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候展望🍁】
▍夏天———🌧多雨、⛅️不熱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今年的夏季(6-8月)已經到了尾聲,今年夏季台灣的天氣特點可以用「雨水偏多、溫度較不熱」來形容。
自6月開始連續3波的梅雨鋒面,加上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低壓帶、颱風降雨,以及連續發生的午後熱對流雷雨,共同造成了夏季雨水偏多的情況,尤其南部地區最為顯著,例如高雄站在6-8月間共降下了2246毫米的雨量,足足是氣候平均值1114毫米的兩倍以上。
降雨偏多也讓夏季高溫發生的日數大幅減少,以台北站為例,去年(2020年)的6-8月的92天中一共有75天超過35度,但是今年(2021年)的6-8月卻只有31天超過35度,還不到去年的一半日數。不管是從溫度或是降雨來看,今年這個夏天都是相當不一樣的一年。
▍秋天———🌤溫暖、🌧雨多
展望接下來的秋季(9-11月),又將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大致可以用「#暖秋、#雨水正常偏多,#留意秋颱」來概述。
由目前的海溫預報來看,進入秋冬季太平洋海溫可能會由現在的正常海溫偏向微弱的#反聖嬰(東冷西暖)海溫型態,在這樣的海洋條件背景下,秋季太平洋高壓勢力將會較為偏強,西伸幅度大,雖然大陸北方進入9月起陸續會有鋒面、冷高壓活動,不過在10月之前,北方系統勢力範圍不易伸展至長江以南,雖然偶爾有東北季風南下影響台灣機會(第一波預估落在9月中旬),但是持續時間短而且強度弱,因此9月溫度偏暖的機會高。
10月起北方冷高壓勢力逐漸有機會越過長江,11月會更明顯一些,但整體來看,北方冷高壓走向仍然以東西向為主,南下幅度較小,雖然東北季風強度會隨時間慢慢加強,不過預期降溫的程度仍然不足,整體溫度持續正常偏暖的機會大。
▍留意秋颱共伴降雨機會🌀🌧️
降雨方面的預測則類似去年,由於海溫分布偏向弱反聖嬰型態,南海到菲律賓一帶海溫偏暖,預報資料顯示氣壓偏低,雲雨系統活躍,水氣多,配合北方逐漸加強的東北季風,有機會造成台灣迎風面區域(大台北、東半部)持續性的降雨(秋雨)現象。9月份的東北季風還不強,降雨狀況大致為正常,10-11月東北季風逐漸加強,跟南方低壓帶水氣交會影響的機會明顯提高,迎風面地區降雨將開始偏多,其他地方降雨量則是大致正常。
低壓帶活躍的情況下,其中不排除會有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發展出來,一但跟東北季風交會,就會有發生「秋颱共伴效應」的可能性,讓迎風面地區降雨量更多更大,務必要多加留意。
▍總結
我們剛度過一個多雨但是比較不熱的夏天,緊接著馬上又要迎接一個較溫暖且較多雨的秋天,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不論是長期的氣候或是短期的天氣都越來越詭譎多變,也越來越難預測,提醒您持續留意最新的預報資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
聖嬰反聖嬰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典型夏季天氣型態 下周高壓略北抬午後雨增
今天仍維持典型夏季的天氣類型,白天高溫炎熱,中午前後高溫上看34-36度,午後靠山區有熱對流發展,這兩天發展會比較零星,也較少一點,顯著的偏東南風。而周日開始,高壓有逐漸北抬的跡象,會漸轉偏南風的趨勢,不過太平洋高壓是一個盤然大物,不像是颱風等的低壓範圍較小,比較靈活,高壓轉得慢一些,可能到下周二三之後才會比較明顯。
高壓稍微北抬,高壓下緣的東風波動就容易發展起來,預期水氣也會略多,下周二三以後可能午後陣雨會略轉多一些,高溫大致上維持類似的溫度,還看不到有極端出現38-39度高溫的機會,類似的天氣將仍維持一周以上。大家關心的颱風發展趨勢,可能就要東風波動發展,類似前幾天的低壓繞起來,也只不過一兩天內發生的事情,不過近期發展條件仍較差,縱使有發展起來,但可能離成為颱風的強度有段差距。
未來仍要看整個大環境,東風和西南季風交會,在接近赤道地區的發展,當整體大環境成為一個交會,就是典型的季風槽時,就很容易有密集的颱風生成,目前短時間一兩周內還看不到這情境發展,需要滾動式的來觀察。
目前東太平洋靠近赤道區域附近的海溫相當正常,不過新的海溫預測顯示,有機會逐步醞釀在年底再度有反聖嬰發展趨勢,這引發很多關注,例如今年台灣的春雨特別少,就和反聖嬰有關係,這只是目前的訊號,未來可以多關注變化。也期待颱風季期間,能夠讓台灣的水庫能保持一定的盈餘進帳,面對氣候變化,還能夠撐下去,但今年缺水的經驗教訓,大家不應該乾旱過了就忘記,氣候變遷每年都透過各種方式提醒我們要做好調整與準備。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彭啟明博士提供
聖嬰反聖嬰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周五彩雲水氣接近南部 周末鋒面影響留意雨勢
從上周末開始連續幾天的降雨,今天可能是略少的一天,從梅雨鋒面上周六開始到周一,殘存的水氣配合午後熱對流發展也都延續到周三,今天水氣略減少一些,預計中午高溫會站上 33-36度以上,相當炎熱,山區仍有發展午後熱對流機會,但會比昨天略少一些,主要以北部山區,例如在新北市東南側與宜蘭交界的雪山山脈附近,也有機會延伸到平地。
彩雲颱風昨天穿越菲律賓的呂宋島,今天凌晨已到南海,位於呂宋島西側,在台灣南端約八百公里海面上,持續往北前進,預期動力上的發展條件不足,將逐漸轉為熱帶性低氣壓,持續北上過程中,經過巴士海峽到接近台灣,然後逐步消散。預期水氣仍會為南部帶來些雨勢,時間點可能在周五下午時間,南部要留意可能發展的熱對流,有較大雨勢發生的機會。
而這周六開始,另外一波滯留鋒面逐漸南下,全台灣從北到南將逐漸轉為不穩定天氣,這波很類似上周末那一波,有機會會帶來較大雨勢,尤其當中發展的中小尺度對流系統,要提防從台灣海峽發展的對流胞移入,尤其滯留鋒在台灣盤據,全台灣都是較不穩定的天氣,將會持續到下周一,提醒您這三天要留意一下,盡量待在家裡減少外出。
當然這波對於舒解旱象應該有相當的助益,也的確有類似上一波等級的雨量發展,中部是否能夠解除限水,就要看這波的雨量。但也提醒您,上一波在部分區域已經有積淹水的情形,離釀成災情只差一點點,這種中小尺度對流系統的預警時間常常只有兩三個小時,多數人會沒有警覺,可以趁這幾天務必要做好防汛的準備,尤其是居家位於低窪易淹水區域,農民朋友也要留意這一兩周,從高溫炎熱到連續下雨,旱澇急轉、溫度落差的情況,對於農作物或漁業的影響。
這波在下周一鋒面結構減弱,逐漸北抬後,由於西南季風在南海發展旺盛,台灣西南方的水氣較多,預期台灣也會進入多雨的一周,午後雷陣雨或陣雨有相當高的機會,接下來就是觀察之後的鋒面是否仍會接近,以及太平洋高壓重新西伸的程度,如果這幾個條件逐漸發展,有機會在下一個周末後逐步轉為典型的夏季天氣類型,不過這當中仍要留意東亞整個大氣環流的變動性。
影響今年上半年春雨偏少的關鍵是反聖嬰現象,終於宣布告一段落,走向正常,聖嬰反聖嬰對於颱風的型態有顯著差異,今年預期未來幾個月到年底,趨勢上海溫正常的機會較高,這也給颱風發展條件較趨近於典型的夏季型態機會較高,等到這波鋒面過後,六月下旬進入夏季,再來觀察颱風長期趨勢,會比較合適。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彭啟明博士提供
聖嬰反聖嬰比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今天北台灣從中午開始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尤其因為受到鋒面影響,今天上午在馬祖地區,氣象局也測到今年第一聲的春雷。不過,有氣象專家認為,受到反聖嬰現象的影響,今年的春雨比較少,梅雨季也可能會延遲,甚至降雨量也不多,恐怕還是無法解決缺水的問題。
鋒面接近,對流旺盛,北台灣17號中午一度傾盆大雨,氣象局也針對北部和中南部山區,發布了大雨特報,入夜之後雖然北台灣雨勢會減緩,不過又有雨帶接近西半部,因此下雨的情況,將會持續到18號。
春雨綿綿,上午八點多氣象局終於在馬祖觀測到今年第一次的春雷,但是台灣本島還是沒有春雷出現,有氣象學者表示,原本春雷通常出現在24節氣中的"驚蟄"前後,但今年已經晚了一個多月,也創下歷年來最晚紀錄,主要是受到反聖嬰現象逐漸轉弱的影響,氣象學者也擔心,在氣候異常的狀況下,今年的梅雨季恐怕變得更難掌握,旱象難解。
目前台灣幾個主要水庫的蓄水量都偏低,像是石門水庫剩下36%,永和山水庫以及鯉魚潭水庫蓄水量都在45%,而從這個月一號開始,中部以北幾個縣市,已經開始實施第一階段限水作業,水利署表示將會視天氣情況,在各水庫進行人造雨,更提醒民眾,缺水危機還沒有解除,一定要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