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務電影的主角,只要利用神秘裝置,就可以讓敵方基地的内部空間結構無所遁形……
如此高超厲害的科技,如今科學家也辦得到!
可以幫巨大物體照 X 光的新型技術——渺子成像術,具有強穿透力,不僅曾幫助考古學家探索金字塔密室,更被廣泛應用在醫療、建築和地球科學領域中。
延伸閲讀:
物理學又出現裂縫?!Muon g-2實驗結果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不符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8028
考古學家科系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芭樂H編在人類學博士班唸書時,最羨慕的就是考古同學,有一間共同實驗室可以一同飲酒,喔不,做研究。在今日芭樂文中,王冠文老師與徐苡庭兩位科技考古專家,與我們分享窩在實驗室中的考古學家到底在做些什麼事情。
首先,科技考古的本質是跨領域知識的整合,除了傳統的考古學知識,也需要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如:地質學、材料學、生物學、化學、物理等,不同專業領域的整合十分重要且關鍵。例如,作者之一在研究上需要測量考古材料中的微量元素,使用的分析方法(ICP-OES或ICP-MS)必須先將樣本溶解稀釋於溶液中,再置入儀器做分析。於是花了兩年的時間,跟不同科系的研究人員以及技師合作,嘗試使用不同溶解材料的方法(如王水)以及儀器的調整。這項分析目前還是進行式。不過,由於許多理工科系的實驗室並沒有分析考古材料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是一起摸黑前進,而身為研究者,自己也要很有動力來促進合作的進行,才不至於停滯不前。
另外在疫情的狀況下,學校實驗室長期停擺,讓跨領域的研究更加困難—博士生的進度停滯,碩士生可能連進實驗室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被迫調整論文方向。此時遠端連線作業是一種解決的辦法,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除了還是需要技師幫忙換樣本之外,有的時候遠端連線也會不穩定。
總之,科技考古學做為一門學科分支,有其獨特的領域發展脈絡,實驗室技能的掌握、資料數據的處理、實驗室之間的溝通合作、以及考古與科學知識的整合,是科技考古學以實驗室做為「田野」的重要實踐過程。實驗室做為科技考古學主要的研究活動場域,比起單一學科的實驗室,更強調合作、溝通、以及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這是科技考古學「田野」的重頭戲,也是其不亞於傳統考古田野的挑戰之一。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48
考古學家科系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興趣不能當飯吃?唸錯科系後悔一生?】#你也被科系迷思困住了嗎
「哇你讀新聞系欸!以後要當記者還是主播嗎?」
「政治系喔⋯⋯未來要當政治人物嗎?」
「人類系也太酷了吧!以後是要去考古學家嗎?」
你常常遇到這些問題嗎?你會不會跟作者一樣困惑,自己就讀的科系,真的就只有這些有限的選擇嗎?
#科系選擇系列選文
●該不該聽父母、老師的建議 → bit.ly/3hnOE4X
●選系或選校?為興趣還是為前途 → bit.ly/3jsQ4gt
●選到冷門科系,也沒有唸書熱情,怎麼辦 → bit.ly/30vm4I6
●選到不是我最想唸的科系,怎麼辦 → bit.ly/3js7h9N
●老師說我念文組、社會系「沒有用」,怎麼辦 → bit.ly/2WJ29nM
▍學生投稿這邊請 → bit.ly/2sFAKYe
▍科系大調查!學長姐現身說法 → bit.ly/2Cr5RLW
▍最新季刊《世界教我的「疫」堂課》 → bit.ly/2YEleJO
▍2020 換日線年度套刊 → bit.ly/2WTKF9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