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呼召」似乎等同「護照」,沒有它就沒有人能投身在其中。
呼召意味著,在神國裡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是出於「自願」,而是神的揀選。正如耶穌在地上服事年間,曾經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工人會出去收割,是因為莊稼的主打發他們。若莊稼的主沒有打發,就沒有工人能有權柄去做這事。
因著呼召這個觀念,基督徒曉得且深信宣教使命和地上任何一個地上的事業不同——它是榮耀的、有價值的、是永恆的,參與在其中的人也應當在心態上決然不同。然而,在現實教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呼召」的認識卻是很片面的。這不僅僅影響他們對宣教事業的理解,也深深主導著他們對宣教事業的投入程度和態度,所以筆者決定撰寫此文,再思呼召這神聖課題,希望有助認清人對呼召常有的成見,建立更健全的呼召觀,並啟發讀者追求活出與呼召相稱的生命。
1. 共同的呼召 VS 個別的呼召
從得救的順序來看,在人蒙召去擔起某項任務之前,他先被召悔改、接受神的恩典。耶穌提到自己的使命的時候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此話的意思不是帶罪人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決志禱告、受洗等),而是呼召人去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成為聖潔(帖前四7;彼前一15),過有盼望的人生(弗一18,四4),去祝福別人(彼前三9),並且要為主受苦(彼前二21),最終要的獎賞(腓三14)。關於事奉的呼召,可謂悔改之呼召的延續,兩者既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沒有一個人是蒙召悔改,卻沒有被召去事奉的。委身於使命就是我們被召去過的新生活項目之一。得救不單改變了一個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改變了他人生的目標,以及他對自己人生資源和自身才華的運用,以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掌管歷史之主所定的最終目標有關。
以上是每一個神子民共同擁有的呼召,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神對個人也有個別的呼召。個別的呼召是神宏觀呼召的一部分,好讓各人在神的大計劃中扮演獨特的角色。例如,神呼召亞伯拉罕去成為所有神子民的祖宗,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士師起來拯救被祂交在外邦人手裡的百姓,神呼召先知起來向特定的國家傳講信息,神呼召保羅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等。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大使命裡,卻不失個人的特色。可見,神國的事業不限於特定的職業和任務,它能以各種形式呈現。宏觀的呼召是神清楚在聖經中啟示的,個別的呼召則需要人自行尋求和判斷,包括評估神給各人的恩賜、經驗、裝備以及機會等等。
無論如何,所有的呼召都包含了神要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而這任務也必定與神永恆的計劃有關。這個觀念顯示,從事神國事工主權完全在神,唯有祂所揀選的人有資格和權柄去做屬天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服事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2. 過度狹隘的呼召觀
筆者發現一般信徒對呼召常見的迷思有兩種,一是過度狹隘的呼召觀。上週末,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小組聚會中,主持人帶領著大家進行討論:「你認為什麼是呼召。」隨即,便有一位組員回答:「呼召就去要人去讀神學、當傳道人。」在一些信仰較初潛的信徒當中,這個觀念蠻普遍的。對他們而言,「呼召」就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召喚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而所謂「特定的事」往往就是指全職服事。
無疑,全職服事確實需要呼召。神學院在面談報讀者的時候,通常也會問:「你有神的呼召嗎?」一個全職服事者若不清楚呼召,很容易就被所遇見的困難、挑戰擊退,或因工作沒果效而灰心喪志。然而,將呼召局限於全職事奉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這觀點走到極端,便很容易將神國事業和一般事業聖俗分化。難道那些帶著使命去職場工作的人也算「世俗」嗎?
3. 過度廣泛的呼召觀
另一些人則嘗試將呼召放大。大家一定聽過「信徒皆祭司」這句話,它不單強調信主的人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媒介(如神職人員)才能與神連結,也強調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權柄服事神,不管他是不是「神職人員」。因此,除了一些違背聖經道德原則以及與信仰抵觸的職業(如異教有關的)之外,任何職業都可以是事奉神。神不只是宗教領域的主,更是創造和掌管宇宙萬有的主,就好像在創造萬物之後,神就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並要他修理看守(創二15)。
此外,一些看似偶然的遭遇,背後也有神無法即時測透的計畫。約瑟被哥哥們無辜陷害,被賣到埃及,後來神使他成為宰相,為挽救多年後面臨飢荒的雅各家作了準備(創四十五5~8)。在被擄回歸時期,身在異鄉的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皇后,這看似一個與信仰無關的身份,當以色列人面對滅族危機的時候,末底改便看出其中有神的旨意(斯四14)。因此,持此觀點的基督徒常強調,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有神的呼召。
有這種覺悟無非是好事,可是,在一般的職場上,有呼召和沒有呼召又有什麼差別?這會不會讓呼召淪為純粹一個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4. 活出有呼召的人生
上述討論可見,我們不應該過度將呼召狹窄化,但也不能讓它廣泛到一個程度,把任何一種形式的工作或態度,只要是基督徒做的,都冠上「呼召」的名堂。我們應當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但也必須將呼召的特質注入其中,切勿僅有名而無實。以下是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有呼召的人必有的表現。
首先,雖然一個視人生為呼召的人可能和世人從事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在動機及目標上和世人有別。世人工作為賺錢、或為理想、或為屬世的其它目的(其中有一些也是善的,如服務人群),神子民終極的目標卻是榮耀神。既是如此,當他所做的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檢討和改進。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若發現任何事物阻擾了他去達到這個目標,他也會去克服,必要時甚至改換跑道。
其次,一個視所做一切為呼召的人會以聖經的道德與信仰為行事原則,他們拒絕進行任何有違真理的要求和做法,即使那在社會上不被視為有錯。
第三,呼召的觀念應該影響著基督徒生活每個領域,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如何面對他的同事及所接獲的任務。一個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的人,會努力按照神對人的設計去經營生活——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該給家人的時間,他也會分別出來,因為知道我們不僅僅是靠工作的成就和業績來榮耀神,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神。在金錢的管理方面,有呼召者不會以積攢財富的方式來理財,他也不會將所賺得的全部金錢用於提升自己的物質(即便他有權利這樣做),反之,他會按照神在聖經啟示的心意來理財。在工作上,他曉得自己「受差」不只是把工作做好,也是受差去服事身邊的人。
第四方面,如果我們真的視所做的為呼召,我們應該勇於作出新的嘗試,這包括在工作的內容上,以及在待人處世上,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實踐使命。
最後,讓我簡單回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我認為,如果這個感動是關乎比較重大、需要做各種準備、或牽涉廣大的人與事的決定(如,舉家去國外宣教、開拓新的教會等),那確實要需要更多深入的考慮和印證。但如果有感動去做的事,是隨即可以做到的(如,向某人傳福音、或奉獻支持某個事工、或看見需要而想一行動幫助某人),那大可隨即感動去行動,說不定猶豫一下就錯過了服事的機會。神所要我們去做的事,絕不限於神秘的「感動」,祂早已在聖經清楚指示了。
依以上看,你所做的一切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還是神聖的呼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
耶穌 加 利 利 傳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母親節(Mother's Day),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
在中國,很講究孝道,所以常被教導要孝順父母。而在西方文化中,受到《聖經》的影響比較大。《聖經》里說「要孝敬父母」,這裡「孝敬」是指,將敬重、美名、榮譽與價值感,厚厚地加在一個人身上。即用行動尊榮自己的父母。
孝敬需要智慧,養育孩童也需要智慧。《聖經》記錄了歷史,也記錄了家庭和人際關係里的智慧。本期特別整編《聖經》里記載的智慧母親們。
《聖經》里記載的
七位最偉大的母親
▼
1
Jochebed
摩西的母親 / 約基別
信心的榜樣
《聖經》記載並稱讚,約基別是有信心的婦女。她三個兒女無一不被上帝重用。摩西是以色列民族最偉大領袖,亞倫以色列第一位大祭司,米利暗是以色列第一位女先知。這一切都與他們的母親約基別有密切關係。
摩西出生時,恰巧埃及法老吩咐,殺死以色列人一切男嬰。摩西父母在他三個月時,將孩子藏在河邊蘆荻中。恰巧被法老女兒發現,收養了他。後找約基別作摩西的奶媽。所以,他雖被稱為法老女兒之子,實際乳養他的是約基別。
約基別養育摩西,一定在小的時候,就教導、建立他對上帝的信仰。拒絕埃及假神和一切榮華富貴,並讓摩西認同自己以色列的民族身份。如今,一位好母親,除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需要時,也需給予孩子信仰的需要。
2
Hannah
撒母耳的母親 / 哈拿
祈禱的榜樣
先知撒母耳被譽為舊約中最會禱告的人,從小就在聖殿中事奉上帝。他也有一位祈禱的母親哈拿。當哈拿無法生育時,雖心中愁苦,卻依然依靠上帝,祈禱耶和華。這給我們留下一個美好榜樣。
反觀舊約中,以色列人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妻子,在面臨不能生育時,卻自行其是,不向上帝禱告,也不信靠。可見哈拿確實是一個祈禱的榜樣,因為她不隨從人的方法,只信靠上帝的能力。
3
Naomi
路得的婆婆 / 拿俄米
愛心的榜樣
《聖經》舊約記載,拿俄米是路得的婆婆,雖不是她的母親,卻讓兒媳婦路德死心塌地地跟隨,從此離開自己的家鄉和親族,這樣的婆婆可以說比母親還偉大。她身處囹圄,卻還不忘處處為人著想。
拿俄米寧可孤苦淒涼,也要兒媳離開自己。她敬畏上帝,懂得悔改,也引導路得歸向上帝,得著上帝賜予的福分。《聖經》中的路得記,是拿俄米和路得「婆媳一心」的傑作,因著她們相信同一位上帝。
4
Mary
耶穌的母親 / 馬利亞
順服的榜樣
馬利亞最突出的品格,就是對上帝無條件順服。當上帝旨意臨到她,要求還是處女的馬利亞懷孕生子的時候,馬利亞將面臨的是要被誤會、羞辱、遺棄,甚至死亡的威脅。但她願意順服和信靠上帝。
真正的順服,是在違背自己意志的情況下,依然無條件地遵行。而順服,並非就一帆風順。聖經從來沒有應許,順服上帝就事事順利。相反,可能是無盡的苦難。馬利亞順服上帝,就可能被未婚夫遺棄,可能會被當淫婦處置而被殺。
她甚至在馬槽里生產,生育耶穌之後又逃到埃及避難。最終,親眼看到耶穌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馬利亞的順服,毫無怨言,愛主到底。《聖經》說「萬代要稱她為有福」,不僅因她是基督的母親,更因她是順服上帝的榜樣。
5
Mary
馬可的母親 / 馬利亞
愛主的榜樣
這裡的馬利亞,是指馬可的母親。在初期教會,她的家便是門徒們聚集禱告的地方。有人推測,她的家也是五旬節,門徒們聚集的地方。當彼得被天使救出監獄的時候,就往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去。
可見,馬利亞是位愛主的母親。她把自己的兒子獻給主,隨從門徒彼得、保羅、巴拿巴去傳道,見證耶穌基督的作為。今天,若有人的家願意讓基督作一家之主,父母願意將兒女的一生交託給主,必定蒙受極大祝福。
6
Eunice
提摩太的母親 / 友尼基
敬虔的榜樣
《聖經》對提摩太的母親友尼基和外婆羅以敘述並不多,還是誇獎提摩太的間接描述。在當時猶太社會,女性沒有什麼地位。甚至只有男性才能進入聖殿深處。因此,女性學習上帝話語的唯一途徑透過丈夫或兒子。
因此,女性不太有機會在屬靈的事上有突破。而提摩太的母親友尼基,卻擁有著「純真的信心」,《聖經》說,保羅認為是提摩太的外婆影響他的母親,然後再影響到提摩太身上。
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也就是所謂的外邦人。猶太人看外邦人是不潔的、污穢的。希臘人看希臘人以外的民族是野蠻人、未開化的。提摩太生在這樣的家庭,卻有著純真的信心。保羅把這份功勞歸給他的母親與外婆。
7
Martha
馬利亞和拉撒路的姐姐 / 馬大
料理家務、待人有恩、樂於接待
在離耶路撒冷城不遠的伯大尼,有一家三口,姐姐馬大,妹妹馬利亞、弟弟拉撒路。能幹的馬大既做母親又做姐姐。她料理家務,飲食和穿戴從未叫弟妹缺乏。三姐弟都敬畏主,與一家之主馬大的無私付出分不開。
《馬太福音》記載,主耶穌在耶路撒冷潔凈聖殿、斥責假冒偽善的文士與法利賽人後,便回伯大尼的馬大家休息。雖步行很遠,但耶穌喜愛這個家庭。這裡有主耶穌需要的敬虔和愛,營造這家的就是「好母親」馬大。
《約翰福音》記載馬大是第一位真正認識耶穌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的女性。透過《聖經》了解,馬大做家事利索,也會累和抱怨,但顧家且樂意接待人,同時又是一位愛主並具有屬靈分辨力的人。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 以弗所書 6: 3 |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
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母親節快樂
#母親們對自己好一點歐
耶穌 加 利 利 傳道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嗎?【山姆大叔姓什麼?耶穌的中間名是H ?!】#本日冷知識1559
大家好,今天的冷知識比較像是趣聞,由一雙無法單獨成篇的冷梗組成。如果標題還不明顯,第二則含有宗教戲謔,不能接受就不要看謝謝。by 科宅
■1. 山姆大叔(Uncle Sam)是北美合眾國的人性化象徵,但山姆大叔姓什麼?腦筋動得快的同學可能會回答:大概是某個 A 開頭的字吧。畢竟要湊就湊齊 USA 是不?
不是耶。總之答案來——山姆大叔姓「威爾森」。本名是 Samuel Wilson,是一位實際存在的人物。欸欸~驚,第一次聽過山姆大叔是以真人為本。
是這樣,威爾森出生於 1766 年,曾在獨立戰爭中擔任軍隊中的肉品擔當,就是看顧獸欄裡的肉牛然後屠宰打包的小夥的工作。戰後威爾森在上紐約州的 Troy 立業成家,除了肉之外也賣當地黏土燒成的磚頭。
講到 Troy 順帶一提,在上紐約州,伊利運河一帶有許多地名來自希臘羅馬典故,例如 Ithaca(奧德修斯故鄉)、Syracuse(阿基米德故鄉),也有 Rome, Athens, Greece 等不俗的地名 XD 不知道當初是誰那麼古典。
威爾森事業有成,Troy 市的開基祖級的人物,他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是老鄉都認得的一位有力人士。而在 1812 年戰爭中,威爾森重操舊業,負責供應美國陸軍 3000 桶牛肉。故事說,來自紐約 Troy 的士兵開玩笑表示裝牛肉的木桶上寫的「U.S.」是「老鄉山姆大叔熱情贊助」的意思,名號便從此流傳下來。
*1812年戰爭中,美國人妄想解放加拿大而對英宣戰,結果被反殺,甚至 1814 年白宮、國會都被燒掉惹。那是美國首都唯一一次遭敵軍入侵。說來更是美國第一次入侵他國的嘗試。看來 3000 桶牛肉沒能提供戰力 Buff 效果啊。
這故事非常軼聞+年代久遠難考據。有人仔細搜尋「山姆大叔=合眾國」的形象出現在白紙黑字,年代似乎比 1812 年晚許多。但是又何奈,其實美國國會在 1961 年通過一條法案,正式追認了上述的故事,就是說 #官方設定 從此以後山姆大叔就姓威爾森無誤了 XD。
■2. 耶穌基督的中間名是H,全名 Jesus H. Christ ?!
說過了這則是很俚俗的玩笑,也是在新大陸獨有的。以下搞笑故事:
話說馬克吐溫小時候(也是山姆,本名 Samuel Clemens,而且小時候吐溫和他筆下的湯姆一樣是個紅髮小子)在印刷廠當學徒,那時一位有名的傳道家(Evangelist)來到 Hannibal 鎮上,要將講道的手稿排版印刷。一位比山姆資深的學徒排版排排排,為了要塞進一些添加的字,就必須絞盡腦汁挪空間,他就很皮的把 Jesus Christ 縮寫成了 J.C.。
傳道家收到排版印出的草稿,親自校對時發現了這手腳,整個人暴怒衝進印刷廠,找到老學徒把他釘在牆上,破口大罵道:「你好大膽,竟把救主的名號玷汙縮短!給我加回去,全部!」
最後在印製的版本上確實完整加上了全名,但......多了奇怪的東西混進去,印著「Jesus H. Christ」。到底是有多皮啊這位學長,又或者,那是因為需要把整個版拆掉重排很累,而發出的惡搞抗議吧。
有好事之徒頓悟,說其實 H 是 Harold 的意思,因為主禱文裡有寫:Harold be thy name. 其名哈洛 ← 其實原文是音近的 Hallowed,其名神聖。這是西方超老梗冷笑話之一。
當然中間名什麼的耶穌是不太可能有,西方姓名的慣例是逐漸形成的,遠古人若非顯赫不會有家名或姓氏。只會冠以家鄉辨識,例如「大數的掃羅」就表示其人來自 Tarsus 這地方。同理,耶穌的「全名」可能就是類似的「拿撒勒人耶穌」。而姓氏的另一個來源是顯示其職業,例如 Miller/Muller 表示磨坊主。逐漸表示其出身或職業的增辨用字,變成父子相傳的姓氏。
而歐洲人喜歡沿用前人的名字、並不避諱,導致大家都叫 John Miller 有點困擾,才在中間加幾個名字、字母以免搞混。
Epic Rap Battle 表示: George RR Martin vs John RR Tolkien!
離題講個有名典故:杜魯門總統的中間名 Harry S. Truman 的 S 就代表字母 S。只因當初取名時拿不定主意紀念兩位名為 S 的長輩中的誰,乾脆折衷只寫個 S。然而杜魯門簽名時,還是會在 S 後面打上表示略縮的點點。
話題回到字母 H,為什麼耶穌基督和 H 有關係,幽默在哪?因是民間自發文化,沒有很肯定的答案。
或許 H 的戲謔之處在於重音抑揚令人想到英文「句中插入的咒罵話」(Expletive interjection),最常用的咒罵,像英式的 bloody 或更直白粗俗的 frigging 或 f*cking,都有人放在別人全名的中間來加強語氣囧。但你給耶穌中間加 H 嚴格說並不是髒話,別人無奈你何。而換成其他字母比較不彈牙順口~大概ㄅ
另一個比較有學問的猜想來自久遠的基督教文化。我們知道早期基督徒使用的是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直到四世紀聖耶柔米才翻譯出拉丁文版的聖經,利於向羅馬平民傳教——所以聖耶柔米是翻譯師的主保聖人。
但總之,早期在信徒之間發明了一些出於希臘語的秘密符號以象徵耶穌。其中就包含有名的魚 ἸΧΘΥΣ,寫成魚但其實是縮寫,讀成耶穌基督神子救主。也有把基督 ΧΡΙΣΤΟΣ 的前兩個字母寫在一起的 chi rho 符號,君士坦丁表示畫在盾牌上戰無不勝。
然後,另一個神聖縮寫是 ΙΗς,看起來像拉丁字母 IHC,卻是希臘字母 iota-eta-sigma。是耶穌 ΙΗΣΟΥΣ 的前三個字母,現代 J 開頭的字在希臘拉丁語則是 I 開頭,而 ς 是 σ 字母在結尾時的彎彎寫法。
但在沒幾人識得古希臘語的近代,或許那古老的神祕符號就被美國老鄉解讀成了拉丁字母 JHC。J.C. 就如一開始的故事,是 Jesus Christ 很好懂,但多個 H 是怎麼?這時有人開玩笑說不定 H 是耶穌的中間名。或許謎底是這樣無厘頭吧。蘭登教授表示:
好ㄌ,這篇不是很營養的雙拼大Guy是John 😁
謝謝你我們下次見。
by 科宅
耶穌 加 利 利 傳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於西元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於1877年。走進大門。教堂前的空地有點小,只能仰面看著眼前的山牆。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四福音書是分別由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多祿)的門徒馬可(馬爾穀)和保羅(保祿)的門徒路加寫的四部介紹耶穌生平事蹟的書,是新約聖經的第一部分。馬太、約翰、馬可、路加也因此被稱為四福音使徒。走進教堂,我們先去天使報喜洞。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大廳裏用欄杆圍著一個下沉式廳堂。參觀者必須沿著圍欄走到另一側才能下到廳堂,走到半圓形圍欄的頂部,可以看到天使報喜洞。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所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希伯來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他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他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因著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地面大堂是教堂的禮拜大廳,看起來很樸素。祭壇後面是大幅的壁畫,教堂入口處的彩色玻璃牆很漂亮。走出教堂的大門,右側的圍牆上掛滿了各個國家的教會贈送的畫像。畫像的主題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剛出生的耶穌”。
拿撒勒通往提比利亞路上有個叫“迦拿”的小村莊,在拿撒勒東北約10餘公里,聖經《新約》中共有四次提到迦拿,都稱為加利利的迦拿。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英文名是miracle或sign,指宗教聖經中提到的,由全能者上帝施行的奇事或不可思議的現象。神跡是只有神所特有的權柄,是高出自然律的現象。可以說,神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把水變成酒。約翰福音中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參加在迦拿舉行的一場猶太婚禮。當主人的酒用盡時,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約翰福音中沒有提到名字)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婦人,這與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的母親對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翰福音 2章3-5節)。耶穌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盛滿水,他們照此辦理,於是耶穌又告訴他們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侍應品嘗時,水已經變成了酒,他並不知道耶穌所做的。然後他對新郎說,新郎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約翰福音 2:6-10)。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用以展示他的榮耀,並且他的門徒就信入了他(約翰福音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