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偌大的宇宙裡,我想我真的真的是很幸運,能持續做著喜歡的工作,過著喜歡的生活,還能跟這麼多我喜歡的音樂人和創作人一同出席在這麼盛大的典禮上,這是我十年前來台北想都沒想過的事。
謝謝金曲32的團隊江江和蘇丸找我製作這次的宣傳幕後,雖然今年沒有入圍,但能幫所有得獎者和嘉賓留下難得又珍貴的畫面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一邊拍腦中一邊想起自己初次當導演拍線上歌手時的緊張模樣,壓力巨大,甚至說話結巴。
回過神,眼前站著的是一個又一個才華洋溢的音樂人,我下意識熟悉的引導每位音樂人站上定點給出最完美的狀態,才意識到自己早已變得多麼成熟。
十年前只能抬頭仰望的璀璨星星,此刻就聚集在你的周遭,很神奇吧,這就是堅持下去的魔法,當你忘了為何而疲憊的時候,看看身旁美麗的星星們,他們閃耀的光芒會提醒著你這一切是多麽的得來不易,他們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但一定是最堅持的,所以才能聚集於此共同享受這個魔幻的夜晚。
等待的時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朋友,見過面的老友,或是聽說過彼此但未曾謀面的音樂人,一夜之間所有的平行線忽然都有了交集,大家看到彼此都非常的開心,那個開心並不是來自口中說出的「好久不見」或是「你好」,而是來自於彼此都還堅持在這條路上的欣慰,一種屬於音樂人的革命情感,那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這讓這份情誼在這個典禮上變得格外珍貴。
能與這麼多優秀的創作者身處同一個殿堂真的是很開心,即便今年是用另一種形式參與,看著合作過的每一個音樂人一一入圍或是上台領獎,回想起來都是一段段美好的經驗,很榮幸能身處這個產業裡與你們一起工作。
未來真的能改變過去嗎?
可以的,絕對可以,看看那些在台上領獎的星星們,過去成就了現在的他們,拿獎重要的並不是獎項,而是當你站上台的那一刻,把過往的那些努力變得不再毫無意義,你就已經改變過去了,不是嗎?
恭喜金曲32圓滿落幕了,也謝謝金曲團隊的信任,謝謝副導蔡蔡,製片強尼,攝影師范勝翔,和剪接師禹諾,我會繼續用我的方式努力發光,也恭喜所有的入圍者和得獎者,你們也都閃閃發著光呢,宇宙見!
主辦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承辦單位|台視
典禮製作|源活娛樂
頒獎典禮總顧問|陳鎮川
視覺形象設計|楊士慶 @羊有四十七隻
典禮主視覺設計團隊|Mix Code
宣傳統籌|江江好有限公司
新媒體|江成怡、又琳、蘇丸
平面攝影師| Mr. Triangle 三角 @mr.triangle
平面攝影助理|凱傑、芳妤、威廉
製作公司|鳥兒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邱柏昶 @birdynio
副導|蔡幸伶 @hsinglinnnnnn
製片|江修杉 @johnnychiang1225
執行製片|楊育承
防疫組長|高國哲
防疫組員|伍潁敏
攝影指導|范勝翔
攝影大助|彭茯星
質感總監|陳新發 / 法蘭克質感創作有限公司
質感統籌|林佩蓁
質感專員|陳靖恩
質感專員|傅永
佈景架設|獨木橋木作工坊
木作技師|邵世昇
司機|張簡義忠
剪輯師|賴禹諾
調光師|賴禹諾 @heyukno
燈光器材|貞寶企業有限公司
機械手臂|歐司達電影工作室
特別感謝|陳熹弘 / 雞設士工作室
@gmamusic.official
@chiangchianghow
#金曲32 #GMA32
#金曲2021 #GMA2021
#用心流浪 #好好生活 #好好吃飯 #防曬不要擦太多 #浪人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田啟文接棒吳思遠自認未夠班!上任即遇道具鈔問題!望撇除香港電影圈山頭文化!(不老影痴打邊爐 陳廷清 陳榮照 嘉賓: 田啟文) D100Radio 香港台 逢星期三 17:00 - 19:00 主持 : 陳廷清 陳榮照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黎燕珊斥不負責任,劉永串爆無恥囂張回應!前夫上新...
耀榮文化張永達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這個偌大的宇宙裡,我想我真的真的是很幸運,能持續做著喜歡的工作,過著喜歡的生活,還能跟這麼多我喜歡的音樂人和創作人一同出席在這麼盛大的典禮上,這是我十年前來台北想都沒想過的事。
謝謝金曲32的團隊江江和蘇丸找我製作這次的宣傳幕後,雖然今年沒有入圍,但能幫所有得獎者和嘉賓留下難得又珍貴的畫面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一邊拍腦中一邊想起自己初次當導演拍線上歌手時的緊張模樣,壓力巨大,甚至說話結巴。
回過神,眼前站著的是一個又一個才華洋溢的音樂人,我下意識熟悉的引導每位音樂人站上定點給出最完美的狀態,才意識到自己早已變得多麼成熟。
十年前只能抬頭仰望的璀璨星星,此刻就聚集在你的周遭,很神奇吧,這就是堅持下去的魔法,當你忘了為何而疲憊的時候,看看身旁美麗的星星們,他們閃耀的光芒會提醒著你這一切是多麽的得來不易,他們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但一定是最堅持的,所以才能聚集於此共同享受這個魔幻的夜晚。
等待的時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朋友,見過面的老友,或是聽說過彼此但未曾謀面的音樂人,一夜之間所有的平行線忽然都有了交集,大家看到彼此都非常的開心,那個開心並不是來自口中說出的「好久不見」或是「你好」,而是來自於彼此都還堅持在這條路上的欣慰,一種屬於音樂人的革命情感,那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這讓這份情誼在這個典禮上變得格外珍貴。
能與這麼多優秀的創作者身處同一個殿堂真的是很開心,即便今年是用另一種形式參與,看著合作過的每一個音樂人一一入圍或是上台領獎,回想起來都是一段段美好的經驗,很榮幸能身處這個產業裡與你們一起工作。
未來真的能改變過去嗎?
可以的,絕對可以,看看那些在台上領獎的星星們,過去成就了現在的他們,拿獎重要的並不是獎項,而是當你站上台的那一刻,把過往的那些努力變得不再毫無意義,你就已經改變過去了,不是嗎?
恭喜金曲32圓滿落幕了,也謝謝金曲團隊的信任,謝謝副導蔡蔡,製片強尼,攝影師范勝翔,和剪接師禹諾,我會繼續用我的方式努力發光,也恭喜所有的入圍者和得獎者,你們也都閃閃發著光呢,宇宙見!
主辦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承辦單位|台視
典禮製作|源活娛樂
頒獎典禮總顧問|陳鎮川
視覺形象設計|楊士慶 @羊有四十七隻
典禮主視覺設計團隊|Mix Code
宣傳統籌|江江好有限公司
新媒體|江成怡、又琳、蘇丸
平面攝影師| Mr. Triangle 三角 @mr.triangle
平面攝影助理|凱傑、芳妤、威廉
製作公司|鳥兒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邱柏昶 @birdynio
副導|蔡幸伶 @hsinglinnnnnn
製片|江修杉 @johnnychiang1225
執行製片|楊育承
防疫組長|高國哲
防疫組員|伍潁敏
攝影指導|范勝翔
攝影大助|彭茯星
質感總監|陳新發 / 法蘭克質感創作有限公司
質感統籌|林佩蓁
質感專員|陳靖恩
質感專員|傅永
佈景架設|獨木橋木作工坊
木作技師|邵世昇
司機|張簡義忠
剪輯師|賴禹諾
調光師|賴禹諾 @heyukno
燈光器材|貞寶企業有限公司
機械手臂|歐司達電影工作室
特別感謝|陳熹弘 / 雞設士工作室
@gmamusic.official
@chiangchianghow
#金曲32 #GMA32
#金曲2021 #GMA2021
#用心流浪 #好好生活 #好好吃飯 #防曬不要擦太多 #浪人
耀榮文化張永達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播客現場邀請我認識十多年的好朋友 #Freddy 來到現場,非常的開心,我們兩個好久沒見面了,一聊就聊個不停。
我們聊到去英國參加「全世界最大的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在那裏度過非常震撼歡樂的時光,然後也一起去取經,到東京參加「Fuji Rock」,享受搖滾的洗禮,聊到音樂,談到音樂的夢想,眼睛都是灼灼有力發光,在他的身上始終散發著無比的熱情。
前一陣子看到他秀出那滿身肌肉的演出照片,我就好奇的問他怎麼鍛煉身體,他說的很簡單「就是堅持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到泳池報到,然後開始訓練。」短短的幾句話,其實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非常自律的態度。我想閃靈樂團能夠成爲臺灣在全世界巡迴最多也最具影響力,其實不光只是他們的才華,更重要是他們經年累月的努力,不斷的練習和歷練所造就的功夫!
節目的最後聊到他的女兒,難得的看到他的眼神是那麼的溫柔,在唱搖滾樂金屬鐵漢般的Freddy,談起女兒散發出的柔軟,那一份愛與真情非常巨大啊!
我個人非常期待Freddy跟 #閃靈樂團 還能持續的創作,帶領樂團再次走向國際巡迴演出,把他的熱情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EP44 金屬搖滾外衣下的柔情鐵漢 feat. Freddy林昶佐 / 閃靈樂團主唱
林昶佐 Freddy Lim ,在擔任立委之前,他先是閃靈樂團的主唱。
認識 Freddy 很久了,他將這一路來的挫折與艱辛,化為音符寫進歌曲,並將「台式」風格融入閃靈的音樂,正視且接納自己身處的文化,將台灣的歷史故事用台語唱給世界聽。
在成名之路,閃靈並非一直處於順遂。在第一次站上Fuji Rock舞台受到打擊後,他們深刻檢討。從此,表演對他們而言不再只是單純的演奏,而是讓音樂與自己達到合一的境界。當音樂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你才能感動其他人。
談到父親、家庭、孩子時,你會發現 Freddy 有別閃靈的強烈的風格,有著非常柔軟的一面。對父子關係,他會感到遺憾:為什麼東方文化下,無法於父親在世時與其共享榮耀?也因為和父親關係的緊繃,讓他在和米魯(女兒)的相處上,更勇於表達「愛」,並且時常提醒自己:要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會是他的靠山。
【精彩內容】
🔹那些年,我們一起到過的地方 (00:25)
從「文化部」到英國的「 Glastonbury Festival」 都有大叔和Freddy並肩的身影,一起開會、一起體會道地的搖滾音樂、感受人生不同的階段。
「Glastonbury下著大雨,我們的心情都很焦躁,結果洋蔥跟吳榮順老師在旁邊開始吹笛子、冥想,好像焦慮只存在我們年輕的小孩身上。」
「大家是因為音樂而相聚在一起,但彼此間分享獲得的東西是遠超過音樂的。」
「青少年時,音樂是我唯一的陪伴,鍵盤是我音樂的母語。」
🔹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塊塊實現夢想的磚 (27:43)
18歲那年 Freddy 大哭一場,因為很深刻的發現,沒有進展的人生就像沒有活過。
「可能會想要選擇比較輕鬆的路,但你在一念之間選擇那個比較對的、比較累的,並沒有那麼困難。」
「表演要讓台下的觀眾有共鳴,你必須自己先享受音樂、融入音樂。演出並不只是做功課而已。」
「想要寫一本書:如何在25歲欠下500萬的書,然後迎來更豐盛的人生。」
🔹父親帶給我的禮物:教導我如何當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50:14)
過去和父親緊張的關係,在從政後得到了緩和,但卻失去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小孩大得很快,該怎麼彌補這我一直都放在心上。」
「音樂是我掙脫社會束縛找到自由的過程,現在我又重新回到社會束縛。大家對社會的期待,我好像全部都要扛起來。」
「過去的經驗變成一種警惕,也是一面鏡子。我每天都會跟孩子說我愛他。」
「希望孩子能夠知道,爸媽永遠都是你的肩膀。」
🎧【聆聽本集】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MAq64L
▫️Spotify:https://reurl.cc/noevQn
▫️SoundOn:https://reurl.cc/0j74gk
▫️KKBOX:https://reurl.cc/GmW5Z3
▫️Google播客:https://reurl.cc/NrVbaq
◽️ MyMusic:https://reurl.cc/lRGNLl
【追蹤FB、訂閱】
🔹 創夢大叔楊錦聰 https://reurl.cc/3L1jDl
🔹 風潮音樂 https://www.facebook.com/windmusic
📣【活動分享】
🎖 110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 🎖
決賽將於 8月28日(六)舉行,線上也有轉播!
在 FB 或 YT 搜尋 「台灣流行音樂大獎」即可看到決賽直播。
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準時收看,支持創作新秀!
直播:https://www.youtube.com/user/bamidtoma
官網查詢:https://bamidtoma.com.tw/index.php
耀榮文化張永達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田啟文接棒吳思遠自認未夠班!上任即遇道具鈔問題!望撇除香港電影圈山頭文化!(不老影痴打邊爐 陳廷清 陳榮照 嘉賓: 田啟文)
D100Radio 香港台 逢星期三 17:00 - 19:00 主持 : 陳廷清 陳榮照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黎燕珊斥不負責任,劉永串爆無恥囂張回應!前夫上新電影送大禮!(大家真瘋Show 第三季 在線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UDG5Wc3QE)
2. 思浩大談Tvb御用傻仔戴耀明,進軍內地擔正變主角!廖啟智吳孟達綠葉升華電影!(大家真瘋Show 第三季 在線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CBIgP50M)
3. 思浩大談金剛賺錢洗落衫褲鞋襪!黑妹李麗霞提攜四五線!藝人搵錢電視台屬跳板!(大家真瘋Show 第三季 在線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EgFgrBevc)
#不老影痴打邊爐 #陳廷清 #陳榮照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耀榮文化張永達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耀榮文化張永達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