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紐約時報
*【數千人圍困喀布爾機場,拜登為阿富汗撤離辯護】
喀布爾機場的絕望景象在全世界引起反響,迫使拜登總統為自己處理混亂的撤離行動辯護,並加劇了美國盟友的相互指責。美國盟友正努力讓自己的公民逃離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拜登堅稱,美國領導的行動在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開端後取得了“重大進展”,近6000名美軍在週四撤離了5700名美國人、阿富汗人和其他人。他說,航班在週五暫停了幾個小時,以處理機場擠滿的乘客,但航班正在恢復。“我們行動迅速,”拜登在白宮說任何想回家的美國人,我們都會送你回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world/asia/biden-afghanistan-evacuation-kabul-airport.html
*【阿富汗多地爆發抗議活動,塔利班武力鎮壓】
塔利班鎮壓了阿富汗至少四個城市爆發的抗議活動,圍捕反對者,儘管他們承諾大赦,但恐懼的工人們留在了家裡,成千上萬的民眾繼續瘋狂地趕著逃離阿富汗。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820/afghanistan-protests/
*【塔利班如何將社群媒體變成控制工具】
20世紀90年代,他們禁止互聯網。現在他們用它來威脅和哄騙阿富汗人民,這表明他們可能如何利用技術來建立權力。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technology/afghanistan-taliban-social-media.html
*【一所著名的阿富汗學校擔心塔利班會禁止音樂】
十多年來,阿富汗國家音樂學院是該國不斷變化的身份象徵。這所學校培訓了數百名年輕藝術家,其中許多是孤兒和街頭小販,他們的藝術傳統曾被塔利班禁止。它組建了一支全是女性的管弦樂隊,在阿富汗和國外廣泛演出。但最近幾天,隨著塔利班再次鞏固對阿富汗的控制,這所學校的未來受到了質疑。在採訪中,幾名學生和教師表示,他們擔心有襲擊學校領導人歷史的塔利班會試圖懲罰與學校有關的人及其家人。一些人說,他們擔心學校將被關閉,他們將不能再演奏。幾名女學生說,自周日首都被佔領以來,她們一直待在家裡。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arts/music/taliban-music-afghanistan-school.html
*【阿富汗局勢實時更新】
#“我們會送你回家”儘管喀布爾發生了混亂,拜登發誓要營救美國人。週五,拜登總統承諾將所有仍被困在阿富汗的美國人帶回家,稱對美國人和脆弱的阿富汗人的疏散工作是“歷史上最大、最困難的空運之一”。但他承認,他不知道還有多少美國人留在這個國家,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是否能被安全帶出。
#儘管美國做出了保證,但喀布爾仍然充滿恐懼和混亂。喀布爾機場內有數千人在等待航班,而城牆外還有數千人試圖進入,但通常未能進入,阿富汗人擔心在塔利班接管後被困在該國。美國駐柏林大使館表示,美國將開始將部分難民送往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首架飛機預計將於週五晚上降落。根據目擊者和為聯合國準備的安全評估,自上週末席捲喀布爾以來,塔利班迅速採取行動鞏固對阿富汗的控制,儘管承諾大赦,但仍以武力驅散抗議活動並追捕反對者。
#軍方稱,一名嬰兒在喀布爾越過圍牆與家人團聚。星期四在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外,一群瘋狂的阿富汗人聚集在塔利班控制的一面鐵絲網覆蓋的混凝土牆,乞求一群海軍陸戰隊員讓他們獲得自由。突然,一個不到幾個月大的嬰兒,被群眾托到了美國士兵面前。一名海軍陸戰隊員用手接住嬰兒,這一幕令人痛心的影片迅速傳遍世界各地,激起了人們對隨意疏散過程的憤怒。到週五,美國軍方急於分享嬰兒已安全地與家人團聚的消息。“視頻中看到的嬰兒被帶到現場的醫療機構,並由醫療專業人員照顧,”海軍陸戰隊發表聲明,“我可以確認嬰兒已經與他們的父親團聚,並且在機場是安全的。”
#喀布爾機場美國登機口持續混亂。《紐約時報》表示,週四和週五喀布爾機場由美國控制的北門外的局勢仍然混亂,時而發生暴力事件。週四晚上在推特上發布的一段影片顯示,一群人大聲喊叫,似乎是被催淚瓦斯和彩色煙霧擊退,人群從煙霧中逃離。
#冒著被報復的風險,一名阿富汗婦女使用國旗抗議塔利班。自從塔利班控制阿富汗以來,升起國旗如果不是白色的塔利班旗幟,就是一種抵抗行為。紐時記者 與Crystal Bayat一起拍攝,她是一名激進分子,在塔利班佔領喀布爾幾天後,一直進行著喀布爾的獨立日抗議活動。在約200人的抗議活動中,她是成員中,七名婦女中的其一,領著隊伍,高喊“我們的旗幟就是我們的身份!”
#由於在卡達基地不堪重負,美國的航班正在轉移到其他國家。在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的可用空間被填滿後,從喀布爾國際機場起飛的美國軍用航班暫停了六個小時,因為那裡已有數千名的阿富汗人需轉移他國家重新安置。五角大樓表示,一些航班現在正飛往其他國家的基地,包括德國的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其他基地也在考慮之中。國務卿布林肯宣佈,目前有12個國家“已經或即將成為”作短暫中轉站:巴林、英國、丹麥、義大利、哈薩克、科威特、塔吉克、土耳其,除卡達和德國外,還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烏茲別克。此外,13個國家已承諾幫助重新安置阿富汗人:阿爾巴尼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智利、科索沃、北馬其頓、墨西哥、波蘭、卡塔爾、盧旺達、烏克蘭和烏干達。
#北約敦促塔利班允許安全通過喀布爾機場。北約外交部長呼籲塔利班允許那些希望離開阿富汗的人離開,並表示他們正在努力讓阿富汗人更容易到達和進入那裡的國際機場。他們誓言,在撤離繼續進行的同時,盟軍將繼續“通過盟軍軍事手段進行密切的行動協調”。
#Facebook 表示,由於擔心遭到塔利班的報復,它已經添加了多項安全功能,以幫助阿富汗人控制他們的賬戶。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表示,塔利班承諾保護其藏品。
#喀布爾機場外的混亂正在影響救援物資的抵達。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world/biden-afghanistan-taliban?type=styln-live-updates&label=afghanistan%20updates&index=0
*【Henri颶風來襲,長島到南塔特克發出警告】
氣象學家表示,熱帶風暴Henri可能在周日登陸新英格蘭南部。週五晚上,長島和康乃狄克海岸的部分地區發布了颶風警告。國家颶風中心表示,長島、康乃狄克州和麻州的部分地區,包括南塔特克島和瑪莎葡萄園島高度警戒。州長Charlie Baker警告說,麻州週末沿海將出現3到5 英尺高的風暴潮、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可能造成多達300,000戶停電,該州已做好準備,這將是30年來首次登陸新英格蘭的颶風。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us/climate-change#tropical-storm-henri-hurricane
*【格陵蘭島峰會下雨,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
陣雨是北極變化的另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北極變暖的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都要快。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climate/greenland-rain-ice-sheet.html
*【海地地震區因缺金援和食物而爆發動亂,民眾的耐心耗盡】
救援物資一點一點地流向海地南部半島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Les Cayes,但有限的物資供應只會加劇日益絕望的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前總統Michel Martelly,帶著救援物資慰問一家醫院後,當地發生了搶奪。Michel Martelly,開車離開時,民眾爭先恐後地從他的保鏢那裡搶現金捐款。人群中至少有一人撿起一塊大石頭試圖襲擊其他人,同時人群高呼“殺了他,殺了他。”早些時候,憤怒的人群包圍了城外一輛拋錨的卡車,他們認為這輛卡車載有救援物資,這時還響起了槍聲。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world/americas/haiti-quake-aid-fight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FDA 目標在周一全面授權批准輝瑞的 Covid 疫苗,成為一般處方疫苗藥物。民間可以自行採購,勿須經國政府部門及政府的授權。
#隨著病毒在佛羅里達州激增,奧蘭多居民被要求減少用水量。
#病毒在德州蔓延,萊斯大學暫時轉向在線課程。
#波士頓加入要求室內戴口罩的行列。
#費城大主教管區表示,不會支持 Covid 疫苗接種的宗教豁免。
#一項研究表明,阿斯特捷利康的抗體藥物可以保護免疫系統較弱的人。
#對病毒的擔憂促使紐約第一家主要劇院推遲回歸。
#聯邦法院暫時允許拜登的替代驅逐禁令繼續生效。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
義大 利 行為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些話,反覆思量幾天、幾週之後,還是不吐不快。
前幾天因性別議題沸騰的《#消失的情人節》,對我來說,在性別意識這題需要更多檢視的,是近期造成「現象級」的國片《#當男人戀愛時》。以下論點,僅在上個月看完試片時和身邊友人提過,現在此片票房破兩億台幣,也不會因為這篇文章票房暴跌,該賺的都賺到了,就別扣我「阻礙國片發展」的巨大帽子了。
而這一次《當男人戀愛時》還在院線熱映,應該也就沒有上 Netflix 才討論的罵聲了吧。
——以下有雷——
這幾天陸續看到有討論聲浪指出阿成是「跟蹤狂」,從男性行為來檢視,邱澤飾演的阿成的確比《消失的情人節》的阿泰更為積極、侵略,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是符合地痞流氓「可愛」的示好形象,這樣的角色形象與《消失的情人節》類似,但本文先不談此議題,相對於跟蹤狂的粗暴示愛,我認為《當男人戀愛時》真正需要被指出的問題,是許瑋甯飾演的浩婷,其女性形象在導演殷振豪的視角中,全然地成為服務、伺候男性的存在。
簡單用幾句話講完浩婷的角色曲線。開場照顧臨死父親,而後遇上強勢求愛的阿成,相愛後因阿成自私地動用兩人金錢導致分手,分手後空窗等待,阿成回歸之後再度認愛,阿成死後照顧其失智爸爸(蔡振南 飾)。
浩婷幾乎似聖女般,「不斷地」、「無條件地」「照顧」和「等待」男性,為什麼浩婷會如此單一與神聖?若爬梳影像脈絡,編導僅給浩婷一個動機——「無從解釋的愛」,但在編導無力、或是無從(不想)解釋的「愛」的意義中,這樣的母愛完全服務了男性。浩婷所碰上的三個男性,相對意義都帶著「失能」,臥病、暴怒、失智甚至死亡,而導演是有意識地去「利用」女性,去論述這件事——「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
必須要說,在這背後,浩婷的個人意識基本上是完全被抹煞、拔除,因此,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咬牙苦撐父親的債務與病況;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在遭遇真正的危機(錢財散去)時,仍執迷等待將「吃苦自己扛」視作男人浪漫的渣男;而當阿成死亡時,觀眾更看不見浩婷為什麼還無怨無悔地照顧根本稱不上是親人的失智爸爸。這些原因,編導僅卸責且便宜行事地推給了「無從解釋的愛」,而女性對男性「無從解釋的愛」,就深刻傳遞出呆板的窠臼——「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但是其中,浩婷的意識空洞到近乎愚昧,血肉模糊到不忍直視。
而上述這些橋段的唯二功能表面、膚淺且可怕。其一在於騙取觀眾的眼淚和自以為是的關心;其二,若願意近一步探究浩婷遭遇的危機(片中稱為愛),背後的象徵意義,是肯認綑綁女性的「父權幽魂」。
從開場至結尾的角色發展,浩婷完完全全成為服膺男性的存在,甚至是臣服約束女性的儒家思想「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這些所謂的「美德」,甚至還是浩婷尚未「過門阿成」的結果。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大受好評吹捧的愛情與親情,在我眼中看來,這兩種人際關係最終不過是淪為綁架浩婷(女性)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不禁要問,在 2021 年的當代,從《當男人戀愛時》回看女性姿態,是否急速倒退?還是這樣的意識形態,透過大眾娛樂載體傳遞而出時,台灣社會仍認為「台式浪漫」四個字就能化解?「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並非不能出現,但若沒有加以論述其成因如何服人(我只看到被架空的浩婷)?難道真能以一句「看電影何必認真」草率帶過?
進一步大膽點說,沒有阿成的存在,浩婷或許揮別父親的死亡之後,能順利開設手搖飲料店,成為「前程似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當男人戀愛時》中的浩婷,比起《花漾女子》中的女性受害者更為可悲。《花漾女子》的女性終其一生在對抗父權,甚至是與自我價值的拉扯,直至死亡,而死亡之後,仍能恣意地做自己,上演「公主復仇記」。
然而,《當男人戀愛時》中浩婷的前途被阿成親手毀滅,編導竟然還將「這就是男人之愛」的形象浪漫化,對我來說,浩婷縱使活著,卻如行屍走肉般欠缺自我意識,就此被禁錮於父權社會,永遠輪迴「等待照顧」下一位「失能」男性,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中告訴所有觀眾——女性的真實意義。兩片對照觀看,死亡的意義遠大於活著,而無論從戲中或是後設的角度來看,某程度上,我會說浩婷早已消亡在男性的剝削與消耗之中。
在 2021 年,長期由男性把持的好萊塢,能看見艾莫芮德芬諾(Emerald Fennell)將女性放在「主動進擊」的位置上,在台灣,觀眾則只能呆看著浩婷,在散場之後說出廉價且不明究理的「感人到哭掉一包衛生紙」,而我卻認為,這樣的不明究理,某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陋習的幫凶。
而當電影的主題是「男女戀愛」,就不可免地描繪兩個主要角色,但因為在「男人」的大前提之下,編導完全單一工具化了女性的功能性,甚至是取巧地讓女性身陷泥沼,妄想召喚觀眾的同情(事實上以兩億票房的標準來看也真的做到了),對浩婷的想像來說,原來「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中的偉大愛情,是指無條件地犧牲、奉獻給男性,這樣的傳統規訓,不是瀟灑的兩個字「啥款」,或是浪漫化「給我一分鐘」能迴避的。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的性別議題,變得相對可愛。對我來說,陳玉勳流露出的是不知所措的中年異男視角,而黃信堯則知曉處理不了女性角色,乾脆雙手一攤,讓女性具象化為「女神麥娜絲」,成為男性侵淫的對象[1]。陳玉勳與黃信堯,都並非真正想「利用」女性做到什麼,但《當男人戀愛時》的女性本質與積極地利用女性做到的事,比起這兩部電影都劣化許多。
再相對來說,張耀升去年的《腿》反倒有點良心。他意識到男性,尤其是所謂渣男的可惡/可憐,因此讓楊祐寧不斷地犯錯,桂綸鎂則不斷地擦屁股(也和《當男人戀愛時》設計了同樣橋段——男性皆私動用金錢,自以為愚昧的善意能幫助女性),而在男性丟、女性撿的垃圾循環中,桂綸鎂卻尋回自我,端看桂綸鎂在片尾站在升降台上升的影像符號,以及在靈堂前的對話,就可清楚知曉張耀升賦予、點燃女性自身意識的意義,而在這個意義上,《腿》中的桂綸鎂是立體的、是有尊嚴的,當然就此與《當男人戀愛時》的浩婷拉開距離,而且是幾乎是光譜兩端。
最後,我要說的是,無論導演殷振豪怎麼思考角色和文本,我思、我寫與創作者皆無關係也不需有關,我篤信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論,作品的話語權不僅限於作者本身,當代已然不是作者掌握單一溝通的方向與渠道,我從我的所思、所想之中理解作品,非從作者希望或引導的方式解讀,而若評論還有一點力量,能成為創作者與觀眾甚至是與自我溝通、對話的橋樑,那就仍然會是我下筆的主因之一。
而「電影不會是與道德分開的」,電影也並非「不須負起任何教育意義」,影像的危險與力量,上個世紀如德國納粹、義大利法西斯到當代的中國共產黨,甚至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好萊塢,歷史上的各大政權都深諳此道,影像當中的意識形態,需要梳理,縱使在高度娛樂化的 21 世紀中,電影仍不可能僅是單純娛樂,電影更是傳遞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許多想法與思考,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深植人心,引響後世,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句「左膠」誤國、箝制創作自由的指控,是否太武斷與去脈絡?
備註
[1]同樣是四個男性中年危機的故事,丹麥的《醉好的時光》基本上舉重若輕地化解了黃信堯碰上的性別困境,目前還在院線播映。
後記
上個月在寶藏巖的山城廣場,看了「#石岡媽媽劇團」的演出作品《#梨花心地》,這是一齣動人的作品,是近期讓我傾心的戲劇/影像作品之一。與《當男人戀愛時》沒什麼直接關聯,但女性角色勾回了我的記憶。
特別喜歡《梨花心地》的收尾,透過所有女性團員柔韌且堅定地說出「我是女人」劃下句點。這句「我是女人」的女性宣言,同時回應了劇中激進哀嘆的這句台詞——「女人的命,沒有人看到,就像沒有影子的人」,劇中團員以「後設」的角度,褪去農村女性勞工的表徵符號(外衣、男鞋)以及燒毀用文字書寫而成的框架規訓,在完成某種儀式性之後,以全白的衣裳,擊抗了父權幽魂,進而表現女性的各種可能性,這是對自我的肯認,理解女性後的覺知與醒悟,於是在身份認同上,這齣戲的女性從此有了影子。
在這之後,女性可以是妻子、媽媽、阿嬤等等,更可以是農民、工人、老師、詩人、藝術家等等,女性的多重身份在劇場中透過石岡媽媽劇團的身體表現被觀看;透過對白臺詞被對話,劇場的場域也成了有機的雙向互動,這是富含力量的女性作品,女人就是女人。
《梨花心地》是 2021 年需要的劇,全劇緊扣女性在客家農村的處境,探究父權社會下女性群體與「土地」「語言」「婚姻」「家庭」「勞動」「生孩子」等面向的窠臼,時而悲壯、時而哀嘆,但最終是用一種樂觀的態度看待,而並非侵略與報復,更顯可貴。
這齣劇是由一群在戰後走過戒/解嚴、甚至是遭逢 921 災後而成立的大齡女性演繹,每個角色應該都是其真實經歷,她們汲取自己生命歷程,轉化為戲劇,格外動人。進一步對比當代社會,現下男/女性的厭女氛圍,當晚的寶藏巖因為石岡媽媽分外柔軟,療癒人心。
戲劇有如此力量,或說有什麼積極的實質影響,它能撫平災後傷痕,能搖動意識型態,是我在石岡媽媽身上看到的事。
義大 利 行為 藝術家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我們要去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去了解它的創作背景真的重要嗎?20世紀著名的文學家、評論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言:「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家總該被允許擁有一些豁免權,如同孕婦。」。
.
時代在改變。過去一名藝術創作者要是身陷醜聞,或被認為因為其藝術家身分而被予以寬容,改寫藝術史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一名殺人犯,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也以無故向他人施虐的怪癖聞名,上述喬治.歐威爾的評論,就是在討論他的行為舉止。不過這就代表我們要支持高舉「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糾察隊以道德準則來消除這些作者的作品嗎?
.
近年類似的議論尤其頻繁,回到電影界來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涉嫌性侵13歲少女、且在未接受法院處刑的情況下溜之大吉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被通緝的他,以《戰地琴人 The Pianist》(2002)榮獲奧斯卡獎時,全場起立為他鼓掌,可視為對他的聲援。不過此案仍存在不少爭議,有些人甚至主張他才是司法體制下的受害者,在此不贅述。
.
但我們要就此否定波蘭斯基的傑作嗎?關乎人道主義的《戰地琴人》是一部傑作,相信無人能否定。同樣身陷醜聞的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金基德等名導之作亦同樣精彩,在影史上有一定地位,而且他們也沒有透過作品彰顯什麼鼓吹他人犯罪的邪惡價值,但所受到的唾棄卻讓他們同樣晚節不保。金基德幾乎等同被韓國影壇逐出,在歐洲染疫身亡,他的死,甚至還得到不少人的掌聲。
.
不過如果再極端更一點論述這個議題,也可以來談的是,充滿「惡意」的作品難道不能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嗎?古往今來,描述墮落道德與邪惡本質的偉大繪畫、文學與電影向來不少。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那彰顯納粹思想的《意志的勝利 Triumph des Willens》(1935)咸認是紀錄片經典傑作,而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也透過凌虐演員來達成自己所欲創造的戲劇情景聞名。
.
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案例應該最值得玩味,他因為一句「我同情希特勒(Adolf Hitler),我是納粹」發言,犯下大忌,而被坎城封殺七年。但在2018年,他終獲坎城接納的《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2018)可不是一部低頭致歉之作,而是一部進一步辯證「惡的美感」的作品。他請來以詮釋希特勒聞名的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來主演引領連續殺人魔暢遊地獄的使者,不談因果報應,只是一再透過惡行折磨觀者,甚至想從中激發出一種「惡之華」。
.
從這個角度來看,更顯出陳永錤執導的《惡之畫》(2020)的可觀,因為他的命題,勇敢地面向了上述的議論。故事以畫家許寶清(東明相 飾)為主人翁,他在監獄裡輔導囚犯作畫,偶然發現一名青年犯人周政廷(黃河 飾)有著絕佳的創作天分,遂鼓勵他繼續創作,甚至為之組織展覽。但周政廷身上其實背負了多條人命,受害者家屬得知他還要畫畫的閒情逸致,當然怒不可遏,不過就許寶清而言,一個人的作品也許不該與一個人的人品畫上絕對的等號。
.
更有趣的是,導演並沒有將周政廷描繪成被藝術感化的殺人犯,而是透過他的作品,以及許寶清對他過往的追尋,讓我們理解到他的作品之所以為人產生感觸,或許就是因為他對惡的理解與轉譯的能力。觀者所感受到的,是純粹而難以抵禦的美感,不會選擇去思索這副畫背後的來歷以及作者的生平。姑且不論陳永錤是站在哪一派立場,至少我們能從他的創作之中找到思辨的空間,也能看見他勇於挑戰主流價值的膽識。
.
然而,一個死囚的際遇,終究仍無法與仍在繼續創作的藝術家進行類比。好比社會輿論選擇去抵制一名曾性侵演員的導演,意義或許不只是在於抵制這個導演以及他的作品本身,而是要向業界傳遞明確的訊息,即防止再有人假才華之名行惡。
.
開篇曾論及喬治.歐威爾的言論,其實有點斷章取義,他後面接著說的是:「儘管如此,沒有人能說孕婦就有權犯下謀殺罪,或者聲稱藝術家也有此特權,管他多有才華。如果莎翁明日重回人間,結果人們發現他最喜歡的娛樂是在火車車廂強暴小女孩,那我們也不應以他可能寫出另一部《李爾王 King Lear》為由而放任他⋯⋯(略)⋯⋯各位應該要承認兩個同時存在的事實,即達利是個好畫家,而他同時也是個噁心的人類。一個事實不會使得另一個事實失效。」
.
這個案例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呢?各位,您又怎麼看?要一併抵制甚至奉行取消文化,還是予以藝術家所謂的「豁免權」?又或者,我們有其它處理的方式?
────────────────────
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118732858229436
〈CATCHPLAY系列專文:《怵目驚魂28天》如何成為一部邪典?〉
────────────────────
.
《 #惡之畫》現在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bit.ly/2Xg9yuY
義大 利 行為 藝術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有點想法後,便很快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在藝術領域,於是開始確立未來的志向,進入陳哲老師的畫室學畫,對於繪畫也算是有了比較正式的認識與接觸。陳哲老師是蔡譯緯的啟蒙恩師,他在繪畫上的觀念是開放而不僵化的,因此蔡譯緯的藝術養成過程無形中也被保留了很多空間,而他大多數的繪畫觀念與技術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
蔡譯緯就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教系,是第一屆不採計術科成績招生的學生,他是以保留學籍的復學生身分回去就讀的,當時大學生活過得並不開心,自然地開始封閉自我。不過在這個階段,蔡譯緯幸運遇到二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連德誠老師與郭博洲老師。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論是理性的批判質疑,或是感性的諒解關愛,都直接啟發了蔡譯緯往後在創作上的觀念思辯、情感的傳遞以及風格走向,影響深遠。
畢業後,蔡譯緯一直忙於生活與工作,直到前幾年才有多一點的喘息空間繼續進修。在嘉義大學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因為有周沛榕老師的指引與鼓勵,加上家人的支持包容,才又慢慢喚醒心中的小宇宙,他希望可以一點一滴的蓄積能量,找到自己人生中比較舒適的位置。
與油彩的相遇
創作媒材的使用通常和自身的學習經驗與喜好有直接的關聯。蔡譯緯在高中時期比較常接觸的是水彩與炭筆素描的靜物寫生,著重色彩與明暗的練習,因此對於西方繪畫系統的媒材較為熟悉,上大學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以油畫為發展方向。另外,油彩具有緩慢乾化的特性,可以提供他更為充裕的作畫時間,有利於精緻細微的描繪、色彩明暗的銜接緩衝、豐富的色層堆疊罩染,適合寫實風格的繪製與操作,因此現階段主要是以油彩為創作媒材。除了繪畫,有一部分的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因為有些概念需要運用到符碼,會比圖像來得精準而有趣。
蔡譯緯採取照相寫實風格來創作,他想要透過竭盡所能地施展技巧,來呈現移植過程的人為誤差,以及因時間的流動性所產生的細微瑕疵。也就是說,照相寫實的目的並非為了呈現技術「所能及」,而是相反地,要用來凸顯他能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以此來呼應總是出現在生活中的無力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的是那些瑕疵或觀念上的部分。
死跑龍套的翻攪
透過道具的輔助擬仿「富貴、吉祥、福、祿、壽、喜」等美好形象,將自己的面相做一番加工與微調,循此脈絡擴展,再納入動漫角色如「蝙蝠俠」、「拳四郎」、「聖鬥士」,以及「千眼」、「洋人」、「桃客」等自創人物,渴望透過發動「穢土轉生術」來召喚異能者附身,施展他們的天賦異稟。
創作靈感源自人生中一次愚蠢抉擇的餘波蕩漾,蔡譯緯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大概就是怨念。這些養分的確是有點髒髒爛爛的,因為它來自真實生命中的失落與毀壞,蔡譯緯試著去廢物利用,希望可以滋養出花朵來,這也就是穢土轉生術的意思了。
複製的失真與徒勞
「我覺得人是非常奇特的一種生物。」蔡譯緯常疑惑,為什麼人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複雜思緒與行為,像是說謊、矛盾、陷害、妒忌、煩惱、悔恨、犯蠢、模仿、偽裝、表裡不一等,說也說不完。好像每天都有上演不完的內心戲與自我衝突,很容易就會自己找罪受,當然這些疑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或體悟。
藝術家藉由創作的過程,可以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體悟具現化,傳達個體的人生經驗、省思與關懷,或是作為宣洩的管道。對蔡譯緯而言,創作比較像是一段自我觀照、探索尋找以及成長的歷程。很重要的,也是釋放能量的出口。蔡譯緯認為,創作行為本身是很私密的,把顏料遞移到畫布就是一種不斷述說與揭示的過程,所以他沒辦法在別人面前作畫,會讓他感到很不自在。一個人時,才可以比較清楚感受到身上所發出的訊息與能量,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然後再將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回到一種舒適的狀態。
或許人生存在著許多不完美,而我們最終也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想像,但無論如何,還是試著以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難題。就像少林足球裡的那一幕集體歌舞,醬爆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而豬肉佬又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一樣,始終懷抱著原初的夢想。
蔡譯緯簡歷:
2016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200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獲獎:
2016 璞玉發光計畫 西畫類第三名
2011 金車新銳油畫獎 優選
2001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亞太區第三名
2000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台灣區首獎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義大 利 行為 藝術家 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 【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 展覽日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Protagoras 從戰後到當代、從西方至台灣,行為藝術家們始終以自己的身體、行為、行動取代畫筆,挑戰藝術界域與生活領域的 ... 共同主辦單位:義大利梅拉諾美術館 ... <看更多>