡。
1972年,英國 Global Vision 公司推出長戴形軟性隱形眼鏡「Permalens」。
1974年,德國 Titmus Eurocon 公司生產 Weicon 散光軟式隱形眼鏡。
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一種加入矽的透氣硬鏡材料(矽酮丙烯酸酯,SA)於1974年誕生了。
1975年,波利瑪科技公司(Polymer Technology)把矽膠和氟化物加入 PMMA 聚合物內,產生氟矽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令鏡片的透氧性更佳。
1977年,以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CAB) 為材質製造的透氣硬式隱形眼鏡面世,但透氣性不隹又不親水,市場接受度極低。
1977年,Barnes-Hind 公司生產軟式老花隱形眼鏡。
1979年,日本東洋隱形眼鏡公司的田中恭一發展矽水凝膠(Silicon Hydrogel)材料。
1982年,Danalens公司在丹麥生產了第一副拋棄式隱形眼鏡。
1982年,波利瑪公司的 Boston II(氟矽丙烯酸酯)獲得美國聯邦食品醫藥管理局核准,成為透氣硬式隱形眼鏡的通用材質。
1986年,美國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利用鑄模大量生產軟式隱形眼鏡,讓成本大幅降低,並開始推廣拋棄式的隱形眼鏡,而獲得很大的迴響。
1987年,Pilkington 公司以同心圓方式設計老花隱形眼鏡(Diffrax bifocal)。
1987年,Wesley Jessen 公司推出美容用的角膜變色軟式隱形眼鏡。
1989年,理查胡地卡(Richard Wlodyga)設計反幾何弧,Contex 公司製造硬式的日戴型角膜塑形片,並於1995年獲美國聯邦食品醫藥管理局核准。
1997年,澳洲視光師約翰孟佛特(John Mountford)首先發表夜間角膜塑形的功效。
1999年,田中恭一的矽水凝膠專利到期後,嬌生公司改良矽水凝膠材料,生產高透氧的拋棄式隱形眼鏡軟片。
2002年,Paragon Vision Sciences 公司獲得美國聯邦食品醫藥管理局核准生產夜戴型角膜塑形片。
2005年,SynergEyes 公司研發出一種中間為硬,周邊為軟的混合式隱形眼鏡。
總地來說,隱形眼鏡一直在材質、生產技術、設計,和驗配方法等層面,不斷地突破,並追求創新和改良,使產品得以更加地多元、實用和安全。
《關於百代新聞社》
1894年,法國人查爾斯百代(Charles Pathé)與弟弟艾米爾百代(Émile Pathé)在巴黎創立了百代唱片公司(Pathé Records)。
1896年,百代兄弟涉足電影製作與發行,創設了百代兄弟公司(Société Pathé Frères),成為動態影像發展的先驅。
1902年,百代兄弟在英國倫敦創辦百代新聞社(Pathé News),專注於攝製紀錄片,並於電影院播放,但隨著電視機的發明與普及,百代新聞社最終在1970年停止拍攝影片;在這數十年裡,百代新聞社累積了3500個小時的歷史影像,所紀錄的事件超過了9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