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生活】
德國的宿舍跟台灣的很不一樣。
我還蠻幸運的住在據說是漢堡地區最好的宿舍裡。
1.個人有個人的房間,共用衛浴、客廳和廚房。
(但所謂共用,也就只是跟你同寢的八個人共用)
2.男女雜居,聽說有些宿舍會特地為交換生分開性別,但我很幸運(?)的還是獲得了男性室友😜
3.不是以學校分發,而是以區域分發。
(像是大安區的學生一起抽大安區的宿舍,所以你會跟台大、師大、台科的學生住在一起)
4.既然都不同校ㄌ,就別寄望同年級或科系甚至國家囉!(我因為是交換生所以特別雜,但德國宿舍的室友異質性還是相對高。)
5.宿舍的公共空間提供各樣的休閒活動。有酒吧、健身房、琴房、運動場。提供免費的油畫課、柔道、核心訓練、桌球、羽球、探戈...聚會(有的有教練有的沒有)然後時不時就會有附酒水的派對或活動😳
一個月的房租是305€(NT$10675)算是一個精華地段(走路4分鐘到車站5分鐘到超市,捷運一站到市中心)
大概比大安區三人小套房的月租行情貴一點點。
🏡🏡🏡🏡🏡🏡🏡🏡🏡🏡🏡🏡🏡🏡🏡
先說優點,就是有「生活」的感覺!
有自己的隱私,能夠自己煮菜,在宿舍培養興趣、建立社交圈,學著跟異性相處(放心,你看不到猛男穿著內褲在你面前晃來晃去😜 第一沒有猛男,第二他們只衣冠楚楚的出現在公共空間🥺)
這些都是我覺得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可惜台灣的學生宿舍目前感覺還缺少這一塊。
再來就是缺點啦!
顯然,房租比台灣的學生宿舍貴得多(師大一學期$6300)洗衣服也是,這裏洗一次要$70元台幣。
還有一個是我覺得需要時間磨合跟設立界線的。
我們這寢來自西班牙、英國、台灣、波蘭、義大利、愛爾蘭、智利、土耳其。
男女、年齡、學校、科系全部都不一樣😂
生活習慣也就差很多~像你可以在半夜聽到party聲;一疊髒碗盤從水槽、桌上最後被移到地上(哪裡來的靈感😂)還是沒人要清;有人在廚房抽菸...
大家隱忍多時,最後終於在群組上開槓!準備吵起來~🤨😳
半夜11點,我們坐在客廳直接攤開來講,外國人真的超直接沒在客氣的😂後來我們也訂出規則。
讓我們拭目以待明天會不會更好😎
#出國以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是愛乾淨的人XD
#不要挑戰外國人的骯髒底線
#你贏不了XD
羽球規則界線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快要兩年了
我們對於所要面對的問題
有沒有更深的認識呢?
【清晰而迫切的危機】
人活在世界上要擔憂的事情很多,其中許多事是杞人憂天,許多事擔心也沒用,因此,擔憂不擔憂,有點像是個人的選擇,或是個性的一部分。不過,人如果弄不清楚自己應該或不應該要擔憂什麼事,往往就會被旁人或媒體引導,去擔憂一些對自己不重要的事。例如,商人利用一般大眾對身體形象的焦慮,操弄極瘦身材的美感,造成許多身體健康但體型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身材產生嚴重的焦慮,進而成為瘦身市場的肥羊,這就是一個商業成功但民眾受害的例子。
擔憂不該擔憂的事是個自尋煩惱的過程,但是否認應該擔憂的事,卻可能會錯過採取行動的重要時機,導致嚴重的後果,而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在面對的一個大家不夠擔憂的事情,就是「高齡化社會裡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
乍看之下你會覺得奇怪,我們現在是要培養世界盃長青組國手了嗎?中老年人為什麼要「人體運動能力」呢?請聽我慢慢說明。
在老化的過程裡,人體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釐清一下整個畫面,我們會看到,逐漸老去的是人的「身體」,然後,在你覺得我說的是廢話之前,我再補充一下,所謂身體的老化,其實是一段「身體正在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沒錯,老年人之所以體弱多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身體在流失有用的組織,更精確講,就是流失了肌肉和骨質。
許許多多我們看到的老化現象都跟肌肉及骨質的流失有關,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知道,許多人一過中年,身材就開始變得臃腫肥胖,接著就開始出現各種代謝相關的疾病,許多人把這個問題歸咎在「過胖」,可是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過瘦」,更仔細講,人在老化的過程流失了大量的肌肉,又因為肌肉本身是新陳代謝旺盛的組織,肌肉流失會影響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降低的同時,如果飲食習慣不變,身體開始無法消耗食物的熱量,多餘的熱量可能導致脂肪的堆積,結果就是一個越來越肥胖的中老年人體態。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有暴飲暴食,但是人過中年腰圍就越來越大。臃腫的身材與過高的慢性病機率有關,跨過了疾病這條界線,整個人的健康管理常常會變成一個吃力又沮喪的過程。
另外一個跟肌肉和骨質流失相關的問題,是老人跌倒的問題。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危險的事,是一個後遺症很多的事,年輕人如果跌倒,起身拍拍灰塵,頂多留下幾天的瘀青,但是老年人跌倒往往導致較重的傷勢,嚴重的可能發生骨折,而骨折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代價很高的事情,因為骨折之後可能會致時失去行動能力,除了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之外,更會因為行動不便而再次大幅降低行動能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行動力可能一去不返。近年來我們更知道一件事,就是跌倒與骨折的因果關係未必如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以往我們認為老年人因跌倒而骨折,現在我們知道,在骨質疏鬆加上肌肉無力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先骨折後跌倒,也就是說,骨骼和肌肉已經弱到無法支撐人體姿勢,以至於結構崩解。
就算沒有發生前面的肥胖、慢性病或骨折跌倒等意外傷害,失去自由的行動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網路時代經常給人天涯比鄰、無遠弗屆的錯覺,忽略了「最重要的自由其實是身體的自由」,一個人雖然可以透過視訊聯絡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想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出門逛一逛、走一走都覺得吃力,心裡的失落感是相當巨大的。心情惡劣又行動不便的人,通常不會太好相處。
所以,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清晰而迫切的危機,就是高齡化社會裡,我們對於老年人失去「人體運動能力」這件事,還沒有打算要面對,或是以為自己可以面對。你可能會說,政府有長照政策可以因應,標榜孝道也可以逼迫子女收拾自家老人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方法都不夠好,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讓老人保持活力,可以照顧自己。
想要老人照顧自己,乍聽之下既絕情又絕義,而且想起來也很不可行,老人不是應該要養生嗎?應該要坐著含飴弄孫嗎?不是應該要被家人伺候,才能夠彰顯子女的孝道嗎?我說,不要再傳播這樣的傳統幻覺了,被人伺候的感覺,永遠比不上自由自在的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因應的問題非常清楚,就是「如何提升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子女如果要展現孝心,請說服老人接受訓練,來提升人體運動能力。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是一個身體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人體運動能力的降低、新陳代謝的改變、跌倒出意外的機率增加,其實都跟肌肉及骨質流失有關,在傳統的認知裡,這些東西是一去不復返的(人要服老,不要想動,要保養,要吃靈藥......以下省略三千字),但是其實,人類在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其實早就已經掌握了有效提升肌肉和骨質的技術,沒錯,就是「肌力及體能訓練」。
有一群特殊的人稱作「體能教練」,而我剛好是其中一個,我們不是健身教練,我們對雕塑線條和瘦身沒興趣,我們也不是舉重或健力選手,雖然我們都玩重量,但是舉重選手是為了舉更重所以必須變強壯,我們是為了變強壯所以不斷地舉重量,利用重量變強壯之後,可以更用力從事其他的運動;讓籃球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讓技擊運動員攻擊力更強,更不容易受傷等等,都是體能教練的專長。我們有自己的技術系統,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的目標設定,但總而言之,「體能教練是提升肌力及體能的專家」。
體能教練是一個出現還不到半世紀的行業,許多人甚至從沒聽過這個名詞,最初的發源,是在體育先進國家裡,為了幫助各種項目的競技運動員變強壯、提高運動表現,並且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群人。在過去的十多年來,肌力及體能訓練經歷了科學化的過程,達到今天百花齊放的年代,並且逐漸走出競技運動的小圈圈,開始服務一般民眾。我們有幸活在「新訓練時代」,人類的生活的方式即將發生典範轉移,訓練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新訓練時代的出現跟高齡化社會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人類的生活型態演變至今,進入的高速變化的時代,過去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都不曾經歷過如此短時間內的巨變,一時之間,人類的壽命延長到前所未有之長,面對這樣的現象,人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生命的延長拓展了人生的可能性,憂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六七十歲以後的身體。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發現,上一代的經驗幾乎是失敗的,因為在許多的國家裡,老化意味著失能和孤寂,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或極少數的個人發現,這個難題其實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應對,「訓練」,可以逆轉大部份老化的現象。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最重要卻最不受重視的事情,是肌肉和骨質的流失,因為流失的過程不痛不癢,直到疾病上身人才會開始緊張,緊張久了就變成絕望,但這種絕望是不必要的,在肌力訓練的領域裡,體能教練早就已經找到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質的訓練方法,透過針對人體自然動作而設計的訓練動作,再經由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肌力和骨質的提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雖然沒有魔法的瞬間效果,但是如果操作得當,要脫胎換骨也不是太久的事。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運動嗎?讓老人多運動不就好了嗎?
是的,基本上是沒錯,老人需要多運動,但真正的問題是,要做什麼運動呢?
除了體育科系以外,很少人會刻意區分「活動」、「運動」、「競技」和「訓練」,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幾個名詞有時甚至是互通的,都是一個把自己搞的一身臭汗的過程,但是對於體能教練來說,差別可大了。
「活動」泛指任何非靜態的人體狀態,「運動」是以身體活動為目的的活動,「競技」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唯有「訓練」是一個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為長期目標的行動。說這麼多不是在拋書袋,而是要凸顯一個事實是,很多人以為自己的運動方式有益健康,實際上卻大有問題。
老化的過程會流失肌肉和骨質,所以訓練的目標應該要以能「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密度」為首要目標,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但是,在訓練學上面,刺激骨質和肌肉生長的訓練「強度」都很高,以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散步、做家事、罵小孩等等,雖然可能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但是操勞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動作有足夠的「強度」,「疲勞度不等於強度,很累的事情不等於很有效果」,所以即使你生活在一種忙碌的狀態,不表示你的運動量足以抗老化,這不表示你就應該要每天躺著不起床,動態生活仍有其益處,但是不表示可以增進肌肉和骨質。
有些人會說,除了每天操勞之外,我還會上健身房,或是在自家附近跑步,或是經常游泳,這樣總可以了吧?的確,這樣至少達到「運動」的程度,但是問題是,就像藥物有很多種一樣,運動也有很多種,吃藥要用對處方,運動也要有對的運動處方,並不是任何運動都有助於骨質和肌肉的增加。每個運動對身體的效果,都是先對身體產生一個刺激,讓身體的整個系統感覺震盪,然後藉著人體自然恢復的過程,恢復到比受刺激之前更好的狀態。所以,任何運動都會經歷一個破壞和建設的過程,用比較文言的方法來講,每個運動都會帶來「分解」和「合成」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有很多種,有些的分解效果多些,有些的合成效果多些,所以,各種各樣的運動在體能教練的眼裡,就像是各種處方一樣,必須因時制宜的運用,比方說,又慢又長的跑步,是一個分解型的訓練,身體會加速排除組織,所以很適合讓過胖的人減肥,但是不適合讓缺乏肌肉量的人使用。而舉起槓鈴或啞鈴的肌力訓練,如果重量夠重,高於一個人最大力量的70%以上,就有很明顯的合成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訓練就可以產生肌肉生長現象,更美妙的是,這樣的重量也已經重到足以刺激骨質的提高。
只可惜,近年來所謂的「健身產業」,其實很多骨子裡都是「瘦身產業」,因為減肥的錢好賺,所以健身房裡流行的大多是偏向「分解型」的訓練,例如很輕的啞鈴或器械,或者是所謂心肺訓練區的跑步機和腳踏車,這些訓練通常阻力小,進入門檻低,而且是以延長操作時間為目標,不是以逐步提高阻力為目標,讓初學者容易上手,也容易上癮,流汗之後的暢快感讓人樂此不疲,只可惜,不是提升骨質和肌肉的好選擇。在此也強烈建議中老年人不要亂減肥,即使脂肪度過高需要減,也要先從增加肌肉量來著手,不要用坊間的減肥處方,很多老人是「顯性的胖子、隱性的瘦子」,胖在脂肪過多,瘦在肌肉過少,這時候如果使用了瘦身的處方,不管多小心都會減到珍貴且所剩無幾的肌肉,讓代謝率更差,脂肪更頑固,加上肌肉越來越弱,運動越來越吃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惡夢;反之,如果可以先建立肌肉量,則逐漸提高的代謝率會開始消耗脂肪,讓身體進入良性循環。
另一個容易搞錯的訓練選項,是錯把「競技」當成訓練,所謂的競技,就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找三五好友打籃球,報名路跑比賽,或是去桌球館或羽球館打球,這些都是競技。競技很好,很值得鼓勵,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先知道,那就是「競技本身不是變強壯的最好選擇,你要先變強壯才能參加競技」,對於骨質和肌肉都成問題的中老年人來說,直接競技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說打一場籃球很危險,跑一場路跑其實也很危險,只不過是危險的形式不同罷了,激烈的籃球對老年人來說近乎格鬥,要玩自己要有心理準備,而又慢又長的路跑比賽可能會重複累積細微的傷害,讓人在類似冷水煮青蛙的情況下逐漸累積受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的肌力訓練,由好的體能教練來執行,先清除中老年人常見的動作障礙(例如常見的核心無力、關節幅度受限、代償等等),接著教授有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如深蹲、跨步、屈髖、推拉等),並且逐步實施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這是針對肌肉流失和骨密度降低最直接的做法,而我們也已經知道,肌肉和骨質的流失是後續整個老化的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如果這張牌穩住,後面的骨牌不會倒,肌肉量大、骨質堅實的人,不容易堆積過多的脂肪,而旺盛的肌肉代謝會讓人遠離慢性病,而強勁的肌肉和穩健的骨骼結構讓人保持行動能力,不易受傷也不易跌倒。透過這樣的方式,世界上一些觀念進步的國家已經出現貨真價實的強壯老人,試想,如果有一位長期鍛鍊的老人,深蹲硬舉都破200公斤,推雪橇扛滾木樣樣難不倒,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長照」,他比年輕人強壯多了。
對各位長輩說幾句冒犯的話:在我看來,接受肌力訓練是一種責任,因為大量的失能老人出現,不僅對個人是一個難受的過程,對子女也是一個沈重的負擔,與其倒下來考驗子女的孝心,不如站起來追尋人生的樂趣。
對政府說幾句話:長照政策啟動,我們看到的是摩拳擦掌的財團,結好蜘蛛網等著綑住倒下來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整個長照系統只在下游解決問題,卻無法從上游減低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就算目前有祭出一些中老年人的運動方案,裡面的訓練處方都偏向低強度的活動,或是無目標設定的運動,長照政策可能適合已經失能的老人,但是對於尚未步入長照蜘蛛網,卻已經朝那個方向滑落的老人們,我們不能只設一個長照計畫等著接手,我們需要的是中老年人的「常訓」計畫,沒錯,訓練學的知識要普及,訓練的機構要四處林立,因為人類的壽命已經這麼長,我們也都已經知道,傳統的生活方式無法讓身體保用多年,訓練必須是一個中年以前就該介入的手段。
對整個社會講幾句話:如果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真正的問題不是媒體操作出來的,不是政客爭權奪利搞出來的,而是我們真的人人都必須面對的,則「高齡化社會的人體運動能力問題」一定是其中之一。
羽球規則界線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舊文回收】
這篇文章一年多了,在這一年裡,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許多人開始談中老年人肌力訓練
但是,如果我們認清老化的危機,就是『流失有用的組織』,更簡單講,就是流失『肌肉』和『骨質』,那我們就要問問自己,這一陣子流行起來的中老年人運動,方法對嗎?強度夠嗎?動作恰當嗎?
伸展操,能提升動作幅度,無助於增進肌肉和骨質
有氧舞蹈,能短暫提高代謝率,無助於增進肌肉和骨質
公園甩手,是個很好的社交活動,但無助於增進肌肉和骨質
坐在椅子上舉寶特瓶,可以讓老人獲得初步的活動,但無助於增進肌肉和骨質
唯有循序漸進的「大重量訓練」,才是問題的解藥。
【清晰而迫切的危機】
人活在世界上要擔憂的事情很多,其中許多事是杞人憂天,許多事擔心也沒用,因此,擔憂不擔憂,有點像是個人的選擇,或是個性的一部分。不過,人如果弄不清楚自己應該或不應該要擔憂什麼事,往往就會被旁人或媒體引導,去擔憂一些對自己不重要的事。例如,商人利用一般大眾對身體形象的焦慮,操弄極瘦身材的美感,造成許多身體健康但體型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身材產生嚴重的焦慮,進而成為瘦身市場的肥羊,這就是一個商業成功但民眾受害的例子。
擔憂不該擔憂的事是個自尋煩惱的過程,但是否認應該擔憂的事,卻可能會錯過採取行動的重要時機,導致嚴重的後果,而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在面對的一個大家不夠擔憂的事情,就是「高齡化社會裡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
乍看之下你會覺得奇怪,我們現在是要培養世界盃長青組國手了嗎?中老年人為什麼要「人體運動能力」呢?請聽我慢慢說明。
在老化的過程裡,人體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釐清一下整個畫面,我們會看到,逐漸老去的是人的「身體」,然後,在你覺得我說的是廢話之前,我再補充一下,所謂身體的老化,其實是一段「身體正在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沒錯,老年人之所以體弱多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身體在流失有用的組織,更精確講,就是流失了肌肉和骨質。
許許多多我們看到的老化現象都跟肌肉及骨質的流失有關,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知道,許多人一過中年,身材就開始變得臃腫肥胖,接著就開始出現各種代謝相關的疾病,許多人把這個問題歸咎在「過胖」,可是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過瘦」,更仔細講,人在老化的過程流失了大量的肌肉,又因為肌肉本身是新陳代謝旺盛的組織,肌肉流失會影響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降低的同時,如果飲食習慣不變,身體開始無法消耗食物的熱量,多餘的熱量可能導致脂肪的堆積,結果就是一個越來越肥胖的中老年人體態。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有暴飲暴食,但是人過中年腰圍就越來越大。臃腫的身材與過高的慢性病機率有關,跨過了疾病這條界線,整個人的健康管理常常會變成一個吃力又沮喪的過程。
另外一個跟肌肉和骨質流失相關的問題,是老人跌倒的問題。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危險的事,是一個後遺症很多的事,年輕人如果跌倒,起身拍拍灰塵,頂多留下幾天的瘀青,但是老年人跌倒往往導致較重的傷勢,嚴重的可能發生骨折,而骨折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代價很高的事情,因為骨折之後可能會致時失去行動能力,除了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之外,更會因為行動不便而再次大幅降低行動能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行動力可能一去不返。近年來我們更知道一件事,就是跌倒與骨折的因果關係未必如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以往我們認為老年人因跌倒而骨折,現在我們知道,在骨質疏鬆加上肌肉無力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先骨折後跌倒,也就是說,骨骼和肌肉已經弱到無法支撐人體姿勢,以至於結構崩解。
就算沒有發生前面的肥胖、慢性病或骨折跌倒等意外傷害,失去自由的行動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網路時代經常給人天涯比鄰、無遠弗屆的錯覺,忽略了「最重要的自由其實是身體的自由」,一個人雖然可以透過視訊聯絡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想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出門逛一逛、走一走都覺得吃力,心裡的失落感是相當巨大的。心情惡劣又行動不便的人,通常不會太好相處。
所以,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清晰而迫切的危機,就是高齡化社會裡,我們對於老年人失去「人體運動能力」這件事,還沒有打算要面對,或是以為自己可以面對。你可能會說,政府有長照政策可以因應,標榜孝道也可以逼迫子女收拾自家老人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方法都不夠好,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讓老人保持活力,可以照顧自己。
想要老人照顧自己,乍聽之下既絕情又絕義,而且想起來也很不可行,老人不是應該要養生嗎?應該要坐著含飴弄孫嗎?不是應該要被家人伺候,才能夠彰顯子女的孝道嗎?我說,不要再傳播這樣的傳統幻覺了,被人伺候的感覺,永遠比不上自由自在的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因應的問題非常清楚,就是「如何提升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子女如果要展現孝心,請說服老人接受訓練,來提升人體運動能力。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是一個身體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人體運動能力的降低、新陳代謝的改變、跌倒出意外的機率增加,其實都跟肌肉及骨質流失有關,在傳統的認知裡,這些東西是一去不復返的(人要服老,不要想動,要保養,要吃靈藥......以下省略三千字),但是其實,人類在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其實早就已經掌握了有效提升肌肉和骨質的技術,沒錯,就是「肌力及體能訓練」。
有一群特殊的人稱作「體能教練」,而我剛好是其中一個,我們不是健身教練,我們對雕塑線條和瘦身沒興趣,我們也不是舉重或健力選手,雖然我們都玩重量,但是舉重選手是為了舉更重所以必須變強壯,我們是為了變強壯所以不斷地舉重量,利用重量變強壯之後,可以更用力從事其他的運動;讓籃球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讓技擊運動員攻擊力更強,更不容易受傷等等,都是體能教練的專長。我們有自己的技術系統,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的目標設定,但總而言之,「體能教練是提升肌力及體能的專家」。
體能教練是一個出現還不到半世紀的行業,許多人甚至從沒聽過這個名詞,最初的發源,是在體育先進國家裡,為了幫助各種項目的競技運動員變強壯、提高運動表現,並且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群人。在過去的十多年來,肌力及體能訓練經歷了科學化的過程,達到今天百花齊放的年代,並且逐漸走出競技運動的小圈圈,開始服務一般民眾。我們有幸活在「新訓練時代」,人類的生活的方式即將發生典範轉移,訓練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新訓練時代的出現跟高齡化社會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人類的生活型態演變至今,進入的高速變化的時代,過去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都不曾經歷過如此短時間內的巨變,一時之間,人類的壽命延長到前所未有之長,面對這樣的現象,人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生命的延長拓展了人生的可能性,憂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六七十歲以後的身體。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發現,上一代的經驗幾乎是失敗的,因為在許多的國家裡,老化意味著失能和孤寂,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或極少數的個人發現,這個難題其實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應對,「訓練」,可以逆轉大部份老化的現象。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最重要卻最不受重視的事情,是肌肉和骨質的流失,因為流失的過程不痛不癢,直到疾病上身人才會開始緊張,緊張久了就變成絕望,但這種絕望是不必要的,在肌力訓練的領域裡,體能教練早就已經找到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質的訓練方法,透過針對人體自然動作而設計的訓練動作,再經由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肌力和骨質的提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雖然沒有魔法的瞬間效果,但是如果操作得當,要脫胎換骨也不是太久的事。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運動嗎?讓老人多運動不就好了嗎?
是的,基本上是沒錯,老人需要多運動,但真正的問題是,要做什麼運動呢?
除了體育科系以外,很少人會刻意區分「活動」、「運動」、「競技」和「訓練」,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幾個名詞有時甚至是互通的,都是一個把自己搞的一身臭汗的過程,但是對於體能教練來說,差別可大了。
「活動」泛指任何非靜態的人體狀態,「運動」是以身體活動為目的的活動,「競技」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唯有「訓練」是一個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為長期目標的行動。說這麼多不是在拋書袋,而是要凸顯一個事實是,很多人以為自己的運動方式有益健康,實際上卻大有問題。
老化的過程會流失肌肉和骨質,所以訓練的目標應該要以能「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密度」為首要目標,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但是,在訓練學上面,刺激骨質和肌肉生長的訓練「強度」都很高,以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散步、做家事、罵小孩等等,雖然可能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但是操勞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動作有足夠的「強度」,「疲勞度不等於強度,很累的事情不等於很有效果」,所以即使你生活在一種忙碌的狀態,不表示你的運動量足以抗老化,這不表示你就應該要每天躺著不起床,動態生活仍有其益處,但是不表示可以增進肌肉和骨質。
有些人會說,除了每天操勞之外,我還會上健身房,或是在自家附近跑步,或是經常游泳,這樣總可以了吧?的確,這樣至少達到「運動」的程度,但是問題是,就像藥物有很多種一樣,運動也有很多種,吃藥要用對處方,運動也要有對的運動處方,並不是任何運動都有助於骨質和肌肉的增加。每個運動對身體的效果,都是先對身體產生一個刺激,讓身體的整個系統感覺震盪,然後藉著人體自然恢復的過程,恢復到比受刺激之前更好的狀態。所以,任何運動都會經歷一個破壞和建設的過程,用比較文言的方法來講,每個運動都會帶來「分解」和「合成」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有很多種,有些的分解效果多些,有些的合成效果多些,所以,各種各樣的運動在體能教練的眼裡,就像是各種處方一樣,必須因時制宜的運用,比方說,又慢又長的跑步,是一個分解型的訓練,身體會加速排除組織,所以很適合讓過胖的人減肥,但是不適合讓缺乏肌肉量的人使用。而舉起槓鈴或啞鈴的肌力訓練,如果重量夠重,高於一個人最大力量的70%以上,就有很明顯的合成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訓練就可以產生肌肉生長現象,更美妙的是,這樣的重量也已經重到足以刺激骨質的提高。
只可惜,近年來所謂的「健身產業」,其實很多骨子裡都是「瘦身產業」,因為減肥的錢好賺,所以健身房裡流行的大多是偏向「分解型」的訓練,例如很輕的啞鈴或器械,或者是所謂心肺訓練區的跑步機和腳踏車,這些訓練通常阻力小,進入門檻低,而且是以延長操作時間為目標,不是以逐步提高阻力為目標,讓初學者容易上手,也容易上癮,流汗之後的暢快感讓人樂此不疲,只可惜,不是提升骨質和肌肉的好選擇。在此也強烈建議中老年人不要亂減肥,即使脂肪度過高需要減,也要先從增加肌肉量來著手,不要用坊間的減肥處方,很多老人是「顯性的胖子、隱性的瘦子」,胖在脂肪過多,瘦在肌肉過少,這時候如果使用了瘦身的處方,不管多小心都會減到珍貴且所剩無幾的肌肉,讓代謝率更差,脂肪更頑固,加上肌肉越來越弱,運動越來越吃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惡夢;反之,如果可以先建立肌肉量,則逐漸提高的代謝率會開始消耗脂肪,讓身體進入良性循環。
另一個容易搞錯的訓練選項,是錯把「競技」當成訓練,所謂的競技,就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找三五好友打籃球,報名路跑比賽,或是去桌球館或羽球館打球,這些都是競技。競技很好,很值得鼓勵,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先知道,那就是「競技本身不是變強壯的最好選擇,你要先變強壯才能參加競技」,對於骨質和肌肉都成問題的中老年人來說,直接競技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說打一場籃球很危險,跑一場路跑其實也很危險,只不過是危險的形式不同罷了,激烈的籃球對老年人來說近乎格鬥,要玩自己要有心理準備,而又慢又長的路跑比賽可能會重複累積細微的傷害,讓人在類似冷水煮青蛙的情況下逐漸累積受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的肌力訓練,由好的體能教練來執行,先清除中老年人常見的動作障礙(例如常見的核心無力、關節幅度受限、代償等等),接著教授有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如深蹲、跨步、屈髖、推拉等),並且逐步實施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這是針對肌肉流失和骨密度降低最直接的做法,而我們也已經知道,肌肉和骨質的流失是後續整個老化的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如果這張牌穩住,後面的骨牌不會倒,肌肉量大、骨質堅實的人,不容易堆積過多的脂肪,而旺盛的肌肉代謝會讓人遠離慢性病,而強勁的肌肉和穩健的骨骼結構讓人保持行動能力,不易受傷也不易跌倒。透過這樣的方式,世界上一些觀念進步的國家已經出現貨真價實的強壯老人,試想,如果有一位長期鍛鍊的老人,深蹲硬舉都破200公斤,推雪橇扛滾木樣樣難不倒,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長照」,他比年輕人強壯多了。
對各位長輩說幾句冒犯的話:在我看來,接受肌力訓練是一種責任,因為大量的失能老人出現,不僅對個人是一個難受的過程,對子女也是一個沈重的負擔,與其倒下來考驗子女的孝心,不如站起來追尋人生的樂趣。
對政府說幾句話:長照政策啟動,我們看到的是摩拳擦掌的財團,結好蜘蛛網等著綑住倒下來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整個長照系統只在下游解決問題,卻無法從上游減低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就算目前有祭出一些中老年人的運動方案,裡面的訓練處方都偏向低強度的活動,或是無目標設定的運動,長照政策可能適合已經失能的老人,但是對於尚未步入長照蜘蛛網,卻已經朝那個方向滑落的老人們,我們不能只設一個長照計畫等著接手,我們需要的是中老年人的「常訓」計畫,沒錯,訓練學的知識要普及,訓練的機構要四處林立,因為人類的壽命已經這麼長,我們也都已經知道,傳統的生活方式無法讓身體保用多年,訓練必須是一個中年以前就該介入的手段。
對整個社會講幾句話:如果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真正的問題不是媒體操作出來的,不是政客爭權奪利搞出來的,而是我們真的人人都必須面對的,則「高齡化社會的人體運動能力問題」一定是其中之一。
羽球規則界線 在 羽球发球界线规则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羽球 发球 界线规则. 1,237 views1.2K views. Apr 27, 2021. 13. Dislike. Share. Save. Wee Xin Hui. Wee Xin Hui. 7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羽球規則界線 在 羽球場地介紹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 完整的 羽球 雙打 規則 · 羽球 即時通- 羽球 比賽場地與 規則 教學 · 進階 羽球 步法與殺球 · 【 羽球 雙打 規則 新手懶人包】 羽球 雙打發球 規則 |誰發球?站哪發球?發球 ... ... <看更多>
羽球規則界線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Badminto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1 球場為長方形而其所有界線寬度皆為40 mm,如附圖A.
1.2 球場界線全部由白色或黃色畫成,以利辨別.
1.3 所有界線均屬於它所標定場地區域的一部份.
1.4 網註的高度,自地面量起應為1.55公尺,網柱須保持垂直,使球網能依規則1.10拉緊
,網柱不可延伸進入球場。(到2004年8月1日以前,對網柱不可延伸進入球場的很制只針對
國際羽總核准的比賽)
1.5 不論是單打或雙打比賽,網註都應置於雙打場地的邊線上,如附圖A
1.6 球網應用深色的良好細繩,平均密度的網孔不得少於15公釐及大於20公釐
1.7 球網深度為760公釐而寬度至少6.1公尺
1.8 球網頂端應用75公釐寬的白色帶子,雙摺包縫,中間穿裹一條粗繩或金屬繩而成一長
帶,而此長帶掛覆在繩上
1.9 粗繩或金屬繩要伸長拉緊,以使其能牢固緊貼在網柱的上端
1.10 球網高度自網場地中央量起應為1.524 公尺,但自雙打邊線量起,則應為1.555 公尺
1.11 球網末端及網柱之間不能有缺口,必要時,整個球網縱深的末端應繫紮於球柱上
註: 單打及雙打兼用的場地
1. 整個球場對角線長=14.723公尺
2. 上述球場可做為單打及雙打比賽用
3. **選球的測試標記見圖B
回頁首
2.羽球
2.1 羽球可以天然羽毛或以類似的合成原料製造,不論以何種物質製成的羽毛球,一般而
言其飛行性質,應類似天然羽毛的羽球,以軟木為底座其外面包裹一層薄皮
2.2 羽球須有16根羽毛固定於基座
2.3 每一羽球的羽毛自其頂端丈量到軟木基座的頂端,其長度應一致為62至70公釐之間
2.4 羽毛的頂端,應圍成直徑約為58mm至68mm 的圓形
2.5 羽毛須以線或其它適合的材料編紮,使其堅實牢固
2.6 基座規格應為25至28公釐直徑且底部成球形
2.7 羽球的重量自4.74 g 到5.50 g
2.8 非羽毛的羽球
2.8.1 以類似羽毛之合成物質,製成裙狀,以代替天然羽毛
2.8.2 羽球底座須依規則 2.6 所規定者
2.8.3 羽球重量和尺寸,應如規則2.3、2.4及2.7,然因天然羽毛和合成材料的比重和
反應不同,所以允許有10% 內的差異
2.9 由於大氣壓力,高度或溫度以至影響到標準的羽球不適合使用時,經全國羽協之允許
,在不改變羽球的基本形狀,速度飛行的條件下,可以加以修改
回頁首
3.羽球速度測試
3.1 羽球的測試是在緊靠端線處,以低手全力擊球,此球須以向上的角度和沿邊線平行的
方向拍擊,而擊球點正好在端線上方
3.2 正確的羽球速度應落於對方端線前530 mm 至990 mm之間,如圖B
雙打球場選球的測試標記
回頁首
4. 球拍
4.1 球拍總長不能超過680公釐,寬不超過230公釐,各部份的描述如規則4.1.1至4.1.5,
如圖C
4.1.1 握把是球拍的一部份,供球員握住
4.1.2 拍線區域是球員用以擊球,屬於球拍的一部份
4.1.3 拍頭形成球線區域
4.1.4 中管連接握把和拍頭(與規則4.1.5有關)
4.1.5 拍頸(如有)連接中管和拍頭
4.2 拍線區域
4.2.1 拍線區域應平整一致,在?迴交錯或交接時互相縛住的模式,穿線方式要一致,
尤其在中央部份的密度不得少於其它部份
4.2.2 拍線區域總長不能超過280公釐,總寬不超過220公釐,但無論如何,穿線可以
延伸到球拍頸部,但延伸的長度不超過35公釐,並且拍線區域總長不超過330公釐
4.3 球拍
4.3.1 不能有附屬物或突出物,除非是完全為了防止磨損、斷裂、振動或調整重量,
或防脫落而繫在手上的繩索,且其尺寸位置必須合理
回頁首
5. 設備器材的核准
國際羽球總會應對在羽球比賽中所使用的球拍,羽球或設備的標準形態規格作說明及
核准與否,此核准申請應由協會提出,或是任何團體有誠意的興趣者;包括球員、製造廠
商或會員協會或會員本身提出
回頁首
6. 擲硬幣
6.1 比賽開始前,雙方擲硬幣卜勝,勝方根據規則
6.1.1 或 6.1.2 作選擇
6.1.1 先發球或先接球
6.1.2 選場地的一邊或另一邊開始比賽
6.2 負方行使剩餘的選擇權利
回頁首
7. 計分方式
7.1 除另有安排外,比賽最好採三局二勝制
7.2 除規則7.5外,男子單打及男子雙打,由先得15分的一方獲勝一局
7.3 除規則7.5外,女子單打及女子雙打及混合雙打,由先得11分的一方獲勝一局
7.4 只有發球方能獲得一分的計分(見規則10.3或11.5)
7.5 如果雙方分數到達14平分時(女子單打及女子雙打及混合雙打10分平分),先獲得14分
(10分)的一方,可以依規則7.5.1或7.5.2做選擇
7.5.1 繼續比賽至15分(11分),及不加分;或
7.5.2 要加分至17分(13分)
7.6 勝一局者,在次局比賽時首先發球
回頁首
8. 換邊
8.1 球員應換邊:
8.1.1 第一局結束時:
8.1.2 在第三局開始前(如果有);以及
8.1.3 在第三局,或一局決勝的球賽,某方分數先達到:
每局11 分的比賽達到6 分時;或
每局 15 分的比賽達到8 分時
8.2 當球員未能根據規則8.1 而換邊,應在發現錯誤後且球不在比賽中時立刻換邊,同時
保留原以獲得的分數
回頁首
9. 發球
9.1 合法的發球:
9.1.1 發球時當發球員及接球員站好位置以後,雙方皆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誤發球;
9.1.2 發球員及接球員應站立於斜相對的發球區內並不得採到界線;
9.1.3 發球員及接球員的雙足必須部份與地面接觸,並固定不得移動位置;從開始發
球(規則9.4)直到發球動作完成(規則9.5);
9.1.4 發球員的球拍應先擊到羽球的基座;
9.1.5 發球員的球拍擊球瞬間,整個羽球應在發球員腰部以下;
9.1.6 發球員球拍的中管於擊球瞬間,必須朝向下方,且整個拍頭的部份,應明顯低
於發球員握拍的整個手部如圖D;
9.1.7 發球員開始發球時,其球拍的移動必須朝前連續不斷(規則9.4)直到發球動
作完成;同時
9.1.8 發球員發球後,羽球應從球拍向上飛行並越過球網,如果未經攔截,羽球落向
接球員的發球區 內(即在邊線上或邊線內)
9.2 假如發球不合法而違反規則9.1.1至9.1.8,則違反的一方應判為"犯規"(規則13)
9.3 當發球員已嘗試發球,但未擊中羽球是為”犯規”
9.4 球員們一經就位,發球員一開始向前揮動球拍頭,即視為開始發球
9.5 發球一經開始(規則9.4),該球就應為發球員球拍擊到或嘗發球但未擊中羽球,視為一
次發球
9.6 接球員未準備就緒前,發球員不應發球,但是接球員只要有嘗試還擊的動作,就算已有
準備
9.7 雙打時只要不妨礙雙方發球員或接球員的視線,雙方球員的搭擋可站於場區任何地點
圖D
在發球時球員握拍的手及球拍位置
回頁首
10.單打
10.1 發球區及接球區
10.1.1 球賽中,當發球員得分為零分或偶數時,發球員及接球員須站於右發球區發球
或接球
10.1.2 球賽中,當發球員該局得分為奇數時,發球員及接球員須站於左發球區發球或接
球
10.2 比賽中羽球被發球員及接球員交互對擊至"犯規"發生,或羽球在比賽中停頓為止
10.3 計分及發球
10.3.1 如果接球員"犯規",或羽球交互對擊後落在接球員場地之內的地面而停頓,則發
球員得一分,發球員再由另一發球區發球
10.3.2 如果發球員犯規,或羽球交互對擊後落在發球員場地之內的地面而停頓,則發
球員喪失繼續發球的權利,同時接球員成為發球員,雙方球員不得分
回頁首
11. 雙打
11.1 比賽開始及每次每邊獲得發球權時,均應自右發球區開始發球
11.2 只限接球員接擊發球:假使羽球被接球員的搭擋觸及或拍擊,應視為"犯規", 且發球
方得一分
11.3 擊球順序位置
11.3.1 發球被擊回後,可由發球方任何一球員回擊,其後接球方也同樣的任何一球員
都可以回擊,繼續如此,直到羽球在比賽中停頓為止
11.3.2 發球被還擊後,球員可在球網己方一邊的任何位置擊球
11.4 發球區及接球區
11.4.1 在球賽開始時首先發球之球員,當該局己方得分為零分或偶數時,應在右發球
區發球或接球,當該局己方得分為奇數時則在左發球區或接球
11.4.2 在球賽開始時首先接球之球員,當該局己方得分為零分或偶數時,應在右發球
區發球或接球,當該局己方得分為奇數時則在左發球區發球或接球
11.5 計分及發球
11.5.1 如果接球方"犯規",或羽球交互對擊後落到其場地內的地面而停頓,則發球方
得一分,其發球員繼續發球
11.5.2 如果發球方"犯規",或羽球交互對擊後落到其場地內的地面而停頓,該發球員
失去繼續發球的權利,雙方都不得分
11.6 規則12及14的規定外,發球順序應交互使用二個發球區輪流發球
11.7 任何比賽中,發球權的更換,是自最先的發球員輪流給最先的接球員,其次由該球
員輪流給該球員的搭擋,然後輪由對方的一位應站在右發球區的球員(規則11.4)然後其搭
擋,並依此類推
11.8 除規則12及14的規定外,每一球員不得發球,接球次序錯誤,在同一局中不得連續
兩次接發球
11.9 獲勝方的任一球員均可在次一局中有首先發球的權利,同時失敗方任一球員亦可先
接球
回頁首
12. 發球區錯誤
12.1 球員的發球區錯誤有:
12.1.1 次序錯誤之發球
12.1.2 在錯誤的發球區內之發球;或
12.1.3 在錯誤的發球區內已準備好接發球,並且球已發出
12.2 如果是在下一次發球前就發現發球區錯誤:
12.2.1 如果只有一方犯錯而且贏了此球,則應判"重行發球";
12.2.2 如果只有一方犯錯而且輸了此球,則不更正錯誤
12.2.3 如果雙方都犯發球區錯誤,則應判"重行發球"
12.3 如果因為發球區錯誤而判"重行發球",則錯誤更正後重行發球
12.4 當球員在下一次發球後才發現發生發球區錯誤,則不在更正錯誤,並繼續比賽時,
不需更改球員新的發球區(同時也不變更相關的新發球次序)
回頁首
13. 犯規
下列情形為『犯規』:
13.1 如果發球動作不合法(規則9.1)或適用規則9.3或11.2時;
13.2 比賽中,若羽球:
13.2.1 落於場地界線之外(即不在邊線上或邊線內);
13.2.2 自球網或其下方穿過;
13.2.3 未能過網;
13.2.4 觸及屋頂,天花板,或牆邊;
13.2.5 觸及球員的身體或服裝;或
13.2.6 觸及任何在場地周圍的物體或人:
(當建築物的結構必須列入考慮時,當地的羽球主辦單位,許可地區羽球協會,制訂次
於規則的條款來規定,當羽球觸及阻礙物時的處理方式,允許否定會員協會(Member
Association)的規定)
13.3 如果在球賽中,最初的擊球點,不在擊球員球網的這一邊(但是,擊球員於自己的場
地擊球後,球拍可隨球過網
13.4 在比賽中,若球員:
13.4.1 以球拍、球員身體或其服裝觸及球網或其支撐物;
13.4.2 除規則13.3 允許之外,球拍或球員有任何程度的越過網侵入對方的場地;
13.4.3 以身體或球拍經由網下侵入對方場地,而造成妨礙或擾亂對方;或
13.4.4 妨礙對方,如當羽球越過球網之際,阻擋對方合法的擊球;
13.5 如果在比賽中,球員以任何動作如喊叫或做姿勢來影響對方球員;
13.6 在比賽中,如果羽球:
13.6.1 在完成揮拍時球被球拍持滯,擊拋而出;
13.6.2 由同一位球員連續的兩次揮拍動作兩次擊中;
13.6.3 由同隊兩位球員都連續的擊中;或
13.6.4 觸及球員球拍後且繼續向該球員後方飛行;
13.7 如果球員有惡意的動作,重複或繼續不斷的違反規則16者
13.8 如發球後,羽球停留在網頂或過網後被網纏住
回頁首
14. 重新發球
14.1 "重新發球"由裁判員或球員(沒有裁判時)宣告而暫停比賽,若:
14.1.1 接球員於準備好接球前而發球員即發球
14.1.2 發球時,接球員及發球員雙方同時犯規
14.1.3 除發球外,如果羽球停在網頂或過網後被網纏住
14.1.4 比賽中,羽球破散而基座和其餘部份完全分離
14.1.5 線審未能看見,而裁判也無法做判決之下
14.1.6 發球區錯誤如規則12.2.1或12.2.3發生時,或
14.1.7 任何不可預知或意外的情況發生時
14.2 除規則12的執行之外,"重新發球"是指這次的發球不算,由原發球者再發一次
回頁首
15. 球不在比賽中
下列情形為球不在比賽中:
15.1 羽球擊到球網並停留於網中或停在網頂;
15.2 羽球擊到擊球員這邊球網或網柱,並開始向擊球員場地地面滑落
15.3 羽球擊落於地面;或
15.4 當"犯規"或"重行發球"發生時
回頁首
16. 繼續比賽,行為不當,罰則
16.1 除了規則16.2和16.3允許之外,比賽應自第一次發球起繼續不斷,直到一場球賽結束
16.2 所有比賽中,在第一局和第二局之間得有不超過90秒的休息,在第二局和第三局之間
得有不超過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有電視轉播的比賽裁判長在賽前可決定規則16.2的休息時間是強制的且固定的)
16.3 暫停比賽
16.3.1 非球員所能控制之特殊情事發生時,裁判認為必要,可暫停比賽一段時間
16.3.2 有特殊情況時裁判長可指示裁判暫停比賽
16.4 延遲比賽
16.4.1 無論任何情況下,不得為了使一球員獲得恢復體力或調整呼吸而延遲比賽
16.4.2 裁判是唯一能夠判定比賽暫停之人
16.5 指導及離開球場
16.5.1 除了規則16.2和16.3允許之休息時間外,球員不得在比賽中接受任何指導
16.5.2 除規則16.2規定之五分鐘休息時間,未經裁判之允許,球員不得離開球場
16.6 球員不得:
16.6.1 故意造成延遲或比賽暫停;
16.6.2 故意修改或破壞羽球以改變羽球的速度或發行;
16.6.3 態度無禮;或
16.6.4 羽球規則中未述的不正當行為
16.7 裁判應注意違反規則16.4,16.5或16.6者應:
16.7.1 對違反的一方提出警告;
16.7.2 若已提出警告,再違反者即判犯規;或
16.7.3 惡劣或屢犯者,再判犯規,並立即將犯規者的情形向裁判長報告,因裁判長有權
取消其比賽資格
回頁首
17. 執法人員及申訴
17.1 裁判長自始至終都負責指揮錦標賽或賽會的每一部門
17.2 裁判一經指派,即負責球賽的進行及場地和其周圍發生的事,裁判應向裁判長報告
17.3 當發球員發球犯規時,發球審應宣判發球犯規(規則9)
17.4 線審應指出羽球落在所負責的界線為"界內"或"界外"
17.5 執法人員對事實的判決為終結,因他負責此事
17.6 每一裁判應:
17.6.1 維護和執行羽球規則,一旦"犯規"或"重行發球"發生時應即高聲宣判;
17.6.2 對於任何分數爭論的申訴,在下一次發球前,就應給予判決;
17.6.3 讓球員及觀眾知道球賽進行的情況;
17.6.4 指派或更換線審或發球審時,應請示裁判長;
17.6.5 若未指派其他的場地執法人員,其負責的職務須經妥善安排;
17.6.6 若指派的執法人員未能看到,應代為判決或"重行發球"
17.6.7 記錄及向判長報告與規則16有關的所有事項;及
17.6.8 只向裁判長提出申訴事件中有關規則的問題(這種申訴必須在下一次發球前就
處理,或,如果在球賽結束時,提出申訴的一方離開場地前處理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